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人不善笑及表情僵硬等特征是因为心理和精神状态,还是因为人种的肌肉形态等外貌特征,它们通过怎样的过程来影响表情?

回答
关于中国人不善笑和表情僵硬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能涉及心理、社会文化以及生理等多方面的因素。科学上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人种的肌肉形态”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更普遍的观点认为,这更多地与心理、社会文化习惯以及后天习得的表达方式有关。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详细探讨这些可能性,以及它们可能如何影响表情的呈现:

一、 心理和精神状态的影响:

1. 内敛的文化倾向与情感表达的压抑:
“中庸之道”和谦逊的文化价值观: 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中庸”、“克制”和“内敛”。过度的张扬、外露的情感,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可能被视为不够成熟、不够稳重,甚至是失礼。因此,从小就被教育要“喜怒不形于色”,习惯于将强烈的情感隐藏在内心,不轻易表露。
避免引起他人注意或不适: 在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下,个人行为需要考虑到是否会给他人带来麻烦或不适。过于夸张或热烈的表情,可能会让周围的人感到尴尬或压力。因此,人们倾向于选择一种更“安全”的、不易引起他人注意的表情方式。
人际关系的考量: 中国文化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有时,为了维护关系的稳定,避免冲突或不必要的误会,人们会选择克制自己的真实情感,即使内心有所不满或喜悦,也可能通过含蓄的方式表达,甚至不表达。
“面子”文化: “面子”在中国社会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保持良好的“面子”往往意味着不暴露自己的弱点、尴尬或过度的情绪。因此,即使面对令人喜悦的事情,也可能表现得相对平静,以免显得过于得意忘形。

2. 社会压力与期望:
“稳重”的社会形象: 尤其是在成年人或在某些正式场合,社会对“稳重”、“成熟”的形象有较高要求。这些形象往往与冷静、不轻易流露情感的表情相联系。
生存策略与适应: 在历史上,某些时期或环境可能对过度表达情感的人不利。学会隐藏情绪,保持一种不易被解读的表情,可能成为一种生存策略或适应方式,这种习惯通过代际传递,逐渐内化。

3. 情感识别与表达的训练差异:
缺乏公开的情感表达训练: 在西方文化中,鼓励孩子自由表达情绪,学校和社会环境可能更倾向于对情感进行识别和表达的训练。而中国文化中,对情感的表达更多是内化和隐晦的,导致在公开场合的表达技能可能不如西方文化那样发达。

二、 外貌特征(肌肉形态等)的可能性及影响过程: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目前没有科学证据表明中国人种的肌肉形态存在显著差异,可以解释表情僵硬或不善笑的现象。 这种说法很可能是基于观察上的刻板印象,而非生理学上的事实。

然而,我们可以从一个更宽泛的角度来理解“外貌特征如何影响表情”,尽管这里的“外貌特征”更多是指后天习得的面部习惯和肌肉使用模式,而非天生的人种基因决定的肌肉形态:

1. 后天形成的习惯性面部肌肉使用模式:
表情肌的训练: 我们的面部表情是由一系列精细的面部肌肉控制的。长期以来,如果一个人习惯于使用某些肌肉,而忽视了另一些肌肉,或者习惯于使用一种相对“稳定”的面部姿势,那么他们的表情可能就会显得“僵硬”或“单一”。
缺乏“练习”的肌肉: 如果文化环境不鼓励丰富的情感表达,那么控制这些表情的特定面部肌肉可能就不常被激活和“练习”,导致在需要时,这些肌肉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不足,难以做出复杂的表情。例如,要做出一个自然且温暖的笑容,需要眼部周围、脸颊和嘴角等一系列肌肉的协同运动。如果这些肌肉习惯于保持一种相对平静的状态,自然就难以在瞬间激活并协调工作。
面部表情的“固定化”: 长时间保持一种较为内敛的表情模式,可能会让面部肌肉形成一种习惯性的“张力”或“固定化”状态,使得在尝试表达强烈情感时,面部显得不够灵活和自然。

