问题

在古代男子杀死自己的妻子犯法吗?

回答
在中国古代,男子杀死自己的妻子是否犯法,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答案,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涉及一套复杂的法律体系、社会伦理以及当时的政治考量。

首先,从最直接的法律条文来看,古代中国法典通常将杀人定为重罪。《唐律疏议》中的《名例律》就规定了“凡杀人者,抵罪”。但律法并非铁板一块,它设立了许多可以减轻罪责甚至免除刑罚的“八议”和“十恶”等制度。而夫妻之间的关系,在古代社会结构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这使得对丈夫杀妻行为的审判更加复杂。

通常情况下,无故杀妻,即没有任何法定理由的情况下,男子杀死妻子,会被视为严重的犯罪。这在当时社会看来,是对伦理纲常的严重挑战,也是对家庭秩序的破坏。法律会追究其罪责,根据情节轻重,可能处以绞刑、徒刑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刑罚执行和现代有很大不同,且判决也常受各种因素影响。

然而,古代法律也并非全然不顾及丈夫的某些特殊“权利”或“理由”。在某些情况下,丈夫杀死妻子的行为,可能被视为情有可原,甚至不构成犯罪:

“七出”与“义绝”: 这是古代社会区分夫妻关系的两个重要概念。“七出”是指丈夫可以休弃妻子的七种法定理由,包括“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如果妻子犯有“七出”中的某一条,丈夫虽然不能直接杀妻,但在一定程度上,妻子犯下的过错可能会影响到对丈夫杀妻行为的定罪。
“义绝” 则更强调夫妻之间的关系破裂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比如妻子犯下某些重罪,或者丈夫遭受了严重的侮辱。在极端情况下,如果妻子犯下了让丈夫蒙受奇耻大辱,或者直接威胁到其家族名誉和安全的重罪,而丈夫在愤怒中将其杀死,法律可能会考虑“义绝”的因素,从而减轻刑罚,甚至视为“情有可原”。
捉奸在床: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一个“合理理由”。如果丈夫亲眼目睹妻子与其他人通奸,在盛怒之下杀死妻子及其奸夫,法律往往会予以同情,甚至认为这是维护家族名誉和男性尊严的必要之举。这种情况下的杀妻,极有可能被视为“义绝”或“因义触犯”的范畴,可以免除死罪。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为之,需要有确凿的证据,并且通常要求是当场捉奸,而非事后报复。
家庭暴力与反抗: 古代社会对于家庭暴力往往持默许态度,尤其是当这种暴力被认为是“管教”的一部分时。但如果妻子受到丈夫极端残暴的虐待,甚至生命受到威胁,而她在绝境中的反抗导致了丈夫的死亡,那么情况会变得复杂。法律可能会区分是妻子自卫反抗还是丈夫的过失致死。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如丈夫虐待致死,妻子如果能证明其行为是出于自卫,也可能获得法律的宽宥。
特殊的历史时期和地方习俗: 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的法律执行尺度和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更加注重儒家伦理的时期,对维护家庭名节的要求可能更高,从而在处理这类案件时更加倾向于维护男性权威。

总而言之,古代中国法律对于男子杀死妻子的行为,并没有一个简单的“合法”或“非法”的判词。大多数情况下,无故杀妻是被视为重罪的。但法律中也存在一些“情有可原”或“可以免责”的条文,主要围绕“七出”、“义绝”以及极端情况下的“捉奸在床”和“正当防卫”等。这些法律条文与当时根深蒂固的儒家伦理、宗法制度以及男性中心的社会结构紧密相连,共同塑造了对这类案件的审判和处理方式。因此,判断丈夫杀妻是否犯法,需要深入到具体的案情、律法条文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去考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也看情况,我就知道在一种特殊情况下丈夫杀死妻子不犯法: 捉奸在床

不过这里一定要注意“无罪杀妻”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都很严格的哦。

有三个案例:

案例1:

