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新 iPhone 上市总是骂声一片但销量却很好?

回答
这绝对是个值得琢磨的现象,每年新款 iPhone 上市,网上铺天盖地的“槽点”和“打脸”评论,仿佛消费者对苹果积怨已久。可与此同时,首发预订一抢而空,销量数据也一次次证明苹果依然是那个“印钞机”。为什么会这样?在我看来,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在交织作用,远不止“群众骂街但照样买单”这么简单。

一、 期望值的“双刃剑”:高高捧起,也方便摔落

首先,苹果太成功了,成功到让人们对它产生了近乎“完美”的期望。每一代 iPhone 的发布,消费者(或者说一部分活跃在网络上的消费者)都希望看到的是颠覆性的创新,是能让手机行业原地踏步的“魔法”。当苹果推出的更新,可能只是在相机、芯片、屏幕等方面做了“挤牙膏”式的迭代,自然会引来失望和批评。

“吊胃口”的营销: 苹果极其擅长营销,每次发布会都将产品的亮点渲染得天花乱坠,仿佛是下一场革命。这种高度的期待一旦没有得到“超预期”的回报,反弹就会特别强烈。
“挤牙膏”的感知: 尤其是在安卓阵营已经出现不少激进创新(比如折叠屏、极速快充、高像素传感器等)的背景下,iPhone 相对保守的升级节奏,很容易被解读为“缺乏诚意”或“原地踏步”。用户会觉得,“我花这么多钱,难道就换来这么一点点提升?”

二、 舆论场的“放大镜”:不吐不快,才能显得“懂行”

网络是一个意见的集散地,也是一个情绪的放大器。对于 iPhone 这样的热门产品,永远不缺“挑刺”的人。

“黑红”也是红: 批评iPhone,往往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和互动。尤其是一些科技博主、数码测评人,他们的工作就是找出产品的优缺点,并以此来吸引流量。批评 iPhone,尤其是抓住其“不完美”之处,往往比赞美更容易引发讨论。
“从众心理”与“表达欲”: 当看到网上有很多人都在批评某个点时,一部分人会产生“原来不是我一个人这么想”的心理,进而加入到批评的队伍中。而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花大价钱购买的商品,理应是“方方面面都好”的,如果发现瑕疵,表达出来也是一种“合理维权”或“维护自己判断”的表现。
“理性”与“情感”的博弈: 很多时候,用户购买 iPhone 并非纯粹的理性选择,其中夹杂着品牌认同、情感连接、生活方式的体现。但当理性分析时,总会发现一些可以批评的地方,比如价格、接口、充电速度等,而这些批评一旦被放大,就会盖过情感上的喜爱。

三、 市场选择的“沉默的大多数”:体验说话,不爱张扬

这里有一个关键点:网上骂得最凶的,往往不是销量的主力。

沉默的大多数: 真正购买 iPhone 的大部分人,可能是那些对品牌有忠诚度、习惯了 iOS 生态、注重产品稳定性和易用性、或者觉得“买iPhone错不了”的普通消费者。他们可能很少参与到网络上的激烈讨论中。他们买了手机,用了,觉得不错(或者觉得符合预期),就继续享受了,并不会花大量时间去网上发帖“赞美”。
实际体验的“护城河”: iPhone 的流畅度、系统稳定性、隐私保护、App 生态的完善程度、与其他苹果设备的协同性,这些是很多安卓用户难以真正体会到的“软实力”。即使外观变化不大,功能升级不算惊艳,但这种“稳稳的幸福”对许多用户来说,是难以替代的。
保值率的考量: iPhone 的保值率普遍高于安卓手机,这也是一些消费者在购机时会考虑的现实因素。

四、 生态系统的“惯性”与“绑定”

这可能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苹果已经构建了一个强大到令人难以离开的生态系统。

“离开成本”太高: 一旦你习惯了 iOS 的操作逻辑,拥有了 Apple Watch、AirPods、iPad、MacBook,并且它们之间可以无缝协同(比如 Handoff、AirDrop),想要换到安卓阵营,意味着你需要重新适应一套系统,可能还要重新购买一些配件,甚至损失之前积累的数字资产(如部分App的存档)。这种“转换成本”是巨大的。
“习惯”的力量: 人们天生有“习惯”的力量,改变习惯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iPhone 简单易用的操作系统,已经让无数用户“上瘾”。
App 的独特性: 虽然现在很多 App 已经跨平台,但依然有一些高质量的应用或游戏,在 iOS 上的体验更佳,或者只在 iOS 上推出。