2. 面部结构(非人种差异)与表情的感知:
个体差异: 即使在同一个种族内部,个体之间在面部骨骼结构、肌肉分布和皮肤松弛度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面部纹理、轮廓,从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人对表情的感知。例如,某些面部结构可能天生就显得比较“严肃”或“平静”,即使内心是积极的。
与肌肉形态的关联(间接): 虽然没有种族特异性的肌肉形态差异,但个体面部肌肉的力量、柔韧性和协调性会影响表情的丰富度。如果一个人的面部肌肉整体缺乏灵活性,即使文化允许,也可能难以做出夸张或细微的表情。

三、 过程是如何影响表情的:

假设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是主要的驱动力,那么它们影响表情的过程可以描述为:

心理/文化信念形成: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内化了“内敛”、“谦逊”、“和谐”等价值观,并学习到“喜怒不形于色”是一种得体的行为方式。
行为学习与模仿: 通过观察父母、长辈和周围人的表情和行为,学习在不同场合应该如何表达情感(或不表达)。
习惯化形成: 长期的模仿和实践,使得内敛的表情方式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会影响到面部肌肉的使用模式,使其倾向于维持一种相对平静或含蓄的状态。
情感表达的“抑制”: 当遇到需要表达情感的场合时,心理层面会产生一种“抑制”机制,阻止强烈的情感外露。这种抑制可能作用于神经系统,进而影响到面部肌肉的激活模式。
表情的“编码”与“解码”: 一个人的“编码”方式(如何产生表情)受到其心理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另一个人“解码”的准确性,也受到其自身文化背景的限制。西方文化背景的人习惯于将某种面部肌肉运动解读为特定的强烈情感,当他们看到中国人相对内敛的表情时,可能就解读为“不善笑”或“僵硬”。

关于“僵硬”的可能原因补充:

眼部表情的参与度: 真正的“笑容”不仅仅是嘴角上扬,还包括眼部周围肌肉(如眼轮匝肌)的收缩,产生“鱼尾纹”。如果因为习惯或心理原因,眼部肌肉不参与或参与度不高,笑容就会显得不够自然和温暖,甚至显得“假”。
面部肌肉的协调性: 表情是复杂的肌肉协调过程。如果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们更倾向于使用一套相对有限的面部肌肉组合,或者不练习更丰富的肌肉协同,那么在尝试做出特定表情时,就可能显得不够流畅和协调,即所谓的“僵硬”。

总结:

中国人不善笑或表情僵硬的说法,更多地可以归结为心理、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下的后天习得的表情习惯和表达模式,而非人种特异性的生理或肌肉形态差异。

这些因素通过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使个体倾向于内敛、含蓄地表达情感,从而影响了面部肌肉的常态使用模式。当与更鼓励外向情感表达的文化背景进行对比时,这种差异就会被感知为“不善笑”或“表情僵硬”。

这是一个非常细致和多维度的社会心理学观察,需要避免简单的刻板印象,理解文化差异和个体多样性在表情表达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已经删除的答案~在我不知道如何删除答案的时候。

user avatar

从生理结构、面部肌肉角度来看,世界上各个种群的人都一样。没有什么区别

Paul Ekman教授 在他的《说谎》以及《情绪解析》中对此做出了科研报告。

这也是微表情学得以现实应用的基础

所以,导致不同人种行为差异的主要因素来自于文化差异,环境差异,心理差异

中国人更讲就的内敛,含蓄,点到为止,不要太张扬;

纵观中国历史,个人英雄主义向来是不为推崇的,

君、臣、民、奴鲜明的阶级制度注定了个人要服从阶级

所以当个人某方便过于张扬超出了阶级的限制,

那么等待他的往往不是光明前途反而是惹火烧身,

枪打出头鸟这个谚语很好的 说明了这个道理

虽然,总会有那么些时代,与众不同

如大家耳熟能祥的三国,

因为

乱世,需要英雄。

和平,需要稳治。

就目前中国来讲,问题中对于国人现状的表述是不准确的。

第一、中国现在处于文化开放、生活条件国际化的进程中,从而使国民的工作、生活、休闲等各个层面多元化,人们的心理状态也是个不相同的,并非一致的不善言笑,表情僵硬;