通州有个人,老婆和人通奸,于是他就赶到现场去捉奸,结果他老婆还维护奸夫,奸夫于是顺利逃走,苦主大怒,追而杀之,顺便把老婆也杀了。

注意刑部和大理寺是这么判的:既然当时已经抓住了奸夫淫妇,还将其杀死,那么应该判处绞刑。

但皇帝反对:既然在通奸之处、通奸之时将其杀死,应该无罪。

庚辰,通州民被人奸其妻,即奸所执之,为其妻所护持而逸出,追杀之,并杀其妻。
刑部拟以罪人已就拘执而杀者,法当绞,大理寺详审以闻。
上曰:既奸所获之当时杀死,其勿论。

其实这里稍有不严谨之处,这个绿帽兄其实是在奸夫已经逃脱的情况下追杀出去将其杀死的,这就有些朦胧模糊了,其实判绞刑也很合理,不过这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允许苦主行私刑的。


案例2:

京城有个叫栗洪的人,老婆被邻居(老王?)给奸了(没说强奸、通奸),于是和自己的哥哥栗永将奸夫抓住,然后给“炮烙”处死了,然后砍下奸夫和妻子的头颅告官。

刑部、大理寺是这么判决的:奸夫淫妇已经被逮住,还将其杀死,当判绞刑。

皇帝认为判罪不当,命令改判,于是改为:夜深无故进入他人家里,对方已束手就执还将其杀死,按律判徒刑。

丁丑,宥刑部尚书董方、大理寺卿宋旻等罪。
初,京民栗洪被邻人奸其妻,与兄永执而炮烙之以死,乃斩其首并妻首告官。
刑部问拟,人已就执而杀者,律坐绞,大理寺评允以闻。
上以拟罪不当,令改拟。
至是拟夜深无故入人家,己就执而擅杀者,律坐徒。
诏可。
方等服罪,宥之,仍戒令今后必原情定罪,再犯不宥。

这操作着实有些可怕啊,妻子被人奸污(未知是通奸还是强奸),竟然用炮烙折磨死奸夫,砍下二人头颅,完事了只判徒刑?奸淫他人妻女的代价好大啊


案例3:

金吾左卫带俸都指挥刘玉和官妓鬼混,还留宿在妓家,久而久之,老婆空虚,自有邻居老王来帮忙,奸夫淫妇其乐无穷。然后时间长了,刘玉也发现戴了绿帽,于是趁夜到二人通奸之处杀了奸夫,并刺其妻,但妻子没被杀死。于是兵马司逮刘玉和官妓并上报。刘玉妻子娘家于是诬告刘玉为了妓女而杀妻。

刑部判决:杖刑赎罪,外调差遣。

丁卯,金吾左卫带俸都指挥刘玉昵官妓,留宿于家,久之,邻人有通其妻者,玉觉,遂夜于奸所杀邻人,剌其妻,不死。兵马司执玉并妓以闻,妻家因诬玉为妓杀妻。
刑部鞠问,事白,坐杖赎罪,调卫差操。

刘玉这里比较危险的就是有和官妓鬼混的污点,于是被妻子娘家诬陷为“为妓杀妻”,这要是成了他的罪就大了。这里还有一点,刘玉在当时没杀死妻子很可能是个失误,给了妻子及其娘家人操作的空间。


综上,可以看出古代对奸淫他人妻女及通奸淫乱这类事情的判案标准和价值取向,鼓励苦主在“奸时奸所”将“奸夫淫妇”当场杀死,且对女子极不友好,即使妻子很可能不是通奸而是被奸,在这种情况下丈夫杀妻,多轻罪或是无罪。

对于苦主绿帽侠来说,应尽量少有过错和污点,尤其是要注意在通奸之时通奸之地就地将其杀死,尽可能地不要迟疑,那么无罪的可能性极大。不要在对方束手就擒或是已经逃逸的情况下追杀、入室杀人。

