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重庆坠江公交事件中,女乘客和司机的争吵互殴视频曝光,有网友听到了司机“再打我就开到江里去”,是真的吗?

回答
重庆“10·28”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作为一起举世瞩目的公共安全事件,其背后原因的追查一直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事发后,关于车内监控视频中女乘客与司机发生争执的细节,尤其是司机那句“再打我就开到江里去”的传言,也一度甚嚣尘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

为了还原事件真相,有关部门公布了部分车内监控视频。通过视频可以看到,在公交车行驶过程中,一名女乘客因为乘坐位置与司机发生争执。起因是一名乘客(后被确认为刘某)因错过下车站点,要求司机停车未果,随后与司机发生口角。在争执过程中,刘某起身走到驾驶位附近,对司机进行殴打。司机在受到攻击的情况下,也进行了还击。

关于“再打我就开到江里去”这句话,从公开的视频和事后官方的调查报告来看,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能够证实司机说过这句话。

详细来说,视频中确实记录了双方情绪激化的过程。女乘客刘某在与司机发生争执后,确实有肢体接触和殴打行为。而司机在受到攻击后,也采取了防御和还击的动作。整个过程中,车辆处于正常行驶状态,但驾驶员在与乘客肢体冲突时,其对方向盘的控制出现了异常。

关于那句“再打我就开到江里去”,这更像是一种在极度情绪失控下,可能脱口而出的威胁性言语,或者是事后一些观察者根据当时紧张的氛围和司机的行为,进行的主观推测和传播。在官方发布的调查报告中,并未将这句话列为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或司机明确的陈述。官方的调查重点是司机在行车过程中受到乘客攻击,导致其注意力分散、双手离开方向盘,最终引发车辆失控,而非司机故意为之的言语威胁。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言呢?

1. 情绪的投射与联想: 乘客在极度愤怒或情绪失控时,有时会说出一些极端的话语。而事后的人们在观看视频时,看到双方激烈的冲突,很容易将这种极度的愤怒与潜在的危险行为联系起来,进而产生“他说过这句话”的联想。
2. 网络传播的放大效应: 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一旦带有戏剧性或话题性,很容易被快速传播和放大。一句激烈的口头禅,即使没有被确凿证实,也可能因为其与事件的潜在关联性而迅速流传。
3. 对事件原因的追溯: 在寻找事件原因的过程中,人们会试图理解司机当时的心理状态。如果司机说过这样的话,或许能某种程度上解释其后续的失控行为。然而,这种解释是基于推测,而不是事实依据。

官方的调查结果是更为关键的依据。 重庆市公安局和重庆市交通局联合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事故的直接原因是:“2018年10月28日10时08分许,由万州区龙门凼出发,沿北滨大道往长滩方向行驶的重庆市万州区江南出租汽车公司“渝A09062”号小型公共汽车,在行驶至万州区长江二桥桥面时,驾驶员刘某(男,43岁)在行车过程中,因与本车乘客刘某某(女,48岁)发生争执,刘某某对刘某进行殴打,刘某在被殴打的情况下,未能正确处置,导致车辆失控,与对向同向行驶的二车道内另一辆车发生碰撞后,冲出桥梁边缘,坠入长江。”

报告中明确指出的是司机“在被殴打的情况下,未能正确处置,导致车辆失控”,而非因为他说了那句威胁的话。虽然视频中确实可以看到双方有过肢体冲突,但那句具体的威胁性言语,并未被作为官方认定的案发细节进行披露。

