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是我皇明安宗简皇帝。
扔掉了糜烂的陕甘,还有足以作为军事报警区的山东河南,还带着用来笼络人心鼓舞士气的国仇家恨。虏、寇、明,三方鼎足而立,怎么也不至于一年而亡。
可惜了俺二十万宁南左侯麾下。
很多末代皇帝换了一般的现代人,
很可能还不如人家呢。
但徽钦二傻组合不一样,
凭本事送了首都亡了国。
北宋翻盘太简单了,
一条狗都能翻盘。
只需要不听神棍忽悠,
关好城门静待勤王兵至即可。
虽然西军送掉了,
但是宗泽爷爷和李纲帮忙苟住还是稳稳的。
撑十几年,岳爷爷就来带你飞了。
反攻北地不是梦,
搞个宋世祖当当还不是美滋滋。
北宋丢掉的可不是民不聊生的天下,
而是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中的锦绣江山
想想就心疼。
另外,翻了盘的亡国之君叫中兴之主。
杨广的翻盘机会最大,也最简单。
一、修运河、修长城,修东都、打吐谷浑,天下百姓民不聊生时,他只要不打高句丽,就可以翻盘。
二、第一次打高句丽,死伤30多万隋军时,天下已经大乱,起义军遍地,他只要不第二次打高句丽,就可以翻盘。
三、第二次打高句丽,国内前宰相的儿子杨玄感和李密起义被镇压后,他只要不三征高句丽,就可以翻盘。
四、第三次打高句丽,回来后,只要不再次巡幸塞北,被突厥暴锤一顿,也可以翻盘。
五、被突厥暴锤之后,天下已经乱的,比马蜂窝还乱了,即便如此,杨广还有机会翻盘。为啥这样说呢?
我们看一下,当时,大隋王朝起义军的大概样子:
1、山东有王薄、卢明月、孟让、孙雅宣等人,各自有几万到10几万起义军不等。
2、河北有高士达、窦建德、格谦、张金称这几股势力比较大的起义军,所拥部众也是几万到十几万。
3、河南瓦岗寨翟让一家独大。
4、江淮地区有杜伏威、李子通等两股势力比较大的起义军。
5、关中与山西也有不少起义军。
但是,在公元615年年底到616年年初时,杨广出现了最后一次翻盘的机会。
1、因为山东的几股起义军,在隋将张须陀以及他手下两员虎将秦叔宝、罗士信(隋唐演义中罗成的原型)的暴锤下,死得死,逃得逃。
王薄、孟让逃到了江淮,孙雅宣逃到了河北。
山东基本被平定。
2、河北这几股起义军,在隋将杨义臣和他手下虎将苏定方(就是后来唐朝名将,灭了三个国家的那个苏定方)的暴击下,也是死得死,逃得逃。
高士达被杀,格谦被杀,张金称被杀,窦建德被打得只带了100多人,逃窜到一个小县城内。
河北基本被平定。
3、那些逃到江淮地区的起义军,也没好果子吃。又被王世充暴锤了一顿,又是死得死,逃得逃。
卢明月跑到南阳,没浪几天,被王世充杀了。
孟让和王薄跑到今天江苏淮安的盱眙,又被王世充暴击,杀死几万人,俘虏十几万人。孟让仅带了10几个,北逃到了瓦岗寨,投降了李密。王薄则不知所踪,几年后才又跑出来,投降了宇文化及,后来投降了窦建德,后来又投降了唐朝,然后也浪几天,被仇人杀了。
4、江淮地区的另外两股势力,杜伏威、李子通。隋将陈棱仅带了8000隋军和其作战,但连战连胜。如果不出意外,杜伏威,危在旦夕。
5、李渊在山西,基本把起义军消灭干净。
6、屈突通在陕西,虽然没有把起义军消灭掉,但两边打得难舍难分,程胶着状。
所以,公元615年底到616年初,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可以看到,风雨飘摇的大隋王朝,在经历了几年的战火之后,竟然奇迹般的燃起了浴火重生的希望。
河北比较稳定、山东比较稳定、山西比较稳定、四川比较稳定、江淮基本稳定、就陕西有点乱,河南比较乱而已。
当年,刘邦以汉中为根据地,北上平定关中,然后再往东打,统一了天下。
刘秀从河北发家,一路向西,打下洛阳和西安,再挥兵南下,统一了天下。
曹操以河南为根据地,打下山东与河北,又平定关中,统一了中国北方。
后赵的石勒也是以河北为根据地,再一路向西打下洛阳、西安,统一了中国北方。
