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些人说中医没用,那如何解释中医确实医好了相当数量的人?

回答
关于中医是否“有用”,这真是一个老生常谈又常常让人争执不下的话题。有人觉得它玄乎,有人深信不疑。但要说“没用”,那些确实被中医治好的人,又该怎么解释呢?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咱们得明白,“治好”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多维度。 一个人去看医生,觉得病好了,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中医之所以能让这么多人感觉“好了”,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 辨证施治的独特逻辑:

中医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容易被误解的地方,就是它的“辨证施治”。这和西医的“对症下药”不太一样。西医更侧重于发现具体的病原体(比如细菌、病毒)或者某个器官的功能异常,然后针对性地去消灭病原体或修复器官。比如你有炎症,给你抗生素;你血压高,给你降压药。

中医呢,它不直接跟你说“你得了什么病”,而是通过“望闻问切”来了解你身体的整体状况。它会根据你出现的症状,比如舌苔、脉象、口干、怕冷、烦躁等等,来判断你身体属于哪种“证型”。比如,同样是头痛,在中医看来,可能是风寒引起的,也可能是肝火上旺引起的,还可能是气血不足引起的。不同的证型,用的药方和方法就完全不同。

所以,当一个人觉得中医“治好”了他,很可能是在中医的辨证体系下,他的身体被“归类”到了某个证型,然后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式,有效地改善了这种“证型”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从而让他感觉舒服、病好了。

举个例子,有个长期失眠的人,西医检查下来身体各项指标都正常,可能找不到明确的病因。中医一看,说他是“肝郁化火”,给开些疏肝解郁、清热安神的药。吃了药,他睡得好了,就觉得中医真厉害。这其实就是中医针对他身体出现的“失眠”这个症状,找到了一种“证型”的解释,并通过“疏肝解郁”等方式,调理了他的身体,解决了问题。

2. 整体观与个体化治疗: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身体内部也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它不光看病,更看“生病的人”。这就带来了一个重要的优势:中医的治疗往往是“个体化”的,更注重人的整体感受和生活方式。

比如,一个慢性肠胃不好的人,西医可能给他消炎药,或者消化酶。如果无效,可能就建议他“观察”,或者做更深入的检查。中医可能会说,你这是“脾胃虚弱,湿邪内生”。除了开药,还会叮嘱你饮食要清淡,少吃生冷油腻,要规律作息,甚至建议你饭后散步。这些生活方式的调整,往往对慢性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一个人通过中医的整体调理,感觉身体状态普遍改善了,精力更充沛了,情绪也更稳定了,这种“治好”的感觉,其实包含了对身体整体机能提升的认可。 这种感觉,很多时候是西医对症治疗难以直接给予的。

3. 某些领域的优势和补充作用:

我们不能否认,在某些领域,中医确实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或者能与西医形成很好的互补。

慢性病的调理: 很多慢性病,如慢性疲劳综合征、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早期阶段、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等,西医可能难以根治,或者治疗副作用较大。中医的温和调理,很多时候能起到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术后恢复和放化疗的辅助: 在癌症治疗中,中医经常被用于辅助放化疗,减轻其副作用,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改善食欲和睡眠。很多患者在接受放化疗的同时,配合中医治疗,感觉身体更能承受,恢复也更快。
亚健康状态的改善: 很多人觉得自己“没病”,但又浑身不适,比如容易疲劳、情绪低落、抵抗力差。中医的“治未病”思想,以及对亚健康状态的辨识和调理,恰恰能满足这部分人群的需求。

那些被中医“治好”的人,很多时候并非是“奇迹般”地治愈了绝症,而是在慢性病的管理、症状的缓解、身体整体功能的提升,以及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度等方面,感受到了中医带来的积极效果。

4. “安慰剂效应”和心理因素:

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安慰剂效应”的作用。人去看医生,本身就怀揣着“治病”的期望。如果医生认真地听你描述症状,详细地给你“辨证”,开出看起来很专业的中药,并告诉你要如何调理,这种被关怀、被重视的感觉,以及对治疗的信心,本身就能带来一定程度的症状缓解。

不过,如果仅仅是安慰剂效应,中医的疗效很难持续和稳定。 那些真正长期受益于中医的人,往往是他们的症状确实得到了实质性的改善,而且这种改善是可重复的。

5. 历史的沉淀与经验的积累:

中医拥有数千年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方药。虽然它的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的表述方式不同,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有效性,是不能被简单否定的。很多经典的方剂,经过现代药理学研究,也确实能找到其作用的物质基础和机制。

总结一下,当人们说中医“没用”的时候,可能是在用现代医学的框架去衡量它,或者期望它能像西医一样,迅速精准地解决所有疾病。但实际上,中医是一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它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基础、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