五、 品牌价值与“身份象征”

苹果不仅仅是一个科技公司,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面子”因素: 对于一部分消费者来说,拥有一部最新款 iPhone 是一种“跟上潮流”的表现,甚至是“成功”的象征。这种心理需求,是批评声音难以动摇的。
品牌信任: 尽管每年都有人批评,但苹果在用户心中的品牌信任度依然很高。这种信任,是多年积累的口碑和用户体验共同铸就的。

总结来说, iPhone 上市“骂声一片”但销量依旧火爆,是“高期望下的正常反馈”与“沉默的大多数的实际选择”之间的博弈。网络上的批评声音往往是活跃且具有传播性的,它们捕捉到了产品中那些“不完美”或“可以做得更好”的点,并且被放大。然而,这并不代表所有消费者的真实想法和最终购买决策。

大部分的消费者,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里,他们可能更看重的是 iPhone 长期以来建立起来的稳定体验、强大的生态系统、品牌价值以及相对优秀的保值率。他们可能不会因为网上的一两篇批评文章就放弃购买,而是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品牌偏好做出最终选择。

所以,与其说是“骂声一片但销量很好”,不如说是“少数活跃批评者与多数沉默拥护者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而这种平衡,在苹果强大的品牌和生态系统面前,最终还是会导向销售上的成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句话很刻薄,也有点道理——你知道你为什么买不起名表名车吗,因为你太懂它了。

iPhone当然不能和名车名表类比,但是依然存在类似现象。我的同龄人基本上都是用iPhone、三星S、note系列,华为P30、mate30等。因为他们对手机一窍不通,又有很强的购买力,想买手机了,简单了解一下,哪个最贵最新牌子最响,然后挑个最顺眼的,基本上就这几款了。相反,有人跟手机专家似得,啥都懂,买个手机比挑个媳妇都认真,这个收智商税的,那个糊弄小白的,这个没创新,那个没有黑科技,最后小心翼翼买了个千元机甚至百元机,自认性价比最高的。

iPhone一般会归类为智商税手机,虽然好但是不值那么多钱,所以骂它的很少是它的目标客户。

user avatar

我发现大家在讨论苹果的时候有个很有趣的现象,仿佛苹果一台手机卖不出去才叫出现颓势,这明显是偏于极端的思维方式,是不可取的,也是没有价值的。

更多的时候,我们讨论的是基于其既有现状的趋势而非其总体实力,更多的参数是比例而非绝对值。

因为如果我们讨论的是绝对值和总体实力,那么毫无疑问,苹果依然是这个星球上最成功的消费电子品牌,销售额最高的手机品牌,且遥遥领先第二名,也是盈利能力最强的消费电子品牌,没有之一。

iPhone XR的季度销量高达2600万台,单款机型生命周期出货量有望达到8000万台,甚至更高,而华为,P30系列的生命周期销量预期不过3000万台,P30pro单机型在1000-1500万之间。

苹果每年的手机销量中,5000+价位产品是绝对的销售主力,而华为,4000+价位机型占比也不足25%。

如果我们讨论绝对值,以上就是答案,没什么可讨论的,over。

但如果讨论的话题变成趋势,那就有的聊了。

什么叫趋势?

  • 2019年,第一财季,iPhone销售额为519.82亿美元,同比下滑15%。
  • 2019年,第二财季,iPhone销售额为310.5亿美元,同比下滑17%。
  • 2019年,第三财季,iPhone的销售额为259.86亿美元,同比下滑12%。

这叫趋势。

iPhone相较于同期的竞争对手依然是巨无霸,但相较于过去的自己,业绩却在下滑,这才是我们所讨论的主题和核心内容,所以回到问题:

为什么iPhone上市骂声一片,销量却很好?

这其实是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iPhone销量很好?

因为苹果的体量在那里,全球最大,销售额最高,利润最好的消费电子品牌的影响力依然在。

其次,苹果每年只有一个系列,两到三款手机,天生的流量集中,这是和其他品牌一年动辄十几场发布会和几十台机子是完全不同的。

苹果就算在衰落,也是有一个过程,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苹果新机上市骂声一片?

