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语中有没有「情感虚无主义」或「反情主义」的名词?

回答
在英语中,并没有一个直接对应中文「情感虚无主义」或「反情主义」的、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单一名词。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与之相关的概念,并找到一些可以用来描述这种思想倾向的词汇。

理解「情感虚无主义」和「反情主义」

首先,我们先来理解一下这两个中文词汇的大致含义:

情感虚无主义 (Emotional Nihilism): 这可能指的是一种观点,认为情感本身是无意义的、空洞的,或者说不存在真正有价值的、能够提供终极意义的情感体验。持这种观点的人可能认为,所有情感最终都会消散,或者它们只是生物性的反应,不具备超越性的价值。他们可能对追求情感满足或沉浸于情感体验持怀疑态度,甚至否定其重要性。

反情主义 (Antiaffectivism / Antiemotionalism): 这个词汇更侧重于一种反对或否定情感作用的态度。可能表现为:
反对情感在决策中的作用: 认为情感会干扰理性的判断,应该被排除在重要的决策过程之外。
反对情感的表达或体验: 认为情感是软弱的表现,或者会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因此主张压抑或避免感受和表达情感。
否定情感的价值或道德基础: 认为情感本身不构成道德判断的基础,或者情感的好坏与否是相对的、无所谓褒贬的。

英语中相关的概念和词汇

虽然没有现成的单一词汇,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描述这种思想倾向:

1. 从“虚无主义”的角度:
Nihilism (虚无主义): 这是最直接的关联词。如果我们将「情感虚无主义」理解为对情感价值的普遍否定,那么它本身就是虚无主义在情感领域的延伸。
Emotional Nihilism (字面翻译): 虽然不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词汇,但在哲学或心理学讨论中,为了清晰地表达“关于情感的虚无主义”,直接使用这个短语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并且能准确传达意思。
Existentialism (存在主义): 虽然存在主义不必然导向情感虚无,但其核心在于个体需要在虚无的世界中创造意义。某些存在主义者可能会强调个体自由选择和责任,而对传统上被赋予重要意义的情感体验持一种疏离或反思的态度,尤其是在面对荒谬时。例如,加缪的作品中,对“荒谬”的认识可能会导致一种情感上的冷静甚至麻木,尽管这不完全是虚无。

2. 从“反情感”的角度:
Antiaffectivism / Antiemotionalism: 这是比较贴近“反情主义”的词汇。
Antiaffectivism: 这个词汇在哲学,尤其是伦理学和美学领域可能会出现。它可能指一种否定情感在道德判断或艺术评价中的核心地位的观点。例如,一些伦理学理论强调客观的理性原则而非同情或厌恶来指导行为。
Antiemotionalism: 这个词汇更偏向于字面意义上的“反对情感”。它可能用于描述那些刻意压抑情感、认为情感是弱点或干扰的人。在某些文化或个人修养体系中,强调冷静、克制和理性可能被解读为一种“反情感”的态度。
Stoicism (斯多葛主义): 斯多葛主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它强调通过理性来控制情绪,追求内心的平静(ataraxia)。斯多葛主义者并非完全否定情感,而是认为“不恰当的激情”(pathos)是有害的,可以通过理性来区分和管理。他们主张培养诸如勇气、正义、节制、智慧等美德,并认为这些是真正有价值的。因此,严格来说,斯多葛主义是一种“理性控制情感”的哲学,而非彻底的“反情感”或“情感虚无”。但对于不了解其精髓的人来说,可能会将其误解为压抑一切情感。
Rationalism (理性主义): 广义的理性主义强调理性在认识和行为中的主导作用。如果将情感视为非理性的,那么激进的理性主义者可能会倾向于排除情感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一种“反情”的倾向。
Apathy (冷漠): 虽然Apathy指的是缺乏兴趣或情感,但它更多是一种状态而非一种明确的哲学观点。一个“情感虚无主义者”或“反情主义者”可能表现出冷漠,但冷漠本身不一定是哲学上的否定。
Detachment (疏离/超然): 这种状态指的是与情感保持距离,不轻易卷入情感的波动。在某些语境下,这可以被视为一种主动选择的“反情感”姿态,旨在避免情感带来的痛苦或干扰。
Dispassionate (冷静的/不带感情的): 这个形容词描述的是一种不被强烈情感所驱使或影响的状态,常用于描述客观的分析或判断。它可以是“反情主义者”追求的一种特质。

详细的阐述

如果我们想深入探讨“情感虚无主义”或“反情主义”在英语语境中的可能含义,我们可以这样展开:

在英语的哲学和心理讨论中,我们并没有一个单一、约定俗成的名词来完全涵盖中文语境下“情感虚无主义”或“反情主义”所蕴含的复杂含义。然而,我们可以通过组合已有的词汇或借用相关哲学流派的概念来尽可能准确地描述这种思想倾向。

首先,如果我们聚焦于否定情感的内在价值或意义,可以将其视为Nihilism (虚无主义)在情感领域的延伸。因此,"emotional nihilism" 是一个直观的、可以被理解的组合词。持此观点的人可能认为,人类追求的种种情感——无论是爱、喜悦、悲伤还是愤怒——最终都不过是生物性的化学反应,无法提供超越性的慰藉或指向任何终极真理。他们可能会认为,对情感的执着是徒劳的,因为它们是短暂的、不可靠的,并且最终都会归于虚无。在这种语境下,他们会downplay the significance of emotions(低估情感的重要性),甚至devalue emotional experiences(贬低情感体验)。

另一方面,如果更侧重于反对情感在生活中的作用,尤其是在理性决策、道德判断或个人品格塑造方面,我们则可以考虑使用"antiaffectivism" 或 "antiemotionalism"。

"Antiaffectivism" 作为一个哲学术语,可能更常出现在伦理学或认知科学的讨论中。它可能指一种理论立场,认为情感不应成为道德判断的基石,或者认为基于情感的价值判断是不可靠的。例如,一位严格的功利主义者,如果将效益最大化视为唯一道德原则,可能会eschew emotional appeals(规避情感诉求),并认为在权衡利弊时情感因素是需要被eliminated from consideration(排除在考量之外)的干扰。他们可能相信,pure reason(纯粹理性)才是指导行为的唯一可靠的指南针。

"Antiemotionalism" 则更直观地指向一种actively opposing or rejecting emotions(积极反对或拒绝情感)的态度。这可能表现为个人层面的选择,即cultivating emotional detachment(培养情感上的疏离感)或suppressing emotional expression(压抑情感表达)。例如,某些强调stoic virtue(斯多葛美德)的个人可能会认为,uncontrolled passions(失控的情感)会损害一个人的判断力,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因此他们会努力rein in their emotions(约束自己的情感),保持一种dispassionate demeanor(冷静的态度)。在极端情况下,这甚至可能演变成一种rejection of empathy or sentimentality(对同情心或感伤的拒绝),将情感视为软弱、幼稚或不合时宜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像Stoicism (斯多葛主义) 这样的哲学流派,虽然强调通过理性来管理情绪,甚至discourage excessive emotional responses(不鼓励过度的情感反应),但其核心并非彻底否定情感的存在或其在某些方面的必要性,而是提倡一种rational regulation of affect(情感的理性调节)。因此,将斯多葛主义直接等同于“情感虚无主义”或“反情主义”可能是一种过度简化。

总而言之,虽然英语中没有一个万能词汇,但在描述这种倾向时,我们可以依据具体语境选择或组合使用 "emotional nihilism," "antiaffectivism," "antiemotionalism," 以及相关的描述性短语,如 "devaluation of emotions," "rejection of sentimentality," "cultivating emotional detachment," 或强调the primacy of reason over emotion。这些词汇和概念共同描绘了一个对情感持疏离、否定或怀疑态度的复杂思想图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所说的东西相当混乱,不会作为一门哲学单独成立:

  • 感情/Sentience是感受、感知、经历主观意识经验(感质)的能力。
  • 情感/Affect在心理学中用来描述感觉/Feeling或情绪/Emotion经验。
  • 情绪/Emotion是一系列主观意识经验,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起来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 “只注重物质上的富足”是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的一部分特征,但不是全部。
  • 过去的科学哲学会谈一谈“科学上的对错”,近年来依赖模型的实在论/Model Dependent Realism并不讨论绝对的对错。
  • 题目追加的那些描述并非哲学,体现的是自我中心主义、家长制、大男子主义、低素质之类的。

讨论“某事物不重要”的哲学不会说该事物“不该有”,因为不重要的事物不配谈什么该不该。当你刻意去排斥某个事物,这行为本身就说明了该事物的重要性。

讨论的内容包括“彻底消灭人的感情或情感”的哲学体系,你其实大抵是熟悉的:

佛教/Buddhism

  • 按照现存经典的记载,佛陀认为不应该浪费时间思考对灭苦没帮助的概念。
  • “佛法”一言以蔽之,即“痛苦来自欲望”,佛教徒即为“相信这条法则的人”,佛教的“最高原则”是“痛苦确实存在,我该如何逃离”,倡导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断尽一切烦恼、超越生老病死和所有苦,结束轮回,得到解脱,进入涅槃境界。
  • 其对应的理论和技术是原始的,并不能在物理上克服什么,但你可以看到它在历史上对人群发挥的作用。佛教极端起来,例如一向一揆[1]