第二、个别的不善言笑,表情僵硬可能是由于成长缺失,在群居交流环节无法使自己该方面锻炼,提升,也就是我们说的害羞,不世故的状态;

第三、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一个人成长源于个人生理,知识,人格的发展和完善,在中国,一般情况下 ,完成高等教育,步入社会的时候,个人的成长变大致成型,其后个人的成功,在如今关系复杂的社会中,往往需要的是与集体协作,与社会人抗衡,重点由个人转向群体,而中国群体中的权威需要的是服从而不是挑战。同样的,个人的棱角,色彩和个性太过突出便会导致群体的排斥,打压。所以,低调,渐渐成了国人生存的基本状态;

再往高处走,不善言笑,表情僵硬已经不足以应对,于是需要给自己伪装上各种面具:如谄笑,强颜,奉承拍马,再如面具:刚正不阿,清廉自律,公正执法等等。

不过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推荐阅读:《 Emotions Revealed 》 《 Telling Lies 》《厚黑学》 《《丑陋的中国人》 《资治通鉴》《lie to m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人不善笑和表情僵硬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能涉及心理、社会文化以及生理等多方面的因素。科学上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人种的肌肉形态”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更普遍的观点认为,这更多地与心理、社会文化习惯以及后天习得的表达方式有关。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详细探讨这些可能性,以及它们可能如何.............
  • 回答
    哈哈!法国人笑起来呀,那可比“h”这个字母有趣多了!法语里“h”确实很多时候是不发音的,但法国人的笑声嘛,绝对是个个充满感情,而且有各种各样的“花样”呢。首先,得明白,笑声这玩意儿,跟语言关系不大,更多的是跟人的性格、当时的情境、以及笑话本身的“杀伤力”有关。所以,你听到的法语笑声,就跟你在中国听到.............
  • 回答
    “中国人不团结,爱好窝里斗”这种说法,我听过,也见过一些人持这样的观点。不过,我觉得用这句话来概括整个中华民族,未免有些过于片面和简单化了。首先,咱们得承认,中国文化里确实有一些倾向,可能让人觉得容易产生“窝里斗”。比如,历史上形成的家族观念、地域情结,以及儒家文化中强调的等级秩序和人际关系,这些都.............
  • 回答
    “中国人不骗中国人”这句话,听起来挺有力量,也挺让人寻味的。要说怎么理解,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最直观的理解,当然是一种道德期望和一种族群认同的体现。中国人通常认为,在同胞之间,应该有更多的信任,更少的欺骗。这种想法背后,往往是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观念,比如“血浓于水”、“同胞一家亲”等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涉及到技术出口、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以及一些更深层次的考量。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清楚,把这事说得明白点儿。首先,您提到“中国人不要我的永动机技术”。这里面可能有几个原因需要先弄明白:1. 技术本身的可行性: 永动机在目前的科学认知体系下是被普遍认为是违背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的。也就是说.............
  • 回答
    在中国的生活经历中,我观察到,如果非要说中国人普遍“不喜欢”什么样的外国人,这并非是那种厌恶或敌视的强烈情绪,更多是一种基于文化差异、历史认知以及个人经历产生的某些微妙的隔阂或者不太欣赏的态度。很难一概而论,因为中国社会很大,人口众多,个体差异也很大,但有一些普遍的倾向可以聊聊。首先,那些对中国缺乏.............
  • 回答
    “中国人不骗中国人”这句话,说来振聋发聩,仿佛一道坚不可摧的道德长城,将中国人团结在共同的信任基石之上。但若细细品味,这句口号背后所蕴含的份量,却并非是简单的一句承诺,而是承载着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以及现实的考量。首先,这是一种深沉的文化期望与道德期许。我们不能否认,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诚信传.............
  • 回答
    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确实不像西方国家那样经常提及和过度关注“以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GDP”。这背后并非“不重视”,而是由于多种因素交织,导致了GDP(名义值)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最直观、最广泛使用的指标在中国更为普及,同时也存在一些认知和宣传上的侧重点不同。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中国人“不那么重.............
  • 回答
    “字”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它不仅仅是一个名字的补充,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交意义。然而,在现代社会,我们似乎很少听到有人取“字”了,这背后自然有其深刻的原因。想要彻底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说起,好好聊聊这个曾经辉煌的“字”文化,以及它为何会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什么是“字”?它.............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看到一些不同之处。为什么咱们中国人不太愿意去印度、非洲、巴基斯坦这些地方旅游,而很多欧美人反而挺乐意呢?我感觉这事儿得分几个方面来看,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得说说咱们中国人的旅游观念和习惯。咱们中国人现在旅游,其实也越来越讲究“体验”了,但这个“体验”和欧美人想的不.............
