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饶毅教授「反智的应试教育容易产生愤青」的言论?

回答
饶毅教授“反智的应试教育容易产生愤青”的言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和深入探讨。这句话触及了教育体制、人才培养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具有相当的启发性。

一、 理解饶毅教授言论的背景和核心观点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饶毅教授作为一位杰出的生命科学家,他对教育的关注和立场。他长期以来致力于批判中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尤其对“应试教育”持有鲜明的批评态度。

“反智”的指向: 在饶毅教授的语境下,“反智”并非指人们愚蠢,而是指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一些倾向,不是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精神为核心,而是过度偏重知识的记忆和分数的高低。 这种教育模式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智力潜能的全面开发,以及对他们理性探究和深刻理解能力的培养。
“应试教育”的特征: 这里的“应试教育”通常指的是一种以通过考试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模式。其特点包括:
课程内容高度集中于考试范围: 为了追求高分,教学内容往往围绕着考试大纲进行,压缩了通识性、拓展性以及人文社科的深度学习。
评价标准单一化: 主要依靠标准化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忽视了其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
教学方法趋于统一和死板: 为了高效地将知识传递给大量学生,教师倾向于采用讲授式、灌输式教学,减少了互动、讨论和探究的机会。
竞争压力巨大: 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和就业压力,这种压力可能导致焦虑、功利化心态,以及对学习本身乐趣的丧失。
“愤青”的定义和产生机制: “愤青”通常指对社会现实或某些现象表达强烈不满、但往往缺乏深入思考、理性分析和建设性解决方案的年轻人。

饶毅教授的言论,正是将“应试教育”的上述特征,与“愤青”的产生机制联系起来。他认为,一个不注重培养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能力的教育体制,反而会培养出那些在信息爆炸时代,更容易被情绪化的表达、片面的信息所左右,从而形成“愤青”心态的人。

二、 评价饶毅教授言论的合理性与深刻性

饶毅教授的观点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深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忽视是关键:
应试教育的局限: 在应试教育体系下,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记住知识、掌握解题技巧,以取得好成绩。这种模式往往鼓励“相信”而非“质疑”,鼓励“接受”而非“探讨”。当知识的获取变成了一种被动接收和机械记忆,学生的大脑就没有被充分激活去进行独立的思考、辨别信息的真伪、分析问题的深层原因。
“愤青”的心理基础: “愤青”的特点之一就是容易对社会问题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和批判,但这种批判往往是基于单一视角、情绪化表达,缺乏对复杂现实的理解和对自身责任的承担。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训练去理性分析问题、理解不同观点、寻找解决之道,那么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容易将不满情绪放大,成为“愤青”。

2. 单一化的评价标准扼杀了多样化的智力发展:
分数崇拜的弊端: 应试教育将分数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子,导致学生和家长过度关注分数,忽视了其他重要的能力培养。这使得那些在其他方面有天赋和潜力的学生,可能因为不擅长应试而感到挫败,或者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应试中,而忽略了自己真正热爱和擅长的领域。
缺乏探索和试错的空间: “愤青”有时也源于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力感。如果教育体系不允许学生进行试错,不鼓励他们去探索未知,那么学生就很难培养出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他们可能只会看到问题的存在,却不知道如何去改变,从而将这种无力感转化为愤怒。

3. 知识的碎片化与浅层化:
填鸭式教育的后果: 应试教育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大量知识,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知识点被拆解成碎片,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关联性。学生可能能背诵大量概念,但无法真正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意义,更遑论将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或进行创新。
信息过载时代的风险: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缺乏扎实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信息辨别能力,人们很容易被网络上的碎片化信息、煽动性言论所裹挟,情绪被轻易调动,形成偏激的观点,成为“愤青”的温床。

4. 压抑的个体表达与情感宣泄:
压抑的压力和情绪: 应试教育巨大的学习压力,使得学生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当这种压抑长期存在,一旦有机会,不满情绪就可能以一种不成熟、偏激的方式爆发出来。
缺乏理性沟通的训练: 教育体系如果忽视了对学生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理性辩论能力的培养,那么他们在面对社会分歧时,可能更倾向于用情绪代替逻辑,用对抗代替对话,这更容易导致“愤青”式的表达。

