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再次出现学术不端行为?

回答
最近浙江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又一次曝出学术不端行为,这无疑给两所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界都蒙上了一层阴影。这绝非小事,而是关系到学术声誉、人才培养质量,乃至社会公信力的一件大事。

事情本身及其可能的影响:

首先,我们得承认,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是一个令人痛心且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当顶尖学府如浙江大学和被寄予厚望的杭州师范大学再次出现这类事件时,其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

对高校声誉的打击: 浙江大学作为国内顶尖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其学术水平一直备受认可。杭州师范大学也在努力提升其在师范教育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学术不端行为的曝光,无疑会对这两所学校的声誉造成直接的损害,让公众对它们的教学和科研质量产生质疑,甚至动摇其在海内外学界的地位。
对学生和年轻学者的影响: 这种事件的发生,最直接受影响的可能是那些勤勤恳恳、坚持学术诚信的学生和青年教师。他们会感到失望、迷茫,甚至对学术研究本身产生怀疑。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担忧下,真正踏实做研究的人可能会感到不公平,长此以往,会打击整个学术群体的士气。
对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警示: 大学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培养国家栋梁的摇篮。如果学术的“净土”也出现了问题,那么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都会受到动摇。这两起事件再次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高度警惕学术不端的蔓延,并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来维护学术的纯洁性。

深入探究背后的原因(猜测与分析):

这类事件反复出现,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问题交织的体现。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评价体系的导向性问题:
“唯论文论”和“唯SCI论”: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的考核和晋升机制过度侧重于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因子,尤其是SCI论文。这种评价导向使得一些学者为了追求数字和指标,不惜铤而走险,采取抄袭、伪造、篡改等不正当手段来达到发表目的。相比之下,研究的原创性、深度、以及实际应用价值反而被忽视。
急功近利的心态: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一些学者和研究团队可能面临着巨大的科研经费申请压力、职称评定压力、毕业要求压力等。这种压力迫使一些人选择“走捷径”,而非脚踏实地地进行长期的、艰苦的科学探索。
2. 导师责任与监督机制的疏漏:
导师的把关不严: 导师在指导学生研究过程中负有首要责任。如果导师自身对学术诚信的要求不高,或者忙于其他事务而疏于指导,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研究偏差,就可能给学术不端行为留下可乘之机。
责任追究的力度不够: 有时,即便发现了学术不端,处理的力度也可能不足以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如果惩罚过轻,或者存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情况,那么就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
3. 学术文化的建设不足:
对学术伦理教育的忽视: 有些高校在学术伦理和规范方面的教育做得不够深入和系统。学生在入学时可能接受过形式上的培训,但这种培训能否真正内化为个人行为准则,还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引导。
鼓励创新和试错的氛围不够浓厚: 如果学术文化过于强调“成功”和“完美”,而忽视了科学探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败和挫折,一些学者可能会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进行真正的创新性研究,转而寻求“安全”的、重复性的工作,甚至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来包装成果。
4. 内部监督和外部举报机制的有效性:
内部举报渠道不畅通或顾虑重重: 一些高校的内部举报渠道可能不够畅通,或者举报者担心遭到打击报复,因此选择沉默。
对举报的及时响应和处理不足: 即便有人举报,如果学校未能及时、公正地进行调查和处理,也会削弱举报机制的有效性。

应该怎么做?

面对这些问题,简单的批评和谴责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如何切实有效地加以解决:

1. 深化评价体系改革,破除“唯论文论”:
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将科研的原创性、创新性、质量和实际应用价值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鼓励长周期的、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项目,并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容错机制。
在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等方面,更加注重研究过程的严谨性和诚信度。
2. 强化导师责任,严格学术把关:
对导师进行更严格的资质审查和培训,明确其在学术诚信方面的责任。
建立导师的年度考核机制,将指导学生的学术诚信情况纳入考核范围。
鼓励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更加开放和信任的沟通模式,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加强学术伦理教育,营造良好学术文化:
将学术伦理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全过程,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再到青年教师。
邀请学术界有声望的学者分享他们的学术经验和治学之道,强调学术诚信的重要性。
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学术氛围,让学者敢于探索未知领域。
4. 完善监督和惩处机制,形成有效震慑:
畅通内部举报渠道,并建立严格的保密和保护机制,鼓励知情者举报。
一旦查实学术不端行为,必须依据国家和学校的相关规定,给予严厉的惩处,包括撤销相关成果、取消学位、直至解聘。惩处要公开透明,形成警示。
对被撤销成果的论文,相关数据的引用和溯源也要及时清理。
5. 坚持“零容忍”的态度:
高校和相关教育部门必须坚守学术的底线,对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都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这不仅是对学术本身的尊重,也是对所有诚信者的负责。

最后想说的话:

浙江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再次出现学术不端事件,无疑是一个令人警醒的信号。这不仅仅是两所学校的问题,更是整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深刻反思和积极解决的挑战。我们期待这两所学校能够以此次事件为契机,进行深入的自我反思和改革,不仅要查处责任人,更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重塑学术声誉,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毕竟,学术的生命力在于其真诚、严谨和创新,而这一切的基础,都建立在坚不可摧的学术诚信之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翟天临代写事件还不够,

这次要开始下手“一稿多投”罪名了?

