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哈尔科夫反击战?

回答
哈尔科夫反击战,无疑是俄乌冲突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它的发生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战争的走向和人们的认知。评价这场战役,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军事行动,更是一次复杂的战略博弈,牵扯到政治、心理以及国际关系等方方面面。

从军事层面来看,哈尔科夫反击战的成功,可以说是一次对传统军事思维的有力挑战。在经历了年初基辅的失利后,俄军一度将重心放在了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哈尔科夫方向的战线相对稳定,甚至在某些区域呈现出被动防守的态势。就在许多观察家认为俄军将在此巩固阵地,进行消耗战的时候,乌克兰武装力量发动了这次令人瞩目的反击。

这次反击的亮点在于其战术的灵活性和对机遇的精准把握。乌克兰军队并没有选择与俄军正面硬碰硬,而是利用了俄军在人员和装备分配上的松懈,以及对乌军攻击方向的误判。他们采取了一种“掏心”式的战术,避开了俄军重点设防的坚固工事,而是集中力量攻击其侧翼和补给线,迫使俄军主力陷入被动。特别是那些训练有素、装备相对精良的特种部队和机械化部队,在情报的精确指引下,如同一把尖刀,迅速插入俄军的防线薄弱环节,打乱了其部署。

反击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信息战的成功运用。乌克兰方面在战前就营造了一种“一切正常”的假象,甚至故意放出一些误导性的信息,让俄军放松警惕,低估了其反击的决心和能力。当反击真正开始时,乌军又高效地利用社交媒体和国际媒体,将前线的胜利消息迅速传播出去,极大地鼓舞了己方士气,同时也对俄军造成了心理上的巨大打击。这种“内外有别”的信息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方的民心士气,以及国际社会的判断。

从结果来看,哈尔科夫反击战的战果是显著的。乌克兰军队迅速收复了大量被占领的领土,包括一些重要的战略城镇,如伊久姆,这不仅在地理上打乱了俄军在顿巴斯地区的推进计划,更在军事上切断了俄军重要的补给线和集结点。这次胜利,不仅在实际意义上削弱了俄军的作战能力,更在心理层面为乌克兰军队注入了强大的信心,证明了他们不仅能够防守,更能主动进攻并取得重大胜利。

然而,评价这场战役也不能忽视其潜在的风险和后续影响。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乌克兰军队也为此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在某些关键的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伤亡和损失。同时,俄军在遭受重创后,其反应和后续的战略调整也成为了一个需要关注的重点。这次反击无疑加剧了双方的对抗烈度,也可能促使俄军采取更强硬的报复手段。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哈尔科夫反击战的成功,也是国际社会援助和支持下,乌克兰军队军事能力提升的一个缩影。西方国家提供的先进武器装备、情报支持以及战术训练,在这次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证明了在外部援助下,一支意志坚定、训练有素的军队,能够有效对抗一支看似强大的侵略者。

总而言之,哈尔科夫反击战是一场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役,它展现了乌克兰军队的战术智慧、勇气和决心,也凸显了信息战和心理战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更是政治和心理上的,它极大地提升了乌克兰的国际声望,坚定了其抵抗侵略的决心,也为后续的战局发展埋下了深远的伏笔。当然,战争尚未结束,这场胜利的全部意义,还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得到更全面的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网文和书籍根据哈尔科夫反击战中(实际上只算了最后阶段的43年3月4日以后的苏军伤亡)苏军官方伤亡仅为86000多人,以及反击开始前波波夫集群的可动坦克已经很少,可谓强弩之末,所以认为哈反是一场名不副实被严重高估的战役。以我之见,这种说法其实只看到了第二层(如果说认为哈反是“顿涅茨奇迹”是第一层的话)。

在我看来,曼施坦因的哈反并未被高估多少,其理由如下:

首先,德军的反击开始于2月19日,而《二十世纪苏联损失》一书对“哈尔科夫防御战役”(减员86000多人)的计算却是从3月4日开始的,此时西南方面军主力已经败退,事实上这一分战役只计算了最后阶段德军北上夺取哈尔科夫城等地的反攻,只是哈反的最后部分。

《二十世纪苏联损失》对哈尔科夫之战的计算其实是分为两部分的,第一部分早在苏军发动战略攻势的1月13日就开始了,一直算到3月3日为止(即沃罗涅日-哈尔科夫进攻战役)。如果把这一部分的苏军损失也算上(153000多人),则苏军的总计损失将达到24万人左右(15.3万+8.6万),当然,这会包括不少苏军进攻时已经遭受的伤亡。

所以这里提醒一下,苏军在哈反中(2.19-3.25)的损失肯定是不止8万的;当然,即便是只从3月4日算起,沃罗涅日方面军和第6集团军的死亡失踪也达到了45000人左右,纯减员率相当高。


其次,很多人都只注意到哈反中苏军损失多少人员和坦克,却很少有人关注此战苏军火炮的损失。如果注意了这一点,可能对整个战役都会有颠覆性的印象。

仅仅是3月4号以后,苏军就损失了火炮和迫击炮3185门,如果再加上1月13日-3月3日之间的损失,则苏军在整个哈尔科夫战役中损失了5291门火炮和迫击炮。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其它战役。