与这些人相比,此时杨广的基本盘简单好到了爆棚。
不仅全国实现了大部分稳定,手下还有如云名将:杨义臣、苏定方、张须陀、秦叔宝、罗士信、王世充、陈棱、屈突通、李渊、来护儿、宇文述等等。
而且,从后面的情况看,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对杨广忠心耿耿。
如果此刻他能幡然悔悟,学习他的榜样汉武帝,下个罪已诏,安定人心。再把死去的那一两千万人的土地拿出来,重新丈量一下,分给愿意被招安的百姓。
自己则老老实实待在西安,不再折腾。先把关中地区的义军按下去,再大军围剿瓦岗军,把北方捋顺了,再收拾南方的义军。大隋王朝还真有可能再兴旺个一二百年,杨广未尝不会像汉武帝那样,被千古传诵。
但是,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杨广却依然没有认清形势,又使劲折腾了一把,不仅让这一年的所有努力,全部前功尽弃,还为自己挖了个坟墓,并盖上了盖子。
公元616年7月,江都(扬州)的龙舟完工,送到了洛阳,杨广大为高兴,在亲信宇文述的劝说下,杨广下令第三次巡幸扬州。
右候卫大将军赵才劝说杨广:“如今百姓疲惫劳苦,国库空竭,盗贼蜂起,禁令不行,希望陛下返回京师,以安天下百姓。”但杨广却大怒,将其交由法办。
宰相虞世基实在看不下去了,也多次劝说杨广,但他仍然不听。虞世基无奈之下,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既然你想变成亡国之君,那我就成全你吧。从此之后,竟然开始阿谀奉承起来。
自此,满朝的文武大臣都噤若寒蝉,不敢再劝。
但是,就在这危难之机,几个小人物站了出来,他们想用微不足道的血肉之躯,去为即将倒塌的大隋贡献一丁点力量。
建节尉(正六品)任宗,上书极力劝谏杨广不要南下,被活活打死于朝堂之上。
两天后,奉信郎(从九品)崔民象,跪在建国门,上表杨广不要南下,被杨广下令砍掉下巴,然后处死。
四天后,奉信郎(从九品)王爱仁,再次上书劝谏,又被杨广处死。
杨广抵达梁郡(河南商丘)时,一个甚至都没有留下名字的小人物,又挺身而出,挡在了杨广的车前,磕头磕的满脸鲜血,大呼:“陛下再巡江都,将要失去天下啊!”
但是,杨广依然不听,将该人拉下去斩了,继续向鬼门关前行。
杨广南下后,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1、杨广再次巡幸扬州之举,彻底失去了民心,以及官僚集团的支持。
2、杨广带着禁军南下后,导致张须陀兵力不足,仅一万余人,去和瓦岗寨十几万人死磕。
张须陀最终被李密设计包围,他为救被围将士,前后四次冲进包围圈,部下劝其逃离,但他却仰天长叹:“兵败如此,还有何面目再见天子?”
于是下马与敌军死战,被李密、翟让等人斩杀,时年五十二岁。史书记载:“所部官兵尽夜号哭,数日不止。”他手下大将,秦叔宝、罗士信,走投无路之下,最后投降了瓦岗寨。
3、杨广到达江都后,杨义臣仍然捷报频频。但宰相虞世基却陷害忠良,劝说杨广:“鼠窃虽多,未足为虑。杨义臣如今拥兵自重,恐怕有变。”
杨广听信谗言,将杨义臣调入扬州,授礼部尚书,杨义臣不久病死。窦建德趁势再次崛起,河北各地纷纷归顺,苏定方也无奈归降,从此窦建德一发不可收拾。
河北的隋将罗艺也开始起兵反隋。
4、陈棱打杜伏威,连战连胜,杜伏威将危在旦夕。但是,当地百姓听说隋炀帝又要巡幸扬州,从此经过之后,便大力支持杜伏威。攻守之势迅速转变,陈棱大败而逃。
5、张须陀死后,李密带领瓦岗军围攻洛阳,隋炀帝又派王世充北上平叛,江淮地区无人镇守,再次陷入大乱。
6、而最关键的一条是,李渊父子,也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了主角。
公元618年,杨广被心腹宇文化及杀于扬州,隋朝灭亡。
试问,有如此好的翻盘机会,从古至今,又有几个皇帝?
