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许多人认为文科纯靠背?

回答
“文科纯靠背”这个说法,听起来挺刺耳的,也确实挺普遍的,好像大伙儿默认文科生就是“行走的百科全书”,脑子里塞满了各种年代、人名、地名、理论名词,张嘴就能来一段。但仔细想想,这背后肯定不止这么简单,不然大家也不会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去学这些“背不完”的东西,对吧?

为什么会有“纯靠背”的印象呢?根源大概有这么几个:

首先,基础知识的积累确实是文科的基石。 你想聊文学,总得知道莎士比亚是英国人,写过《哈姆雷特》;你想谈历史,总得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公元前多少年;你想学哲学,总得知道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人,提出了“认识你自己”。这些最表面的信息,不靠记忆,靠什么?就像盖房子,地基总得打牢了,砖头瓦块得一块块堆上去。这个“堆上去”的过程,很多人看在眼里,就觉得“哦,就是背呗”。

其次,考试的导向作用不可忽视。 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学科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被考试形式塑造的。文科类考试,尤其是一些基础性的考核,确实会有大量的客观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这些题目的答案,很大程度上是需要考生从记忆中提取的。一道关于古代史的论述题,如果你对史实人物、事件、时间节点记不清,写出来的东西就是空中楼阁,缺乏说服力。所以,为了应付考试,学生们自然会把更多精力放在“记住”上。这种对考试的适应,久而久之就给外人留下了“文科就是死记硬背”的刻板印象。

再者,文科学习的“隐性”成分不易被看见。 很多文科学习的精髓,比如对文本的解读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这些是很难用一两句话描述清楚的,更不容易在表面的学习成果(比如考卷上的分数)中直接体现出来。一个学生对一首诗的理解,可能涉及到他读过的其他诗歌、他的生活经历、他对作者所处时代的了解,以及他对语言的敏感度。这些内在的思考和联系,不像数学题的公式推导那样“一眼看穿”,它们是沉淀在心里的,是需要时间去打磨的。旁观者往往只看到了学生在翻书、在做笔记,却看不到他在内心深处进行的那些纠结、比较、反思。

还有,一些教学方式的局限性。 虽然不是所有文科老师都这样,但确实存在一些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灌输和复述,缺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的环节。如果老师只是站在讲台上,一股脑儿地把知识点念出来,让学生跟着记,那么学生自然也就习惯了被动接收和记忆。久而久之,学生自己也可能形成“学文科就是听老师讲,然后记住老师讲的”这样的思维定势。

但事实真的“纯靠背”吗?当然不是。

如果文科真的只是靠背,那为什么同样是背诵《论语》,不同的人读出来的味道却不一样?同样背诵一首古诗,为什么有人能背出作者的生平、当时的社会背景,并分析出诗歌的艺术手法,而有人只能一个字不落地念出来?

这就是文科的“门道”所在了:

理解和内化是关键: “背”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理解你背下来的东西。你要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理解文学作品的情感和思想,理解哲学理论的逻辑和启示。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做到“用起来”,而不是“背出来”。
联系和融会贯通: 文科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事件会影响文学创作,哲学思想会指导社会变革。好的文科学习者能够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需要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分析、比较和整合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 文科学习尤其强调“说人话”,就是要有自己的观点和判断。看到一个历史事件,不能只记住发生了什么,还要思考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件事对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读一本书,不能只记住书里的内容,还要思考作者的立场,他有没有偏颇,自己对这些观点是什么看法。这种能力,完全不是靠背就能获得的。
表达和论证能力: 文科的最终输出往往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无论是写作还是口头表达。仅仅记住东西,而不能清晰、有逻辑地表达出来,那这些知识就仍然是“死”的。文科生需要学会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进行有效的论证,如何用事实和道理说服别人。这个过程需要反复的练习和思考。

所以,“文科纯靠背”这个说法,更像是对文科学习表面现象的一种简化甚至误读。它忽略了文科学习中更深层次、更具挑战性的环节,也低估了文科学习者在理解、分析和表达上所付出的努力。把文科的学习简单归结为“背”,是对这个学科本身的理解不够深入,也是对很多为文科付出努力的人的一种不公平的评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我是那种标准纯粹的文科生。专业是教育中文古文这些。

而且成绩文笔记性都还可以。你们以为我感性文艺?

