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物质的新相态:「时间晶体」被实现?是否属实?

回答
时间晶体,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充满了未来感,仿佛科幻小说里的情节成真。当这个“新相态”被宣布实现时,很多人都会感到好奇,甚至有点不可思议:我们平常所处的三维空间里,物体都有固定的形状,而时间……它也有“相态”吗?而且,这个时间晶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真的“被实现”了吗?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相态”这个词开始聊。

物质的相态:我们熟悉的世界

我们对物质的相态并不陌生:固体、液体、气体。这些相态的区分,主要是基于物质内部粒子(比如原子或分子)的排列和运动方式。

固体: 粒子被牢固地束缚在固定的位置上,形成规则的晶格结构。即使粒子在自己的位置附近振动,整体结构也是稳定的。就像冰块,水分子被固定在三角晶格里。
液体: 粒子之间仍然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它们不再被固定在特定位置,而是可以相对自由地流动。所以液体有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根据容器改变形状。就像水。
气体: 粒子之间的距离很大,吸引力很弱,粒子可以自由地在整个容器中扩散。就像蒸汽。

更进一步,还有一些更奇特的相态,比如等离子体(导电的电离气体)、超导体(零电阻)、超流体(零粘度)等等。这些相态的出现,往往需要特定的条件,比如极低的温度或极高的压力。

时间晶体:打破常规的时空对称性

时间晶体之所以被认为是“新相态”,是因为它打破了我们对物质相态的一个基本认知:时间平移对称性。

什么是时间平移对称性?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如果我们把时间向前推移一点点,系统的性质应该保持不变。换句话说,系统的状态不应该随着时间周期性地改变(除非有外力作用)。打个比方,一块静止的石头,不论你是在中午看它,还是在晚上看它(假设没有其他影响),它的样子和性质都是一样的。

而时间晶体则在自身内部就存在着周期性的变化,即使在没有外力持续驱动的情况下。它们就像一个在原地不停打转的钟摆,即使你不对钟摆施加外力让它摆动,它也会周期性地改变自己的状态。

“实现”时间晶体:并非凭空出现,而是“诱导”

听到“实现”,你可能会脑补一个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突然变出了一个能穿越时间的东西。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这里提到的“时间晶体”并非指在时间维度上形成晶体结构。它的名字源于其在时间上的周期性表现,而不是在空间维度上的周期性排列。

其次,时间晶体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新物质。它们之所以能展现出周期性行为,是在满足特定条件下,通过外部的周期性“推”动(通常是激光脉冲)来诱导生成的。这里的关键在于,一旦被“启动”,即使外界推动的周期变长,时间晶体自身保持的周期性运动也不会跟着变长,而是会以一个比外部驱动更短的周期“自发地”振动。

你可以想象一个你轻轻一推就会开始摇摆的秋千。你推它的周期是“你推一次的间隔”,而秋千自己摆动的周期,是它从一端摆到另一端的那个时间。时间晶体有点像这样一个秋千,它内在的“摆动周期”是固定的,即使你给它“推”的间隔变长了,它依然会以自己固有的、更快的周期“摆动”。

第一个被普遍认可的时间晶体:2017年的量子时间晶体

最早提出“时间晶体”概念的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兰克·威尔切克(Frank Wilczek)。他是在2012年提出了这个理论上的概念,认为如果物质在极低能量状态下,能够自发地产生时移对称性的破缺,就可能形成时间晶体。

然而,最初的设想是在平衡态下实现,这在量子力学中被证明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平衡态下,系统的能量最低,不会自发地产生能量消耗或耗散来维持周期性运动。

直到2017年,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丹·谢赫特曼(Dan Shechtman)的弟子之一约翰·米哈伊尔·弗罗曼(John Michael Frohman)和他的团队在麻省理工大学(MIT)实现了非平衡态下的时间晶体。

