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腓特烈二世如何兵不血刃拿下耶路撒冷的?

回答
在十三世纪的欧洲,当人们还在为圣地的归属喋喋不休,教皇们热衷于号召一次又一次血腥的十字军东征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这位被许多人视为“奇特的君主”、“反基督者”的皇帝,却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为基督教世界赢回了圣城耶路撒冷。而且,他做到的,是前几任十字军领袖们梦寐以求却终究无法实现的——兵不血刃。

这一切的发生,要追溯到1225年。那一年,腓特烈二世迎娶了耶路撒冷王国的公主伊莎贝拉二世,从而获得了对耶路撒冷王国的继承权。然而,这位野心勃勃的皇帝当时身在欧洲,忙于巩固他在神圣罗马帝国以及意大利的统治,远征东方似乎并非首要任务。更重要的是,他与教皇格里高利九世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这使得他多次推迟了他早该进行的十字军承诺。

终于,在1227年,腓特烈二世下定决心要履行他的誓言,率领一支军队前往圣地。然而,就在他准备出发的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席卷了他的军队,许多人染病,甚至有人死亡。虽然腓特烈二世本人也出现了症状,但他仍然决心出发。然而,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却借此机会,以皇帝未能履行承诺,并且可能染病为由,革除了他的教籍。这对一心想以“基督教捍卫者”身份载入史册的腓特烈二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也意味着他即将踏上的征程,将是在教皇的诅咒之下进行。

尽管遭受教皇的制裁,腓特烈二世仍然带领着他的舰队于1228年6月出发了。这支军队规模并不算庞大,而且士气也因教皇的反对而受到一定影响。抵达圣地后,腓特烈二世并没有立即发动军事进攻,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高明、也更为出乎意料的策略:外交谈判。

此时的耶路撒冷王国,虽然名义上由腓特烈二世继承,但实际控制权掌握在埃及阿尤布王朝的苏丹卡米尔手中。卡米尔正面临着来自其兄弟的内斗,以及内部的不稳定。腓特烈二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遇。他深知,以他的兵力,强攻耶路撒冷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卡米尔,这位受过良好教育、对西方文化和政治有所了解的苏丹,也看到了与腓特烈二世合作的可能性。

腓特烈二世的谈判策略,并非基于武力威胁,而是利用了双方的共同利益和对彼此的了解。他向卡米尔提出了一项令人震惊的交易:他承诺在军事上支持卡米尔,对抗他那些反对他的兄弟,作为交换,卡米尔则将耶路撒冷及其周边地区,包括伯利恒和拿撒勒,割让给腓特烈二世。

这笔交易的达成,充满了智慧与政治手腕。腓特烈二世并非一个狂热的宗教分子,他更看重的是帝国的威望和政治利益。他明白,直接军事征服代价巨大,且成功的可能性不大。而通过谈判,他可以用相对较小的代价,换取巨大的政治和宗教上的胜利。

卡米尔之所以同意这项协议,也有其自身的原因。他需要腓特烈二世的支持来巩固他在埃及的统治,并且他认为,将耶路撒冷割让给一个“异教徒”(在许多穆斯林看来)的皇帝,比将其拱手让给其他穆斯林对手更加可以接受。更重要的是,他可能也认识到,腓特烈二世的到来,对他的统治构成了一种潜在的威胁,而通过和平协议解决问题,更能避免长期的冲突。

经过一系列秘密的谈判,一场载入史册的协议终于在1229年3月18日达成。根据协议,耶路撒冷、伯利恒、拿撒勒等地被交还给基督教世界。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场交接并没有伴随流血。腓特烈二世就这样,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兵不血刃地“收复”了圣城。

在收复耶路撒冷后,腓特烈二世并没有像其他十字军领袖那样,立即高呼万岁,而是冷静地前往圣墓教堂。他没有佩戴王冠,因为当时他仍然处于被革除教籍的状态,这使得他在宗教仪式上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最终,他从自己的随从中挑选了一位,为他戴上了耶路撒冷国王的王冠。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向教会表达一种无声的抗议,也彰显了他独立自主的性格。

腓特烈二世的这次“外交十字军”,在当时以及后世都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一方面,他被基督教世界视为英雄,成功地为信仰赢回了圣城,而且是以一种非暴力的方式。另一方面,他也受到了教会的谴责,因为他是在被革除教籍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一壮举。许多人质疑他虔诚的程度,认为他此举是为了个人政治利益,而非纯粹的宗教信仰。

