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人普遍不相信政府呢?

回答
美国人对政府的不信任,并非一日之寒,而是根植于历史、文化、政治制度以及社会经历的复杂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上深入剖析。

历史的烙印:自由的基因与对权力的警惕

美国立国的根基,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被压迫”的反抗和对“自由”的追求。当年的殖民者们逃离欧洲的君主专制和宗教迫害,来到这片新大陆,他们对强大、集权的政府天然抱有一种警惕。革命战争本身就是一场推翻“不公正政府”的斗争,而《独立宣言》中“政府的正当权力,是经被统治者同意而产生的”这句话,更是将“人民的同意”作为政府合法性的基石。

制宪会议上,制宪者们对权力的高度分散和制衡进行了精心设计,这本身就反映了他们对任何单一权力中心可能滋生腐败和滥用的深刻担忧。三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联邦制(中央与州政府的权力划分),都是为了防止权力过于集中而设下的多重保险。这种对权力扩张的本能戒备,深深地刻在美国人的政治基因里。

政治制度的设计:制衡与低效的“副产品”

美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设计精良,但其固有的制衡机制,在某些时候也可能被视为低效和阻碍进步的因素。国会中的党派斗争、参议院的冗长辩论(filibuster)、司法审查的权力,虽然是为了防止“多数人的暴政”,但也意味着很多事情的推进会变得缓慢、复杂,甚至最终被否决。

当政府在应对社会问题时显得迟缓、效率低下,或者被认为未能有效解决民生疾苦时,公众的不满情绪自然会滋生。尤其是在危机时期,如果政府的应对被视为不力,这种不信任感会进一步加剧。

信息传播与媒体的角色:放大与解读的放大镜

在当今社会,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媒体的监督职能本应是揭露政府的不当行为,但其报道方式和侧重点,也会影响公众对政府的看法。

例如,媒体常常聚焦于政府的丑闻、腐败、政策失误,而对于政府在服务和贡献方面的积极表现,有时则显得报道不足。同时,政治极化加剧,媒体的党派倾向也越来越明显,不同的媒体群体会从各自的立场出发解读和传播信息,这很容易导致公众对政府产生分裂的认知。一些媒体甚至会利用“揭露”政府的某些方面来吸引眼球和增加流量,而这种做法无疑会加深公众对政府的疑虑。

经济因素与个人经历:切身感受的力量

宏观的政治理论和历史叙事,最终都会落实到每个人的切身感受上。经济状况是影响人们对政府信任度的重要因素。当经济不景气,失业率高企,或者贫富差距扩大时,人们更容易将责任归咎于政府的政策失误或未能提供足够的社会保障。

此外,许多人与政府打交道的直接经历,比如申请福利、办理证件、遭遇执法部门等,也可能带来负面观感。如果办事流程繁琐、效率低下、服务态度恶劣,这些零散的负面体验会累积起来,对政府的整体信任度产生冲击。

政治极化与“反建制”情绪:价值观的鸿沟

近年来,美国社会的政治极化现象愈发严重。政治派别之间的对立不仅体现在政策主张上,更深入到对政府本身性质和角色的认知上。保守派可能更强调限制政府规模和权力,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和个人生活;而进步派则可能认为政府有责任解决社会不公和提供公共服务。

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使得任何一方的“政府”都可能被对方视为敌对的、有害的。同时,“反建制”(antiestablishment)的情绪在美国政治中也一直存在,尤其是在一些边缘化的群体或对现状不满的选民中。他们可能认为政府被利益集团所操纵,不能代表普通民众的利益,从而对政府产生普遍的不信任。

政府的角色认知:自由 vs. 干预

美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价值观,也使得许多人对政府的过度干预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政府应该扮演一个有限的角色,主要负责维护法律秩序、保障公民权利,而不是过多地介入经济活动或试图解决所有社会问题。当政府试图推行一些被认为是侵犯个人自由或限制个人选择的政策时,就会引发强烈的反对和不信任。

总而言之,美国人对政府的不信任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历史传统、制度设计、媒体影响、经济状况、政治极化以及文化价值观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不信任,有时是健康的监督力量,但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阻碍社会进步和凝聚力。理解这种复杂性,才能更全面地把握美国政治和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民主党告诉美国人:如果你认为1+1等于3,请坚持你的判断。你老师告诉你1+1等于2,其目的是为了摧毁你的想象力,把你培养成他/她/……(48个性别我怎么知道怎么写?)的思想奴隶。