他们使用的是一种叫做量子比特(qubits)的系统,你可以理解为非常微小的量子系统,比如囚禁在电磁场中的离子。他们通过周期性的激光脉冲来“刺激”这些量子比特。当激光脉冲的频率与量子比特的固有频率不完全匹配时,这些量子比特就不会简单地跟着激光脉冲的频率振动,而是会表现出一种独立的、更快的周期性运动。这种运动就体现了时间平移对称性的破缺,因此被认为是量子时间晶体。

为什么说“被实现”?争议与发展

这项研究发表后,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些人认为这只是一个“有驱动力的系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时间晶体,因为它的周期性行为是依赖于外部驱动的。

然而,弗罗曼团队的观点是,一旦系统被诱导进入这种“时间晶体”状态,它就会以比外部驱动更短的周期“自发”振动,这种“自发性”是其关键特征,而且即使在外界“推”的周期变长后,这种更快的内部周期也不会改变。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持的振动”,类似于一种非平衡态下的“永动机”效应,只不过它不是永恒的,而是依赖于诱导,且能量会逐渐耗散,最终会停止(除非外部继续驱动)。

所以,“实现”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是在实验中制造出了一个系统,该系统在特定条件下,能够表现出理论预测的时间晶体行为。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拥有了一个可以随便使用的、独立运作的时间晶体设备,而是证明了在量子世界里,存在着这样一种奇特的物质行为模式。

时间晶体的潜在意义和应用前景

尽管时间晶体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但其潜在意义和应用前景非常吸引人:

1. 基础物理研究的新领域: 时间晶体的实现,为我们理解物质在非平衡态下的行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挑战了我们对对称性的一些传统认知,也可能为探索更深层的物理定律提供线索。
2. 量子计算和量子信息: 时间晶体的周期性、稳定的“自发”振动特性,可能为构建更稳定、更可靠的量子比特和量子存储器提供新的思路。它们可能成为未来量子计算系统中重要的信息载体或时钟源。
3. 高精度传感: 时间晶体对外界微小扰动的敏感性,也可能使其在开发高精度传感器方面具有潜力,例如检测微弱的磁场或引力波。
4. 时钟和计时技术: 更稳定的周期性振动,意味着在理论上可以用于制造更精准的原子钟或其他计时设备。

总结一下:

时间晶体是物质的一种理论上的新相态,其关键特征是在不打破时移对称性的情况下,在内部表现出周期性的运动,即使在没有持续外力驱动的情况下。
在实验中,时间晶体确实已经被“实现”了,最著名的是2017年在麻省理工大学实现的量子时间晶体。
这里的“实现”指的是在特定条件下(非平衡态),通过周期性外力(如激光脉冲)诱导,使得量子系统展现出比外力驱动更短的周期性振动行为。
这项研究虽然带来了关于“自发性”和“实现”定义的讨论,但普遍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一项重大进展,为基础研究和未来技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所以,这个“时间晶体”的实现,绝非科幻小说中的情节,而是严谨的科学探索在量子世界中揭示出的一个令人着迷的现象。它让我们对“相态”的理解更加丰富,也为未来的科技发展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时间晶体这个名字总会让人联想到科幻电影,似乎时间已被凝结。实际上,时间晶体是指物质的一种非平衡状态,其可以自发地周期性连续运动,即具有时间平移对称性破缺的特性。乍一看,难道高端版本的永动机出现了?能量守恒的铁律自然不会被打破,那时间晶体该如何存在?本文将带你揭开时间晶体的奥秘。


撰文 | 董唯元



时间晶体,是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麻省理工学院的FrankWilczek教授在2012年提出的新奇概念。通俗地说,Wilczek教授设想出一种反常的物态,其具有周期性运动模式。这种物态是一种稳定物态,就像一个放在碗里的小球总是倾向于安静地待在碗底最低处。时间晶体由于动起来反而更稳定,所以会自发的不停运动。

