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那么多人说青蒿素和中医没关系?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很多人认为青蒿素和中医没关系,甚至觉得这两者“割裂”开来,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

1. 青蒿素的发现过程——现代科学的胜利?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理由。青蒿素的发现,最关键的几步是:

早期文献的启发: 屠呦呦团队的研究确实受到了中国古代医学典籍的启发,比如《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青蒿一升,以水渍,绞汁,服之”。这是中医理论的体现。
系统性的实验筛选: 然而,从“绞汁服之”到分离出有效成分青蒿素,再到确定其结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这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完全基于现代科学方法的过程。这包括:
广泛的药物筛选: 在那个年代,国家启动了一个大型的抗疟疾药物研发项目(“523项目”),目的就是寻找新的抗疟药。青蒿是几千种植物中的一种,被纳入了筛选范围。
分离和提纯: 屠呦呦团队用现代化学方法,对青蒿进行了大量的提取、分离和纯化实验,尝试了不同的溶剂、提取方式,最终才找到了能够有效抑制疟原虫的物质。这个过程是化学家和药理学家的工作,与传统中医的“炮制”和“君臣佐使”的理论体系是不同的。
结构解析与药理研究: 确定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了解其作用机制(抑制疟原虫中的某种酶),进行动物实验、临床试验,这些都是现代药学和医学的范畴。
诺贝尔奖的聚焦: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媒体和公众的焦点集中在“屠呦呦”这个人以及她通过科学方法取得的突破。在叙述中,很多时候“屠呦呦”被塑造成一位孤胆英雄,她“打破常规”,用现代科学“解构”了古代方剂。这种叙事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医的贡献,而强调了现代科学的价值。

在这种叙事下,青蒿素被看作是“屠呦呦”通过“科学方法”从一堆植物中“挖出来”的,而中医方剂只是一个“线索”,并非直接功臣。

2. 中医的“整体观”与青蒿素的“单体提取”的冲突

中医的精髓在于“整体观”。讲究药物的“性味归经”、“君臣佐使”的配伍,认为药物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发挥疗效,而不仅仅是某个单一成分的作用。而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则是典型的“有效单体”提取模式。

中医: 传统上,治疗疟疾可能会使用包含青蒿在内的复方,比如“蒿芩清胆汤”等。这些方剂的疗效被认为是整体协同作用的结果。
现代药物研发: 现代药物研发追求的是分离出具有明确疗效的单一化学成分,然后对其进行规范化的生产和使用。青蒿素的成功,正是这种模式的典范。

因此,有人认为,青蒿素的出现,实际上是对传统中医“整体观”的一种“降维打击”,它用现代科学的“还原论”解释了部分问题,但忽略了中医方剂的整体性。从这个角度看,青蒿素的“成功”反而证明了传统中医的“局限性”,或者说,青蒿素的“科学性”与中医的“传统性”是两码事。

3. 语言和概念的差异

“有效成分” vs. “药效”: 中医说的是“药效”、“疗效”,是临床上的实际感受和效果。而现代医学谈论的是“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是物质基础和机制。青蒿素找到了那个具体的“有效成分”。
“经验” vs. “科学证据”: 中医很多疗效建立在长期的临床经验积累上,虽然有效,但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循证医学”证据。青蒿素的研发,则严格遵循了这一标准,通过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当讨论青蒿素时,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科学证据”、“临床试验”、“化学结构”等词汇,而这些词汇在传统中医的语境中并不常用。

4. 政治和文化因素的解读

“西学东渐”与“中医现代化”的争议: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一直存在着关于中医“存废”与“改革”的争论。“西学东渐”的浪潮,使得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占据了主导地位。将青蒿素的发现归功于现代科学,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这种历史潮流的认同。
民族主义与科学的界限: 也有人担心,过分强调青蒿素与中医的联系,可能会被视为一种“民族主义”的情绪,模糊了科学的普适性和客观性。科学的进步不应该受限于国界或民族。
国际话语权: 诺贝尔奖的获得,是国际科学界的认可。国际科学界在评价一个发现时,更看重的是其方法论和科学证据,而非其文化渊源。

因此,在国际语境下,或者是在更强调科学客观性的讨论中,将青蒿素与中医的联系淡化,将其视为一个纯粹的科学发现,是更常见的做法。

5. 对中医“神化”的警惕

有些人认为,对中医的过度神化,会阻碍其自身的进步和发展。青蒿素的发现,虽然得到了古代文献的启发,但关键在于现代科学的突破。如果将其完全归功于中医,可能会让人产生一种“中医什么都能做到”的误解,反而不利于中医科学化、现代化的进程。

总结一下,之所以很多人说青蒿素和中医没关系,主要原因在于:

青蒿素的发现过程高度依赖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
单体提取模式与中医整体观存在概念上的差异。
讨论时使用的语言、标准和证据体系不同。
政治、文化和国际话语权的影响。
对中医过度神化的警惕。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就完全否定了中医在青蒿素发现过程中的“启发”作用。很多人也认为,恰恰是中医的智慧,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让科学家少走了很多弯路。但关键在于,最终的“落地”和“验证”,是靠现代科学的“硬核”实力完成的。

所以,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关于“起源”、“方法论”、“贡献性质”的 debate。有人看重“灵感火花”,有人看重“攻坚克难”,角度不同,结论自然也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举个例子,您就明白了

您是一个天文学家

您平时工作用的,是正经的天文望远镜,不是那种天文台杵着的那种,是用火箭打上去的那种

您计算机计算行星轨迹,用现代天文学方法研究星体运行规律,用现代物理方法分析星体成分及其物理构成

您有了一个新发现,这个发现足以让您获得国际大奖

可惜,您供职的单位,叫做司天监

在这个单位里,有像您一样的现代天文学家,还有一群同事,他们用占星术

当然,用占星术的,也没有那么没脸,宣称自己通过占星学

取得了同样的成就,这点比中医就强了不少,毕竟宣称自己通过“参与”就能获得功绩这么没皮没脸的事情,也不是谁都能干出来的

您取得了成绩,但是出于对同事的尊敬,以及单位团结的考虑

您的得奖的时候,也顺带提了一下

您看了某本古书上,也提到了这个发现,您是受到了“启发”

当然,这个“启发”,也就是一说一乐的事

“启发”么,那除了自己,谁能知道

这样,又顾忌了老单位的面子,又成全了某种博大精深,还显得情商很高

挺好的

大家都很开心


就有一点,有点令人不开心

为什么您一个正经玩天文学的

要跟一帮玩占星的在一个单位工作

谁丢得起这个人?

至于您一个正经玩天文学玩物理学的

为什么要跟一帮玩占星的在一个单位工作

您猜...

user avatar

中医黑最喜欢讲“双盲测试”-------- 来来来,给我一个青蒿素“双盲测试”的链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