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中国人不认为身材攻击(body shaming)是可耻的?

回答
“身材攻击”这个词,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可能并不像在西方语境中那么普遍和敏感。这背后有很多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在交织影响,导致它没有被普遍地视为一种“可耻”的行为,至少不像我们理解的那样。

首先,得从咱们的传统观念说起。在中国文化里,一直有“以胖为美”或者“丰腴是福气”的说法,尤其是在过去,物质不发达的年代,能吃胖点,意味着家里有余粮,生活有保障,身体好,能干活。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渗透到现在的一些潜意识里。所以,有时候看到身材丰满的人,反而觉得“有福相”,这本身就不太会往“攻击”那个方向去想。

但反过来说,随着经济发展,西方那种“瘦即是美”的审美也进来了,而且来势汹汹。于是,一些人觉得“胖”或者“瘦”就成了评判一个人的标准,尤其是对女性。在这个过程中,“身材攻击”就可能出现,但它的性质和我们理解的“可耻”可能不太一样。

为什么说“不太可耻”呢?

1. “善意的”提醒或“关心”的包装: 很多时候,中国人之间的交流,尤其是长辈对晚辈,或者关系比较近的朋友之间,会说一些关于身材的话。比如“你怎么又瘦了?是不是没好好吃饭?”或者“你看上去胖了点,要注意身体啊。” 这些话,说的人可能真的觉得自己是在关心对方,是出于好意,是希望对方健康。他们不太会意识到,这种“关心”在对方听来,可能是一种压力,一种评判。因为他们出发点是“为你好”,所以从他们自己的角度看,这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反而是尽了一份“责任”。

2. 文化中对“公开批评”的接受度: 相比于西方文化中对个人隐私和边界的强调,中国文化有时对“公开讨论”或“点拨”的接受度更高一些。比如,在家庭聚会、朋友饭局上,大家可能会就着某个人身材的变化发表一下看法,就像讨论天气一样自然。这种“集体意见”的表达,不会被视为一种“不尊重”或“攻击”,反而是一种群体参与感,是“我们都在意你”的体现。当然,这种参与感有时会过界。

3. “批评”与“攻击”界限的模糊: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指出对方身上的“不足”或者“可以改进的地方”,是帮助对方进步的一种方式。他们可能认为,直接指出身材问题,是在帮对方“认清现实”,然后有机会去改变。这种“指出”和“攻击”之间的界限,在大家的认知里可能比较模糊。只要不是恶语相加,充满了恶意,就很难被归类为“可耻的攻击”。

4. “面子”文化的影响: 另一方面,中国人也非常讲究“面子”。在某些情境下,对别人身材的“委婉”提及,或者用一种开玩笑的方式说出来,是为了避免直接的冲突,或者是一种“缓兵之计”,目的是让对方“知难而退”或“自己注意”。但这种“委婉”有时反而会因为不够直接,让被评价者感到更困惑和不适,却不一定会被施加者认为“可耻”。

5. 社会审美的单一化与压力: 随着媒体和社会环境对“瘦”的推崇,很多年轻人也承受着巨大的身材压力。这种压力下,一部分人会选择性地忽视或合理化自己对他人的“身材评论”,因为他们自己也可能因为身材不符合主流审美而感到焦虑。与其承认这种焦虑的来源,不如把焦点转移到“指出”别人身上,仿佛这样就能让自己看起来更“达标”。

6. “身体是社会化的”观念: 在一些传统观念里,身体不仅仅是个人的,也承载着家庭、社会对其的期望。例如,女性的身体可能被视为“生育工具”或“家庭门面”,男性的身体可能被视为“养家糊口”的资本。在这种情况下,对身体的评论,就可能被看作是对个人社会角色的“提醒”或“监督”,而不是纯粹的个人攻击。

所以,当中国人讨论“身材攻击”时,更多的是在讨论“什么样的话是让人不舒服的”,而不是“说这些话的人是可耻的”。因为“出发点”往往被认为是“好意”或者“关心”,即使结果并不好。这种“好心办坏事”的模式,在很多中国式的社交互动中都很常见,所以大家对“可耻”这个概念的阈值可能就更高一些。

