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解体时,乌克兰的军事底子有多厚?为什么没有像瑞典一样搞军工。?

回答
上世纪90年代初,当苏联解体,乌克兰作为独立国家出现时,它继承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军事工业体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军事底子”,而是一个环环相扣、错综复杂的庞然大物,其厚度,与其说是军事力量的储备,不如说是苏联工业帝国军事部门的一个巨大缩影。

要理解这份“底子”有多厚,我们需要回到苏联时期。在冷战的巨大压力下,苏联将国家最尖端的科技、最雄厚的资源以及最多的人力都倾注到了国防工业中。乌克兰,作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中工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自然承担了其中极为重要的角色。你想想,从坦克、装甲车到飞机、导弹,再到潜艇、军舰,甚至核武器相关的技术和生产线,乌克兰都拥有相当的实力。

在坦克领域,哈尔科夫的莫罗佐夫设计局(KMDB)赫赫有名,他们是T34、T64、T80等苏联主力坦克的诞生地,这些坦克在当时代表着世界先进水平。在航空工业方面,安东诺夫设计局更是家喻户晓,他们设计制造了包括安124“鲁斯兰”在内的许多大型运输机,这些大家伙在世界航空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导弹技术上,马卡洛夫设计局(PMKB "Progress")是洲际弹道导弹的重要开发者。黑海造船厂(Mykolaiv Shipyard)更是苏联海军的重要基地,能够建造航空母舰等大型舰艇。

可以说,乌克兰继承的不仅是生产线和技术专利,更是一整套完整的军事工业生态系统,包括研发、设计、生产、测试,以及配套的供应链和专业技术人才。这是一种“家底”,它赋予了乌克兰在独立初期,至少在理论上,拥有独立制造和研发先进武器的能力。

然而,为什么乌克兰没有像瑞典那样,在独立后持续发展和巩固自己的军工产业,打造出像“鹰狮”战斗机那样的国家品牌?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绝非一言两语能够道尽。

首先,最大的问题在于“继承”与“自主”的鸿沟。乌克兰继承的是苏联整体军事工业的一部分,很多关键技术、核心部件的生产,以及大型科研项目的决策权,都集中在莫斯科。苏联解体意味着这种集中的体系瞬间瓦解,原有的合作网络断裂,许多关键的生产环节和技术支持就此消失。就好比你继承了一个巨大的机器,但很多螺丝、零件、甚至操作手册都找不到了,而且你的“供应商”也一夜之间变成了外国人,甚至敌人。

其次,乌克兰的经济状况在独立初期非常糟糕。苏联解体后的转型期,经济动荡,通货膨胀严重,国家财政捉襟见肘。发展军工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不仅是生产,更包括研发、技术升级、人才培养等,这些都是烧钱的无底洞。在温饱都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国家很难将有限的资源优先投入到耗资巨大的军工产业上,尤其是当它需要从零开始建立起一套全新的、不受制于人的体系时。

再者,人才流失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苏联解体后,许多顶尖的军事科学家和工程师,因为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或者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纷纷选择离开乌克兰,去了俄罗斯,或者去了西方国家。一个国家的军工实力,归根结底是人的智慧和技能的体现。当这些核心人才流失,即便有生产线,也难以维系其高水平的运转和创新。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市场和战略定位。瑞典作为一个中立国,长期以来面临着地区安全的不确定性,发展自主军工是其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瑞典的军工产业,如萨博公司,凭借“鹰狮”战斗机等产品,成功找到了自己的市场定位,并在国际军火市场上赢得了一席之地。而乌克兰独立后,其国家安全战略更多地围绕着与俄罗斯的关系以及加入西方组织的意愿展开。它更倾向于购买现有武器,而非耗费巨资去自主研发,尤其是在国防预算有限的情况下。