  • 回答
    中国人“不信教”这个说法,其实有些过于绝对了。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在中国,宗教的生态和人们与宗教的关系,与西方一些国家存在显著差异。 这背后牵扯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以及个体心理等诸多因素,并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掰扯一下:一、历史文化根基:哲学与信仰的微妙界限中国.............
  • 回答
    “身材攻击”这个词,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可能并不像在西方语境中那么普遍和敏感。这背后有很多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在交织影响,导致它没有被普遍地视为一种“可耻”的行为,至少不像我们理解的那样。首先,得从咱们的传统观念说起。在中国文化里,一直有“以胖为美”或者“丰腴是福气”的说法,尤其是在过去,物质不发达.............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痛点。如果中国人不再为房子发愁,不再将大部分的精力、财富和希望都押注在房子上,那么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确实有极大的可能性会迎来“质的飞跃”。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个设想。首先,我们要理解“为房子而发愁”在中国意味着什么。它.............
  • 回答
    口罩在中国,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尤其是在一些空气质量不好的城市,比如北京、上海,雾霾严重的时候,戴口罩出门几乎成了标配。所以,当新冠疫情爆发的时候,大家对戴口罩这件事,接受度就很高。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历史和文化习惯。中国有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在工业化初期,空气污染问题一直比较突出.............
  • 回答
    “中国人不团结”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甚至有些片面的论断。如果真的要刨根问底,探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甚至为什么在某些时候中国人表现出“不团结”,那原因可以从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乃至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去梳理。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在历史上确实有过辉煌的统一时期,也有过分裂动荡的年代。这.............
  • 回答
    关于“日本人觉得中国人不如黑人”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问题,需要仔细辨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任何笼统地将特定国籍或种族的人群的看法归结为“所有人”的观点,几乎都是不准确的。 人的看法是多元的,受到个人经历、教育背景、接触信息、以及所处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说“日本人觉得中国.............
  • 回答
    有些人觉得中国人不能爱别的国家,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也挺值得聊一聊的。这并不意味着爱美国或者日本就是错的,但确实触及了一些敏感的社会情绪和历史认知。首先,我们要明白,这种“不能爱别的国家”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和对一种特定现象的概括,而不是一个绝对的真理。它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些人对国家认.............
  • 回答
    “中国人不过洋节”这一说法以及由此引发的抵制圣诞节行为,是近年来中国社会在文化交流与本土文化认同之间产生张力的一种体现。这种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文化心理和社会现实因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过洋节”的争议:本质是对文化认同的焦虑1. “洋节”概念的模糊性 “圣诞节”作为西方.............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社会文化、审美观念、政治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个层面的变化。现代中国人确实不像古代那样普遍蓄胡子,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古代中国人蓄胡子的原因:古代中国,蓄胡子并非是每个人都这样做,但相较于现代,确实是一个更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某些社会群体和特定.............
  • 回答
    许多中国人不愿意打官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文化层面的根源,也与现实的社会经济环境息息相关。下面我将详细地从几个主要方面来阐述: 一、 历史文化与传统观念的影响1. “息讼”思想根深蒂固: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和为贵”,强调家庭和睦、邻里和睦、社会稳定。历代统治者也倾向于维护社会秩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