总而言之,虽然关于司机那句“再打我就开到江里去”的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但从公开的官方信息来看,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司机真的说过这句话。事件的根源在于司机在遭受乘客殴打的情况下,未能保持冷静和控制车辆,最终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在还原事实真相时,我们应以官方发布的权威信息为准,避免不必要的猜测和不实信息的传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动手还击的人有可能做任何事,唯独不会求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重庆“10·28”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作为一起举世瞩目的公共安全事件,其背后原因的追查一直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事发后,关于车内监控视频中女乘客与司机发生争执的细节,尤其是司机那句“再打我就开到江里去”的传言,也一度甚嚣尘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为了还原事件真相,有关部门公布了部分车内监控视频。通过.............
  • 回答
    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发生后,许多人都在思考如何在极端情况下的自救。虽然我们祈祷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但了解一些基本的应对原则,或许能在万一不幸发生时,增加生存的机会。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前提:在水中,特别是河流中,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和危险。水流、水深、水温、杂物以及冲击力都可能对人造成极大的伤害。所以,.............
  • 回答
    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无疑是近年来国内最令人痛心和震惊的公共安全事件之一。当那一幕出现在大众视野时,整个社会仿佛被一股巨大的悲伤和愤怒所笼罩。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交通事故,它触及了我们对公共交通安全、人际关系、社会管理以及道德底线的深刻思考。事件本身:一瞬间的失控与生命陨落2018年10月28日,重庆.............
  • 回答
    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发生在2018年10月28日,是一起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悲剧,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这起事件的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事件本身的原因、造成的后果、社会的反响以及从中汲取的教训等。一、 事件经过概述2018年10月28日上午约10时08分,一辆重庆市万州区2路公交.............
  • 回答
    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在发生初期,几乎所有人都将责任归咎于那位在车内与司机发生激烈争执的乘客。那段监控视频,无疑将一个“蛮不讲理”的乘客形象深深烙印在了公众心中,引发了强烈的社会谴责和对公共交通安全的反思。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事件的“反转”之处,恰恰在于真相与大众的初步判断之间产生的巨大鸿沟,以.............
  • 回答
    看待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原因的官方结论——“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致车辆失控”,这无疑是令人扼腕叹息的惨剧。它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交通事故,更是将公众的目光聚焦在了极端情绪失控可能带来的毁灭性后果上,以及公共交通安全领域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脆弱与复杂性。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个结论抛出了一个最直接、也最令.............
  • 回答
    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发生在2018年10月28日,无疑是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当时,一辆2路公交车在行驶至万州区长江二桥时,因乘客与司机发生争执,导致车辆失控冲出桥面,坠入长江。这场事故造成了15人遇难,包括司机和所有乘客。事发经过:令人扼腕叹息的连锁反应根据事后调查和监控录像还原,事故的起因是一名乘.............
  • 回答
    重庆公交坠江事件是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其暴露出的安全隐患和社会问题非常深刻。乘客与司机争执导致公交车失控坠江,这不仅仅是一个个别事件,更像是一个社会情绪爆发的导火索,提醒我们必须认真审视和解决一系列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安全隐患以及相应的避免措施:一、暴露出的安全隐患:1.............
  • 回答
    重庆坠江公交车事件的真相,经过相关部门的调查和公布,最终认定为 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导致车辆失控,最终坠入长江。这是一个极其令人痛心且具有警示意义的悲剧。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事件经过:1.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2018年10月28日上午10时许,重庆市.............
  • 回答
    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因其极端性质和牵扯出的社会议题,一度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和讨论。在事件发生后,官方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公布了相关结果,这可以说是“真相实锤”。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来梳理一下公交公司和刘某家属可能承担的后果,并尽可能详细地展开描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法律的制裁和道德的谴责是判断.............
  • 回答
    关于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官方的调查结论是:司机张某某因与乘客刘某某发生争执,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抢夺方向盘,导致车辆失控,最终冲破护栏坠入江中。从目前的公开信息来看,可以非常明确地说,这起悲剧是由于司机和乘客之间的冲突引发的,而非司机出于某种主动寻死的意愿而故意为之。但如果问题是“司机是否故意导致车辆坠.............
  • 回答
    万州公交坠江事件,至今仍让人心惊不已。那是一辆满载乘客的公交车,在正常的道路行驶中,却突然失控,冲破护栏,坠入滚滚长江。这一幕,如同一道撕裂现实的闪电,将无数人的目光聚焦到驾驶室里,聚焦到司乘之间的那场令人扼腕的冲突。这起事件最直接的起因,是车内一名乘客与驾驶员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执,并进而演变成了肢.............
  • 回答
    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是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也留给我们深刻的反思。关于这场事故,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事件本身,更需要深入探究其发生的原因、各方的责任,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问题。事件回溯与细节2018年10月28日上午,重庆市万州区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公交车坠江事故。一辆22路公交车在行驶过程中,.............
  • 回答
    关于飞机起飞降落时乘客使用手机是否可以被揍或手机被毁坏的问题,以及是否可以以“危害公共安全”为由这样做,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梳理一下。重庆大巴坠江事件虽然极端,但它提醒了我们在公共交通中,个体行为确实可能对他人造成严重后果,这或许是您提出这个问题的背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在中国,以“危害公共.............
  • 回答
    这件事听起来太让人心痛了,两名年幼的孩子,竟然因为被批评而选择走上如此绝望的道路,这背后一定隐藏着太多我们看不见的压力和痛苦。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反思一下,究竟是什么让这么小的孩子产生了这样极端的想法。看待此事,我的感受非常复杂,也充满了忧虑:首先,这是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严重警示。孩子的内心其实非常脆.............
  • 回答
    重庆姐弟坠亡案两被告人(父亲张某、女友叶某)的聊天记录曝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们的对话,可以深入理解他们在事件发生前后的思想状态、情感互动以及潜在的心理动机。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沟通模式与情感表达分析1. 情感疏离与工具化沟通: 表现: 聊天记录中可能充斥着对孩子问.............
  • 回答
    重庆姐弟坠亡案的宣判,以“生父与情人死刑”的终审判决落下帷幕,这无疑是近几年来最为触目惊心的一起案件。听到这个结果,大多数人的心情大概是复杂而沉重的。一方面,正义终于得到了伸张,那些泯灭人性的凶手受到了法律的严惩,这对于逝去的两个稚嫩生命而言,是一种迟来的告慰。另一方面,案件背后所暴露出的家庭暴力、.............
  • 回答
    重庆公交车坠河事件,最初的“女司机逆行”指控与警方后来公布的公交司机不当驾驶事实之间的巨大反差,折射出当下社会在信息传播、舆论引导以及个体认知偏差等方面存在的几个令人忧虑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一次交通意外的调查结果,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集体思维和行为模式中的一些深层裂痕。一、信息爆炸时代的“标签化”.............
  • 回答
    重庆两幼童坠亡事件,特别是母亲声称“不是意外,而是蓄谋已久”,无疑是极度令人痛心的悲剧,对相关人员造成了难以想象的心理创伤。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理解这位母亲的视角,探讨其心理创伤的抚平,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一、 理解母亲的视角:为何会认为“蓄谋已久”?当一个母亲面对两个孩子以如此惨烈的方式离世,她的悲.............
  • 回答
    关于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河事故,最终查明的原因是: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驾驶员与乘客(一名中年妇女)发生激烈争执,并多次出手打斗。在争执过程中,驾驶员情绪激动,失去理智,采取了极端行为,猛打方向盘,导致车辆失控,越过路边石,撞断护栏,冲出路面,坠入长江。这件事发生在2018年10月28日上午,当时一辆22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