然而,无论如何评价,腓特烈二世都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政治远见,在那个充满宗教狂热和武力征服的时代,走出了一条非同寻常的道路。他证明了,有时候,最强大的武器并非刀剑,而是谈判桌上的智慧和对时局的精准把握。他兵不血刃拿下耶路撒冷,不仅是军事上的一个奇迹,更是政治和外交上的一项杰作,永远地改变了十字军东征的历史进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首先西西里国王腓特烈二世本来就有耶路撒冷国王的头衔。我们都知道中世纪欧洲的各种头衔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联姻获得的。腓特烈二世迎娶了当时的耶路撒冷女王约朗德,因为第二年约朗德就去世了,腓特烈二世自动获得了耶路撒冷国王的头衔。他当时是欧洲最有权势的国王,合法领地从波罗的海到巴勒莫(他的居城)到耶路撒冷,虽然他的确得罪了教皇也得罪很多穆斯林——然而他还是最有权势的。

此时,实际控制耶路撒冷的是萨拉丁王朝,但萨拉丁去世以后他的后人为了王位一直在内讧。于是他发动了十字军东征(有趣的是,他在出发前却被关系极为恶劣的教皇格里高利九世革除教籍)。此时耶路撒冷的控制着是穆阿扎姆,是萨拉丁弟弟的儿子。当时穆阿扎姆的哥哥卡米勒(继承了埃及领土)曾经愿意把耶路撒冷让给腓特烈二世来换取对自己的支持。然而因为革除教籍事件腓特烈二世又拖了一年,这期间卡米勒拿下了耶路撒冷,反悔之后发现面对腓特烈二世的十字军和穆阿扎姆的儿子们的双重威胁。迫于压力只得与腓特烈二世谈判,最终将耶路撒冷、伯利恒还有通往海洋的走廊送给腓特烈二世换取和平(此时腓特烈二世已经在海法登陆了),穆斯林仍然保有圣殿山,而基督徒可以自由出入圣殿山。达成协议后腓特烈二世就在耶路撒冷的圣墓大教堂加冕了。