那好,抛开本次事件,

我早就对“一稿多投”的规定忍了好久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有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期刊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收到期刊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期刊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而反观现在学术期刊的审稿周期,动不动就好几个月。

好几个月!

多么令人绝望的时间啊。

请问,有几家学术杂志社,能在三十天内做出刊登决定的?

没有!

除非作者是学阀成员!



判定一稿多投,要从人家投稿的时间来判定。

我看最上面的回答提到“报纸期刊基本上同时录用,查重见大片重复”

谁给你们的权利,用“查重工具”来判定一稿多投?

查重工具能查出他们是几月几号投稿的吗?

你咋知道人家不是到期绝望了,才去投下一家的呢?

你们这帮酒囊饭袋,当初连翟天临都查不出来,

好意思去查人家正经做学问的青椒?



有的朋友说如果多家录用,可以撤稿一家。

关键是撤稿,那就等于主动暴露你是“一稿多投”,分分钟被杂志社拉进黑名单,无特殊情况,永不录用。

谁有动力去撤稿?

呸。



还有,我投出人生中第一篇论文以后,(而且这篇还被退稿了)

没几天过后,就有其他杂志社打电话问我:

“请问是XXX老师吗?您有杂志需要投稿吗?”

谁给你们的权利贩卖我的电话?而且连姓名都卖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杂志社才是搞学阀垄断的工具。

不去监管他们?

