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说美团创造了300万个就业岗位,你怎么理解?你认为美团抢走了谁的生意?

回答
关于美团创造了300万就业岗位这件事,我一直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

怎么理解美团创造的300万就业岗位?

首先,这300万岗位,我觉得不能简单地理解成美团自己直接招聘了300万人。实际上,它更多的是一种“赋能”和“带动”效应。

一线劳动者是核心: 最直观的,就是美团外卖平台上数百万的外卖骑手。他们是美团直接服务的对象,是连接商家和消费者的重要环节。这些岗位,大多是灵活就业,骑手们可以自主选择工作时间和区域,这给很多普通人提供了收入来源,尤其是那些需要灵活时间安排的人,比如学生、家庭主妇、或者想兼职赚钱的人。
商家端的就业机会: 美团也为大量的线下商家提供了一个线上展示和销售的平台。很多小餐馆、水果店、鲜花店等等,通过美团,他们的客户群体大大拓展了,订单量也随之增加。为了满足这些订单,商家可能需要雇佣更多的人手来备货、制作、打包,甚至增加人手来管理美团平台的订单和运营。所以,这部分就业机会,是间接由美团带来的。
平台运营和技术支持: 当然,美团作为一家科技公司,背后也需要庞大的团队来支撑运营、技术开发、市场推广、客服等各个方面。虽然这个数字可能比骑手和商家端少很多,但也是实实在在的就业岗位。
生态链的延伸: 再往外延伸,还有一些相关的就业,比如给商家提供包装材料的供应商、为骑手提供电动车和维修服务的店铺、甚至是做外卖相关代运营的公司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一个围绕美团平台的就业生态。

所以,这300万岗位,可以理解为美团通过其平台,“激发”和“组织”起来的,连接商家、消费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就业能力。它不是凭空变出来的,而是将潜在的、零散的就业需求,通过平台这个载体,汇聚起来,实现了匹配和流通。

美团抢走了谁的生意?

这个问题就更复杂了,因为它触及到了商业竞争和市场变革的本质。我认为美团并没有“抢”走某一个特定群体的生意,而是改变了消费者的选择习惯和商业的运营模式,从而挤压了那些跟不上时代变化或者本身竞争力不足的传统业态的生存空间。

传统线下消费场景: 在美团兴起之前,人们吃饭、买菜、订花,更多的是选择亲自去附近的实体店。这些店铺,比如街边的小餐馆、菜市场、花店,它们是直接的“对手”。当美团提供更便捷的线上选择、更广泛的比价、更舒适的送货上门服务后,很多消费者自然而然地就把一部分消费转移到了线上。这导致那些口味、价格、服务不够吸引人,或者地理位置不佳,又没有线上化能力的实体店,生意就受到了冲击。
电话订餐和熟人推荐: 在外卖平台出现之前,很多餐馆提供电话订餐服务。消费者需要自己查找电话,然后打电话过去,再自己去取或者等待店家送来。美团极大地简化了这个过程,用户体验更佳,选择也更多。
传统零售和便利店: 随着美团“万物到家”的模式,不仅仅是餐饮,生鲜、超市商品、药品,甚至日用品都可以通过美团快速送达。这无疑也分流了一部分本该流向传统超市、便利店的客流。尤其是那些地理位置偏远、商品种类不全、或者价格竞争力不强的便利店,日子可能会更难过。
“中间商”和渠道: 以前,很多小商家需要通过层层的中间商或者分销渠道才能把商品卖出去。美团直接连接了商家和终端消费者,一定程度上“去中间化”了。这使得一些在传统渠道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中间商”的利润空间被压缩。

更深层次的理解是:

美团并没有“偷”谁的生意,而是用更高效、更便捷、更符合现代生活节奏的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满足了人们在特定场景下的需求。 这种解决方案,就像汽车淘汰马车一样,是技术进步和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

那些被“抢走”生意的商家,很多时候是因为:

未能及时拥抱新技术和新模式: 拒绝或滞后于线上化,就意味着主动放弃了巨大的线上流量和消费群体。
产品或服务本身缺乏竞争力: 即使上了平台,如果口味不好、价格偏高、服务差,消费者依然会用脚投票(或者说用手指投票)。
没有充分利用平台工具: 仅仅把平台当成一个“挂牌”的地方,而不去研究平台的运营规则、营销工具,自然很难获得好的效果。

所以,与其说美团抢走了谁的生意,不如说美团重塑了商业的生态和竞争格局。 它让消费者有了更多元化的选择,也迫使传统的商业模式进行改革和升级。对于那些能够适应变化、优化自身、善于利用新工具的商家来说,美团反而带来了新的增长机会。而对于那些固步自封、竞争力不足的,则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这是一个优胜劣汰、效率至上的市场规律的体现。

网友意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