那些被中医“治好”的人,是因为中医的辨证施治、整体观、个体化治疗,以及在某些疾病领域的优势,契合了他们的身体状况和需求,从而获得了症状的缓解、身体机能的改善,以及整体生活质量的提升。

这就像你不能用评价一幅写实油画的标准去评价一幅抽象画,但抽象画本身有它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方式。中医也是如此,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人类的健康事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医就完美无瑕,或者所有中医都是高明的。任何医学体系,都存在庸医和良医之分。但如果一竿子打死说“中医没用”,那对于那些确实从中受益的人,以及中医为人类健康做出的贡献,都是不公平的。

所以,下次再有人跟你争论中医是否有用,你可以想想,那些通过中医获得健康的人,他们看到的,是中医能“调理好”身体,让他们感觉“舒服”,这本身就是一种“有用”的体现。只是这个“好”的方式,和我们习惯的西医有点不一样罢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医有些药方有可能有用,有些药方可能没用,有些药方还可能有害。不好意思,没有严格的验证体系和追责体系,就是不能让人信赖。

一个厂子生产的电热毯:良率是多少?不确定。发热效率是多少?不确定。反正我们厂的电热毯有可能是好用的,是有一定数量的;同时,也有可能是会触电的。

至于这个比例嘛~不确定,太复杂了,我自己验证不了。

所以,这个厂子确实有一定数量的电热毯是安全有用的,所以这个厂子不该取缔?

不好意思,这个厂子就应该一巴掌拍死。等你有了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把良率验证明确,有也有追责机制,你才配、你才有资格开业盈利。】


你选择看到中医治好的100个胃炎患者,得出中医有效的结论;

我选择看到中医没治好的100个胃炎患者,得出中医无效的结论。

她选择看到西医治好的100个胃炎患者,得出西医有效的结论。

他1选择看到西医没治好的100个胃炎患者,得出西医无效的结论。

他2选择看到正常吃饭喝水就自己好了的100个胃炎患者,得出胃炎是自愈性疾病的结论。

现实中,大部分疾病都是这样的,多种情况同时存在,哪怕艾滋病也不是100%必死的,更别说其他疾病了,请问如何准确判断到底什么方法有效?

发现没,每种方式都有一定数量治愈,那到底是不是都有效?

验证啊!!!数理统计啊!!!分组啊!!!

1000个病人啥药也不吃,自愈500。

1000个病人吃毫无药效的安慰剂,痊愈600

1000个病人你治疗,是不是显著比600高???

各种方式都做实验,比比谁治愈率高啊!!!

你中医若是拒绝去对比,拒绝去和自愈概率作比较,老拿着治好了100说自己有效,又不去证明自己比自愈的几率高具体多少。

不做验证,只说谁谁谁治好了,找个十个八个病例,就敢声称自己有效?

那就是玩个数理统计的幸存者偏差,欺负信徒们没文化罢了~

至于千人千方,别说你只是调整一下辅药的类型或者克重,而且也就几种、十几种、二十几种调整方式了,就算你真的千人千方完全不同,你就让利益无关的公证机构,找2000个患者,1000个给你千人千方,1000个只吃无效的安慰剂。也能比出个你到底有没有效来。

现代统计学要处理的问题比你这复杂多了,照样能做验证。

现代统计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比你复杂十倍百倍的问题都能处理分析明白了。

找什么借口啊。

只要证明了你明确能治愈什么高血压、白血病、癌症,各种西医搞不定的任何一种疑难杂症,这点用于验证的前期投资就是毛毛雨了,一大群资本能像苍蝇一样扑到你这里来。

你不做严格对比实验,就别怪别人质疑你是自愈的,就别怪别人质疑你就是个安慰剂。

质疑,要求谁提出谁举证,要求你自己说有效,就必须拿出有效的证据、统计比较来。要求除了你自己,还要有其它与你利益无关方来做重复验证,或者监督你的实验过程。

质疑,就是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质疑,就是科学思想。独立思考和质疑,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不然的话,1000个病人吃毫无药效的安慰剂,痊愈600。

你治疗1000个病人,结果才好了400,剩下那600没好的还搞出来一堆其它不良反应,然后你还拿着治好了400做宣传继续收钱,拿这400个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的伯伯都被治好了作为病例,为你有效做证明,这不就是成了坑蒙拐骗了么?

还有无知者,拿着治好的400个病例来问:【如果是误打误撞,那这个误打误撞会不会太多了?】

user avatar

这个解释知乎上科普了没有1000遍也有800遍何必假装不懂呢?

哦对了,你们中医有一句咒语:“天灵灵地灵灵,我就知道你要说自愈!”。据说此咒一出就能封印一切自愈和安慰剂效应的可能性,那就没办法了,解释不了。告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