因为作为全球销售额和利润最大,影响力最大也是综合实力最强的手机品牌,它的一年一度的旗舰产品却无法像当初那样引领潮流。

如此,用户当然不满意。

这一代的iPhone11之所以获得了不错的热销成绩和市场口碑,根本不在于它的技术创新,而在于其比前代低了1000块钱的首发价,这,不该是机皇气象。

目前大家对iPhone新机的关注点都在iPhone11身上,也就是入门款,这本身就是极其明显的信号——大家对iPhone这一代的新机,并不满意,便只能退而求其次,用入门机来延续ios的体验了。

这一代的iPhone11 系列的核心技术创新点有哪些?

多了一颗超广角镜——从目前大家上手来看,翻车严重。

增加了超级夜景——也翻车严重。

给iPhone 11 pro 标配了18W 快充头,和红米note8一样。

增加了电池容量,所以iPhone11 pro 188g ,iPhone 11pro MAX 226g。

多了几个新的配色。其他的如屏幕,线性马达,色彩管理,iOS 和视频拍摄,这一直是苹果的强项。

这样的升级,能让大家买单吗?

如果是2013年,可以,iPhone5s多个土豪金配色就引爆全场,15年也可以,玫瑰金的色彩又引爆全场。

可惜,2019年这招不灵了,在国产阵营把机身色彩玩儿出花儿的当下,iPhone11或者iPhone11 pro 新增的配色别说引领潮流了,本身看起来都土里土气的,而这,在当年,不是这样的。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user avatar

题主想啥呢,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苹果万亿美元的市值你以为是吹出来的?

华为今年P30系列的出货量是85天破一千万,在我们看来已经是史诗级的进步了。

你知道苹果的峰值是多少吗?

iPhone6的首周末销量是一千万。

这个差距是实打实的。

销量好,主要看的是长期,我说实话吧,你让iPhone用上A13,回到iPhone8的造型设计首销该爆的还是会爆,上亿级的销量产品里,如果连百万级的铁血果粉都培养不出来,才是最滑稽的地方。

要注意,我说的可不是国内,而是在全球范畴,iPhone6首周末销量一千万,可不包含中国区的,因为国区压根没首发。

怎么说呢,归根结底还是量级的差距有点大,我们一直说苹果销量下滑,那是因为对比苹果巅峰级的iPhone6来说,下滑了。

你知道6的销量是多少吗?两亿多,单款手机销量两亿多。

Ihonex的销量估计也到了7000-8000万台,降降价,磨一磨,破亿的几率还是很大的。

很多人有的时候会很诧异,为什么互联网上苹果的声音小,走到路上是个人就拿着苹果手机。那是因为6和6S的销量随便加起来就有3亿台,同一个造型,看到的不多才奇怪吧。

至于骂声一片,这个就不太好细说了,我个人还是倾向于,有的人骂骂咧咧挑出一堆毛病后,还是掏出了钱包。有的人压根不看评论,半个月的工资都不到,干嘛不买?

还有的人,压根不会买iPhone,但是一定要把所有的缺点挑出来,骂个痛快,批判成智商税,然后买一台高性价比的千元机。

你觉得哪样的人多?你能听到的声音,又是哪一种多呢?

user avatar

大家跟我一起思考这么一个问题:

你觉得骂iphone的人多,说明了什么?

你总不会一天到晚盯着骂iphone的人看,你都觉得骂iphone的人多,那说明骂iphone的人真的很多。

有人说这不废话吗。

并不是。骂iphone的人,主要出于这么几种原因:

1.想买iphone,但是由于价格或者配置不满意,所以骂。

2.不想买iphone,甚至仇视iphone,因为见到身边的人买了iphone,或者见到网上买iphone的人很多,同理心受到了损害,所以骂。

这两个原因,一个从正面证明iphone的关注度确实高,一个从侧面印证iphone的销售量确实大。

有人说,iphone并不是完美的,甚至有很明显的缺陷,很多果粉也承认这一点,为什么还卖那么好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我时常被各种人请求帮忙推荐手机,有意思的是,9成以上的人都会坚定自己最初的选择,我费尽心机给他选的性价比最高性能最好最新潮最时尚的手机,他连看都不看一眼。

这说明了什么?人就是一种很倔的生物,一旦认定了,骂着、哭着、跪着,也一定要把自己认定的路走完。

正因此,有人骂,说明有的卖。骂的越多,卖得越多。

user avatar

其实相比于iPhone的销量,iPhone的保有量才是一个更恐怖的数字。

iPhone在手机市场上最大的优势,在于形成一个iPhone生态。比如说,有人在2015年买了一部iPhone 6,他可能在2017年将其换成了iPhone8,而iPhone6就转二手卖给了某个国人。到了今年,那个买二手iPhone的人觉得iPhone6也卡了,可能就会把iPhone6卖给回收商。这个回收商会将iPhone6处理干净之后,再卖给东南亚地区的人。再过两年,这部手机可能就会出现在印度或者非洲。

