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历史学家可能隐瞒了‘三星堆’研究”和“中华文明可能是来自于西亚文明”?

回答
这两条说法,一个指向中国历史研究的内部问题,一个则挑战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的传统认知,都相当具有冲击力。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中国历史学家可能隐瞒了‘三星堆’研究”—— 这说法是怎么来的?又该如何看待?

首先得明白,三星堆遗址是啥。它位于四川广汉,是距今约3000多年前的古蜀文明的代表,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金器、玉器等,特别是那些造型奇特、充满想象力的青铜人像、面具,还有黄金面具、神树等,它们跟我们熟悉的殷墟、二里头等中原地区的夏商周文化风格差异巨大,可以说是“惊世骇俗”。

为什么会有“隐瞒”的说法?

1. 早期研究的滞后与神秘感: 三星堆的发现可以说是“意外”。第一次大规模发掘是在1986年,出土了两个祭祀坑。当时出土的文物工艺和造型都非常独特,很多学者一时难以归类,也无法完全解释它们与中原文化的关系。这种“难以解释”和“独特性”本身就容易滋生神秘感,给外界留下了想象空间。
2. 媒体的过度解读与传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三星堆的许多奇特文物图片被广泛传播,一些非专业人士或是出于猎奇心理,或是想挑战主流史学观点,就容易进行各种“脑洞大开”的解读。比如,有人会将三星堆的青铜人像与古埃及人、古美索不达米亚人联系起来,甚至上升到外星人说。
3. 对传统观点的挑战: 传统的中华文明起源叙事,通常是以黄河文明为中心,以夏商周王朝为代表,强调其连续性和一脉相承。三星堆的出现,尤其是在早期对其文化属性和起源尚不明确的情况下,无疑对这种“中原中心论”或“一元论”的解释构成了挑战。一些人会觉得,如果历史学界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是否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承认或推广一些“非主流”的结论?
4. 信息公开程度的疑问: 任何重大的考古发现都会有研究的进展和过程。如果公众觉得信息不够透明,或者研究成果的发布不够及时,就容易产生“是不是有什么被藏起来了”的猜疑。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科学分析(如年代测定、材料成分分析等)尚未完全公布或解释清楚时,这种疑问可能会更加突出。

如何看待“隐瞒”的说法?

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首先要明白,考古学和历史学是科学研究,它需要证据、需要逻辑、需要严谨的论证。任何一个考古发现的结论,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一代代学者的发掘、整理、分析、比对、辩论,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观点。早期对于三星堆的研究,确实因为文物本身的独特性,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消化和理解。这不叫“隐瞒”,而是“研究过程”。
学术观点的多元化: 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近些年随着更多三星堆祭祀坑的发掘(如2019年开始的第四、五、六号坑),以及更多科学技术的运用,三星堆的文化面貌越来越清晰。考古学家们已经能够将三星堆文化与长江上游地区(四川盆地)的古蜀文明紧密联系起来,并且探讨其与中原文明、长江中下游文明乃至更广泛的东亚文化圈的互动与交流。
“隐瞒”的指控缺乏依据: 如果要说“隐瞒”,就需要拿出证据来证明,比如有某个关键的证据被故意压制了,或者有某个重要的研究结论被恶意屏蔽了。目前来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这种说法。相反,中国考古界对三星堆的研究一直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相关的考古报告、学术论文、学术会议都在持续进行。新闻报道也从未停止过对三星堆新发现和研究进展的关注。
区分“不了解”与“隐瞒”: 大众对三星堆的很多疑问,更多的是源于信息不对称和对学术研究过程的不了解。将“不了解”或“暂时无法解释”直接等同于“隐瞒”,是不太公平的。

“中华文明可能是来自于西亚文明”—— 这个说法怎么来的?又该怎么看?

这个说法可就有点“石破天惊”了,因为它直接挑战了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根深蒂固的认识。

这个说法的来源和证据(通常是指的哪些方面):

1. 三星堆与西方文明的相似之处(表面上):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一个论点。三星堆出土的一些文物,比如大立人像、黄金面具、青铜人像的某些特征(如高鼻深目、甚至有人说有“胡人”特征),与一些西亚、中亚甚至古埃及文明的艺术风格或人像有某些“相似之处”。比如有人认为三星堆的某些面具造型和古亚述、古巴比伦的造像有神似之处。
2. 技术和工艺的传播: 青铜冶炼技术在早期文明中的传播是一个重要议题。有人会猜测,如果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那么三星堆的独特青铜技术是否可能是一种外来的影响?
3. 神话和传说中的联系: 一些人会尝试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寻找线索。比如,将某些三星堆的祭祀活动或宗教观念与西亚或中亚的神话进行比附,认为可能存在文化传播的痕迹。
4. 理论上的可能性: 理论上讲,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文明之间确实存在互动和传播。比如小麦的传入、某些宗教思想的传播等。从这个角度出发,一些人就大胆推测,是不是中华文明的某些核心元素,也可能受到更远地区的影响。

如何看待“中华文明可能来自于西亚文明”的说法?