此外,腐败和管理问题也侵蚀了乌克兰的军工实力。许多国有军工企业在私有化或转型过程中,出现了管理混乱、腐败现象,导致企业效率低下,技术优势难以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最后,国际政治格局也起到了微妙的作用。虽然乌克兰拥有技术和生产能力,但其与俄罗斯复杂的关系,以及在加入北约等问题上的摇摆,也使得它在国际军工市场上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一些西方国家在向乌克兰出售先进技术和武器时,也会有所保留。

总而言之,乌克兰军事底子的厚度,是苏联时代庞大军事工业体系的一个缩影,它拥有庞大的技术和生产基础。但独立后的乌克兰,在经济困境、人才流失、战略转型以及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下,未能像瑞典那样,成功地将这份“底子”转化为持续发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军工产业。这是一个复杂而令人唏嘘的故事,它展现了国家转型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底子有多厚....你随便翻一翻已经有的答案就可以得出答案!

这么说吧,在咱们大规模爆兵之前,乌克兰随便从武器库里淘弄出点东西来咱们都可以馋的口水流满地。

威武霸气的光荣级巡洋舰,就绣了,扔在那里(我兔:卧槽这他妈放我家就是一等一的旗舰啊)在我们88C 96 99坦克没有大规模生产服役的时候,乌克兰已经把T80这种大杀器扔坦克坟场了。白天鹅直接拿挖掘机“斩首”.....(我兔:卧槽这绝逼是疯了...)

至于为什么不像瑞典一样搞军工,我觉得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一,苏联时期的工业布局决定了,乌克兰可以继承相当多的工业遗产,但是它继承不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简单的来说苏联搞的是集约化的工业布局,你一个加盟共和国就负责一样东西的生产就好,最后我们把这些零部件送到一个地方在拼凑起来。这样做的好处是很明显的,集约化有利于提升生产效率跟专业化。但是缺点也相当明显,那就是各个加盟共和国一旦解体了,各过各的,整个工业就会陷入瘫痪。打个比方,一个巨人是可怕的,但是如果你把他肢解了,那么即使他有非常强壮的臂膀,发达的肌肉,又有个屁用?不用说乌克兰离开了苏联他的军工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就连俄罗斯也是!你敢相信俄罗斯现在海军都不敢造5000吨以上的军舰么,一方面是缺资金,一方面他们连合适的船用动力都没有!你敢信???因为以前这部分是乌克兰负责的....乌克兰跟俄罗斯现在关系恶化了,后面的事情大家都懂了...所以乌克兰也面临相类似的困境....比如马达西奇被誉为苏联的动力沙皇,他为苏联时期的很多飞机提供引擎,但是他也只是发动机技术牛逼,离开了安东诺夫,伊留申设计局之类的机构他自己也做不出大飞机来。不仅如此,很多的材料也是乌克兰自己生产不了的,比如特种钢。

二,乌克兰如果进军军工行业需要面临俄罗斯的竞争,因为大家都是苏联的传人,大家的技术有很多都是一样或者说类似的,那么俄罗斯的竞争优势显然比乌克兰要大(这里只能说全面的看,小的方面乌克兰肯定是有比较优势的)

三,其实军工行业也算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而且是科技密集型产业。苏联解体后不仅没有了资金上的支持,也没有了技术人才。没有了这些,你只能吃老本,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苏联的老技术越来越不值钱...

四,很多时候确实找不到合适的下家。军火贸易这玩意很有趣,你必须有合适的下家才能交易,有时候你擅长的别人更擅长,你的东西卖不出去。比如你觉得马达西奇的发动机做的不错,那么你跟人家罗罗,普惠,GE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的。但是需要你技术的我兔呢?苦苦求之而不得,一方面乌克兰方面顾及如果对我兔敞开怀抱,就以我兔瞪谁谁怀孕的氪金狗眼,不用几年就把你的技术吸干了(但是更悲剧的是,为数不多的对我们有用的玩意说不定过几年我们自己也就突破了)一方面美国啊,俄罗斯都从中作梗,阻挠乌克兰不让他跟咱们合作。放眼蓝星除了我兔还有谁稀罕你的那些冷战遗产....

