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饶宗颐?

回答
饶宗颐:跨越时代的巨擘,一部活着的文化史

提起饶宗颐先生,脑海中浮现的绝非是一个简单的“学者”标签,而是一位横跨多门学术领域、深耕文化沃土、影响深远的文化巨擘。他的一生,几乎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文化史的缩影,既有对传统精髓的体悟与传承,更有对现代学术方法的开创与运用。要评价饶宗颐,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细致地品味,才能领略其磅礴的学术造诣和非凡的人格魅力。

一、 博大精深的学术体系:学贯中西,融汇古今

饶宗颐先生的学术成就,最令人瞩目的便是其“博”与“深”。他涉猎的领域之广,足以令任何一个学者惊叹。从甲骨文的辨识与释读,到敦煌学的开拓与发展;从楚辞的梳理与阐释,到词学的精研与创新;从史学的钩沉与考证,到宗教学的比较与研究;再到艺术史的鉴赏与评论,以及对岭南文化的独特贡献……几乎没有一个重要的中国文化领域,他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记。

更难得的是,他并非浅尝辄止,而是在每一个领域都达到了“深”的程度。例如,他在甲骨文研究上的贡献,不仅是数量上的庞大,更是对甲骨文的字形、结构、意义、以及背后所反映的殷商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天文历法等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挖掘,开创了许多新的研究视角。他在敦煌学领域,更是从文献、艺术、宗教等多个角度,对这座文化宝库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和解读,为敦煌学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学术研究,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融汇古今,贯通中西”。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的哲学思想影响,但同时又积极吸收西方学术的理性精神、科学方法和批判性思维。他能够熟练运用考古学、语言学、历史学、文学理论等多种现代学术工具,来解读古籍、考证史实、分析艺术。这种中西合璧的学术路径,使得他的研究既有东方文化的温润与深邃,又不失西方学术的严谨与客观,从而大大提升了中国学术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

二、 严谨的治学精神:字斟句酌,求真务实

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饶宗颐先生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学术成就,离不开他严谨到近乎苛刻的治学精神。他的著作,字字珠玑,句句推敲。他对于文献的考证,从不放过一丝一毫的疑点,力求将历史的真相还原到最本真的状态。

据说,他在撰写《楚辞地理》时,为了确定地名,曾亲临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对照古籍,反复比对。他在研究敦煌文献时,更是将无数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残片进行系统梳理,克服了无数困难,才得以构建起完整的学术图景。这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持,以及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他在学术上取得突破性成就的基石。

同时,他也不是一个抱残守守旧的学者,而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他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又不拘泥于前人的结论,而是能够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洞察,提出新的观点和解释。他的研究,往往能突破前人的藩篱,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 卓越的教育理念:薪火相传,桃李满天下

作为一位享有盛誉的学者,饶宗颐先生同样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不仅在大学任教,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学生,更以其“学无止境,诲人不倦”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人。

他提倡“读书有法,教学有方”,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他的课堂,往往是思想碰撞的火花四溅,学生们在他的启发下,能够打开新的视野,激发对学术的浓厚兴趣。

更重要的是,他身体力行地展示了“学问即生活,生活即学问”的理念。他将对学术的热爱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无论是品茗、赏画,还是游历山水,他都能从中汲取学术灵感。这种将学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态度,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生,让他们在追求学术的道路上,能够保持一份从容与热情。

四、 高尚的人格魅力:谦逊温和,胸怀宽广

除了学识渊博,饶宗颐先生的人格魅力同样令人敬仰。他一生淡泊名利,始终保持着一种谦逊温和的态度。即使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后,他依然如故,从不张扬。

他待人接物,总是胸怀宽广,待人真诚。无论来者身份高低,他都能以礼相待,耐心交流。他乐于与人分享自己的学识,也乐于倾听他人的观点。这种人格上的魅力,让他赢得了无数人的尊敬和爱戴。

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担当,更是深入骨髓。他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仅在学术上为之付出,更在社会实践中积极推动文化交流与发展。他所创立的“饶宗颐学术馆”,就是他为保存和发扬中国文化而留下的宝贵遗产。

五、 艺术造诣:诗、书、画、印,皆为翘楚

饶宗颐先生并非仅仅是一位学者,他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的书法,师承古人,又自出新意,既有魏晋风骨的飘逸,又不失汉唐气象的雄浑。他的国画,笔墨淋漓,意境悠远,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都充满生命力。他的诗词,更是将学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家的灵感巧妙结合,意境深远,韵味无穷。

更难得的是,他在诗、书、画、印等艺术领域,并非简单的“玩票”,而是各成一家,皆为翘楚。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他独特而丰富的艺术世界。可以说,他的艺术成就,是对中国传统文人艺术的最高致敬,也是对现代艺术发展的一种独特贡献。

总结:

评价饶宗颐先生,绝不能用“某一方面”来定义。他是一位集大成者,是一位集智慧、学识、艺术、人格于一身的文化巨匠。他的学术研究,如同深邃的海洋,蕴藏着无尽的宝藏;他的治学精神,如同巍峨的山峰,高不可攀;他的教育理念,如同甘泉,滋润着求知的灵魂;他的人格魅力,如同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可以说,饶宗颐先生的一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生命力的证明,也是对现代学术精神的一次有力诠释。他如同一座桥梁,连接了过去与未来,连接了东方与西方,连接了学术与艺术。他的离去,是中国文化界的一大损失,但他的思想、他的学问、他的精神,将永远活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宝库中,启迪和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文化的奥秘,传承文明的薪火。评价他,与其说是评价一个人,不如说是评价一段辉煌的文化历史,评价一种值得我们永远追寻的学术风骨和人生境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敢评价,只能介绍。

先说季羡林先生吧。季先生是语言文字学家,更具体说,是印欧语系中的东方语言专家。东方语言包含了诸如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许多语言。然后每种语言又可以研究翻译它的典籍,历史,文学作品及交往关系。这其实是很小的一个专业方向,但因为季先生是中国文科的领军人物,文科很多学科是因为他的努力被重视起来的,所以他的地位和影响并不是完全基于学术这一方面的。

再说饶宗颐先生。饶先生属于中国传统文人,关注面非常广,没人考核,也不用靠讲课养家,只要自己感兴趣,都可以下功夫。饶先生第一层面类似吴昌硕,传统文化中雅的东西他都涉及,例如书法绘画,好书法就很容易成为金石学家。但客观讲,饶先生书法造诣不算深,至少距离沙孟海这种的书法家是有距离的。画也是,肯定达不到陈子庄这个水平。但饶先生的特点就是他没有停留在古典技艺层面,他研究所有他有兴趣的东西,等于从王国维,罗振玉,顾颉刚,宿白,陈梦家,周一良,任继愈,李伯谦,袁行霈,李学勤,张广达,张政琅,张光直,李零,林梅村,荣新江,陈平原研究的东西他都涉及,他甚至还研究民俗学,但实话实说,每个领域他都没有特别特别深。感觉他的学问更多是做给自己的,只要把自己的疑惑解开就行了。属于很自在的做学问。