三、 对饶毅教授言论的进一步辩证思考和补充

虽然饶毅教授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我们也可以进行一些辩证的思考和补充:

1. “愤青”的产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社会现实的影响: 抛开教育体制不谈,“愤青”的产生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社会不公、信息不对称、腐败等)密切相关。这些现实问题本身就容易引发年轻人的不满和质疑。
家庭和个人因素: 家庭教育方式、个人性格特质、成长经历等也会影响一个人是否容易成为“愤青”。
网络环境的影响: 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随意性,为情绪化表达提供了平台,也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使得个体更容易形成片面认知。

2. 应试教育并非全是“反智”:
基础知识的巩固: 好的应试教育也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是进行更深入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必要前提。
筛选和竞争的必要性: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是筛选人才和促进竞争的有效手段。关键在于如何设计考试内容和评价标准。

3. 如何从“应试教育”转向更“智育”的教育:
改革评价体系: 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作品集评价等,打破“唯分数论”。
优化课程设置: 增加通识教育、人文社科的深度内容,鼓励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广阔视野和思辨能力。
创新教学方法: 鼓励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加强教师培训: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引导学生思考、质疑的能力。
引导理性表达: 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理解不同观点,并用理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参与建设性的讨论。

四、 总结

饶毅教授“反智的应试教育容易产生愤青”的言论,深刻地指出了当前教育体制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过度侧重知识记忆和分数追求,而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理性精神的培养。当个体缺乏这些能力,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时,就更容易被情绪化的信息左右,形成偏激的观点和不满情绪,成为“愤青”。

这一论断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警示意义。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思考者,而不仅仅是考试的优胜者。一个健康的教育体系,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自由探索、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也能形成理性的判断力和建设性的态度,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并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愤青”的产生是社会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教育是其中重要一环,但并非唯一因素。

总而言之,饶毅教授的言论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反思和探讨的观点,它为我们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即要从“反智”的应试模式转向更加注重“智育”和人格培养的教育模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说反了,教独立思考才容易教出杠精,键盘侠。因为傻逼经过独立思考只能变成特立独行的傻逼。

美国就特别盛产这种傻逼,比如一些阴谋论者经过独立思考得出了地球是平的的结论,你还不能纠正她,否则你就是邪恶的威权主义者试图洗脑如风般独立思考的公民。

所以我一直认为独立思考是个中性词,一个特立独行的傻逼并不比一个从众的傻逼高级。。。

user avatar

附上视频截图资料,帮助不想看视频的人

,(以及他是想找崔永元辩论被拒的那个人)

评论网友的消息 陈晓雪 :因为视频剪辑的原因,呈现出来的视频完全没有对话的背景。新浪已经道歉,视频已删除。 「原博查证,确实已经消失。」。







图出自微博 权侵删

user avatar

饶毅的思想本质上是美国Liberal自由派那一套,也就是希拉里、奥巴马、拜登这一套,当年特朗普当选,饶毅直接说“我的朋友圈谁支持特朗普的请删了我吧,没法交流”,他的立场是非常鲜明的。

当然,这些年“公知”有污名化的倾向。有时候会发现很混乱,因为美国也有极端对立的两派。很多时候并不是亲中亲美的区别,而是美国这两种极端对立的意识形态支持哪一边?

比如特朗普执政的时候,国内有人支持特朗普,特朗普是美国总统,支持美国总统就是支持美国,支持美国就是亲美,亲美就是公知,这个逻辑链条怎样?