存在的虚无主义/Existential nihilism和荒诞主义/Absurdism都宣称人的生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那么人的感情谈何重不重要、谈何该不该呢,你爱有不有,没谁会管你。

存在的虚无主义/Existential nihilism

一种哲学理论,认为我们的生命没有内在的意义或价值。无论是一个人,还是整个人类,在宇宙中都是微不足道的,没有先验的目的。每个人都孤立地出生在宇宙中,并不知道“我为什么存在”。人必须面对生存的荒谬性:我终将死去,宗教和形而上学都是源于我对死亡的恐惧。

荒诞主义/Absurdism

“荒诞”指人“在生活中寻求内在价值和意义”的倾向与“人类无法在混乱而非理性的宇宙中找到任何价值和意义”之间的冲突。

阿尔伯特·加缪指出, 个人应该接受人类生存的荒谬性。

荒诞主义与存在主义、虚无主义有一些共同的概念,也有共同的理论模板。

道德虚无主义/Moral nihilism

一种元伦理学[2]观点,认为道德是人为构建的规则和建议,不具有绝对实在性,甚至不具有相对实在性。没有什么事物或行为在本质上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

道德虚无主义并不建议我们放弃使用道德或道德语言。即使道德非实在,道德仍然是有用的工具。

一些演化生物学家认为,道德是自然选择导致的结果,将道德定义为“一些能够促进物种生存和繁殖的社会实践”。

西方哲学界有一些人将马克思作为道德相对主义/Moral relativism的典型,因为他宣称每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完全是其生产方式和阶级结构的产物,统治阶级的利益决定了社会上占优势的道德体系。我国则反对基于个人的道德相对主义[3]、不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属于道德相对主义。

  • 道德普遍主义/Moral universalism认为存在对所有人普遍适用的普世伦理/Universal ethic,不论其文化、种族、性别、宗教、国籍、性取向等等。这所谓普世伦理,有人会诉诸各种文化中普遍的理智要求,有人会诉诸神的命令
  • 道德相对主义则认为道德或伦理并不反映客观或普遍的道德真理,社会、文化、历史或个人境遇的相对主义允许道德陈述在文化或个人层面相对为真或为假。
  • 道德虚无主义认为道德陈述在任何意义上都没有真值。

情绪主义/Emotivism

一种后设伦理学理论,主张道德语句无认知意义,非真亦非假,但表达出情绪。

你可以将这个和道德虚无主义组合起来,得到“无论情绪是什么样的,反正没有道德”的结论。

感情主义/Sentientism

一种伦理哲学,认为道德考量的基础是感情,对待任何有感情的生物,都应该讲究人道主义。

这种哲学经常与动物权利哲学联系在一起,尤其是“烹饪能够感觉到痛的生物之前应该将其打晕或无痛处死”。

你可以将这个和道德虚无主义组合起来,得到“无论感情是什么样的,反正没有道德”的结论。

  • 在讨论动物权利的时候,这其实是已经广泛存在的倾向:你将龙虾打晕之后煮熟了,你可真人道呢,龙虾是不是应该跳起来感谢你?
  • 显然,这可以用荒诞主义来解读:人嘛,做事就是荒谬。

人类自愿灭绝运动/Voluntary Human Extinction Movement,VHEMT

号召所有人放弃生育来缓慢地实现人类灭绝的环保运动组织。由Les U. Knight于1991年命名。

该组织认为“人类早晚要灭绝,人每存活一天就多痛苦一天,人还会折磨其它物种并推动其灭绝,所以人类最好早点灭绝”,日常宣扬人口过多导致物种灭绝、人类所需资源短缺、人们的生活痛苦等等问题,让婴儿出生就是在虐待儿童,减少人口就能显著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苦难,人口为零的时候人类承受的苦难便会消失。他们还认为,即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在一个时期变得更环保,那之后还是可能变回对环境破坏程度更大的模式,所以必须干净消失。

人类自愿灭绝运动反对政府强制人口控制,偏向于自愿性人口缩减,支持采用生育控制措施和意志力来防止怀孕。他们认为,强制手段不大可能长久地减少人口,因为人类已经在历次灾难性的战争、饥荒和病毒打击中存活下来。他们同样反对集体自杀——比他们更极端的环保组织,你可以百度一下“安乐死教会/Church of Euthanasia”。