所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兄弟相争,哥哥卖一间屋给外人换取支持的故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十三世纪的欧洲,当人们还在为圣地的归属喋喋不休,教皇们热衷于号召一次又一次血腥的十字军东征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这位被许多人视为“奇特的君主”、“反基督者”的皇帝,却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为基督教世界赢回了圣城耶路撒冷。而且,他做到的,是前几任十字军领袖们梦寐以求却终究无法实现的——兵不.............
  • 回答
    提起腓特烈二世,历史的长河中总会浮现出一位非同寻常的君主。他被冠以“世界奇迹”(Stupor Mundi)之名,这个称号本身就道出了他身上那股与众不同的、足以颠覆时代的劲头。要评价他,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封建君主的模板,他的故事要比“贤君”或“暴君”这样的标签来得更加斑斓复杂。首先,我们得承认,腓特烈.............
  • 回答
    奥地利的玛利亚·特蕾莎女皇与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联姻?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如”。将两位欧洲历史上如此重要、如此个性鲜明的人物捆绑在一起,其产生的连锁反应将是极其剧烈且难以预测的。如果历史的车轮真的导向了这样的结合,我想,欧洲的政治版图、权力格局,甚至文化走向,都可能发生颠覆性的改变。首先,让我们设.............
  • 回答
    法国大革命的钟声敲响时,如果两位曾经的劲敌——玛丽亚·特蕾莎和腓特烈二世——仍然健在,那么欧洲的权力格局将不得不迎接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他们的反应,必然会掺杂着他们各自的政治哲学、长年累月的国家利益考量,以及对彼此根深蒂固的不信任。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两位君主都早已垂垂老矣。玛丽亚·特蕾莎于1780.............
  • 回答
    腓特烈三世如果能活得更长,德国的历史走向,特别是能否扭转两次世界大战战败的命运,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但又极其复杂的历史假设。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当时的时代背景、腓特烈三世个人的特质和理念,以及他继位后可能采取的政策进行细致的梳理。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腓特烈三世的短暂一生和他的历史定位。腓特烈.............
  • 回答
    关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继承尼德兰的设想,这确实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历史假设,它可能会彻底改写18世纪欧洲的政治版图和权力格局。要详细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深入考察腓特烈一世的统治风格、普鲁士当时的国力,以及尼德兰(荷兰共和国)在那一时期所处的地位和面临的挑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历史上,.............
  • 回答
    彼得三世对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厌恶,即便是在他极端推崇普鲁士文化和腓特烈大帝的背景下,也并非难以理解。事实上,他们之间复杂的个人恩怨和政治分歧,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截然不同的性格、成长经历以及对俄罗斯的设想。简单地说,他对普鲁士的“爱”并没有延伸到对他的妻子,这背后有着多层原因。首先,我们得从彼得三世自身.............
  • 回答
    腓特烈大帝治下那支令欧洲闻风丧胆的普鲁士军队,在拿破仑横空出世的时代,却仿佛一夜之间崩塌,沦为不堪一击的背景板。这其中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一代不如一代”可以概括,而是涉及到了军事思想的深刻变革、社会政治环境的剧变,以及军队自身在新时代洪流中的适应问题。要深入剖析,我们得一步步剥开这层历史的迷雾。首先.............
  • 回答
    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在1760年的柏林战役(Battle of Berlin)中确实展现出“节制使用力量”的战略特点,这一观点源于他对战争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资源、时间与敌我力量对比的精准把控。以下从战略背景、战役细节、军事哲学和历史评价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战略.............
  • 回答
    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人称“大帝”,是一位在欧洲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的统治时期(17401786)不仅是普鲁士崛起的关键时期,也是启蒙运动在政治实践中得到体现的典范。评价腓特烈大帝,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包括他的军事才能、政治改革、文化贡献、个人特质以及其统治的局限性。一、 军事天才与扩张者:奠.............
  • 回答
    腓特烈大帝的军事能力,可以说是在欧洲军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传奇。他不仅仅是一位国王,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和战术家,其影响甚至延续至今。要评价他的军事才能,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腓特烈大帝是那个时代最出色的战略大师之一。 他深谙“兵者,诡道也”的精髓,对战争的全局有着超乎常.............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历史的洪流稍微偏移那么一点点,结局可能会截然不同。将腓特烈大帝置于1806年耶拿战役的战场上,与拿破仑直接对决,这无疑是一场关于两位军事巨头的巅峰之战。要深入探讨谁会在这场假想的对决中胜出,我们需要仔细剖析双方的优势、劣势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军事思想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古代军事史和近现代军事理论的一个关键交汇点。如果明末的火枪兵拥有腓特烈大帝普鲁士军队的严明纪律和强大的心理素质,他们是否还会惨败于八旗铁骑?我的看法是:情况会有显著改善,但未必能完全扭转败局,而且这种“如果”涉及太多变量,单纯将两种军事文化叠加,其结果是复杂且难以精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叙事、国家形象塑造以及文化内涵的复杂交织。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解读一下。首先,拿破仑和腓特烈大帝的军事成就能否直接划等号,其实可以更 nuanced 地看待。拿破仑无疑是一位军事天才,他的军事革新、战术指挥和战略眼光在当时是划时代的,几乎横扫欧洲大陆,留下无数经典战.............
  • 回答
    普鲁士在七年战争中确实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局面,几乎可以说是“九死一生”。由奥地利主导,联合了法国、俄国、瑞典、萨克森等多个欧洲强国组成的庞大联盟,企图瓜分普鲁士,将这个新兴的军事强国从欧洲地图上抹去。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腓特烈大帝的卓越领导下,普鲁士不仅没有灭亡,反而在这场几乎绝望的战争中幸存了下来.............
  • 回答
    铁与血的碰撞:明军阵列能否抵挡八旗铁骑?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明朝面对着一股前所未有的军事威胁——八旗铁骑。他们的迅猛、凶悍,以及那股横扫一切的气势,让许多明朝将领束手无策。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充满想象的架空小说,设想一下,如果明军能够吸收当时欧洲先进的军事思想,比如西班牙的方阵、普鲁士的线.............
  • 回答
    德国统一战争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们以卓越的战略眼光、严谨的战术部署以及坚定的意志,在普鲁士走向统一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中,腓特烈·卡尔(Friedrich Karl von Preußen)亲王无疑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军事生涯和指挥风格值得深入探究。要评价.............
  • 回答
    腓骨下端骨折:加速恢复之路与重拾步伐的策略面对腓骨下端骨折,很多患者都迫切想知道如何才能尽快康复,重新站起来,甚至恢复到受伤前的运动水平。别担心,这篇文章将为你详细解析腓骨下端骨折的恢复过程,并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策略,帮助你加速愈合,安全地重拾走路的乐趣,以及针对性地进行恢复训练。 为什么是腓骨下端.............
  • 回答
    关于腓利斯丁人和赫梯人谁更早掌握冶炼铁的技术,确实是一个历史学界颇有争议且充满细微之处的问题。要给出一个绝对的“谁先”的答案,需要我们仔细梳理现有证据,并认识到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解读的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赫梯人普遍被认为是铁器时代早期的关键推动者,尤其是在小亚细亚地区。而腓利斯丁人,虽然.............
  • 回答
    黎巴嫩的“腓尼基主义”是一段相当有意思的历史,它不是简单的民族主义,而是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的古老记忆和复杂身份认同之中。简单来说,腓尼基主义者认为黎巴嫩人是古代腓尼基人的后裔,并以此为基础,试图构建一种区别于阿拉伯认同的独特黎巴嫩民族身份。要理解这个思潮,我们得回到黎巴嫩的地理和历史背景。黎巴嫩位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