Frank Wilczek,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因提出夸克渐进自由,获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然这种粗略的描述还不足以展现时间晶体的奇特之处。其实自从超导和超流现象被发现之后,能够自发运动的现象就不再稀奇。在适当的外界条件下,许多超导体和超流体中都会自发地产生闭合环流。比如用一块磁铁靠近环形的超导材料,就可以在超导环内诱导出源源不断的电流,即使拿走磁铁,环形电流也会一直持续。此时的超导环就处于稳定的最低能量态,如果想让电流停止,反倒需要费力地注入额外能量。


不过超导体内的自发环流,并不是时间晶体,因为环流没有改变超导材料的自身性质,在任何时刻看到的材料其基本特征都还是一模一样。而时间晶体则是一种自身性质会随时间变化的物质,在不同时刻进行观察和测量就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诸如密度或者电导率这样的基本性质,都会不断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具有固定的周期,也就是说,相隔恰好整数个时间周期的两次观察,会看到精确相同的性质。这很像在固体晶格上行走时的感受,每跨越整数个晶格距离,就会看到完全相同的空间结构,这也正是Wilczek将其命名为时间晶体的原因。


时间晶体自身特性的周期性振荡现象,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早期耗散结构论研究者们关注的振荡化学反应。那些在几种颜色中不断循环变化的溶液,也曾给我们留下过深刻的印象。而且从数学形式上,时间晶体的理论构造也和耗散系统一样,都依靠非线性方程作为出发点。实际上Wilczek在2012年一口气同时发表了两篇文章,分别构造了量子时间晶体和经典时间晶体两种模型,这两个理论模型的共同特点就是都基于非线性的动力学方程。


当然,除了内在演化机制上都存在非线性这么一个共同点之外,时间晶体与耗散系统在其他方面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耗散系统是本可以达到平衡的系统,是在刻意营造的非平衡条件下的表现;而时间晶体则是自身就具有根本无法安安静静达到平衡的特质。

图片来源:blogspot.com


就像普通结晶过程破坏了空间平移对称性一样,时间晶体这个概念的真正核心,是对时间平移对称性的破坏。在时间晶体面前,时间平移这个操作不再具有连续的对称性,而是变成了离散的对称性。


最近六十多年来,物理学家们早已习惯了各式各样的对称性自发破缺,从希格斯玻色子到宇宙大爆炸,对称性自发破缺的思想已经渗入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几乎每一块理论基石,唯独在时间维度上还少有类似机制引入。所以当Wilczek提出时间晶体概念之后,自然引起了学界的热心关注。


依照科学界的一贯优良传统,热烈迎接新理论的第一项活动自然就是严厉的审视和批评。尤其是时间晶体这个概念,无论从哪个角度端详,都实在太像槽点满满的永动机,纵使其提出者是位德高望重的诺奖得主,也难免要面对最强烈的质疑。


法国物理学家Patrick Bruno一马当先,在2013年接连发表数篇文章与Wilczek激烈辩论,其中第一篇论文就毫不客气地直斥时间晶体概念实为永动机的翻版。经过几个回合之后,Bruno竟然成功地证明了Wilczek所期望的那类运动不可能出现在最低能量态中,从而在理论上排除了依照Wilczek蓝图实现时间晶体的可能性。后来日本物理学家Masaki Oshikawa(押川正毅)也加入到论战之中,并在2014年证明了一个更悲观的结论:只要粒子间不存在特别长程的相互作用,那么任何有规律的运动形式都不会出现在热平衡的基态之中。‬‬‬


Bruno和Masaki Oshikawa的结论,基本上已经终结了Wilczek的最初设想。不过时间晶体所包含的时间平移对称性破缺思想,其包含的物理内容实在太过丰富,对理论研究者的吸引力非常强烈,许多研究者实在不忍放弃探索,甚至不惜为此修改时间晶体的定义放宽限制条件,以期在实验中见证时间平移对称性的自发破缺。