库战后的奥廖尔进攻战役,苏军损失火炮和迫击炮892门,斯摩棱斯克进攻战役,苏军损失火炮和迫击炮234门,规模宏大的白俄罗斯战役(1944)中,苏军损失2447门火炮和迫击炮。而同样是在南方,苏军伤亡达70多万的下第聂伯河战役中,三个月间损失的火炮和迫击炮也就只有3125门而已,还不及在哈尔科夫最后阶段三个星期

如果是用德军来对比,这个数字就更惊人了,按照微波炉大师的估计,城堡战役前德军两个集团军群总共也就集结了9966门火炮和迫击炮,5000门的数据超过了德军一整个进攻方向。

如此看来,还真有点“最差的进攻也强于最好的防御”的意思了,因为防御战中理论上很难打到对方的炮兵部队。德军43年后很少有哈尔科夫这样的进攻胜利,所以哈反的火炮损失数在战争后期的苏军也就名列前茅了。


最后说说最挑口水的坦克损失,拖总曾经引用德军战报(大概是《失去的胜利》)说“德军明明光缴获坦克就有好几百辆,波波夫集群毛个强弩之末!”,这种说法虽然纯属口胡,但其实也并非毫无道理。因为拖总看到的是可用坦克数,而朱世巍以前的文章看到的是波波夫集群的可动坦克数(25-40辆)。

在苏军进攻阶段中,波波夫机械化集群和第3坦克集团军等坦克部队有大量的坦克被击中或燃料耗尽、抛锚,在后方待修,苏军进攻达到顶点时,自然可以动的坦克已经所剩不多。而德军攻势开始后苏军撤退速度非常快,这些没法动的坦克自然就全被德军缴获了。

这就跟德军很多进攻战役坦克损失(全损数)低得吓人,而盟军或苏军的攻势一开始,坦克全损就飙升是一个道理。同样,一般必须得是进攻战役,才能打得到敌军在后方维修的坦克。