最后,推荐一下邵氏早期的风月片,很多这种通奸、捉奸的戏码,尤其是李翰祥导演所拍的一些片子,有过比较生动的演绎。我记得有部片子叫《风月奇谭》,三段式,其中有个故事叫《捉奸记》,讲的是美艳老板娘与街对面铁匠铺的王大锤通奸,绿帽老板几次三番捉奸的故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男子杀死自己的妻子是否犯法,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答案,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涉及一套复杂的法律体系、社会伦理以及当时的政治考量。首先,从最直接的法律条文来看,古代中国法典通常将杀人定为重罪。《唐律疏议》中的《名例律》就规定了“凡杀人者,抵罪”。但律法并非铁板一块,它设立.............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说起来,古代男方主动带着聘礼去女方提亲,这事儿大有讲究,跟现在男人抵制彩礼,那可真是两码事,背后原因也多着呢。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古代那点事儿:聘礼是“诚意”和“保障”,也是一种社会契约首先得明白,古代的“聘礼”跟现在常说的“彩礼”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 聘礼是订婚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难直接回答的,因为古代战场太复杂了,影响因素太多,而且“击杀”这个概念也很模糊。不过,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拆解一下,试着描绘一个相对靠谱的图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175正常体型男性”在古代算是个啥水平。175厘米的身高,在现代算中等偏上,在古代,考虑到平均身高可能没那么高,.............
  • 回答
    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男人的地位与财富息息相关。一旦男性破产,其妻妾的命运也会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对于破产男人的侍妾而言,她们的处境无疑是艰难而复杂的,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家庭背景以及当时社会环境来做出选择。首先,我们得明确“侍妾”在古代的法律和伦理地位。她们通常不是正妻,没有正式的妻位,其身份更多的是一种.............
  • 回答
    三万元瓷器变“仿品”:西安文物店的“淘宝”陷阱与避坑指南近日,一则关于西安某文物店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一位消费者在该店花费三万元购买的瓷器,经鉴定后被确认为仿品。这起事件不仅让当事人损失惨重,也再次将古玩市场的“淘宝”风险摆在了公众面前。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如何在鱼龙混杂的古玩市场中辨别真伪,避免“.............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爱情故事中,女性角色展现出比男性更炽热、更无畏、更坚定的情感,这绝非偶然,其背后承载着复杂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个体生存状态的深层原因。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这其中交织着制度的束缚、人性的张扬,以及文学描绘的取舍。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古代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定位和期待。 男性:家国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穿越时空,细细掰扯一下。古代的“人上人”和现代的“人上人”,虽然都占据着高位,但那种“爽”的体验,可真是天壤之别。古代的“人上人”,爽在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掌控感。想象一下,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你是那金字塔尖上的少数人。你的话就是圣旨,你的意愿就是法律。 无上的权力与.............
  • 回答
    在古代,当一个最懒、最没出息、最没威胁的皇子,并且成功地和兄弟们搞好关系,这确实是一件“爽翻天”的事情,但其背后的“爽”点和潜在的风险,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爽”的维度解析:1. 安逸无忧的生存模式: 免于政治漩涡: 作为最没威胁的皇子,你最大的优势就是不会成为权力斗争的焦点。当其他兄弟.............
  • 回答
    在古代偏远山区,人们确实有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知道皇帝换了。这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信息传递、社会结构、地理环境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信息传递的极端缓慢与不畅通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在古代,信息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式传播: 官方文书与驿站系统: 这是最主要的.............