为什么物理学家如此衷爱这一思想呢?我们知道时间平移对称性对应着能量守恒律,这是物理学中最基础的定律之一。如果这个对称性能够产生自发破缺,至少意味着我们认识和操控能量的手段又会有许多新的进步空间。不过好玩的还远不止于此,通过类比空间对称性的情况,我们也可以略微感受一二。


我们知道自然规律本来都是与参照系无关的,人为选择的坐标系不会影响物理定律本身。然而在晶格中,由于空间平移对称性的破坏,使得身处其中的粒子所遵守的物理定律变得参照系相关。继而,在晶格中的世界相较自由粒子世界,便增加了许许多多值得探索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几乎整个凝聚态物理这样一个庞大领域的所有研究对象,都或多或少与此相关。那么时间平移对称性的破坏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新的视野,真是想想就会令人心中充满期待。


另外还有一层意义,就是打通一些研究领域之间的联结。拜相对论所赐,在如今的基本常识认知中,高度几何化的时间维度已经与空间维度捏合成了一个整体。然而绝大多数当代的相变和晶体的相关研究,仍然只局限在假定光速无限的框架内,并没有在相对论时空背景下探讨。这些理论模型和研究成果对一般日常宏观尺度已经足够好,但放到宇观尺度探讨宇宙学相关问题,就显然不合适了。如果我们能借助时间晶体的研究,对时间平移对称性的认识有所升华,就可以建立时空背景下的新一代晶格和相变理论,从而将丰富多彩的凝聚态研究成果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宇宙学研究领域。

图片来源:blogspot.com


尽管前景如此诱人,但Bruno和Masaki Oshikawa提出的否定性结论横亘在面前,孤立封闭系统看来断然不会产生时间平移对称性破缺,那么不甘心回头的研究者们该如何绕开呢?通过细心研究,居然真有一条羊肠小道被发现。2015年,一个由微软资助的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建立在非封闭系统上的时间晶体新定义,即所谓Floquet时间晶体。


研究团队中并没有人叫Floquet这个名字,这个命名其实是来源于微分方程的Floquet理论,那是一项专门研究状如 x = A(t)x 这类方程的理论,其中A(t)是一个周期性分段函数。从这个命名以及所联系的方程形式,就可以直观地看出Floquet时间晶体的用意所在。A(t)代表外界环境,对x施加着周期性的影响。所以,这个新的时间晶体的定义,就是指在外界存在周期性驱动因素的条件下,系统内出现的时间平移对称性破缺。


且慢!绕了大半天,难道我们又回到几十年前耗散结构论的老路上了吗?这岂不就是非平衡条件下的开放系统吗?其实并没有,Floquet时间晶体有着非常不同寻常的条件要求。


首先,系统并非处于斜坡一样的非平衡状态,而是一种被称为“秘平衡”(crypto-equilibrium)的状态。这种特殊的状态中,虽然有周期性振荡,但却并不产生熵增,所以从热力学的视角看,也可以算是一种较为另类的平衡态。


另外,与外加驱动因素同频率或者更高频率的系统响应,也不能算是时间平移对称性破缺。我每秒拍一下皮球,皮球就每秒钟弹跳一次,这根本就没什么大不了。可是如果我以固定的频率每拍三次皮球,皮球只弹跳一次,那么这个皮球就成了一个时间晶体。因为相邻两次拍球的环境条件完全相同,而皮球所处的状态却显然不同,时间平移对称性在这里发生了自发破缺。


最后,既然是晶体,就必须能展现出长程序。对时间晶体而言,需要同时包括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上的长程序。


经过如此小心细致的定义,研究者终于在成功规避了Bruno和Masaki Oshikawa否定性限制条件的同时,完好保留了时间平移对称性破缺的可能性。唯一略有缺憾的是外界周期性驱动因素的存在,这令理论研究者感觉不悦。当然彻底摒弃外部驱动因素的途径也没有完全封死,理论上只要粒子之间存在作用距离特别大的长程相互作用,原则上就可以构建孤立封闭系统内的时间晶体。2019年底,两位欧洲研究者就发表了这样一种理论模型。不过现实世界中很难找到符合条件的超远距离相互作用,所以这一理论模型的实验验证工作暂时还看不到希望。