同样按照俄罗斯官方宣布,苏军在哈尔科夫1月-3月3日间共全损坦克1032辆(此时德军第一阶段反攻已经打完了),3月4日以后又全损坦克322辆。虽然缺乏2月间明确的数据,不过似乎与德方的宣称相差也并没有特别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尔科夫反击战,无疑是俄乌冲突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它的发生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战争的走向和人们的认知。评价这场战役,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军事行动,更是一次复杂的战略博弈,牵扯到政治、心理以及国际关系等方方面面。从军事层面来看,哈尔科夫反击战的成功,可以说是一次对传统军事.............
  • 回答
    你提到的“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居民手持俄罗斯国旗欢迎俄军”的情景,若属实,将是对当前地缘政治局势一个极其复杂且令人不安的解读。理解这一事件,需要我们抛开简单化的标签,深入探讨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深层原因和多重含义。首先,要准确评估这样的场景,需要考量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代表性。在冲突地区,宣传和反宣.............
  • 回答
    哈尔滨的出租车行业,可以说是既有积极发展的一面,也存在一些令人诟病的问题。要评价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积极发展的方面: 数量可观,满足基本出行需求: 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人口众多,经济相对发达,因此出租车数量也比较可观。在非高峰时段和主要交通枢纽,乘客通常能较快地打到车,满足了.............
  • 回答
    关于哈尔滨霁虹桥的改造方案,我的看法是,这是一项牵动市民心弦的重要城市更新项目。毕竟霁虹桥承载了太多哈尔滨人的记忆和情感,它的每一次变动都可能引发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一个改造方案,咱们得从几个维度去看:首先,方案的立足点和目标是什么?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这次改造似乎更侧重于提升霁虹桥的功能性和.............
  • 回答
    关于哈尔滨“天价鱼”事件,这桩事儿过去也有一阵子了,但说起来,它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引发的讨论至今都未完全平息。我这就给你掰扯掰扯,咱尽量说得透彻点,也别整那些官话说套话,就当咱街坊邻居唠嗑一样。事件本身,一句话概括就是: 在哈尔滨一家名叫“赵记老铺”的炖菜馆,一位来自南方游客,被店家以近2000元.............
  • 回答
    关于哈尔滨机场T2新航站楼,咱们也算是有发言权的。毕竟这几年出出进进的,也算是见证了它的成长。总体来说,这地方现在是越来越方便,也越来越气派了。外观上的第一印象:刚开始建的时候,就觉得这造型挺别致的。不像那种方方正正的“盒子”,倒是有点像展开的翅膀,或者说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挺有设计感的,和老T1一.............
  • 回答
    哈尔滨红肠,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东北特有的豪爽和浓郁的风味,一提起来,不少人脑海里浮现出的可能就是那油亮油亮的肠衣,掰开后紧实而略带弹性的肉质,以及那股扑鼻而来、又咸又香、还带着点烟熏味道的诱人气息。我个人觉得,哈尔滨红肠绝不仅仅是一根香肠那么简单,它承载了太多关于东北的故事和情感。要评价它,得从.............
  • 回答
    哈尔滨,这座曾被誉为“东方莫斯科”的北方明珠,如今在全国省会城市人均GDP排名中垫底,并且被东北地区其他副省级城市远远甩在身后,这样的现实确实令人扼腕叹息。要深入评价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历史、经济、社会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正视哈尔滨的经济体.............
  • 回答
    听到哈尔滨摩托车司机与的哥起争执后心脏病发身亡,并且涉事的哥被批捕的消息,我心里感到十分沉重和惋惜。这真是一件让人痛心的事,生命在如此冲突中消逝,留下的只有无尽的遗憾和对事件背后原因的深刻反思。首先,从生命的宝贵角度来说,无论争执的起因是什么,一个生命的突然离去都是巨大的悲剧。尤其是当它发生在公共场.............
  • 回答
    哈尔滨近期出现的确诊病例情况,以及其中涉及到那位在外隔离14天的男友,这背后牵扯出不少值得探讨的细节和需要反思的地方。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从确诊病例本身来看:哈尔滨这波新增病例,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最早的源头似乎跟国外疫情的输入有关,或者说,病例的感染链条最终能追溯到境外。这本身就提醒了我们,.............
  • 回答
    《哈尔的移动城堡》,一部宫崎骏老爷子在2004年带来的视觉盛宴,也是很多人心中难以忘怀的童话。要评价它,得从好几个角度细细品味,可不是一句“好看”就能概括的。首先,最直观的,就是画面。 提起吉卜力工作室,谁不竖起大拇指?《哈尔的移动城堡》更是将这种美学发挥到了极致。那座漂浮在空中的、由各种破铜烂铁拼.............
  • 回答
    奔跑在冰城:2017年哈尔滨马拉松的峥嵘岁月与奔跑者的真实体验2017年的哈尔滨马拉松,对于每一个踏上那片冰冷土地的跑者来说,都是一次难忘的洗礼。它不仅是一场简单的赛事,更是一次与城市脉搏的共振,一次与自我极限的对话。回首望去,那场比赛的细节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既有令人振奋的挑战,也有温暖人心的瞬间。.............
  • 回答
    冰球赛场上的惊天比分:哈尔滨队60比0狂胜广东队,这背后隐藏着什么?近日,一场在中国全国冰球锦标赛上堪称“炸裂”的比分引起了广泛关注:哈尔滨队以惊人的60比0横扫广东队。这个数字,即便是在冰球这项进球相对频繁的运动中,也显得过于悬殊,足以让人瞠目结舌。那么,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比赛?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样.............
  • 回答
    战神还是资深?评价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威廉·哈尔西威廉·哈尔西,这位名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上如雷贯耳的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其一生堪称一部海军史诗。他以其雷厉风行的作风、临危不惧的精神以及大胆的战术指挥,赢得了“牛头犬”的称号,成为无数海军官兵的偶像。然而,对于他获升五星上将这一至高荣誉,是单纯的战.............
  • 回答
    孙艺洲关于哈尔滨污染的微博,说实话,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作为一个演员,他在微博上表达对社会事件的看法,本身就是一种“发声”,这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他表达的方式、内容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孙艺洲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彼时哈尔滨确实面临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发布微博,并且用了一种比较直接、.............
  • 回答
    玄彬出演抗日题材电影《哈尔滨》,这无疑是一件备受关注的大事,尤其是在“东方奥斯卡”之称的青龙电影奖颁奖典礼上官宣这一消息,更是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玄彬的号召力与演技是毋庸置疑的。这位韩国顶级男演员,凭借《我叫金三顺》、《秘密花园》、《来自星星的你》以及近年.............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把几个东北的副省级城市拎出来比便利店,还挺能说明一些城市发展和商业布局的差异的。大连和沈阳有罗森,哈尔滨和长春没有,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谁家老板认识谁”那么简单,里头牵扯到不少现实因素。咱们先说罗森。这可是日本7Eleven的竞争对手,在全球扩张的速度那叫一个快。它在中国开店的策略.............
  • 回答
    2020年,中国经济在疫情的冲击下,依然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实现了正增长。然而,在全国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东北地区的经济表现却引发了不少关注,尤其是“东北F4”这一曾经的经济增长代表,其成员的变化以及哈尔滨的“掉队”现象,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东北F4”的由来与盛衰“东北F4”并非官方称谓,而是民间根.............
  • 回答
    东北首家喜茶终于在沈阳落地了,这事儿可不小,尤其对于我们东北这旮沓来说,算是件大事儿。你想想,之前火遍全国的奈雪的茶,还有那个曾经一度火到不行、队伍长得像银行一样的鹿角巷,它们在沈阳开业的时候,也引起了不少关注。但这次喜茶的到来,感觉又不一样,多了几分“众望所归”的意思。要说为什么喜茶能让大家这么期.............
  • 回答
    哈尔滨正大食品事件,以及随后的热搜消失,这背后牵扯出的不仅仅是一家食品企业的质量问题,更是一场关于信息透明、企业责任和公众监督的复杂博弈。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正大食品出问题,问题的严重性与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确“出问题”到底指什么。如果是关于食品安全、生产规范的严重违规,那么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