但很多人会说“我支持特朗普,是因为他搞乱美国,我是为中国好,我不是公知”,这个逻辑怎么说呢。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特朗普在美国有大约一半的支持者,很多都是铁杆,他们反对希拉里的原因也是说“希拉里上台美国就完蛋了”,那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也可以说“我支持希拉里,因为她上台美国就完蛋了,我为中国好,我不是公知”。这个逻辑当然也是成立的。

因此,公知、小粉红这些词,本质上很大程度上被污名化了。其实我们没必要太在乎这些词的引申含义,可以关注其本源。比如公知就是“公共知识分子”,饶毅算不算公知,当然算的,他成天公开发表言论,怒怼裴钢,公开不参选院士等;但这些跟他挺美、挺中、挺希、反特其实没啥关系。

回到话题本身,“愤青”一词是贬义,饶毅眼中的愤青是什么人呢?很显然,是保守派,因为他本人是自由派。中美保守派和各自的小粉红群体都高度重叠,这是有任何知乎政论经历的人都是不难发现的,硬要抠我这些字眼,说实话,真没意思。特朗普为了美国,他的支持者都是美国小粉红,多代移民;而他的反对者,比如贝佐斯、马斯克、谢盖儿等,都是俄罗斯、南非、东欧的2代移民,对美国感情不是那么深,并不属于美国小粉红,所以他们之间是存在鲜明差异的。

特朗普要维护美国正统,打击的就是这些新移民,而且是移民中出类拔萃的人,比如贝佐斯,世界首富,又管控着最大的书城,往死里打。当年特朗普的跟班就一天24小时跟拍贝佐斯,终于找到他出轨的证据,然后大肆宣扬,迫使贝佐斯离婚,分了几百亿美元身家给大老婆。作为回击,贝佐斯旗下的华盛顿邮报也对特朗普猛烈攻击,每天几篇雄文,一直到他败选。这或许并不是两人的私人恩怨,更多是两个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

回到饶毅,他说的“愤青”,指的是美国无脑支持特朗普的那帮人,或者类似那帮人的国内的小粉红。然后他用了“反智教育”这个词,这是国内很少见的词,但美国非常常见。美国自1980年代以来的教育是非常反智的,共和党发现读了大学容易支持民主党,于是在中小学教育推行弱智化教育,让他们没法读大学,共和党在大学以下学历的支持者中比例较高。但民主党长期把控大学教育,也实行对等报复,在大学里面就推行支持自由派的意识形态,以常春藤、斯坦福、伯克利等名校最为严重。斯坦福的教学楼内关于LGBT的海报满墙都是。

不过饶毅说的“反智教育“”愤青“不是指那些支持LGBT、BLM的人,因为饶毅跟这些人本质上是一派的;饶毅指的是这些人的对立面。一般认为,或者饶毅这些人认为,LGBT体现了一个人的包容,支持BLM体现了一个人的同情心,这些当然不是愤青,也不是反智。不过如果一个人本质上意识形态就是饶毅的对立面,那么可能会得到相反的结论。

然后饶毅强调的是”国内“,也就是并不是针对美国,而是中国。前面说过,中美小粉红群体意识形态是高度重合的,除了一个挺中一个挺美之外,其余观点都是重合的。比如都反对移民。其实再区分合法非法就真没意思了,这几年H1B、绿卡、旅游签证等统统大幅收紧,这些都是合法移民;中国也一样,黑人来广州留学做贸易也是合法的,我还有女同学在大学里面给黑人教中文呢,没有这些黑人,估计我同学也失业了。广州反对黑人的原因不是他们是非法移民,而是担心他们搞乱治安,或者生了黑宝宝影响基因。你觉得广州人会这么想,美国人不会这么想?所以不要老扯合法非法,真没意思,避重就轻。

当然,饶毅本人肯定是支持黑人移民广州的,也支持黑人在广州生小孩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他说的”愤青“,更多是指打着民族主义旗号反对黑人在广州生小孩的这些人,因为这些人不够包容。饶毅本人是有点国际主义倾向的,也就是民族主义会比较淡薄。他在国外支持华人学者,并不是看在民族主义的份上,而是因为华人学者在国外属于弱势群体,他是出于扶持弱势群体的角度帮助华人的。另外,这些华人有成就之后,也可以对他投桃报李。