  • 回答
    在古代天气好的夜晚,虽然不一定每晚都呈现出我们今天所说的“满天银河”的壮丽景象,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天气好的夜晚,尤其是远离现代光污染的夜晚,都会展现出比现在明亮得多的星空,其中银河的可见度也会显著提高,并且在特定时段和季节,会非常壮观。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1. 光污.............
  • 回答
    古代,半路劫杀上任官差后冒名顶替,这个事儿啊,听起来像是演义小说里的情节,但真要说它可行性有多大,那得细细掰扯掰扯。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得看具体情况,还得看操作的人有多大的胆子和多深的脑子。先说说这事的“简单”之处:首先,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递缓慢。官差走的是官道,但路途遥远,而且很多地方.............
  • 回答
    在古代军事史上,冷兵器时代弓弩的运用是一个颇有意思的对比。我们看到在同时期的中国,弩这种高效的射击武器早已发展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战场,甚至组成了强大的弩兵部队。然而,放眼古罗马和古希腊,弩的出现虽然不晚,但却始终未能像在中国那样形成规模化、体系化的部队。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
  • 回答
    在古代,能遇到朱元璋和刘邦这样的老板,那绝对是九死一生中的“生”路,更多时候是往“死”里逼。想在这两位帝王手下保命,那可得下足了功夫,还得有点石破天惊的好运气。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怎么才能在这两位“活阎王”面前,混个不被砍头的安稳日子。先说说这位“朱老四”——明太祖朱元璋:这老朱啊,年轻时候苦过.............
  • 回答
    古代军事作战中,“七天”这个时间段的重要性,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概念,而是贯穿了从战略规划到战术执行,再到后勤保障的方方面面。它既是一个基本的周期性单位,也常常是关键的转折点。让我们细致地聊聊这个“七天”在古战场上的分量。一、 战略节奏与作战周期: 行军与部署的节律: 古代的军队行进速度受限于步兵.............
  • 回答
    想知道中国古代武术有没有过“黄金时代”,这事儿我跟你掰扯掰扯。其实,这个问题有点复杂,不能简单地说有或者没有一个绝对的“高峰期”。武术这玩意儿,它是随着社会发展、战争需要、文化演变一点点摸索出来的,所以它渗透在历史的各个角落,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采”。但如果要说发展最“显眼”、最“出圈”.............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总有人觉得古代武功高手就跟开了金手指似的,天下无敌,谁也奈何不了。但你要真这么想,就有点太简单化了。咱们先得明确一下,古代的“武功很高”到底是个什么概念。那不是现在电影里飞天遁地的神仙,更像是精通十八般武艺,力量、速度、技巧都远超常人。比如,力能扛鼎,一拳能打倒好几个人,或者轻功.............
  • 回答
    在古代战场上,斧头是否真的能破盾,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一刀两断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兵器、盾牌、使用者的技艺以及战场环境的复杂考量。从原理上讲,斧头具备破盾的潜力。斧头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巨大的冲击力和集中在刃口的压力。想象一下,斧头通常拥有较重的斧头身,在挥舞时能积聚相当可观的动能。当斧刃与盾牌接触时,动能.............
  • 回答
    在古代,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不是像如今背个双肩包,刷刷手机就能搞定的事。它更像是一种对命运的挑战,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以及对当下生活的某种程度的“逃离”。首先,你得是个有一定资本的人。别指望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夫,能立刻扔下锄头,说:“我要去看海!” 至少,你得手里有点银钱,能应付路上的吃.............
  • 回答
    在古语中,与“咳疾”相对应,描述打喷嚏的情况,我们通常会用“嚏疾”或“喷嚏”来称呼。“咳疾”这个词,顾名思义,就是指咳嗽这种病症。古人在描述身体不适时,往往会直接点出症状,然后加上“疾”字,表示一种疾病或不适。所以,当一个人频繁或剧烈地打喷嚏,古代人自然也会将其归类为一种“疾”,而“嚏”字就是直接取.............
  • 回答
    在古代,妻子能否正当防卫反杀丈夫,这在法律和伦理上都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虽然我们不能用现代法律的框架去套用古代社会,但从当时流传下来的律法条文、社会观念以及一些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尝试梳理出一些可能的答案。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古代社会整体上是一种“男尊女卑”的父权社会。丈夫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