喜欢历史的话,可以关注我的公号:梁山微木说历史
每周一、三、五定时更新
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笔者将以史实为依据,用类似小说的形式,将24史一点一滴的书写下来。
其它回答:
pu i有翻盘的机会,并且他成功把握住了翻盘的机会。
1931年到1945年间,他是满洲第二帝国的元首(执政/皇帝),这是他人生的巅峰时期。
pu i可以说是世界上亡国之君里待遇最好的了,而且这些优待条件还是他们曾经奴役的中国人提供的。由于北洋军阀的保护,南北和谈后达成清帝退位之后的清室优待条件,共有三项内容:
第一项《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
共8款:
(1)清帝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待以各外国君主之礼;
(2)清帝岁用400万两由民国政府拨发;
(3)清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4)清帝宗庙陵寝永远奉祀,民国政府酌设立卫兵保护;
(5)光绪陵寝如制妥修,民国政府支付实用经费;
(6)宫内各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不得再招阉人;
(7)清帝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
(8)原禁卫军归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第二项《关于清皇族待遇之条件》。
共4条:
(1)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2)皇族具有与国民同等的权利;
(3)皇族私产一体保护;
(4)皇族免服兵役之义务。
第三项《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
共7条:
(1)与汉人平等;
(2)保护其私有财产;
(3)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4)民国政府为生活过艰的王公代筹生计;
(5)先筹八旗生计,在未筹定前,其俸饷仍旧支放;
(6)从前营业、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县听其自由入籍;
(7)听其自由信仰原有宗教。
可以说,民国建立只是结束了满洲的殖民统治,但是满洲两百七十多年间侵略杀戮,镇压民族起义所犯下的滔天罪恶并没有被追责和审判。相比路易十六被自己的国民送上断头台,满洲皇室得到了中国人给他们的超国民待遇。
其第一次尝试翻盘是在民国六年,皖省督军张勋拥戴pu i复辟,公然撕毁《清帝退位诏书》,违反退位协议。之后复辟军被讨逆军迅速剿灭。但满洲人首先破坏退位协定从法理上来说已经标志《清室优待条件》不再有效,虽然pu i仍然可以待在明皇宫中也仍没有被审判和追责。
民国十三年,冯玉祥将军发动首都革命,之后政府内阁终于通过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主要内容是:
今因大清皇帝欲贯彻五族共和之精神,不愿违反民国之各种制度仍存于今日,特将清室优待条件修正如左:
第一条 大清宣统帝从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与中华民国国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一切之权利;第二条 自本条件修正后,民国政府每年补助清室家用五十万元,并特支出二百万元开办北京贫民工厂,尽先收容旗籍贫民;
第三条 清室应按照原优待条件第三条,即日移出宫禁,以后得自由选择住居,但民国政府仍负保护责任;
第四条 清室之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民国酌设卫兵妥为保护;
第五条 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为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
满清皇室仍然未被起诉,民国政府没有因为满洲在民国六年公然叛国而追责,只是将优待条件修正的相对更公平些(虽然以亡国之君的待遇来说仍是极端优待)。
pu i在中华民国长大成人,迁出明皇宫后不久就接受了日本人的保护并与之合作。北洋政府被消灭后,日本的对华政策加速明确。不久就发动“九一八事变”,pu i在日本军队的保护下重建满洲国。这一次不是十二天,而是十四年。可谓是成功翻盘。
日本战败后,pu i成为苏联战俘,国民政府多次要求苏联引渡pu i都被拒绝。pu i也没有被东京法庭起诉,只是在46年8月飞往东京出庭作证。为摆脱自己的罪责,pu i将满洲国的复辟以及在东北犯下的罪行完全推到日本人身上。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痛快淋漓地控诉了日本战犯。但我每次谈起那段历史,从来都不谈我自己的罪过,而且尽力使自己从中摆脱出来。因为我怕自己受审判。”