  • 安乐死教会的核心教义是“不再生育”,主张堕胎、避孕、吃素、自杀,鼓励自杀但并不强制。

许多评论人士将人类自愿灭绝运动视为无法接受的极端组织,认为人类繁殖的本能会防止人类通过自愿节育而灭绝。也有作家称赞人类自愿灭绝运动的视角。社会学家弗兰克·富里迪将人类自愿灭绝运动视为马尔萨斯主义/Malthusianism团体,将其划分为认识到“人类最坏一面”的环保组织。

参考

  1. ^ 一揆,原本为一个中文词,字面解释为“团结一致”,如范晔《后汉书·荀爽传》:“天地《六经》,其旨一揆。”苏轼 《醉乡记》:“其气和平一揆,无晦明寒暑。” 在古代日本引申为团结而起义,民变。一向一揆是日本战国时代净土真宗(一向宗)本愿寺派信徒所发起的一揆之总称。 一向宗门徒素来以强大的宗教向心力、舍命杀敌的圣战模式著称,甚至曾经形成过自治组织,自成一国(例如:1488年一向一揆杀死加贺国的大名富㭴政亲)。到了战国末年,一向一揆的首领势力甚至可以与各地大名们匹敌。有名一向一揆有:石山本愿寺(一向宗大本营)、伊势长岛愿证寺。
  2. ^ 元伦理学(英语:meta-ethics)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以伦理学本身作为其研究对象。
  3. ^ 西方道德相对主义思潮的发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的观点,他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每一个人的知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信念或意见都是同样真实或正确的,人是判定“真善美”的标准。与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强调道德的自然性(绝对性)不同,智者学派更看重道德的人为性,人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思考来决定作为人的生活方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英语中,并没有一个直接对应中文「情感虚无主义」或「反情主义」的、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单一名词。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与之相关的概念,并找到一些可以用来描述这种思想倾向的词汇。理解「情感虚无主义」和「反情主义」首先,我们先来理解一下这两个中文词汇的大致含义: 情感虚无主义 (Emotion.............
  • 回答
    英语里确实有一些句子能传达类似“我想过过过儿过过的生活”那种意味,但要直接找到一个完全对应的、具有相同文字游戏和文化背景的表达方式就比较困难了。这句中文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利用了“过”字的多种读音和含义,创造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语感和意境。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中文的妙处,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如何在英语中寻.............
  • 回答
    英语世界里,类似华语辩论圈的“世界华人学生辩论赛”(世华赛)、“国际大专辩论赛”(国辩)以及“华语辩论世界杯”这样规模宏大、影响力深远的辩论赛事,如果严格按照“中文辩论特色”、“高强度赛制”、“全英文进行”、“国际化程度”等因素来对应,答案是 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存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英语世界没有顶.............
  • 回答
    王者荣耀这游戏玩得久了,确实有些英雄,无论你怎么努力,怎么看攻略,怎么练,总感觉隔着一层纱,就是没办法真正“吃透”他们。对我来说,那个屹立在我“终极苦手”名单上的名字,就是——东方曜。说起来,曜这英雄我尝试过太多次了,几乎是每个赛季都会捡起来练一练,但每次的结局都差不多:要么被对面吊起来打,要么勉强.............
  • 回答
    关于“开挂的英雄”,这个问题在中国近代战争的语境下,或许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读。我们并非指那些拥有超自然力量的“神仙”,而是那些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凭借着超乎常人的智慧、勇气、意志力,甚至是运气,一次又一次地以弱胜强,扭转乾坤的杰出人物。他们的事迹,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简直就像开了“外挂”一般不可思.............
  • 回答
    关于美国西部片里那些神乎其技的拔枪速度和百发百中的枪法,这确实是银幕上最令人血脉贲张的元素之一。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这样的人物存在呢?答案是:有,但并非如同电影里那般神乎其神,而是有着更接近现实的、同样令人惊叹的技艺。让我们来剥开好莱坞的光鲜外衣,看看历史的真相。电影中的“神枪手”:夸张.............
  • 回答
    英语里确实存在一些我们都认识单词,但组合起来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句子,感觉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让大脑瞬间宕机。这通常是因为这些句子利用了语言的灵活性,玩弄了词语的多义性、语法结构的歧义,甚至是文字游戏和文化梗。举个最经典的例子:“Buffalo buffalo Buffalo buffalo buff.............
  • 回答
    英语中确实存在一些词,它们的含义非常接近,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但细究起来却又有着微妙的差别,这常常让英语学习者感到困惑。下面我将挑选几个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尽可能详细地解析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力求让这篇文章读起来更自然,像一个英语母语者在分享他对语言的理解。1. Empathy vs. .............