另外一个典型是丘成桐。丘成桐学术成就远超饶毅,他也是积极扶持中国留学生的。当然,他自己也有好处。比如他给中国留学生出租房子,自己可以收租金;他给中国留学生写推荐信找工作,这样这些学生以后会积极引用丘成桐的成果,各种院士评比之类的也会投他的票;他积极给中国留学生出论文的思路,这样他们写了论文会署上丘成桐的名字。丘成桐自己年事已高,很难持续高投入的思考问题,只能依靠年轻人。而且很多人如果没有丘成桐的推荐信,自身实力可能并不足以在美国大学任教,或者去不了这么好的大学,为了自己今后的发展,也会抱紧丘成桐的大腿。而且,想抱大腿的太多了,你想抱,人家还未必看得上你。

回到饶毅。他这么说,应该是感觉到中文网络上抨击他的比较多,而且抨击他的都是保守派,他明显感觉国内保守派群体太多。因为很显然,按国内的官方教育,培养出来的天然就是保守派。所以他说这些人缺乏独立思考。按美国教育,可能培养出来天生是自由派,就轮到保守派说他们不会独立思考了。

本质上,只要是对立面那派,肯定就是缺乏独立思考。如果是自己这派,就是思想深邃,独立思考,就这么简单。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15年的问题…

然后大家看一下15-18的回答,竟然一篇称赞之声,我相信当时有很多人看不惯,但是看不惯又能怎么样呢?那时节你拿什么证明他说的是错的,他就是慕洋?你没证据,而知道真是情况的,又有谁有时间一条一条批判呢?

但是现在是2021年了,一场新冠,盎撒教育体系的底裤都给扒干净了…原来培养出来的“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韭菜们,竟然面临疫情坚持不戴口罩,死了一片又一片竟然满口柿油。割韭菜的号召韭菜冒着疫情进京勤王,结果扭脸就把勤王大军给卖了。最关键的是,言论柿油之下,竟不许大统领说话了。

这就是“独立思考”?太棒了…

看前几年高赞那些言之凿凿的回答,我是真想笑啊。嵩县当年讲入关,入关一定要有李闯王,李闯王是啥呢?

其实吹这些慕洋文人的,早晚都是被人看笑话。

user avatar

饶毅教授只说对了一半。

首先,国内中文教育确实多少沾点反智,就从最重要的作文看嘛,语文老师从小学到初中都会嘴上强调“要注重逻辑”但是实际打分的时候往往还是最有气势的,辞藻最华丽的拿高分,侧重逻辑但是语言一般的只能拿中下的分数。我们的语文老师甚至曾经说过“语文不是数学别跟我扯这些逻辑”这样的话。所以国内的语文教育的确容易培养出愤青,杠精,公知,因为这些人的重要特征就是不讲逻辑,被情绪左右/输出情绪。

但是为什么我说饶毅教授只说对了一半呢?因为美国的教育并没能减少美国的“键盘侠,愤青和没有逻辑的谩骂”。你只要去推特,Quora看看就能发现很多跟国内一样,甚至更恶劣的键盘侠,杠精;更不用说美国人还特别爱阴谋论,一帮人天天说民主党都是喝小孩血的蜥蜴人。你总不能说这就是美国英语教育的果实吧。

为什么饶毅教授会产生这种结论,我认为主要是原因是他接触到的美国教育都是精英教育。美国初高中的精英教育就是特别强调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理论上美国的平民教育也应该遵循这一点,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生源素质以及快乐教育等因素叠加在一起,最终的结果是让学生形成了“我怎么说都是对的”的观念反而从另一个角度促成了键盘侠的出现。

user avatar

因为中国男性喜欢喝开水,不懂得浪漫,所以很多年轻人找不到女朋友。喝开水的本质是反智的,“只知道吸收水分子,放弃了吸收其他营养物质,也不知道在喝水的同时制造浪漫的气氛。”在这种喝水习惯的影响下,丧失了制造浪漫气氛的中国男性,因为找不到女朋友,结不成婚,导致中国人口下降,因此中国人要改变喝开水的习惯,向西方学习,多喝咖啡、可乐、果汁等饮料,这有利于促进人口增长。