美国共和党告诉美国人:你晓得1+1确实等于2,不过你老师告诉你1+1等于2的目的不纯。因为他/她首先九成九的概率是个民主党人,其狼子野心是为了骗取你的信任,好骗你说2+2等于4。


美国科学家直接为了金钱,公布了1+1等于1、2、3、4、5、6……各种答案。其信誉度在美国人眼里还不如民主党和共和党。


美国非两党的文官、警察、法官们到没有骗美国人,倒不是他们/她们多么心地善良,而是他们/她们恪守政治立场中立——依美国宪法不得评论1+1等于几。

你问他们/她们1+1等于2吗?

标准答案:yes and no。这事属于政策问题,该minister管。


等到大选的时候:

希拉里:充分保障1+1等于3的合法权益。

特朗普:让1+1再次等于2。

于是特朗普当选。

过了四年再次大选。

特朗普:让1+1继续等于2。

拜登:呃????让,让大家,我的意思是1+1等于2,啊不,应该等于3吧?也可能等于2吧……

哈里森:我不说话,我就笑笑不说话。哈哈哈哈哈……

所有美国人都从拜登的嘴里听到了自己喜欢的答案,成功当选。


——————

这种情况下,你是美国人民你怎么选?

user avatar

相信美国政府?你说的具体是哪一届美国政府呢?每一届美国政府的表现都不一样,但表现不好的话下一届可以换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人对政府的不信任,并非一日之寒,而是根植于历史、文化、政治制度以及社会经历的复杂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上深入剖析。历史的烙印:自由的基因与对权力的警惕美国立国的根基,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被压迫”的反抗和对“自由”的追求。当年的殖民者们逃离欧洲的君主专制和宗教迫害,来到这片新大陆,他们.............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不少在美国读书的中国留学生会遇到的一个现象。要说美国名校的中国本科生普遍不愿意加入CSSA,我觉得原因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但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目标与个人发展考量: 时间成本与精力投入: 美国的本科教育强度很大,特别是名校,课业压力、研究机会、实习申请等等.............
  • 回答
    关于喜爱美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人群在性格上存在外向和内向差异的观察,背后其实涉及了文化价值观、社会环境、历史渊源以及个体选择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分法,更像是一种群体性倾向的解读,而且“普遍”这样的词汇需要我们谨慎对待,因为任何文化都拥有各种性格类型的人。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剥开来看:一.............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普遍比美国人心算能力强的说法,这是一个常见且有趣的话题。虽然没有绝对的科学定论能完全量化和证明这一点,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推测其可能的原因。这些原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这种文化差异的观察基础。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1. 教育体系的侧重点和方法: 早期教育中的心算训练: 在中国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嘛,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 要说欧洲人“骨子里普遍瞧不起”美国人和俄罗斯人,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了,毕竟欧洲那么大,人心也各不相同。不过,确实存在一些历史、文化、政治上的因素,让一些欧洲人对美俄两国抱有这样那样的看法,有时候甚至带着点居高临下的意味。咱们先聊聊 美国人。从历史上看,欧洲是美国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理解2016年美国大选的关键之一。首先,我们得明白,美国主流媒体的“支持”和“不支持”有很多层面。它不一定是那种明确喊出“我支持希拉里”的口号,更多的是体现在报道的侧重点、报道的语气、新闻的选择以及对两位候选人言行的解读上。当时,你可以看到很多媒体都在持续关注特朗.............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特别是在国内,“冷萃”这个词仿佛一夜之间就从一个普通的咖啡制作方法,变成了一种高大上的、价格不菲的饮品。说到它和美国市面上那种“便宜的冰水浸泡过夜的普通冰咖啡”的区别,这里面确实有值得说道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明确,“冷萃”到底是什么?从最基础的原理上讲,冷萃(Cold.............
  • 回答
    在美国,人们对隔离(quarantine)的态度确实普遍存在抵触情绪,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文化和观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美国社会的某些核心特质和历史经验。首先,美国社会高度强调个人自由和独立。这是美国立国之本的核心价值之一。从建国伊始,“不自由,毋宁.............
  • 回答
    美国城市规模普遍较小,这个说法其实有点笼统,需要分情况来看。如果我们将“城市规模”理解为核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和规模,那么美国确实有很多城市(尤其是新建的、或者主要以郊区为主导的城市)在这方面显得不如一些欧洲或亚洲的大城市密集和庞大。但如果从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的总人口和经济体.............