  • 回答
    英语里没有一个字母“ü”本身就代表一个固定的发音,就像中文的“a”、“o”、“e”一样。不过,英语的发音系统非常丰富,有些音听起来会有点像你说的“ü”音。简单来说,这个“ü”音(通常在德语、法语等语言中会看到)的特点是:嘴唇要向前突出,好像准备说“呜”一样,但同时舌头的位置又要像发“衣”的音一样往前.............
  •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英语里那些“只认 doing 不认 to do”的动词,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怪不得大家会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其实这背后啊,跟动词本身的含义和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有很大关系。别担心,我尽量用大白话,把这事儿给你掰扯清楚,保证听起来就像是咱哥俩儿闲聊一样。首先,咱们得明白,动词后面接“.............
  • 回答
    确实,英语在动词形式上要比汉语复杂得多,这常常让学习者觉得“哦,原来动词还有这么多门道!” 相反,汉语动词似乎总是一副“一副样子”,不像英语那样会“变脸”。这让很多初学汉语的外国人觉得轻松不少,但也可能产生一个疑问:英语母语者是不是因为这种“形式敏感性”才对动词的变化如此在意?说实话,英语母语者对动.............
  •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和你一起探讨在英语写作中需要避免的“中式英语”错误。这篇文章不会有任何AI的痕迹,只会是我作为一位对语言有研究、也曾有过类似困扰的朋友,为你带来的真实经验分享。“中式英语”这个说法,有时候会带点贬义,但其实它更多是一种语言迁移的自然现象。因为我们母语是中文,我们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不可.............
  • 回答
    在跨文化交流中,尤其是在英语母语国家,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对于习惯了不同社交规范的中国人来说,可能并不在意,但落在外国人眼中,却可能勾勒出一种“无礼”的印象。其中一个特别突出的方面,就是对“个人空间”和“非语言沟通”的理解差异。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你和一位外国朋友初次见面,在某个社交场合。中国人普.............
  • 回答
    在英语的日常交流中,有一些表达方式对于非母语人士来说,可能因为文化背景差异或对细微语气的理解不到位,从而在不经意间冒犯到对方。这些并非是故意的不礼貌,而是因为语言的精妙之处,尤其是那些潜藏在字面意思之下的社会规范和礼仪。下面我将详细分享一些我观察到的、非母语人士容易忽略的“不太礼貌”的表达方式,并尽.............
  • 回答
    在英语学习的漫漫征途中,总有一些书,它们像是黑夜里的灯塔,突然间照亮了前方的道路,让你豁然开朗,醍醐灌顶。对我而言,有那么几本这样的书,它们不仅教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我对待英语的方式,甚至是看待世界的方式。第一本,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本,是 《英语的奥秘》 (The Power of Engli.............
  • 回答
    这确实是英语中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有些词,动词和名词长得一模一样,而有些词却得换个样子呢?其实,这背后有很多历史和语言发展的原因,并没有一个简单的“规则”能概括所有情况,但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理解。1. 词源和历史演变:英语这门语言就像一个巨大的“语言缝合怪”,它吸收了太多外来的“养分”,.............
  • 回答
    要说美剧《老友记》里,那些母语非英语的观众可能看得云里雾里,找不到笑点的桥段,那可真是不少。这剧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就藏在那些细微的语言梗、文化背景和双关语里,但要不是英语母语人士,这些东西就像是关了灯的房间,很难摸清门道。我给你举几个例子,让你感受一下这份“语言的墙”。1. 罗丝的“文化解读”和“学术.............
  • 回答
    在英语中,我们确实经常看到 ed 和 ing 结尾的词被用来形容人或物,但这并非一个绝对的规则,背后也牵扯着一段有趣的语言演变历史。简单来说,这更多的是一种倾向性和语义上的区分,而不是一条严格的语法界限。核心的区分:被动体验 vs. 主动施加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首先要抓住一个核心的概念: ed .............
  • 回答
    日语中的「英語」(えいご)、「イギリス語」(イギリスご)、「アメリカ語」(アメリカご)这三个词语,虽然都与“英语”有关,但在实际使用和含义上,存在着重要的区别。简单来说,它们分别代表的是: 英語(えいご):这是最普遍、最笼统的说法,指代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英语”这门语言本身,不特指哪个国家或地区.............
  • 回答
    非英语国家学习英语的热情,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用“只有中国人有如此热情”来形容,未免过于绝对了。坦白说,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在英语学习上。想当年,我刚开始接触外语学习的时候,也觉得好像中国人特别拼。但后来接触了更多不同国家的人,才发现这股“拼劲”其实是遍布全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