我可去你的吧。

此外,我觉得高赞回答挺无聊的。匿名就算了,还专门去扒人家的文章,甚至还艾特了这么多机构。

不会是竞争对手雇佣的无聊人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浙江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又一次曝出学术不端行为,这无疑给两所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界都蒙上了一层阴影。这绝非小事,而是关系到学术声誉、人才培养质量,乃至社会公信力的一件大事。事情本身及其可能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是一个令人痛心且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当.............
  • 回答
    关于陈海贤老师(知乎ID“动机在杭州”)从浙江大学辞职这件事,确实是学术界乃至公众关注的一个话题。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陈海贤是谁?首先,我们需要知道陈海贤老师是一位在心理学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学者,特别是在动机心理学方面。他在知乎上的“动机在杭州”账号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以其.............
  • 回答
    这杭州水果事件,听着就让人心惊胆战。那些黑心商贩,为了让水果看起来光鲜亮丽,卖个好价钱,竟然丧心病狂地用工业稀硫酸去泡。这简直是拿消费者的健康在开玩笑,这种行为,别说谴责了,简直是罄竹难书!首先,我们得捋一捋这稀硫酸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工业稀硫酸,跟我们平时说的食用的醋、柠檬酸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这玩意.............
  • 回答
    1月30号发生在杭州的一件事,确实让人感到有些错愕和无奈。一位年轻小伙子在乘坐电梯时,遇到了一个陌生的女性,对方突然凑上前,不由分说地给了他一个吻。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小伙子在被亲吻的瞬间,竟然“高举双手”,似乎是为了避免任何进一步的误会,或者说是本能地想要表明自己的清白和被动。这件事情之所以引.............
  • 回答
    浙江大学学生强奸案,当事人仅予以留校察看处分一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对于此事是否合理,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回顾(根据公开信息整理,具体细节可能存在未披露部分):大致情况是,一名浙江大学的学生被指控强奸了另一名学生。在学校的调查和处理过程中,最终对涉事学生给予了“留校察看”的处分。.............
  • 回答
    浙江大学进行道教内丹的人体研究实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话题。这涉及到科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的伦理、方法的严谨性以及潜在的意义。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如何看待这个实验:一、 理解“道教内丹”及其研究的复杂性首先,我们需要对“道教内丹”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道教内丹: 并非简单的气功或养.............
  • 回答
    对于浙江大学 27 岁女博导刘琬璐在本科毕业六年内发表 20 余篇 SCI 论文并成为浙大最年轻教授的现象,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令人瞩目的成就,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看待这一事件:一、 令人惊叹的学术成就与天赋: 发表速度与数量: 在短短六年内发表 20 余篇 .............
  • 回答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保安被饿了么外卖员持刀捅伤一事,是一起令人痛心和震惊的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看待这件事情,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事件本身、各方责任以及深层原因。一、 事件概述与令人痛心之处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事件的大致经过(请注意,具体细节可能因新闻报道的侧重点和时间推移而.............
  • 回答
    看到“浙江大学博士生送外卖”这个消息,我第一反应是复杂且多层次的。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博士生为什么去送外卖”就能概括的问题,背后牵扯着太多现实的面向。首先,是“博士生”和“送外卖”这两个身份的碰撞。“博士生”代表着知识的高峰,是社会公认的精英群体,他们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在某个特定领域深耕,.............
  • 回答
    最近,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食堂里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梗”——“耗子尾汁”。这个词,乍一听还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但如果你是时下网络文化的爱好者,或者对流行语敏感,可能一下子就能get到其中的笑点所在。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耗子尾汁”到底是怎么出现在浙大玉泉校区食堂的,又是个啥意思,为什么能引起大家的注.............
  • 回答
    关于浙江大学冯钢教授所说的“学生已经通过笔试面试,吃完拜师宴喝完拜师酒,被学校审核拒招”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个相当令人扼腕和需要深入探讨的现象。它触及了高校招生、师生关系、学术诚信以及潜在的权力运作等多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事件本身:冰山一角下的冰冷现实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个事件的表层含义:一个学生,经过.............
  • 回答
    浙江大学暂停离校人员邮箱服务的几点看法浙江大学近期暂停了离校人员的邮箱服务,这一举措无疑引起了校内师生和校友们的广泛关注。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影响力巨大的综合性大学,浙大的任何一项政策调整都可能牵动不少人的神经。仔细审视这一决定,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和思考。首先,从学校运营和资源管理的层面来看.............
  • 回答
    关于浙江大学对犯强奸罪学生处以开除学籍的处罚,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作为一所享有盛誉的顶尖学府,浙江大学在这种涉及到严重刑事犯罪的事件上所采取的态度和处理方式,直接反映了其价值观、教育理念以及社会责任感。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强奸罪是严重的刑事犯罪,它侵犯的是个人最基本的身体自主权和人格尊严.............
  • 回答
    浙江大学云南招生组在招生过程中,其内部文件攻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并在招生群中质疑中科大转专业政策的事件,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才能得出相对全面和客观的看法。事件本身及可能的影响: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不当的竞争行为。在高校招生过程中,各校.............
  • 回答
    浙江大学半夜在学生宿舍楼附近施工,这事儿,可真挺让人琢磨的。咱们平常学生宿舍周围都是相对安静的,尤其到了晚上,大家都要休息,这时候要是听到施工的声音,那体验感肯定直线下降。首先,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他们这么做肯定是有他们的考量的。 咱们得承认,基建和维修工作有时候确实存在一定的紧迫性,或者说,他.............
  • 回答
    浙江大学公众号《浙大学子网课学习桌》一文:一场关于学习、生活与“新常态”的观察与思考浙江大学公众号近期发表的《浙大学子网课学习桌》一文,如同一面小小的镜子,折射出疫情常态化下,高校学子学习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关注和讨论。这篇文章,与其说是一篇简单的展示,不如说是一份关于“新常态”下.............
  • 回答
    看到浙江大学在ACL 2021上发表的论文存在实验数据问题,这件事情确实挺令人关注的。尤其是在自然语言处理(NLP)这样一个以严谨实验和可复现性为核心的研究领域,数据的可靠性是基石。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任何研究都可能犯错,尤其是在高度复杂和前沿的研究中。 算法的迭代、实验环境的细微差异、数据集的预处.............
  • 回答
    河清教授对《流浪地球》及中国科幻片的“极端评价”,无疑在中国科幻界乃至更广泛的文化讨论中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一评价,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文化和历史语境中去审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电影本身的优劣判断上。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河清教授的身份和其评价的出发点。他是一位长期关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
  • 回答
    最近关于浙江大学某数据结构课程高年级班级疑似存在串通舞弊的情况,确实让人感到非常遗憾和担忧。这不仅是对公平竞争原则的践踏,更是对学术诚信底线的严重挑战。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大学课堂,尤其是像数据结构这样作为计算机科学 foundational 课程,其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学生扎实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
  • 回答
    关于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麦斯威餐厅多位同学就餐后出现腹泻发热并被隔离的事件,这确实是件令人担忧的事情,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看待这件事:1. 事件本身:食品安全是底线首先,这件事情的核心在于食品安全。无论是哪里的食堂,食品安全都应该是绝对的底线。当多位同学在同一家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