1. “起源”的定义问题: 这里首先要明确“起源”的含义。文明的起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通常不是一个单一的来源地,而是多种因素、多种源头在漫长历史中互动、融合、发展的结果。如果说“中华文明的某些元素可能受到了西亚文明的影响”,这是一种可能性,因为古代亚欧大陆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说“中华文明主体是来自于西亚文明”,那这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并且目前缺乏有力证据支持。
2. “相似之处”的误读与过度解读: 许多将三星堆与西亚文明联系起来的论点,都是基于一些表面的、局部的“相似”。比如人像的某些五官特征,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人群中都可能出现,不能因为一点点相似就断定文明的来源。而且,我们也要看到三星堆文物更多的是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本土的文化属性和艺术风格,这是其最根本的特征。那些被拿来比对的“相似之处”,往往经过了选择性的提取,忽略了更大量的不同。
3. 考古学证据的重要性: 现代考古学研究讲究的是系统的证据链,包括遗址的年代学、地层学、遗物风格的演变、物质成分分析(如金属来源)、基因学研究等等。目前中国考古学界的主流观点,以及大量考古证据都表明,中华文明是一个独立发展且多元一体的文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以及其他地区,都为中华文明的形成贡献了独特的力量。三星堆的发现,更是证明了在中国早期就存在着高度发达、且具有独特风格的区域文明,它不是中原文化的简单翻版,而是与中原文化并行发展、甚至可能存在交流互鉴的关系。
4. 科学技术在“文明起源”研究中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DNA技术、同位素分析等高科技手段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我们对人类迁徙和文化传播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目前的研究并未指向中华文明的主体起源于西亚。相反,多项研究都支持中华文明在东亚本土独立发展的脉络。
5. “西亚文明”的概念模糊化: “西亚文明”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涵盖了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伊朗高原等多个地区,它们之间也有各自的文化差异。将如此广阔的区域笼统地视为中华文明的“来源地”,本身就不够精确。

总结一下:

关于“隐瞒”三星堆研究的说法: 这是对考古研究过程的不了解或过度解读所产生的猜疑。主流考古界一直在积极研究三星堆,并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成果公布。这种说法缺乏坚实的证据支持,更多是由于信息传播和大众认知偏差。
关于“中华文明可能来自于西亚文明”的说法: 这是将“文明交流”与“文明起源”混淆,并过度解读部分表面相似之处得出的结论。虽然古代文明之间存在交流是肯定的,但目前所有的考古证据和科学研究都表明,中华文明是在东亚这片土地上独立发展并融合而成的,其主体和根基都在本土。将中华文明的起源归于西亚文明,是站不住脚的。

总的来说,对待这些说法,我们需要保持理性和批判性思维,多关注权威的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成果,避免被一些猎奇或片面的信息所误导。中华文明的辉煌,在于它的独立起源、长期发展和多元融合,这本身就是我们民族自信的源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8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一堆假文物的照片,一个反体制反官方的观点,然后就能流传,反应了中国社会流传的一种价值观吧。

不过还是有人拿这个文章当做一个问题到知乎上来询问,可能也反映了公共考古有所成效,至少出现了持怀疑态度的人。

文章的错误有三:

1.里面三星堆文物的照片几乎全假

2.三星堆没有发现文字,所以对三星堆文物的研究属于考古领域。但是学者们一点没有隐瞒三星堆的发现,无论是在知网,还是看国家博物馆、四川博物馆或者三星堆遗址博物馆,相关的文物都在展出,遗址也对公众开放。涉及到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相关的著作也是汗牛充栋,前几天去考古书店,相关的书几乎摆了一个小书架那么多。

3.文章屡次偷换概念,在比较的时候,用三星堆的时代去比较分项的时代,企图造成三星堆时代早的错觉,实际上完全不对。

譬如青铜器领域,转引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官方微博对网友类似问题的回答:“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近5千年前的甘肃马家窑文化的铜刀,中原地区在二里头时代发展出了铜容器。成都平原直到我堆才第一次出现青铜器,时间是距今约3100年。”