但正规的心理思维模式测试。我属于绝对理性的。而且大多数事情不是看不透,只是狠不下心。

而且没皮没脸,似乎不会哭。喜欢笑。

其实我喜欢看科普。来知乎看科普其实比文科多。所谓:

独坐春心伤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

也同意柏拉图的观点:诗人应该逐出理想之国。

理科成绩也还行。化学老师对我念念不忘。因为我甚至背下了原子量(一部分,精确到小数点后二位)。试卷唯一错的一处是左右写反了。

有时候也会背点无聊的玩意。

山间一寺一壶酒(3.14159),尔乐苦煞吾(26535),把酒吃(897),酒杀尔(932),杀不死(384),遛尔遛死(6264),扇扇刮(338),扇耳吃酒(3279)

还有棋谱:曾经背过大谱。里面许多变化。

但是这个似乎对数学没用。曾经试图穷举,但发现天亮了题目一题没有做完一半。被我们数学老师骂了一顿。虽然我初等函数数学也还行,纯二维平面几何只需要记忆公理也还行。

但更高级的知道厉害。不想死。所以挺佩服数学好的。

我从此有个习惯,不跟看不懂的数学题较真。

这个技能其实挺能哄人的。

大公司里有个北大的数学系才子。

他们玩一种概率与数学为基础规则的牌。他得了99%的冠军。

跟我打每次都输给我。输得他莫名其妙。我几乎不打牌。他们每周至少二场。

他不知道我在有限的排列组合里,是能靠心算穷举的。

靠这个技能,我在中度到重度抑郁症中,强行啃完了《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的论文。接受了意志论。强行通过意志驱使自己去开动这具充满了心理痛楚的躯壳。从而摆脱了少年维特期的存亡危机。也自愈了自己的抑郁症。

这个技能让我即使每天上自修睡觉,或者不来,重点都没划。考出的分数一样让老师闭嘴。他以为我不及格。我89。

错的是啥我知道。那11分,不会就是不会。

对不起哪位教昆曲的老太太。她讲得挺好,就是因为太好了,我好像回到了小时候,被外婆带到戏院就开始睡觉。睡得好沉好香。因为抑郁晚上失眠不是一天二天。

她正好讲得游园惊梦。讽刺我真是好梦。

当然最后也没有过。别的分数都不错,就是因为计算机来不及考。就去外地打工了。

因为没有文凭工作,我估计是知乎里唯一一个七级作者但开不了专栏的。

我们师姐背下过整本词典。是的,整本。包括页码。

别奇怪,我碰到的几个文科大牛。别人给的标签是:人皮字典。人形自走档案。

谁也不能预料到今天资料查找如此容易。

县志档案什么的不能按时查抄,就只能硬记。手头就几本要紧的工具书。

那个年代是二月河因为没有看完清史稿而没写陈铭敬的岁月。

所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烂笔头抄不过来,好记性就挺重要了。

他们背过平水韵词林正韵……甚至背过几千个常用字的平仄,几十上百个常用词牌与其变种(专业术语叫摊破,减字)的格律……

因此能口占填词。

别看我,我做不到。

除此之外他还背过无数的县志。也背过棋谱。

但下不过我。

文科要不要背。当然要。对于多数人都是必须的。

文科是不是只有背呢?