纵观pu i一生可谓传奇,作为亡国之君两次翻盘,走向人生巅峰。上可为皇帝,下可当平民。出书立传,纵横捭阖。
写到这想起来1705年发生在浙江的所谓“张念一”案。满洲政府从张念一的供词中获知“朱三太子及其子等”的线索。这个“朱三太子”此时已经七十多岁,就是被满洲诛杀的明皇室中幸存下来的崇祯皇帝第五子永王。他被满洲政府“捉拿归案”后根据其供词得知其幸存过程如下:
甲申之变时,他约十二岁,和两个哥哥一起被李自成军俘获,之后被李自成挟裹出北京城南下。
李自成兵败后,永王乞讨到了一户王姓乡绅家,并透露了自己的身份。王乡绅冒险收留了他,给他改名王士元,与自己的儿子一起读书。五年后王乡绅病故,他流浪到江南成为和尚。后来浙江余姚一位胡乡绅欣赏其才华,劝他还俗,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于是永王落户浙江,结婚后以教书为业。他一生小心翼翼,安分守法,风声紧就会赶紧全家逃亡,几十年间流动于大江南北,历尽艰辛。在古稀之年,有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以及孙子,算是儿孙满堂。在他晚年的时候,hiowan yei为了表示姿态,六次拜谒明皇陵。在1699年拜谒明孝陵后,还向大臣表示要查访一个明皇室后裔,来管理孝陵:“朕意欲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古者夏殷之后,周封之于杞宋……尔等与九卿会议俱奏。”
虽然永王不敢出头去接受满洲皇帝的这个“好意”,不过皇帝对故明的态度如此“亲善”,估计会给他认为自己此生可以善终的想法增加信心。但是,晚年永王的真实身份在浙江走漏,浙东天地会领袖“张念一”在1706年打起“朱三太子”的旗号(永王虽然是第五子,但在长大的三位皇子中排行第三),在大岚山起事。永王闻讯大惊,立刻带着一个儿子由浙江逃到山东,但两年后还是被抓到。在自己“落网”之前,满洲官员曾到余姚他的家中搜查。导致他家中的“一妻二子三女一媳” “皆投缳,六命俱尽”。
虽然“张念一”及后来的“念一和尚”打着他的旗号,但审讯结果证明永王并没参与起事,这两位也从来没联系上他。满洲官员当庭让念一和尚来与朱慈焕对质,“及提先生对质,又云不相识”,证明两个人根本不认识。永王为自己的辩护也是极为有力的。他说:“吾数十年来改易姓名,冀避祸耳……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须发皆白,乃不反于三晋变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军买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
审问官员也觉得朱慈焕所供有理,将审问结果上报给hiowan yei。几年前皇帝还说过要访查一位明朝后代来当官,这个永王看起来是最佳人选,所以官员对他很礼貌并优待,等着皇帝下处理决定。
不料,事实证明,hiowan yei所说的“查访明朝后裔”,其实只是“引蛇出洞”的虚伪口号。真的“朱三太子”落网,使他大喜过望。虽然他在今日的电视剧中以“宽大仁慈”闻名,在满洲人写的《啸亭杂录》里也被评价为“仁皇天资纯厚,遇事优容,每以宽大为政,不事溪刻”,而他的对手仅是一位七十五岁手无寸铁的可怜老人,但是也许满洲人的“纯厚宽大”和人类普适的并不一样吧。总之hiowan yei发下谕旨:“朱三即王士元,著凌迟处死。伊子……俱着立斩。”
逃亡一生须发皆白的永王,被押上了刑场,眼看着两个儿子被斩首后,自己又被一刀刀凌迟。至此,崇祯帝的子孙被完全消灭。
相比pu i传奇的一生和满洲人侵略中国之时杀尽明代宗室,是否可以感叹一句“天道有还,坏人好报” 呢?
比如帖木儿帝国的末代皇帝巴布尔
巴布尔是传奇征服者帖木儿的六世孙,父亲是帖木儿帝国中兴之主卜撒因的第四子,1494年巴布尔的父亲死于山体滑坡,他继承了一个村子和二百大军,这二百可谓精锐异常,包括了不会冲锋的骑兵,不懂战术的教官以及不识字的文职人员。
1497年,巴布尔靠着自己的二百大军和他两个舅舅率领的数万兵马攻入撒马尔罕,成为了撒马尔罕市长兼帖木儿帝国皇帝。
1501年,昔班尼汗率领大军南下,瞬间把他的两个舅舅给扬了;这时巴布尔的实力已大大增强,但还远远不是昔班尼对手,于是巴布尔率领自己的三百大军逃到了喀布尔,成为喀布尔市长兼帖木儿帝国皇帝。
1510年,昔班尼汗去世。次年,巴布尔率领三百大军以及波斯人借给他的数万精兵,再次攻入撒马尔罕,夺回了市长的宝座。不久之后波斯人撤军,巴布尔被反攻乌兹别克人击溃,逃亡阿富汗。巴布尔在接下来的三年内连一个稳定落脚点都没有,帖木儿帝国彻底灭亡。
接下来的十年里,巴布尔流窜到印度北部建立政权,收拢了大量不服乌兹别克人的部族;1523年巴布尔率领一万两千人的部队向德里进军;1526年,巴布尔占领德里,建立莫卧儿帝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