三星堆铜器特色是异于中原文化的面具、人像等,虽然也出土了青铜容器,但是分为早晚两批,都应该不是本地产物,产地据推测在江淮一带。而三星堆本土的青铜器工艺相较同时代的中原也显得略为粗糙。这招为什么能成功呢?因为三星堆最早的时代是新石器时代,二期之后才是青铜时代,也就是说,三星堆最早是没有青铜器的,得用三星堆发现青铜的年代和中原发现青铜器的年代向比较才正确。

譬如,用人类的迁徙来偷换文明交流。按照现在较为主流的观点,古人类皆发源于的非洲,但是人类和人类文明则是两个概念,人类在蒙昧时代就散布到全球,而在不同的地域独立发展出各自的文明。

4.总而言之,文章采取了信息不对称法和偷换概念暗示法来编织观点企图制造个大新闻,然后通过阅读量来变现,典型的媒体骗钱术。不过令人悲伤的是,这种错误信息反而能普遍传播,而正确的信息传播起来却很难。大概是因为正确信息的生产成本很高,而人类存在某种劣根性吧。

user avatar

.

一小撮别有用心的鳖灵复辟分子妄图颠覆我大商正统性的又一次无谓尝试。

古蜀自古以来就是我大商神圣不可分裂的属地,这是完全没有争议的。

大禹钦定了华夏同祖,你说不同意,你算哪根葱。

.