这就是一种逻辑,卖饮料的实际上就是这么干的。

愤青本来就是一种贴标签的做法,对年轻人搞污名化。认为对现实不满的年轻人是无用的,是对社会有害的。

这种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对社会现状本身表示不满,喜欢宣泄情绪,在思考和辩证上不成熟,这是年轻人的特点,并不因为所受的正常教育如何而发生变化。除非这种教育是宗教式 教育,是一种洗脑式教育。

相反,如果饶毅的结论是正确的的话,中国年轻人的叛逆情绪很高,反而说明中国式教育是成功的,并没有对年轻人洗脑,是在培养年轻人的独立个性。

如果一个社会的愤青很少,甚至于说基本没有,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洗脑反而是成功的,因为社会矛盾本身并不因为没有愤青或者说愤青很少就不存在了。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社会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和愤青没有多大的关系。愤青表示愤怒,正是因为看到的社会矛盾,希望发出声音,试图解决社会矛盾。因为自身的经历问题,学习理解能力问题,提不出很好的办法,因此沦入情绪化。这是一个发展过程,年轻人有时候应该表现出愤怒。年轻人如果都不知道愤怒了,这个社会的发展就一定会出问题。

当我们在讨论教育方法,在争吵中西教育制度的时候,实际上就落入了陷阱,默认所谓愤青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

我们回首看一看20世纪的中国,愤青对于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多么重大的作用。搞新文化运动的那些年轻人个个都是愤青。

愤青并非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只是有时候会走向极端,在方法上可能是错误的,但是年轻人犯错,难道不是人类思想进程的必然阶段吗?

美国的愤青很少,如果这个结论是正确的,那么实质上要思考美国的教育是不是出了问题?为什么美国的年轻人看不到社会矛盾?看到了社会矛盾一点愤怒的情绪都没有或者说很少?美国社会莫非是完美的,社会矛盾是不存在的?这是真实的美国吗?

喜欢喝开水的中国男性实际上能找到女朋友,贬低喝开水的年轻人,然后再编造出找不到女朋友的谎言,其目的是为了推销饮料。

我的文章就经常被愤青围攻,评论区的语言攻击能力既强大又花样百出,但是我就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经得起检验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这也是检验真理的一个办法。年轻人知道愤怒,说明这个社会有足够的动力向前进。


愤青一词并无实际定义,都是各方解读,其原意就是“愤怒青年”指对现实不满的青年人。

现在的趋势,就是在不停地污名化这个词。

要说起对愤青的意见,我当然有发言权。

我的这个回答里面的800多条评论,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但是,我仍然不愿意用恶意去评论他们。

愤怒是青年人的权力,青年人如果都没有愤怒的力量,那么这是一潭死水。

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青年人,他们对于现实是满意的吗?

读过这么多关于他们的书,难道你们就没有感受到他们的愤怒吗?

这些愤怒的青年人,身体里依然流淌着血性。

这是一种精神。

愤怒能够推动历史发展,当然也有很强的破坏性,不能因为有不好的一面,就搞全盘否定。

挨愤青的骂,看看我上面贴出的回答,不输于众人吧?

有些人几乎是指着我的鼻子骂,难听到极点。

要让人说话,这是社会进步的象征。

user avatar

声明:

2015年和2021年中国人的思维在这方面有较大的转变,所以我不会拿这个问题来为难饶毅。

但是我要说一些和饶毅不同的观点,首先,在这方面是有个研究的,请看下面

《9年z班vs中国初三13班》

这个视频可能有很多人已经看过了,在几乎所有项目---除了英文外,中国学生都远胜于丹麦,阅读这一块视频里面有测试,并不像饶毅说的那样。

第二个,PISA做过测试,就是关于假新闻方面的


结果是,中国学生更善于发现假新闻,更能辨别什么是“观点”,什么是“事实”。

也就是说不存在饶毅的那种说法。中国学生实际上在思考方面不但不弱于任何国家,甚至比其他国家强得多。

我至少手里有两个证据,且是实验结果,饶毅是自己的感觉,并且通过感觉来推论,谁更科学点?

