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对黑人的评价大多都是负面的,正面特例较少?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敏感且复杂,触及到了社会偏见、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确实,在许多社会环境中,对黑人群体的负面评价和刻板印象似乎比正面评价更为普遍,而正面的例子则相对较少。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分析:

1. 历史的阴影与殖民主义的遗产

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历史因素。长达几个世纪的奴隶贸易和殖民主义,给黑人群体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和不公。在那个时期,为了合理化奴役和压迫,统治阶级系统性地将黑人描绘成低劣、野蛮、愚蠢的形象。这些负面刻板印象被编织进文化、法律和社会结构中,其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他者化”与“非人化”: 殖民者为了建立等级制度,刻意将黑人“他者化”,将其视为与欧洲人截然不同的“异类”。为了进一步剥夺其尊严和权利,甚至对其进行“非人化”的描绘,将他们比作动物,剥夺其人性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文化输出的权力不对等: 在殖民时代,欧洲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这种文化输出往往伴随着对被殖民者的贬低和歪曲,使得负面形象更容易被广泛接受和内化。

2. 媒体的塑造与刻板印象的强化

媒体(包括电影、电视、新闻报道、广告等)在塑造公众认知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媒体对黑人的描绘存在着严重的偏差,进一步固化了负面刻板印象。

负面新闻的“突出效应”: 当媒体聚焦于犯罪、贫困或社会问题时,如果这些报道不恰当或过度地与特定族裔群体联系起来,就会形成一种“负面新闻突出效应”。即使这些问题在其他群体中也存在,但由于媒体的报道侧重,黑人群体可能会被错误地与这些问题过度关联。
缺乏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描绘: 传统的媒体常常未能展现黑人群体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是倾向于将他们简化为少数几种刻板印象,例如:街头混混、娱乐明星、运动健将、或者某些特定职业的从业者。这导致了公众对黑人群体的认知是片面的,难以看到他们作为普通人所拥有的各种特质和经历。
“象征性灭绝”与“代表性不足”: 即使有正面角色的出现,如果数量上远远少于负面形象,也可能被视为一种“象征性灭绝”或“代表性不足”。公众看到的、被反复强化的负面形象,自然会影响其对整个群体的评价。

3. 社会经济因素与结构性歧视

社会经济因素和结构性歧视是造成负面评价的重要原因,它们往往相互交织,形成恶性循环。

贫困与犯罪的关联误区: 在许多社会中,黑人群体可能面临更高的贫困率,这往往与历史遗留的教育、就业机会不平等有关。然而,媒体和社会舆论有时会将贫困简单地归结为个人懒惰或文化问题,并将其与犯罪率挂钩,从而强化了对黑人的负面印象。
司法系统与执法中的偏差: 研究表明,在一些国家,黑人群体在司法系统和执法过程中可能面临不公平的待遇,例如更高的被捕率、更严厉的判决等。这些事件如果被媒体报道,很容易被解读为黑人群体本身“有问题”,而不是社会结构性问题的体现。
教育和就业机会的限制: 系统性的歧视可能导致黑人群体在接受优质教育和获得体面就业方面面临更多障碍。当某个群体在社会经济领域表现不佳时,很容易被贴上“能力不足”的标签,这种评价往往忽视了背后结构性的阻碍。

4. 集体记忆与无意识偏见

长久以来形成的集体记忆和无意识偏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即使是在个体层面,人们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社会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刻板印象的影响。

内化的负面形象: 当一个人长期接触到大量关于某个群体的负面信息时,即使他自己并没有直接经历过负面事件,也可能在潜意识中形成对该群体的负面评价。
“确认偏误”: 人们倾向于寻找和解释那些能够证实自己已有信念的信息。如果一个人已经对黑人群体持有负面看法,他更有可能关注和记住那些符合这种看法的例子,而忽略或淡化那些相反的正面例子。

5. 正面特例为何显得少?