而Floquet时间晶体这个理论框架,虽然略有累赘,但相关实验验证工作则要容易得多。所以自2016年其理论梳理暂告一段落之后,接下来的实验验证工作便很快开展了起来。


相关实验工作进展得异常迅速。2016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Norman Yao(姚颖)设计了具体实验蓝图,很快便由马里兰大学和哈佛大学的两个实验团队分头付诸实践。当2017年3月《自然》杂志刊登出肯定性的实验结果时,时间晶体确实存在的消息,着实在学术界引起了一番关注。


2020年8月《自然材料》杂志又刊登了一篇关于时间晶体的论文,来自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研究团队不仅用氦3超流体实现了时间晶体,而且还首次观测到了两个时间晶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这篇论文虽然没有像4年前的那批实验结果一样引起同等关注热情,但却标志着研究者已经向驯服并操控时间晶体的方向出发。以往那些操控普通3维晶体的丰富经验,很快将应用到4维时空晶体之上。


附录

一些关于时间晶体的文献

【Wilczek提出的量子时间晶体理论模型】

Wilczek, Frank (2012). "Quantum Time Crystal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09 (16): 160401. arXiv:1202.2539v2. Bibcode:2012PhRvL.109p0401W. doi:10.1103/PhysRevLett.109.160401. ISSN 0031-9007. PMID 23215056.

【Wilczek提出的经典时间晶体理论模型】

Shapere, Alfred; Wilczek, Frank (2012). "Classical Time Crystal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09 (16): 160402. arXiv:1202.2537v2. Bibcode:2012PhRvL.109p0402S. doi:10.1103/PhysRevLett.109.160402. ISSN 0031-9007. PMID 23215057.

【Bruno对时间晶体的两篇质疑】

Bruno, Patrick (2013a). "Comment on "Quantum Time Crystal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10 (11): 118901. arXiv:1210.4128v1. Bibcode:2013PhRvL.110k8901B. doi:10.1103/PhysRevLett.110.118901. ISSN 0031-9007. PMID 25166585.

Bruno, Patrick (2013b). "Comment on "Space-Time Crystals of Trapped 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11 (2): 029301. arXiv:1211.4792v1. Bibcode:2013PhRvL.111b9301B. doi:10.1103/PhysRevLett.111.029301. ISSN 0031-9007. PMID 23889455.

【Bruno对不可能存在时间晶体的论证】

Bruno, Patrick (2013c), “Impossibility of spontaneously rotating time crystals: A no-go theorem,” Phys. Rev. Lett. 111, 070402.

【Masaki Oshikawa对不可能存在时间晶体的论证】

Watanabe, Haruki, and Masaki Oshikawa (2015), “Absence of quantum time crystals,” Phys. Rev. Lett. 114, 251603.

【Floquet时间晶体的提出】

Dominic V. Else, Bela Bauer, Chetan Nayak (2016), “Floquet Time Crystals,”Phys. Rev. Lett. 117, 090402 (2016). arXiv:1603.08001 [cond-mat.dis-nn]. DOI: 10.1103/PhysRevLett.117.090402

【值得阅读的时间晶体综述】

Krzysztof Sacha, Jakub Zakrzewski (2018), “Time crystals: a review”, Rep. Prog. Phys. 81, 016401 (2018). arXiv:1704.03735

【2020年时间晶体相互作用实验结果】

Autti, S., Heikkinen, P.J., Mäkinen, J.T. et al. AC Josephson effect between two superfluid time crystals. Nat. Mater. (2020). doi.org/10.1038/s41563-