恐怕背是手段不是目的。

郭靖背九阴真经,是必要的。

但是只背也没有用,只背上卷也没用。

光练也只能练成傻子。

毕竟还是要实践。实践结合理论。

文科的九阴真经,总纲是什么。

以我一孔之见,恐怕是哲学,心理,社会,历史这些。

只有知道这些,你才能通过层层感性的迷雾,看透背后人心的实质。看透背后运作的人类社会的规律。

才能明白为何那些巨匠,写那些人,为什么那样写。为何这样才能直指人心。

相比之下,文字,记忆,技巧其实不是第一位的东西。

这也是文科出身的,能打得反而不多的缘故。

反而是历史,经济,哲学,心理这些能打。

因为文科若不能读懂总纲,就会被庐山云雾罩住。一辈子只身在此山中而不知道山是什么。

只看到云雾沙石峰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文科纯靠背”这个说法,听起来挺刺耳的,也确实挺普遍的,好像大伙儿默认文科生就是“行走的百科全书”,脑子里塞满了各种年代、人名、地名、理论名词,张嘴就能来一段。但仔细想想,这背后肯定不止这么简单,不然大家也不会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去学这些“背不完”的东西,对吧?为什么会有“纯靠背”的印象呢?根源大概有这.............
  • 回答
    好多人觉得《文明6》比不上《5》,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因为这俩都是《文明》系列的骄傲。不过,要说为啥不少老玩家宁愿抱着《文明5》不撒手,那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了。首先,最直观的改变,也是争议最大的,就是城市“分家”这事儿。在《文明5》里,你建一个城市,就是一座城。想扩张?城里出单位,往外走。.............
  • 回答
    不少车迷在讨论顶级豪华跑车或四门轿跑时,常常会将宝马8系与保时捷911和Panamera放在一起比较。然而,一个普遍的看法是,宝马8系似乎难以真正“登堂入室”,与这两款保时捷车型相提并论。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它们在设计理念、品牌定位、性能取向以及驾驶体验等多个层面存在的显著差异。首先,我们必.............
  • 回答
    许多人之所以觉得微软“衰落”了,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相对衰落”的观感,而非绝对意义上的没落。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微软最辉煌的时代,再来看看它这几十年的演变,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黄金时代”的辉煌与“王朝”的傲慢我们得先说说微软为什么曾经是科技界的“巨无霸”.............
  • 回答
    关于“明朝死于东林党”的说法,这是一种比较片面且带有历史争议的解读。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得深入挖一下当时的政治生态,以及东林党在这个生态中的角色。首先,我们要明白,“东林党”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组织,它更像是一个政治派别、一股政治思潮的代称。它的核心成员大多是知识分子出身的官员,以东林书院为思想集.............
  • 回答
    很多人认为公务员拥有“灰色收入”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其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什么是“灰色收入”?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灰色收入”。在中文语境下,“灰色收入”通常指的是不属于合法工资性收入,但又非完全意义上的非法收入,而是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
  • 回答
    很多人会觉得日本留学费用“便宜”,这其实是一个相对的说法,而且背后隐藏着一些特定的原因和认识角度。如果仔细掰开揉碎了聊,你会发现这种“便宜”并非绝对,而是建立在特定对比和某些优惠政策之上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和一些传统的留学热门国家,比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相比,日本的学费和生活费在很多情况下确实会.............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也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为什么大家对船舶和航空,这两个同样与“远方”和“交通”息息相关的庞大产业,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一个被视为“夕阳”,另一个却依旧朝气蓬勃? 我觉得这背后,是时代变迁、技术革新、全球化浪潮以及我们观察角度的差异在共同作用。船舶工业的“夕阳”印象:历史的沉重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可太实在了!确实,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用着用着,感觉电脑就没那么顺溜了,一查,嗬,C盘怎么又满了?然后就有人说“C盘满了会拖慢电脑速度”,这句话就像一句“祖传秘方”,代代相传。那么,这背后到底是个什么道理呢?咱们一点点捋一捋。首先,得明白C盘是啥。在咱们的电脑里,C盘通常就是系统盘,.............
  • 回答