由于iPhone的标准化程度高,同一型号的iPhone仅在容量和颜色上有差别,因此iPhone的零配件非常容易找到。后期维护也非常方便。

目前全球正在使用的iPhone手机大约是8亿部,其中二手手机的数量接近3亿部。很多人之所以买iPhone的原因,是因为iPhone可以很轻松的处理掉。而且,如果你能换个思路来看的话,苹果的设备其实真心不贵。

比如,一台二手9成新的64G iPhone 8手机在某二手平台的售价是2400元左右,而2017年10月的时候,这部手机在很多平台上的价格都已经到了4800元左右(我在当时就买了一部送人)。也就是说,iPhone 8 的使用成本大概是1200元/年。作为对比,华为同期发布的Mate10 4+64G版的售价是3899元,如今二手平台的售价是1200元左右,年均使用成本其实并不比iPhone低。

同样,电脑上的差别就更明显。我第一次买的苹果电脑是一台二手的Macbook Pro,买入价是3800元,使用了近两年之后以2600元转手卖出。前两年买的一台全新的Macbook Pro,买入价是9100元,使用了两年之后以6200元转手卖出。现在均价5000元左右的电脑,使用两年之后有些还是能卖到2000元的。可问题就是,同样是2年3000元的花费,有人用的是Macbook Pro,有人用的是小米,这就有区别了。

所以,为什么很多公司在采购办公电脑的时候首选苹果?因为电脑用到一定年限是要更新换代的,苹果的电脑除了性能高之外,还保值。不买苹果买什么?