  • 回答
    要回答“美国蓝州比红州普遍富裕吗?为什么?”这个问题,咱们得深入聊聊。简单地说,整体来看,蓝州确实比红州平均来说更富裕一些,但这不是一个绝对的、非黑即白的结论,背后原因也相当复杂,涉及到经济结构、人口特征、历史因素以及州政府的政策选择等等。咱们先来拆解一下“富裕”这个概念。通常我们谈论富裕,会看几个.............
  • 回答
    中国医疗费用普遍低于美国,门急诊和住院预约时间也相对较短,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论调却是“看病难,看病贵”。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复杂现实?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国医疗体系的运作模式、社会经济背景以及人们的认知心理。一、 中国医疗费用为何看似便宜?低价格.............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确实是一个在华人社群中经常被讨论的话题。要深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在日华人评价日本普遍高于在美华人评价美国”的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量,而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一个原因。这其中夹杂着个人经历、文化适应、社会制度、生活便利性以及价值取向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从“门槛”和“选择.............
  • 回答
    确实,美国前总统乔治·W·布什(小布什)的评价,尤其是回顾他担任总统期间的政绩,可以说是褒贬不一,甚至可以说普遍存在评价不高的声音。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他任期内的重大政策决策、全球事件以及国内政治环境的演变。评价普遍不高的一些体现: 媒体和评论界的长期批评: 许多主.............
  • 回答
    在美国,左氧氟沙星这类喹诺酮类药物,过去曾是广泛使用的抗生素,但近年来,其使用受到了更严格的限制,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被视为“最后一道防线”药物,远不如在中国内地这般普遍。这种差异背后,是两国在药物审批、监管哲学以及对不良反应认识上的不同。在美国,对药物的审慎态度贯穿了整个生命周期。在药物获批上市之前,.............
  • 回答
    理解美国和中国对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截然不同的看法,需要深入分析两国政治、文化、媒体环境以及各自国内的社会经济背景。这个问题涉及面广,我们将分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美国国内对特朗普的厌恶:在美国,对特朗普的厌恶是多方面的,并且根深蒂固。这不仅仅是政治观点上的分歧,更涉及.............
  • 回答
    关于“美国登月造假”的说法,在中国确实存在一定的传播和认知基础,尤其是在一些网络平台和非正式的讨论场合。这种现象背后,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而非简单归结于“高等教育洗脑”。这其中涉及信息传播、社会心理、历史认知以及民族情感等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首先,我们得承认,互联网,特别是那些用户生成内容为主的平.............
  • 回答
    关于美国民众对特朗普政府时期俄罗斯是否会入侵乌克兰的看法,这一民调反映了多重复杂的国内外政治、地缘战略和舆论倾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 一、民调的背景与数据来源1. 民调的可信度与样本 该民调可能来自美国主要的民意调查机构(如皮尤研究中心、盖洛普等),但需注意其样本代表性。若调查范围.............
  • 回答
    在美国,移动支付的普及程度确实不如一些亚洲国家那样普遍,这背后的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经济、文化、技术基础设施以及消费者习惯等诸多因素。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看看美国人手里拿着什么。在美国,信用卡和借记卡的使用历史悠久,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消费习惯里。尤其是在数字.............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美国经济的复杂性,一个非常富裕的国家,却存在着普遍的经济脆弱性。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发达”与否的问题,而是涉及收入分配、社会福利、生活成本、债务文化以及金融素养等多个层面。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一、 高收入与高生活成本并存: 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 美国作为发达.............
  • 回答
    在美国,主流媒体对唐纳德·特朗普的态度普遍持批评和反对立场,这一现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媒体生态、政治光谱以及特朗普本人独特的政治风格和言行。首先,意识形态和政治倾向是重要因素。 美国的媒体,尤其是全国性的、被认为是“主流”的媒体,在整体上倾向于自由派或中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