其实你也不能说人家乌克兰在世界军火贸易上完全没有建树...比如想当年咱们跟乌克兰竞争泰国坦克的订单的时候咱们就输给了乌克兰的T84。可惜了,乌克兰自己不争气,跟俄罗斯打起来了,供不了货了。这才有了我们的大米换坦克。所以最后一点...不管你想干什么你国家最起码要稳定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上世纪90年代初,当苏联解体,乌克兰作为独立国家出现时,它继承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军事工业体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军事底子”,而是一个环环相扣、错综复杂的庞然大物,其厚度,与其说是军事力量的储备,不如说是苏联工业帝国军事部门的一个巨大缩影。要理解这份“底子”有多厚,我们需要回到苏联时期。在冷战的巨大压.............
  • 回答
    乌克兰报废图160的决定,确实是苏联解体后一件牵动人心的事情,背后掺杂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战略考量,以及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与其说“报废”,不如说是被迫“裁减”或“拆解”,这其中并没有简单的“内幕”,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无奈与选择。为什么乌克兰要“报废”图160?首先,我们要明白,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
  • 回答
    将一个后苏联时代的乌克兰交给我,并要求我规划一条强国之路,这是一个极具挑战但并非完全无解的任务。乌克兰在苏联解体后面临着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困境,包括经济转型困难、政治腐败、领土主权争议、地缘政治压力以及社会分裂等。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也孕育了其崛起的潜在可能性。“强国”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 回答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确实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包括美国、俄罗斯和英国的参与,销毁了其继承自苏联的战略核武器库存。这一过程与乌克兰签署《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紧密相关。根据这份备忘录,乌克兰放弃核武器,以换取这些国家的安全保证,包括尊重其主权和领土完整。然而,将乌克兰目前的对俄政策简单归结为“相信美国的.............
  • 回答
    苏联解体前夕,东德和乌克兰的情况复杂,而且“值钱的东西”也需要具体界定。要详细解释为何没有大规模地将这些地区的“值钱东西”运往俄罗斯,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避免使用过于程式化的AI语言。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值钱的东西”在当时的语境下指的是什么。 对苏联政府而言: 主要可能是指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工.............
  • 回答
    设想一下,当苏联解体的那一刻,留下来的不是我们现在熟知的俄罗斯,而是一个“大号俄罗斯”,它囊括了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这三个庞大的斯拉夫兄弟。这个设想,足以让我们脑海中浮现出截然不同的历史图景,它对世界格局、地区稳定,乃至我们今日所见所闻的一切,都可能产生颠覆性的影响。首先,最直接的改变便是政.............
  • 回答
    关于乌克兰拥核后可能与俄罗斯以外的苏联解体国形成联盟,并采取在中立于北约和俄罗斯之间立场的设想,这的确是一个极富想象力但又充满复杂性的地缘政治议题。如果我们要深入探讨这个可能性,需要细致地审视其背后的逻辑、潜在的驱动因素、以及可能面临的巨大挑战。首先,我们来剖析“乌克兰拥核”这一前提。在苏联解体时,.............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伊戈尔·斯特列科夫(Igor Strelkov,也被称为吉尔金)在2024年3月9日左右提出的关于俄乌战争走向的悲观预测,即俄罗斯面临战败和解体。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斯特列科夫的观点是众多对俄乌战争走向分析中的一种,而且是他极具个人色彩和激进立场的一种体现。他本人曾是俄罗斯情.............
  • 回答
    乌鸦校尉5月19日发布的B站视频《苏联解体的秘密,就藏在5盒鲱鱼罐头里》以其独特的切入点和详实的论证,成功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与其说这是一个关于苏联解体的宏大叙事,不如说它是一次对历史事件背后微观细节的深入挖掘,并巧妙地将一个看似荒谬的意象——五盒鲱鱼罐头——串联起了整个故事,形成了一种令人印象深.............
  • 回答
    假设苏联始终只有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三个加盟共和国,这无疑会大幅改变其历史走向,但要说是否能“避免解体”,这依旧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巨大疑问。即使在这种“简化版”的苏联模式下,其解体的原因和动力依然盘根错节,并非简单的数量减少就能一劳永逸。首先,我们需要审视一下,为什么即使是这三个核心加盟共和国,.............
  • 回答