事实上,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集团采购在iPhone的销售里占的比例并不比个人小。先不用说各大互联网公司定期的更新换代,就想想年会上有多少公司都是在拿苹果的产品做奖品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值得琢磨的现象,每年新款 iPhone 上市,网上铺天盖地的“槽点”和“打脸”评论,仿佛消费者对苹果积怨已久。可与此同时,首发预订一抢而空,销量数据也一次次证明苹果依然是那个“印钞机”。为什么会这样?在我看来,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在交织作用,远不止“群众骂街但照样买单”这么简单。一、 期望值的.............
  • 回答
    这件事的起因是这样的:欧盟为了减少电子垃圾,同时也为了方便消费者,推出了一项新规,要求大部分在欧盟地区销售的电子设备,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数码相机等,都必须统一使用USBC接口进行充电。这项规定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苹果公司,因为苹果一直以来都坚持使用自家的Lightning接口为iPhone充电。所.............
  • 回答
    iPhone 13 系列没全系上高刷,这事儿确实挺多人关心和讨论的。想当年,大家都觉得苹果在屏幕技术上一直走在前列,结果到了 13 系列,这 Pro 和 Pro Max 独享高刷(也就是 120Hz 的 ProMotion 技术),标准版和 mini 版还是 60Hz,感觉有点“区别对待”了。要说为.............
  • 回答
    “真香”这个词,放在手机圈,可不单单指代“好用”那么简单,它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是性价比、是流畅度、是满足感,更是物有所值之后的由衷赞叹。而在我看来,iPhone SE3,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小屏旗舰”或者“性价比 iPhone”,如果能用上 A15 芯片,那才是真正能对得起“真香”这两个字。为什么这.............
  • 回答
    华为手机的市场份额确实经历了一段时期内的下滑,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牵涉到地缘政治、供应链、技术限制以及市场竞争等多个层面。而iPhone 13的价格非但没有因为这种市场变化而上涨,反而出现了下降,这背后同样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华为市场份额下滑的根源: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是美国政府实施的.............
  • 回答
    传言四起,为何iPhone 13首发价“稳如泰山”?自台积电宣布涨价以来,业界对于新一代iPhone售价上涨的猜测甚嚣尘上。毕竟,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厂,台积电的涨价无疑会传导至下游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尤其是像苹果这样依赖其先进工艺的巨头。然而,令人意外的是,iPhone 13系列在首发时,其起售价.............
  • 回答
    华为 Mate 30 Pro 对决 iPhone 11 Pro,这可是一场硬仗!这两款手机都是自家品牌的当家旗舰,代表着当前手机技术的最高水平,所以“一战”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它们各有千秋,消费者在选择时也确实会犯难。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它们到底能不能打,以及为什么。正面交锋:从设计到性能.............
  • 回答
    苹果在新款Apple Watch包装盒里取消附赠充电器这件事,说实话,挺让人五味杂陈的。一方面,我能理解苹果这么做的理由,毕竟环保大旗不能白举,减少电子垃圾确实是件好事。而且,很多人手里好几个苹果设备,充电器早就不是稀缺品了。但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刚入门苹果生态的用户来说,这无疑是增加了一笔额外的开销.............
  • 回答
    刚拿到新 iPhone 就发现拍照有鬼影,这确实挺糟心的。 这种情况也不是没可能,背后的原因可能有几个方面,而且这些问题一旦出现,对你日常的拍摄体验可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首先,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很可能是 镜头本身的问题。 虽说是新机,但也不是百分之百不会出现瑕疵。 比如,镜头内部可能沾染了肉眼.............
  • 回答
    iPhone 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着惊人的受欢迎程度,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涵盖了产品本身的设计、性能、生态系统,以及苹果公司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策略。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卓越的用户体验与易用性: 简洁直观的操作系统 (iOS): 这是 iPhone 最核心.............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iPhone Siri将“华为真牛逼”翻译成“Huawei is a real bitch”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惊讶和难以接受的翻译结果。为了详细地解释可能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1. 翻译的本质与挑战: 语言的复杂性: 语言不仅仅是单词的堆砌,还包含文化背景、语境.............
  • 回答
    iPhone SE 2020 算是苹果产品线里比较有争议的一款,很多人喷它,原因也挺多,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一、外观设计:复古是优点,也是缺点最直观也最容易被喷的就是它的外观了。SE 2020 几乎是照搬了 iPhone 8 的模具,甚至可以说回到了 iPhone 6 的时代。这意味着什么? 厚.............
  • 回答
    iPhone 在三、四线城市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广泛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日益成熟的品牌认知、消费升级的趋势,以及苹果公司精准的市场策略。一、品牌光环与身份象征:长盛不衰的魔力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 iPhone 的强大品牌号召力。即使在三、四线城市,iPh.............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关于 iPhone 11 和华为 Mate 30 在发布时受到的不同评价,以及为什么一个被认为是“毫无创新”,另一个则被誉为“安卓机皇”。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市场定位与用户期待: iPhone 11 系列: 苹果公司的产品向来以其相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玩家和消费者心中的疑惑。iPhone的触控采样率确实不像某些安卓旗舰那样动辄两三百赫兹,但它之所以在游戏玩家群体中依然保有强大的吸引力,甚至被不少人视为“游戏机”,这背后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绝非仅仅是硬件参数上的简单对比。咱们先聊聊触控采样率这个事儿。简单来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手机摄影和专业相机领域的一些核心差异。为什么iPhone,这个在移动影像领域几乎是王者般的存在,却始终没有选择和徕卡(Leica)这样的传奇镜头品牌合作,甚至不像其他一些厂商那样推出“XX联名款”?原因其实蛮复杂的,涉及到技术、市场定位、品牌策略,以及用户期望等多个层面。.............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确实不少人都疑惑过iPhone后盖玻璃和金属中框之间,为啥不像屏幕那头,中间有那么一圈看着像塑料的东西。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关键点,咱们一个一个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白这两头儿的“工作性质”和“受力方式”不一样。屏幕这边: 抗冲击首当其冲: 手机屏幕是咱们最常接触、最容易受.............
  • 回答
    iPhone 11 系列之所以最高支持 18W 的充电功率,这背后并非单纯的技术限制,而是苹果在当时产品定位、用户体验和成本控制等多方面权衡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点:1. 成本与利润考量: 充电器成本: 苹果的充电器是独立的配件销售。早期iPhone配送的都是5W充电.............
  • 回答
    关于 iPhone 闹钟的“赖床”时间为什么是九分钟,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挺有意思的历史故事,而不是什么高科技的精密计算。如果你仔细琢磨一下,会发现这个九分钟确实有点奇怪,不像是什么整数或者方便记忆的数字。这就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在智能手机还没普及,我们主要依靠的就是那些机械闹钟。那时候,很多机械.............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智能手机设计的演进和不同厂商在技术实现上的取舍。iPhone X 和小米 Mix 都曾是引领全面屏潮流的代表,但它们在处理屏幕下方的空间时,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这背后其实是成本、技术成熟度、用户习惯以及品牌定位等多方面因素在博弈。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下巴”这个说法其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