user avatar

给大家看个视频吧,具体我就不多说了,不是我不想多说,是三星堆源自西亚的所有理论全都是错的,错误频率高达五秒一次,有时候五秒两次。


【三星堆闹剧的收尾,明天打算聊聊荒谬的瑞典-哔哩哔哩】b23.tv/R4QGWO

user avatar

问题很无聊,但如果能为科普做点贡献,我很愿意花三分钟。

一句话,在我的了解范畴内,中国学者普遍是实事求是的,都直言,“冶金技术是西亚传来的,但礼乐文化是本土的。” 相较学者,民众是很抗拒接受现实的。我参观过三星堆,但不了解,我只说一句,就我的观察,我感觉,无论西亚还是爱琴海,他们都不太喜欢制造与实际生产生活关键不密切的青铜器。剩下大家思考就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两条说法,一个指向中国历史研究的内部问题,一个则挑战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的传统认知,都相当具有冲击力。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中国历史学家可能隐瞒了‘三星堆’研究”—— 这说法是怎么来的?又该如何看待?首先得明白,三星堆遗址是啥。它位于四川广汉,是距今约3000多年前的古蜀文明的代表,出土.............
  • 回答
    基辛格关于“即使没有美国,中东也一直在打仗,美国只是替罪羊”的说法,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其可信度和背后的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东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权力格局以及美国在中东扮演的角色。基辛格说法的核心论点:基辛格的观点,简而言之,是将美国在中东的军事介入和地缘政治影响,描绘成一种“.............
  • 回答
    作为一个汉族人,如何看待“历史”和“当前”,才能避免在潜移默化中悄然积累民族仇恨,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不仅仅关乎个人心态,更影响着社会和谐与民族团结。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去理解和实践:一、 以更宏大、更具包容性的视角理解历史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
  • 回答
    中国历史研究院关于“北京猿人代表的古人类确是现代中国人祖先”的说法,在科学界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且存在复杂讨论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1. “北京猿人”是什么?北京猿人(Homo erectus pekinensis),又称周口店人,是发现于中国北京周口店遗址的一批直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思的中国历史现象。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我们确实会发现一个鲜明的模式:绝大多数统一全国的政权,其力量源头和崛起之地多集中在北方,然后自北向南推进,最终完成统一。反之,从南方兴起的北伐,虽然不乏雄心勃勃的尝试,但大多以坎坷甚至失败告终。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
  • 回答
    看待中国对南海岛礁的主权诉求及其历史依据,需要一个细致且多维度的梳理,不能简单地接受或否定,而是要深入了解其提出的逻辑和支撑,以及这些逻辑和支撑在国际法和现实层面所面临的审视。中国的核心主张:历史性权利与“九段线”中国对南海诸岛礁的主权诉求,其核心是基于“历史性权利”的说法。中国政府认为,自古以来,.............
  • 回答
    北洋军阀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开明的统治集团之一”,这个说法确实是一个充满争议,但又值得深入探讨的视角。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跳脱出传统叙事中将他们一概而论为“窃国大盗”的刻板印象,而要回到那个混沌而又充满变革的时代背景,去审视他们执政期间的一些实际作为和历史遗留影响。首先,要理解北洋军阀为何会被部分人.............
  • 回答
    要论外国人对中国三国时期历史的看法,那可真是五味杂陈,不能一概而论。它不像我们熟知的西方历史那般有明确的“官方”叙事,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产品,或者说是一种“奇观”吸引着他们。首先,得承认,三国时期在中国本土的普及程度,在外国人那里是没法比的。我们从小听着“刘备、关羽、张飞”的故事长大,对“桃园结义”、.............
  • 回答
    关于一些穿越小说作者质疑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大晋”朝代这一说法,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这位作者的看法,如果他指的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认知里的“晋朝”,那他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中国历史上,明确存在过一个名为“晋”的朝代,而且还是分为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这在正史中是白纸黑字、铁证如山的事实。咱们先来捋一捋.............
  • 回答
    b站一位拥有万千粉丝的up主,最近发表了这样一番言论:“如果没有刘备,那三国时代和中国历史上其他乱世一样毫无亮点”。这句话一出,立刻在评论区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褒贬不一。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句话到底有多少道理,又有多么偏颇。首先,我们得承认,刘备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确实举足轻重,甚至可以说是一个.............
  • 回答
    “近代中国因清王朝而衰落”这一观点,以及“中国近代的落后是历史必然吗?”这两个问题,都触及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核心与复杂性。要全面理解,需要进行深入的剖析。一、“近代中国因清王朝而衰落”的观点解析这个观点是一种普遍且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认知,但需要更细致的辨析。它并非简单地将中国近代的衰落完全归咎于清王朝,.............
  • 回答
    台湾初中历史教材大幅删减中国古代史,甚至将三国、唐宋元明清等重要朝代内容边缘化,这在岛内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也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和担忧。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教材编撰的背景与意图: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教材编撰,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的政治、社会思潮以及国家认同等因.............
  • 回答
    关于“我们的祖先迫使中国人建了长城”的说法,在土耳其的历史观中,这是一种错误且不符合史实的说法,并且并非主流或得到广泛认可的土耳其历史观点。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事实真相:长城的修建历程 起源与目的: 长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中国历代王朝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
  • 回答
    这篇题为《为什么在天寒地冻的东北,却有中国最好吃的大米》的文章,从人文和地理的角度,对东北大米为何品质出众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确实能勾起很多人的好奇心和食欲。抛开“最好吃”这个带有主观色彩的形容词,文章的核心论点是很有说服力的,它将东北大米的优越品质归结于一系列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历史人文因素的叠加。首先.............
  • 回答
    TDSCDMA:中国通信史上一颗闪耀的、充满争议的星在中国波澜壮阔的通信发展史上,TDSCDMA无疑是一颗极其耀眼却又备受争议的明星。它不仅仅是一项通信技术,更是中国在自主创新道路上一次大胆的尝试,一段充满艰辛与辉煌的历程,也是国家意志、产业生态、技术演进和社会影响等诸多因素交织的复杂载体。要理解T.............
  • 回答
    2020年,对于全球经济而言无疑是充满挑战的一年。然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中集车辆(CIMC Vehicles)却逆势而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其全年收入更是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不禁让人对这家中国企业在半挂车和专用车制造领域的实力,以及其在全球行业中的地位产生浓厚的兴趣。中集车辆2020年收入创历.............
  • 回答
    美国参议员近期抛出的“中国有五千年偷窃和欺骗历史”的论调,无疑是相当惊人的,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样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将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简单粗暴地概括为“偷窃和欺骗”的历史,这本身就站不住脚。任何一个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其发展历程必然是复杂且.............
  • 回答
    山西:从晋之崛起,到转型之困,再到未来可期提到山西,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黄土高原的苍茫,是晋商的传奇,是那一句句“人说山西好风光”。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版图的不断变化,关于山西地位“越来越低”的论调也时常萦绕耳畔。这背后,是历史的沉淀,是现实的挑战,更是对未来的期盼。我们不妨深入探究一下,山西究竟经.............
  • 回答
    如何看待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历史常识错误?影视剧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文化产品,承载着传播历史、娱乐大众的 dual role。然而,我们经常会在影视作品中看到各种各样的历史常识错误,从服饰、妆容、道具的细节,到事件的发生顺序、人物的身份关系,甚至是基本的世界观和科技水平,都可能出现偏差。如何看待这些错误,.............
  • 回答
    看到您对2017年新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关于“五胡乱华”的描述很感兴趣,并且还提到了微博上的图片。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因为历史事件的表述方式往往会影响我们对过去的认知。新版教科书对“五胡乱华”的描述,相较于以往,在几个方面可能有所调整和深化: 更注重多元视角和民族融合的视角: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