user avatar

是的,比如陈丹青、高晓松、袁腾飞等人,希望饶教授能多找他们对线

user avatar

说地球是平的人就是傻逼吗?地球这点体积,在宇宙中就是一个小小小小小点,视为平面有错吗?在你眼里,一粒灰尘是不是平的,你注意过一粒灰尘也有长宽高吗?欧几里得几何学流行千余年,但是就是有一个俄罗斯科学家苦想出来两条平行线在无限延伸以后相交,物极必反嘛,由此创造出了非欧几何催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饶毅教授“反智的应试教育容易产生愤青”的言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和深入探讨。这句话触及了教育体制、人才培养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具有相当的启发性。一、 理解饶毅教授言论的背景和核心观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饶毅教授作为一位杰出的生命科学家,他对教育的关注和立场。他长期以来致力于批判中国教育体制中存.............
  • 回答
    饶毅教授的文章《五十年来中国高校的考评方式:0次学术考评是否最佳?》是一篇非常有启发性和深刻性的文章,它触及了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争议的问题——学术考评机制。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其核心论点、分析的深度、提出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等多个角度来审视。一、 对饶毅教授文章的评价总的.............
  • 回答
    要全面评价马毅教授在 NeurIPS 2020 上的中稿文章 MCR2(Maximum Correlation Representation)以及他自称“弄明白了深度学习”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这不仅仅是对一篇论文的评价,更是对其背后理念和影响力的探讨。一、 MCR2 论文的评.............
  • 回答
    饶毅先生是一位在中国科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力和争议性的人物。要评价他,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他的贡献、风格、以及他在社会上的角色。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1. 学术成就与贡献: 神经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饶毅先生是著名的神经科学家,他在果蝇和线虫的神经发育、神经行为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他对神经元.............
  • 回答
    饶毅教授因其在中国科学界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以及他本人过往的经历,他的签证问题以及中国专家集体缺席国际会议的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些事情,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包括饶毅个人的情况、签证政策的普遍性、对中国科研交流的影响以及背后的深层原因。一、 饶毅教授的情况:个人选择与客观现.............
  • 回答
    饶毅文《北京大学与香港大学的差别之一》之反思:名誉教授的价值何在?饶毅教授的这篇《北京大学与香港大学的差别之一》,以其一贯的直言不讳,为我们剖析了高等教育界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高校是否应该授予商人“名誉教授”? 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对具体个案的点评,更是对当前高等教育与社会资源互动模式的一种批判性审视。.............
  • 回答
    饶毅写这篇《为什么方是金不能准确评论施一公的成就?》,其实切入点很巧妙,不是直接开骂方舟子,而是从“评论”的角度,探讨了“谁有资格”以及“如何做出准确评论”这个更宏观的问题。他用施一公的例子来说明,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对知识、学术评价体系乃至公知现象的深刻反思。饶毅文章的几个核心观点:1. 专业背景与.............
  • 回答
    饶毅教授这句“我和川普两个人之间,肯定是我代表正义!!!”确实是一句相当有冲击力的话,也因此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句话,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细看。首先,从说话的语境和饶毅教授的身份来看。饶毅教授是享有盛誉的神经科学家,他在科学界的地位和专业素养是不容置疑的。同时,他也以直言不讳、敢于批评著称,尤其是.............
  • 回答