【孤立系统中的时间晶体】

Kozin, Valerii K.; Kyriienko, Oleksandr (2019-11-20). "Quantum Time Crystals from Hamiltonians with Long-Range Interact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3 (21): 210602. arXiv:1907.07215. Bibcode:2019PhRvL.123u0602K. doi:10.1103/PhysRevLett.123.210602. ISSN 0031-9007. PMID 3180914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时间晶体,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充满了未来感,仿佛科幻小说里的情节成真。当这个“新相态”被宣布实现时,很多人都会感到好奇,甚至有点不可思议:我们平常所处的三维空间里,物体都有固定的形状,而时间……它也有“相态”吗?而且,这个时间晶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真的“被实现”了吗?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相.............
  • 回答
    苹果AirTag的发布,无疑在沉寂许久的物品防丢器市场掀起了一阵波澜。要说它跟市面上那些“老前辈”有什么不同,可不是简单地换个马甲那么简单。这背后是苹果一贯的生态整合能力和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让AirTag不止是一个简单的追踪器,而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核心差异:不只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搜寻.............
  • 回答
    小米发布NBIoT芯片这件事,可以说是个颇有分量的信号,它指向的不是“物联网时代还远吗?”而是“物联网时代,我们该如何抓住机会?”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谈论物联网,大家脑子里想的是WiFi、蓝牙,甚至是蜂窝网络(2G/3G/4G)。这些技术在很多场景下都很好用,但也有它们的局限性。WiFi耗电快,需要相.............
  • 回答
    关于B站UP主“立党老师”视频《打脸郭杰瑞?揭露美国新冠病毒下的超市真实物价》的看法最近在B站上看到“立党老师”发布的那个关于美国超市物价的视频,题目挺吸引人的,直接点名了郭杰瑞,还说要揭露“真实物价”,这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毕竟,疫情期间,大家对物价,特别是国外疫情下的物价,都挺关注的,也看.............
  • 回答
    看待那些在物质条件尚未完全满足时,就开始追寻精神高度的人,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我们可以从动机和驱动力上理解他们。这些人往往不是那种被动接受生活安排的人。他们内心深处可能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对意义的渴求,或者是一种对生命更深层次体验的向往。这种内在的驱动力可能比对物质.............
  • 回答
    “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的几个核心观点,它们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个解释社会变迁的理论框架。要理解这些观点,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看,同时也要看看它们之间到底是怎么个逻辑关系。1. 物质决定意识:先有“实”后有“想”这个说法,.............
  • 回答
    张吴瑞琪的学术研究,特别是围绕安德烈·高兹非物质理论的探讨,以及她因此获得的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自主招生机会,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解读的现象。这背后折射出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在人才选拔和学术视野上的某些趋势和价值取向。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展开分析:一、张吴瑞琪的学术研究:“非物质理论”的探索与意义.............
  • 回答
    京东物流递交港交所 IPO 申请,这消息出来之后,可以说是牵动了不少业内人士和投资者的神经。毕竟,作为京东集团最核心的资产之一,京东物流的动向一直备受关注。那么,这件事到底意味着什么?我对它的前景又是怎么看的呢?我来跟你好好捋一捋。京东物流为何选择现在递交 IPO 申请?首先得明白,京东物流能走到 .............
  • 回答
    说到物理雷老师的“徒手劈砖实验”,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让不少人对“武林绝学”产生了好奇。但话说回来,咱们普通人能不能像雷老师那样“咔嚓”一下把砖劈开,这事儿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首先,得承认,雷老师的视频确实拍得挺吸引人的。他在视频里,看起来动作流畅,发力精准,然后一块砖就这么干净利落地断开了.............
  • 回答