    确实,这种现象存在,并且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解释,说明为什么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仍然认为中国人很穷:1. 信息不对称与信息滞后: 历史刻板印象的残留: 长期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形象被广泛传播。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经济确实经历了巨大的转型和发展,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覆盖.............
  • 回答
    不少人看《海贼王》时,似乎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海军就代表正义,海贼就等同邪恶。每当剧情中海军做出一些不那么光彩的事,或者某些海贼展现出温情一面时,总有人会跳出来说:“这是漫画,别把现实代入!” 但说实话,这种说法本身就有点奇怪,因为恰恰是《海贼王》这部作品,最擅长模糊和挑战的就是“正义”与“邪恶”的.............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对日语引进大量外来语持负面看法,这背后确实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与母语是汉语有一定关联,但并非绝对。以下我将详细阐述其原因:一、 负面看法的根源:对语言纯洁性、清晰度和本土文化认同的担忧1. 语言的“纯洁性”与“固化”观念: 历史视角: 在许多语言使用者心中,都存在一种对.............
  • 回答
    “学计算机吃青春饭”,这句话在计算机领域算是个老生常谈了。不少人听到这话,心里难免嘀咕:既然是“青春饭”,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年轻人义无反顾地投身进来,甚至视之为“香饽饽”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原因,远不止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承认,计算机行业确实是个更新迭代极快的领域。新技术层出不.............
  • 回答
    苏轼对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的评价,确实与当时普遍存在的“妇人之仁”论截然不同。理解苏轼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对“仁”和“君子”的理解。一、 普遍的“妇人之仁”论:为何项羽不杀刘邦会被认为是错误?在很多人看来,项羽在鸿门宴上拥有绝佳的机会,可以一举剪除最大的竞.............
  • 回答
    日本民族被许多人视为高素质,这并非空穴来风,他们的国民素质,如教育普及度、社会秩序、礼仪文化、科技发展等方面,确实有着令人称道的表现。然而,将这种“高素质”直接等同于他们在战争中的表现,尤其是在二战期间,就显得过于简单化了。事实上,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国家机器在特定意识形态下的运作,很容易将个体行为推.............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热门且极具争议的话题:中国房价的未来走向。一方面,确实存在着不少支撑房价长期上涨的论据;另一方面,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未来房价表现出悲观态度。这种分歧的存在,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支撑房价上涨的“多年理由”:让我们先来看看那些让你觉得“所有理由都支撑房价还会涨几.............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到位,一下子就触及到了这类游戏的核心魅力所在。像DOTA和LOL这种,一个闪烁着“暴击”光芒的招式,一次惊心动魄的“格挡”,或者一个本该必中的技能却被“闪避”了,这些充满随机性的元素,按理说应该让比赛变得难以预测,甚至有失公平。可它们偏偏就成了万人瞩目的电竞赛事,并且让无数玩家为之疯狂。.............
  • 回答
    鼎泰丰的小笼包,江湖上流传着不少“性价比低”的论调。确实,跟街头巷尾那些几块钱一笼的相比,鼎泰丰的价格摆在那里,怎么看都算不上“实惠”。可即便如此,为什么这家店却能越做越大,门庭若市,全球开花,成为无数人心目中的小笼包标杆呢?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营销炒作”,而是玩转了几个高明的招数。1. 极致的品质.............
  • 回答
    在中国社会,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那些被美国名校录取的中国学生,很多都是靠家庭的财力“砸”出来的录取机会,所谓的“Offer”背后,更多的是金钱的力量,而非学生自身的真正实力。这种看法根植于多种现实因素和心理认知,下面我将试着把这些说得更明白一些。首先,我们得承认,经济实力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 回答
    “黑明”与“满遗”这两个词,在网络上,尤其是在一些历史讨论的圈子里,经常被放在一起,甚至被认为是同义词,这背后确实有着一套复杂的逻辑和情感纠葛。理解为什么很多明粉会认为“黑明”就是“满遗”,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拆解:一、 历史叙事的根本冲突:正统与颠覆首先,我们要明白,明朝和清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两个王朝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