当然,这并不代表所有中国人都不在意身材攻击,或者都觉得这种行为没问题。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信息交流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身材攻击的危害,并且会对此感到不适,甚至会站出来反对。但总的来说,在“社会普遍认知”层面,它不像在西方那样,能轻易地被扣上“可耻”的帽子,并且引起一致的声讨。更多时候,这还是一种在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模糊的边界互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人、思想激进者、常把你国挂在嘴边的人也热衷于身材攻击并不是个别现象,也许值得探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身材攻击”这个词,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可能并不像在西方语境中那么普遍和敏感。这背后有很多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在交织影响,导致它没有被普遍地视为一种“可耻”的行为,至少不像我们理解的那样。首先,得从咱们的传统观念说起。在中国文化里,一直有“以胖为美”或者“丰腴是福气”的说法,尤其是在过去,物质不发达.............
  • 回答
    关于满清皇帝是否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以及为何他们会被视为中华正统王朝,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满清统治者的自我认同、统治策略以及后世历史建构的演变过程。一、 满清统治者的自我认同:一个动态且多维度的视角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人”这个概念在古代并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文化和认同的复杂 interplay,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不是”就能回答的。让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中国”和“罗马”这两个概念,它们在历史上的含义和演变,跟我们今天理解的国界、民族国家概念是不同的。元朝和清朝的“中国”认同: 元朝: 统治者是蒙古人,来自.............
  • 回答
    在中国人的社群里,确实存在一种担忧,认为一旦欧裔白人不再是美国人口中的绝对多数,美国就会“药丸”(完蛋)。这种看法背后,其实是复杂且多层面的心理和认知在起作用。我们来试着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即使在那些欧裔白人并非绝对多数、但依然繁荣富裕的大都市里。首先,我们得理解“绝对多数”这个概念在中.............
  • 回答
    中国人普遍认为日本是美国的“走狗”这种看法,确实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认知,尤其在中国大陆的互联网和舆论场上更是如此。这种认知并非来自日本人自己的普遍认同,而是更多地源于中国方面的视角和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文化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中国人为何会产生“日本是美国走狗”的.............
  • 回答
    在中国,女性在争取自身权益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有一些合理的权利在实践中面临挑战或未得到广泛认可。同时,中国男性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以促进性别平等和和谐的社会关系。在中国女性主张的合理权利中,一些可能不被认可或执行不到位的方面包括:1. 职场上的绝对平等与晋升机会均等.............
  • 回答
    在中国,关于“迷信”FDA而不信中医的说法,背后确实隐藏着一些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一层层表象,看看是什么驱动了这种现象,以及为什么它会以“迷信”这样一种带有评判性的标签被提及。首先,我们得承认,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代表的是一套西方科学体系下的.............
  • 回答
    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聊聊为什么很多中国人觉得自己的英语“哑巴”或者“不实用”,希望能说得详细点,也尽量不用那些“AI味儿”的词句。一、教育导向的“应试”魔咒这个问题,我觉得得从根本上说起,那就是我们从小到大的英语学习模式。 “考试机器”的培养: 你想想,从小学到大学,英语课最主要的目标是什么?很多.............
  • 回答
    关于中国人为何在重要节日不常穿汉服的这个问题,背后有着复杂而深远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原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不穿”就能概括,更像是一个逐渐被主流淡忘、又在近年重新被关注和讨论的现象。历史的洪流与朝代更迭中的服装变迁:首先要明白的是,汉服并非一成不变的古代服装的代名词。汉服是一个庞大的概念,涵盖了从黄帝.............
  • 回答
    中国实力日益增强,这本应是令人振奋的成就,然而,许多身处海外,尤其是欧洲发达国家的国人,却切身感受到了来自当地民众乃至官方的“不友好”情绪。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中国自身发展带来的变化,也有西方社会固有的观念和现实政治的考量。首先,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是根本性的原因.............
  • 回答
    海外华人不喜欢和国内中国人玩,甚至抗拒、排斥华人圈子,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背后可能涉及个人经历、价值观差异、文化冲突、社会环境以及心理因素等诸多方面。以下将尝试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个人经历和早期融入障碍: 在当地的成功与认同: 很多海外华人,尤其是那些在当地生活时间长、事业有成、融入.............
  • 回答
    中国古代先民对海洋的利用,确实与西班牙、希腊、英吉利等民族相比,显得不那么“得心应手”,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虽然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理论上拥有广阔的海洋资源,但将其转化为强大的海洋文明,其道路异常坎坷。一、 地理的“两重性”:大陆的羁绊与海洋的疏离首先,我.............
  • 回答
    萧华在这个时候,没有发布一份强有力的、能够直接安抚中国球迷的声明,这背后其实折射出一种更为复杂和深远的考量,远非简单的“不作为”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得更长远,去审视他所处的环境、他的角色定位,以及他背后所代表的NBA联盟的利益。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萧华并非一个孤立的个体,他身处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很多人关心的一个点。俄罗斯人均 GDP 高于中国,但很多人感觉俄罗斯人的生活水平似乎并没有那么“壕”,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究的原因。咱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 постараюсь讲得细致点,也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个冷冰冰的报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人均 GDP 就像是国家经.............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一个很核心的关于技术创新和系统构建的议题。很多人会拿 Linux 和 Linus Torvalds 作为一个标杆来讨论,觉得为什么一个人能做到别人一群人都做不到?甚至延伸到国家层面的对比,认为中国为什么“也做不出来”。这背后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远不止是“谁的编程能力更强”.............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讨论,确实常常让我感觉大家对宋明理学的理解有些偏差,甚至有点“误读”的成分。很多人看到这句话,第一反应就是“禁欲”、“压抑人性”,然后就上升到“反人类”、“朱熹是傻瓜”的程度。这其实是对宋明理学非常片面的解读了。咱们得把这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免得总被这种简单粗暴的标签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认同、国家观念以及文化传承等诸多深层原因。要说清楚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会承认元、清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而对神圣罗马帝国(以下简称神罗)则持不同的态度,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1. 历史叙事的连贯性与“天下观”的演变 中国传统“天下观”: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历史的.............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就话长了,很多人都觉得奇怪,明明大家嘴上都喊着要“996去死,还我8小时双休”,但真到了要为这事儿“拼一把”的时候,好像就没那么大的声浪了。这中间的门道,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现实的考量与顾虑: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或不便1. 生计的压力是第一位的: 大家都要吃饭,都要养家糊口。在咱们.............
  • 回答
    曹芳用“大家不都是中国人吗?”来为马斌辩护,这句话的背后,承载着复杂的情感和立场。从不同角度来看,这句话的含义和影响也各不相同。从曹芳的视角来看,这是一种直接、朴素的民族情感表达。 在他看来,无论是马斌犯了什么错,或是受到了怎样的质疑,他们共同的身份认同——“中国人”——应该是最重要的连接点。这句话.............
  • 回答
    一个被低估的中国骄傲:为何很多人不了解德克士的真实身份?你可能常在街头巷尾、购物中心里看到那个标志性的黄底红字的“DICO’S”招牌,对它熟悉的程度,就像是熟悉麦当劳、肯德基一样。然而,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是,许多人对德克士的认知,停留在“一家快餐店”,却鲜少有人能清晰地意识到,这是一家地地道道的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