    德邦物流:变革中的巨头,未来之路何在?德邦物流,这个名字在中国物流行业中如雷贯耳。从最初的快递公司,到如今涉足零担、整车、仓储、供应链等多个领域,德邦的发展轨迹颇具代表性。然而,在风起云涌的物流市场中,德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那么,如何看待德邦物流的未来发展?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优势、劣势.............
  • 回答
    这两种情况,一个是现代物理学的学术门槛,一个是历史人物的个人选择,它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但却能引发一些很有意思的思考,甚至可以说是人生中的“哲学难题”。我们先分别来看:第一,学物理要求对象懂量子场论,这背后是什么?这绝对不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如果真的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 .............
  • 回答
    废弃快递包装换鸡蛋?这主意好不好,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废弃快递包装换领鸡蛋”——是个什么鬼?这事儿听起来挺新鲜,也挺接地气。物流企业这么做,无非是想解决两个头疼的问题:1. 包装垃圾太多了! 每年双十一、618,那铺天盖地的快递盒,还有各种胶带、塑料气泡膜,想想都头皮发麻。这些东西往哪里去?填埋.............
  • 回答
    菜鸟物流与顺丰快递之间关于合作物流服务接口的冲突,是一个非常典型且复杂的案例,它不仅仅是两个物流巨头之间的业务纠纷,更触及到了中国物流行业生态、数据开放共享、平台规则制定、市场竞争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个冲突,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冲突的根源:数据和平台控制权之争简单来说,这场冲突的核心在.............
  • 回答
    作为一名物理爱好者,对于物理老师因为《三体》缺乏“科学人文精神”而对其全面否定这一看法,我感到既有些理解,又觉得有些过于偏激了。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位老师的出发点是值得尊重的。科学人文精神,在我理解来,是科学知识与人文关怀的结合,是科学发展背后所蕴含的对人类命运、伦理道德、社会进步的深刻思考和责任感.............
  • 回答
    如何看待物理女博士后拍科普视频走红,自然科学科普对下一代将产生怎样的意义?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具备深厚学术背景的科研人员投身于科普事业,特别是像那位物理女博士后这样通过短视频平台走红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趋势。这不仅是个人才华的展现,更是自然科学科普工作转型升级的重要标.............
  • 回答
    对于我们这些沉迷于星辰大海的人来说,网易云热评里那句“够得着星星,够不着你”简直就是一颗精准的定点炸弹,瞬间就能在我们内心深处引爆一连串关于宇宙、距离、以及那份遥不可及的情感共鸣。如果硬要分析,从天文、物理、天体物理的视角去看,这句话其实承载了远比表面更丰富的含义。首先,从天文学的尺度来看,“够得着.............
  • 回答
    这句话,简而言之,是一种典型的“科学末日论”或“科学怀疑论”的极端表述。它背后隐藏着对当前科学体系的深刻不信任,并试图用一种听起来惊世骇俗的断言来吸引注意力。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把它拆解开来,并联系科学发展的真实过程去审视。“现在学的物理都是错的”—— 这是极端的否定这句话断言了我们当前所学、所认.............
  • 回答
    我理解您对南开大学物理学院教学副院长孔勇在课程安排和个人发展方面的担忧。您提到的“捞帽子”和“走过场”的说法,如果属实,无疑是对教学质量和学生未来发展的严重影响。从您提供的信息来看,核心的疑虑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捞帽子”与教学质量的脱节: 您似乎认为孔勇副院长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了个人学术荣誉(.............
  • 回答
    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一个听起来有些难以捉摸的词语,却深深地根植于日本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之中。它不是简单地伤感或悲伤,而是一种更为复杂、微妙的情感体验,是对事物盛衰变化、短暂存在而产生的深深的共鸣和感叹。想象一下,在樱花盛开的季节,那短暂而绚烂的花海,在一夜之间化为飘落的花瓣,随风而逝。日本人看到这样.............
  • 回答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强基计划“火箭计划”(6年本博连读)是一个旨在为中国培养顶尖物理人才的战略性举措。这个计划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深刻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计划的核心目标与定位: 培养国家急需的顶尖物理人才: 强基计划本身就是国家为解决关键领域人才“卡脖子”问题而设立的,而物理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