    方舟子指控饶毅与管坤良实验室论文造假事件,是一场在科学界引起广泛关注的争议。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事件的起因、双方的核心论点、证据的呈现、过程中的争议点以及最终的影响。事件的起因与背景:这场风波可以追溯到方舟子一贯以来对中国科学界科研不端行为的“打假”立场。饶毅作为中国生命科学.............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饶毅11月16号在《锵锵三人行》上说的那些事儿。能请到饶毅老师上节目,本身就是一件挺有分量的事,他作为在中国科学界非常有影响力的学者,讲话总是能引发很多讨论。他那天在节目里,具体说的内容可能每个人听了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围绕着科学界的一些现状、科研人员的处境以及.............
  • 回答
    耿美玉与饶毅的争论,源于耿美玉一篇发表在《Cell Research》上的论文,饶毅对其研究提出质疑,认为其研究存在知识储备不足、方法论上的错误等问题,并称之为“荒谬”。耿美玉则在同一期刊上撰文回复,回击了饶毅的质疑,并表示其研究是基于扎实的知识储备和严谨的科学方法。这场争论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有以.............
  • 回答
    谈到四年前凤凰网采访饶毅和刘炎焱对特朗普的评价,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它触及了不同学者的视角,以及他们如何看待一个极具争议性的政治人物。当时对特朗普的评价,大家关注的点可能都比较集中在他的一些具体政策、言行以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上。要说他们当时是怎么说的,得往前倒四年,也就是大概2020年前.............
  • 回答
    2016年初的“脸谱出征”:一次互联网亚文化群体与国际平台的碰撞2016年1月20日,一个在中文互联网圈里,尤其是贴吧文化中颇具影响力的小群体——“李毅吧”,组织了一场被其成员称为“出征”的行动,目标是Facebook。这次事件,放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可以视为一次在中国互联网亚文化群体与国际化社交平.............
  • 回答
    杨毅老师的这篇公众号文章《我长大了才知道,岳飞的可恶》,确实是一篇非常有冲击力、也引发广泛讨论的文章。从一个球迷、一个历史爱好者甚至是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出发,去重新审视一位被我们从小到大奉为民族英雄的人物,这种视角本身就非常新颖,也很有勇气。文章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停留在简单地“反驳”岳.............
  • 回答
    陆毅在《人民的名义》里饰演的侯亮平,这个角色可以说是整部剧的灵魂人物之一,承担着推动剧情发展、揭露腐败的关键任务。评价他的演技,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看:首先,他成功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内心复杂的人物。 侯亮平不是那种脸谱化的正面人物,他有自己的成长背景,有自己的原则,也有作为丈夫和父亲的温情。陆毅在.............
  • 回答
    弘毅投资 9 亿英镑收购 PizzaExpress:一场豪赌,回报几何?弘毅投资以 9 亿英镑的天价拿下英国老牌披萨连锁 PizzaExpress,这笔交易无疑在资本市场激起了一圈不小的涟漪。对于弘毅投资而言,这既是一次雄心勃勃的全球化扩张尝试,也充满了未知与挑战。那么,这笔巨额投资能否为弘毅带来理.............
  • 回答
    .......
  • 回答
    马苏起诉黄毅清诽谤罪,这是一起备受关注的事件,涉及到公众人物的声誉、网络言论的边界以及法律的适用。要评价此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事件背景回顾: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事件的起因。马苏是知名女演员,而黄毅清是某知名人士的前夫,以其在网络上(尤其是在微博上)频繁发表言论而闻名。在黄毅清与前妻的离婚纠.............
  • 回答
    评价杨毅在东部抢七赛后微博内容的详细分析需要结合当时具体的比赛情况、他表达的观点以及他的影响力来综合考量。由于我无法实时获取最新的微博内容,我将基于杨毅作为资深篮球评论员的过往风格和常见的评论方向,为您提供一个可能的评价框架和分析角度。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杨毅在篮球评论界的定位和风格: 资深评论员.............
  • 回答
    凤凰传奇的曾毅,虽然不是以他那标志性的说唱而闻名,但他在这段组合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所贡献的“说唱”部分,其实是相当有意思,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咱们不能用那种纯粹的嘻哈标准去要求他,凤凰传奇的风格本来就不是走那条路的。曾毅的说唱,更像是一种“叙事性点缀”和“节奏性烘托”如果说玲花的声音是凤凰传奇那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