说北季南饶并不太恰当。因为两位不是一类人,季先生属于专家学者,饶先生更类似传统名士文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饶宗颐:跨越时代的巨擘,一部活着的文化史提起饶宗颐先生,脑海中浮现的绝非是一个简单的“学者”标签,而是一位横跨多门学术领域、深耕文化沃土、影响深远的文化巨擘。他的一生,几乎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文化史的缩影,既有对传统精髓的体悟与传承,更有对现代学术方法的开创与运用。要评价饶宗颐,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细致.............
  • 回答
    杨宗纬在《天籁之战》舞台上翻唱的《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绝对是那期节目乃至整个节目播出以来,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最具争议的改编之一。我个人觉得,他这次的演绎,既有他一贯的“催人泪下”的情感功力,也大胆地玩转了“反差萌”,最终交出了一份别出心裁的作品。要评价这首歌,首先得看杨宗纬这次改编的“.............
  • 回答
    宗预:蜀汉后期坚守的明灯,一位被低估的智将宗预,字成侯,一位在三国后期活跃于蜀汉政坛的官员。相较于那些名震遐迩的将帅,宗预的名字似乎不那么耀眼,但他在蜀汉内忧外患的时代,以其稳健的政治才能、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忠诚,为蜀汉的延续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评价宗预,需要深入了解他的经历、才能以及他所处的时.............
  • 回答
    提起六龄童章宗义先生的猴戏,那可真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也是中国戏曲界的一座高峰。要评价他的水平,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演得像”的层面,那简直是侮辱了老先生的毕生功力。他的猴戏,是一种活着的、有灵魂的艺术。首先,形神兼备,出神入化。 这不是一句空话。章宗义先生的猴戏,不仅仅是模仿猴子的动作,更是对猴子神态.............
  • 回答
    大友宗麟:从皈依者到“战国浪漫主义者”的复杂人生谈起大友宗麟,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个身披西式盔甲,手持传教士赠送的十字架,在战国乱世中高举基督教旗帜,试图用信仰改变旧秩序的“天下第一大名”。然而,将他简单地概括为“虔诚的基督教徒”或是“野心勃勃的野心家”都显得过于片面。大友宗麟的人生,是一场充满矛盾.............
  • 回答
    法嘉宗智的这句话,“念佛不持戒不如不念”,触及了佛教修学中一个非常根本也常常引发讨论的问题:修行资粮与修行法门之间的关系。 想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白法嘉宗智的语境。虽然我们没有他具体论述的原文,但从这句话本身来看,他强调的是“持戒”作为修学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它与“念.............
  • 回答
    《大明风华》宣宗驾崩后的剧情,说实话,让我又爱又恨。前面朱瞻基还在的时候,那叫一个意气风发,君臣间的碰撞火花四溅,尤其是他和孙若微之间的情感戏,也算是有几分看头。可是一旦他走了,这剧的味儿,就像是突然少了什么重心的棋局,虽然还有棋子在动,但总感觉少了那个定海神针。宣宗一死,太子朱祁镇立马就上位了。这.............
  • 回答
    关于抖音博主“西九龙黄宗泽”为反对杨笠而怒砸奔驰一事,这确实是近期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小争议的话题。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事件的背景与发生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脉络。根据网络上的信息,这件事似乎是源于对杨笠在脱口秀中一些言论(特别是涉及男性群体的一些观点的)的不满。这位抖音博主“西九龙.............
  • 回答
    提起北条时宗,那真是日本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性,又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评价他,得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采取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带来的长远影响几个方面来看。时代洪流中的少年执权时宗接任执权是在他年仅14岁的时候,这本身就够令人瞩目了。当时的镰仓幕府刚刚经历了“承久之乱”,掌握实权的北条氏家族虽然赢得了权力.............
  • 回答
    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中国跳水男双3米跳板组合王宗源/谢思埸以近乎完美的表现摘得金牌,为中国跳水梦之队再添一金。这场比赛,与其说是对手的失误,不如说是中国组合实力的绝杀,充分展现了中国跳水在这一项目上的统治力。开局即巅峰,领先优势奠定胜局比赛一开始,王宗源/谢思埸就展现出了极高的竞技状态。在难度系.............
  • 回答
    饶毅先生是一位在中国科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力和争议性的人物。要评价他,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他的贡献、风格、以及他在社会上的角色。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1. 学术成就与贡献: 神经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饶毅先生是著名的神经科学家,他在果蝇和线虫的神经发育、神经行为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他对神经元.............
  • 回答
    饶毅教授的文章《五十年来中国高校的考评方式:0次学术考评是否最佳?》是一篇非常有启发性和深刻性的文章,它触及了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争议的问题——学术考评机制。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其核心论点、分析的深度、提出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等多个角度来审视。一、 对饶毅教授文章的评价总的.............
  • 回答
    饶毅教授“反智的应试教育容易产生愤青”的言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和深入探讨。这句话触及了教育体制、人才培养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具有相当的启发性。一、 理解饶毅教授言论的背景和核心观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饶毅教授作为一位杰出的生命科学家,他对教育的关注和立场。他长期以来致力于批判中国教育体制中存.............
  • 回答
    饶毅教授因其在中国科学界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以及他本人过往的经历,他的签证问题以及中国专家集体缺席国际会议的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些事情,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包括饶毅个人的情况、签证政策的普遍性、对中国科研交流的影响以及背后的深层原因。一、 饶毅教授的情况:个人选择与客观现.............
  • 回答
    饶毅文《北京大学与香港大学的差别之一》之反思:名誉教授的价值何在?饶毅教授的这篇《北京大学与香港大学的差别之一》,以其一贯的直言不讳,为我们剖析了高等教育界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高校是否应该授予商人“名誉教授”? 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对具体个案的点评,更是对当前高等教育与社会资源互动模式的一种批判性审视。.............
  • 回答
    饶毅写这篇《为什么方是金不能准确评论施一公的成就?》,其实切入点很巧妙,不是直接开骂方舟子,而是从“评论”的角度,探讨了“谁有资格”以及“如何做出准确评论”这个更宏观的问题。他用施一公的例子来说明,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对知识、学术评价体系乃至公知现象的深刻反思。饶毅文章的几个核心观点:1. 专业背景与.............
  • 回答
    饶毅教授这句“我和川普两个人之间,肯定是我代表正义!!!”确实是一句相当有冲击力的话,也因此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句话,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细看。首先,从说话的语境和饶毅教授的身份来看。饶毅教授是享有盛誉的神经科学家,他在科学界的地位和专业素养是不容置疑的。同时,他也以直言不讳、敢于批评著称,尤其是.............
  • 回答
    《人潮汹涌》这部电影,怎么说呢,它带给我的感受挺复杂的,有惊喜,也有点小小的遗憾。先说优点吧,刘德华、肖央、万茜这三位的组合,真是绝了。刘德华,老牌天王,这几年他在一些国产片里表现得越来越沉稳,也越来越有味道。在这部戏里,他饰演的周全,一个顶尖杀手,表面光鲜亮丽,内心却带着一种油腻的沧桑感,那种“我.............
  • 回答
    好的,关于“饶议科学”上那篇活久见的文章《中国“无科研造假”元年:但愿“空前”也是“绝后”?》,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和评价。首先,标题本身就极具张力,也充满了“过来人”的审慎和一丝无奈。 “无科研造假”这个表述,用“元年”来形容,显然不是在说从今以后就彻底没有了,而是指这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一个标.............
  • 回答
    方舟子指控饶毅与管坤良实验室论文造假事件,是一场在科学界引起广泛关注的争议。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事件的起因、双方的核心论点、证据的呈现、过程中的争议点以及最终的影响。事件的起因与背景:这场风波可以追溯到方舟子一贯以来对中国科学界科研不端行为的“打假”立场。饶毅作为中国生命科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