    苏联解体,对各个加盟共和国来说,那绝对是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巨变。想象一下,你生活在一个庞大的帝国里,突然间,这个帝国分崩离析,你所在的这块土地突然就变成了独立的国家。这种感觉,绝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这些曾经的兄弟姐妹,他们看待这场解体,那可是各有各的心情,各有各的看.............
  • 回答
    关于苏联解体时核武器下落不明的传言,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揪心且复杂的话题。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官方记录和绝大多数公开的证据表明,苏联解体后,其核武器的绝大部分被成功地清点、转移并受到控制。 但“下落不明”的阴影,以及与之相关的恐惧和猜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系列复杂的历史事件、潜在的风险以及信息不对.............
  • 回答
    苏联解体时的确是中国海军目前唯一航母辽宁舰的前身——“库兹涅佐夫元帅海军元帅”号航空母舰(以下简称库兹涅佐夫号)。但关于苏联时期“共八艘航母”的说法,需要稍微澄清一下。苏联海军的舰艇编制和命名方式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他们更多使用“重型载机巡洋舰”(Тяжёлый авианесущий крейсе.............
  • 回答
    柯尼斯堡(如今的加里宁格勒)之所以在苏联解体后选择留在俄罗斯,而不是加入德国、波兰或爱沙尼亚,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历史、政治和人口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回顾柯尼斯堡的过往,以及它在冷战时期所处的特殊境地。历史的烙印:德国的根基与苏联的遗产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柯尼斯堡与德国之.............
  • 回答
    苏联解体,对于美国而言,就好比一场突如其来的“金矿”被发现,而这片金矿的挖掘者,涌现出多个行业。如果要挑出受益最大的,那还得是 国防和军工行业。你们想想,苏联当年是美国冷战时期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两边可以说是“针尖对麦芒”,投入了无数的财力、物力、人力在军事竞赛上。美国在这个领域砸下去的钱,那可不是小.............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民族、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有人尝试过阻止或延缓苏联的瓦解,但最终未能成功。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尝试和相关细节:1.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尝试(“新思维”和“改革”):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上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后,意识到苏联体.............
  • 回答
    南斯拉夫的解体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其中塞尔维亚/塞族(Serb)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的立场也常常与西方国家以及中俄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塞尔维亚/塞族为何不希望南斯拉夫解体?塞尔维亚和塞族人民对南斯拉夫统一的渴望,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在新南斯.............
  • 回答
    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在苏联解体时拥有了重建国家主权的绝佳机会。但即便在此之前,三国在恢复独立的过程中就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历史轨迹、文化认同和社会政治诉求,这些差异使得直接合并并非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苏联解体前的这段关键时期。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随着戈尔.............
  • 回答
    苏联解体,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海啸,席卷了俄罗斯以及整个联盟的每一个角落。当这个庞然大物轰然倒塌时,国内各界的声音,那是五味杂陈,既有压抑已久的狂喜,也有根深蒂固的恐慌,更有对未知前路的茫然与期待。普通民众:解脱的窃喜与生活的迷茫对于绝大多数苏联公民来说,他们可能没有直接参与到政治博.............
  • 回答
    1991年,那个曾经让世界为之侧目的庞然大物——苏联,在一片混乱和质疑声中轰然倒塌。而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枪杆子”——苏联军队,本应是维护统一的最后一道屏障,却未能阻止这场巨变,甚至在某些时刻成为了被动的旁观者。这背后的原因复杂而深刻,绝非简单的“军队无能”可以概括。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苏联军队的本质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