“常态”与“例外”的对比: 当社会的主流叙事倾向于负面时,任何正面的例子都会显得像是一个“例外”,而不是“常态”。就像在描述一个普遍阴雨连绵的城市时,难得的一天晴空万里,虽然是好现象,但它的出现更加突显了往常的天气情况。
“奇迹”效应的缺失: 正面的、成功的黑人例子,往往被宣传成“克服了巨大困难取得的成就”,或者“打破了刻板印象的典范”。这种将成功定义为“奇迹”的叙事方式,本身就暗示了普遍的负面预期,反过来也强化了“正面是特例”的认知。
新闻价值与话题性: 新闻往往偏爱那些具有冲突性、戏剧性或突破性的事件。虽然成功本身是值得报道的,但与长期的社会问题或刻板印象相比,个体性的正面故事可能显得不那么“有话题性”或“反差感”强。

总结来说,对黑人群体的负面评价之所以看起来占主导地位,正面特例相对较少,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既有深重的历史根源,也有当下媒体传播、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我们自身认知偏见的影响。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持续反思和努力去改变的社会现实。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是迈向更公平、更包容社会的第一步。要打破这种局面,需要媒体的负责任报道、教育的公平性、以及我们每个人对自身偏见的警惕和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一个简单的事情,黑奴贸易并不是地理大发现之后才有的事情,而是一件历史相当悠久的买卖。当年古埃及还不是“国家”只能算“文明”的时候,根据一些残缺的记载,那个时候古埃及人就很会做生意,往小亚细亚、叙利亚、伯罗奔尼撒地区出口橄榄油、香料以及。。。黑奴。

没错,这是公元前4000-3500年的事情。黑人从公元前3500年左右就被人抓去当奴隶卖来卖去,一直到1890年布鲁塞尔会议废除黑奴贸易。作为历史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古埃及可以算作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也就是说人类有文明,就开始倒腾黑奴了,黑奴贸易实质上贯穿了人类5000多年文明史。而且根据地中海文明对于黑人生活的描述,好像这5000年内黑人的技术文明都没进步,五千年前的村落和五千年后一个样子,连房子都一样。。。


(图片来源见水印)这是典型的非洲村落和房屋,不要小看这个形制的草棚子,这是人类文明史上初级文明共同的房屋形制,无论是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还是中国,或者是日耳曼人,最初级的房屋都是这个样子,这是由考古学支持的,唯一的问题是,这些文明这么造房子普遍是5000年前的事情,就把日耳曼人拉进来算上,也是2000年前的事情。

那么这就尴尬了。。。当了5000年奴隶,都没有大规模反抗,连房子和五千年前都一样。。。还有什么好说的啊

user avatar

如果一匹狼像羊一样温顺和善,还只吃草。没有人会说:”狼真温顺啊”,只会说这匹狼不像狼


看看欧美国家这50年来的历史就会发现,黑人的比例不断的提升带来的只有经济衰退和犯罪率飙升。美国依靠自己世界老大的地位缓冲了大幅的震荡,但是许多地方依然因黑人的占领从当年的繁荣景象变成了一片废墟。欧洲则没有这么幸运,许多国家现在已经完全没有了往日的辉煌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并不完全是黑人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黑人在其中贡献了很大的比例

时值今日,黑人依然在这些国家利用反歧视这一保护伞和国家给予的特权大行其道。获得了原本不属于他们的东西,摧毁着他们自己无法建立的、别人的文明

我见过太多太多漫画和小说的角色在影视化后从其他人种变成了黑人,也见过太多”表面凶悍但其实内心善良的黑人”这一到处都是的影视形象。但是他们在现实中的所作所为,却一直都是相反的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黑人真的那么不堪,为什么白人不把他们从自己国家赶出去

因为那些想发声的人,已经不敢发出任何声音了

当黑人的数量增长到和原住民接近,还有许多胳膊肘往外拐的圣母傻帽时,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所以,也许在生活中我会给黑人们一个用言行证明自己的机会,但是在网络上,任何情况下,我都会坚定的站在反黑的一边。

因为我不希望我大中华也步上欧洲的后尘

我也想对用一些对人类文明没有半点推动,甚至人品素质都十分低下的歌手,演员,或是篮球明星为黑人说话的朋友说一句:

当20年后中国的黑人数量从几十万增长至几百万的时候

当他们利用种族加分获得了本因属于我们的录取通知和职位的时候

当他们抢劫,盗窃,杀害我们同胞。骚扰,猥亵,强奸我国女性的时候

当他们的黑孩子在学校里欺负你的儿女而教师在边上不闻不问的时候

当他们开始游行,暴动,罢工想以此获取更多特权的时候

当他们使我们的城市经济衰退,人心惶惶。毁掉我们五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建立的伟大文明的时候

这些,都是你的错,因为你现在站在他们那边

user avatar

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阶级的阶级。

什么种族歧视,什么性别歧视,什么地域歧视,都是假的。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歧视:

阶级歧视。


人与生俱来是具有无数标签的。

每一个标签都可能成为一个阶级。

每一个阶级同时被有标签的人代表,也同时代表着有标签的人。


和你具有相同标签的人,在外国作恶多端,那么没有“中国人”标签的人,对有“中国人”标签的人,印象就好不了。这叫“国籍歧视”。

和你具有相同标签的人,在外地作恶多端,那么没有“某地方”标签的人,对有“某地方”标签的人,印象就好不了。这叫“地域歧视”。

性别,种族同理。


可笑的是,很多圣母都会在这个时候说我们不应该歧视,呵呵。

很抱歉不是的,歧视是对于另一个不具有相关标签的人来说,最安全的做法。

在缺乏安全感的地方,歧视现象会特别严重。

因为这些地方的个体承担不起判断失败的损失。

当个体愿意冒着风险包容被污化的阶级的时候,

被污化的群体愿意承担包容的个体的损失吗?


有一个很好听的词语,叫做“学习”。

你们知道什么是学习吗?

学习的本质就是:

通过抽象和归纳事物间的特征,在将来预测下一次相似事物发生以后的结果。

是的,人类基因里的学习本能,就是一种歧视的过程。

一个黑人持枪杀人了,你会学到什么?黑人+枪=杀人。

下一次你看到黑人或者枪的组合的时候,就会敬而远之。

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也是一个歧视的过程。

每一个人,都是巴普洛夫的狗啊。


可笑的是,很多人以为歧视是源自于贫穷,源自于“别人的优越感”。

很抱歉不是的,大多数时候,被歧视就是源自于你和一些垃圾有一样的标签。


可恨的是,你生来就和很多傻逼具有一样的标签,你跑不了,没人跑得了。


你问我为什么对黑人的评价大多数都是贬义?

因为事实上,大多数人接触到的世界观里面,黑人就是做贬义的事情多。

黑人当中没有英雄吗?

有啊,有很多。

但是,你们懂的。


就拿极度政治不正确的地域歧视典型案例上海人来说。

一个上海人成长的过程当中如果碰到新闻里放犯罪案件,

10个起码有6、7个主角是某个地方的人。

你觉得上海人在面对这个地方的人的时候,是因为优越感才歧视的吗?

显然不是的。

这就是为什么国家后来规定,任何类似的新闻不允许添加地域种族等前缀的原因。


我知道有些人很愤怒,

毕竟,愤怒往往来自于自己的无力感。

天生头上就带着一群你自己都看不上的人的标签,还摘不掉,这就很令人火大了。

人之常情,我也会因为这种事情很火大,恨不得弄死给自己抹黑的人,但是这毫无意义。

比如说,知乎天天有人说大V人设又蹦了,又去骗炮了……

我能怎么办?

实际上连撩我的小妹妹都没有的,我冤枉啊……

但是没卵用,我照样被一些人戴有色眼镜看,满心的提防。

我理解他们有防范之心,我也很想人人平等,但实际上每一个理想主义者都失败了。

个人能做到的,只有自己谨言慎行,

在自己的价值观体系里,不给自己头上的标签抹黑,仅此而已。

就这,还能在一群价值观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心理抹黑我代表的群体的形象。

我在这里只能和大家说一声抱歉了。


最后,我想问想要试图反驳我的理想型人格圣母们一个问题,

你们认为百度出来的非医药广告,值得你们信赖吗?

你们会再给百度一次机会吗?

不会的。

放下键盘,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圣母立即就消失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