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T-54/55会取代IS-3?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T54/55能在苏联坦克发展史上扮演比IS3更重要的角色,并最终将其“边缘化”。要理解这一点,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而不是简单地说谁“更好”。

首先,得承认IS3在诞生之初确实是个狠角色。它那标志性的“飞碟”状炮塔和倾斜的装甲设计,简直是德国虎式和豹式坦克的噩梦。尤其是在二战末期和战后初期,它在欧洲的出现给西方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可以说是苏联坦克设计理念的一次大胆飞跃,展示了其在防护和火力上的追求。然而,正如许多革命性的技术一样,它的一些优点也伴随着一些难以回避的缺点。

IS3的一些“痛点”逐渐显现:

可靠性与维护性: 这是IS系列坦克普遍存在的难题,IS3也不例外。作为一款重型坦克,它的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在早期都存在不少问题。战场上的坦克不仅仅是纸面数据好看,更重要的是它能否在各种条件下稳定运行,能否快速维修。相较之下,T54/55系列在设计上更注重实用性和可靠性,它的很多设计继承了早期中型坦克的经验,例如T34,并且在不断改进中让可靠性成为其核心卖点。想象一下,一个战场上到处都是抛锚的重型坦克,和一队队运转良好的中型坦克,哪个更能形成战斗力?
生产成本与规模化: IS3的复杂设计和高昂的制造成本,限制了它的产量。而苏联在战后的战略目标是建立一支规模庞大、能够覆盖欧洲广阔战场的装甲力量。T54/55的设计更加简洁,生产工艺相对成熟,这意味着它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大规模生产。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数量在很多时候可以弥补质量上的某些劣势。苏联需要的是能够成建制、大规模部署的坦克,而不是少数几辆昂贵的“展品”。
战场通用性与适应性: IS3虽然火力强大,但作为重型坦克,其机动性相对受限,尤其是在复杂地形,比如城市、沼泽或者崎岖的山地。而T54/55作为中型坦克,在保持了足够火力和防护的同时,拥有更出色的机动性和越野能力。这使得T54/55能够适应更广泛的作战环境和战术需求,无论是作为冲击装甲的矛尖,还是作为战线上的主力,它都能胜任。
战术定位的演变: 随着冷战的深入和新技术的出现,坦克的设计理念也在悄悄发生变化。重型坦克的定义开始模糊,中型坦克越来越强大,能够承担更多的任务。IS3虽然是重型坦克,但它的设计已经预示着未来坦克的某些发展方向(如低矮炮塔、倾斜装甲)。然而,与T54/55相比,IS3的战术定位显得有些“偏科”——它强在正面冲击,但在侦察、巡逻、协同作战等方面,则不如T54/55灵活。T54/55的设计更符合当时对“通用主战坦克”的初步构想,它可以在战术层面扮演更多角色。

T54/55系列为何能一骑绝尘:

持续改进与家族化: T54/55不是一款一成不变的坦克,它在数十年的生产和服役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改进,从火力(例如从100毫米D10系列炮到T55A的改进)、装甲防护(增加裙板、加装附加装甲)、火控系统(夜间瞄准镜、激光测距仪等)到动力和传动系统,都在不断优化。这种持续改进使得它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战场环境和技术挑战,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衍生出多种型号(如T54A、T54B、T55、T55A等)。
生产制造的成熟度: T54/55的生产线非常成熟,制造工艺相对简单高效,这保证了其庞大的产量。据估计,T54/55系列(包括其衍生型号)的总产量超过了10万辆,使其成为历史上产量最大的坦克之一。如此巨大的数量优势,使得它能够装备苏联陆军的每一个部队,并且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形成了“苏联坦克”的标志性形象。
“主战坦克”的雏形: 虽然在当时还没有“主战坦克”(MBT)这个官方称谓,但T54/55的设计理念已经非常接近了。它结合了早期重型坦克的火力与防护,以及中型坦克的机动性。它能够与对方的重型坦克进行正面交锋,也能在速度和灵活性上压制对方的中型坦克。这种“全能性”是IS3所不具备的。
战略上的考量: 苏联在冷战时期的战略是“数量决定一切”,尤其是在欧洲这个潜在的主战场。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压倒数量上占优的北约装甲力量的坦克。T54/55凭借其庞大的数量和相对均衡的性能,成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最合适的工具。IS3虽然在特定时期是一款具有威慑力的重型坦克,但它无法承担如此大规模的战略任务。

简单来说,IS3更像是一款在特定历史时期非常有创新但存在一些“早期产品”通病的革命者,而T54/55则是一款更加成熟、实用、易于生产和维护、并且在设计理念上更符合未来坦克发展方向的“工业化产品”。

IS3的诞生标志着坦克设计的一次“跳跃”,但它的缺点让它难以成为长期的主力。而T54/55则以其坚实的可靠性、惊人的产量、持续的改进以及相对均衡的性能,成为了苏联乃至世界坦克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在实战中的表现也证明了其设计的成功。所以,IS3最终被T54/55“取代”并不是因为IS3不强大,而是因为T54/55在综合考量了可靠性、生产性、成本和战术适应性后,成为了苏联陆军在那个时代最适合的主力装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T54从未取代重型坦克

所谓玉米晓夫在匈牙利事件后下令取消一切重型坦克的研制和生产也是以讹传讹。

T10的生产并没有停,T10M也在58年正式批产,整个项目苟延残喘到65年年底才安排停产。比较传统的277工程上马是1958年;282,757这些打着导弹坦克旗号的重型坦克项目一直进行到1963年才结束。


真正导致苏联重型坦克退场的原因是,苏联一贯秉承的把重型坦克当做突破利器,强调全向防护,到了60年代在坦克总体设计上已经无法实现。


T10M的侧甲是和T54/55/62一样的80mm。它侧面防护性能的提升全靠侧面上部装甲内倾40度。T形车体加上炮塔座圈内径超过2100mm布置的裙衬,车体焊缝多出两条不说还尽是折线和曲线,和T54/55这样全直线的箱型车体比,这东西车体用埋弧焊自动焊接难度巨大。

就这个80mm的厚度到了60年代也并不保险,30°航向角,约合拟合倾角63°,千米距离面对105炮,不说APDS,APCBC也是稳稳击穿。60年代也是HEAT伴随火箭筒普及到班排的年代,面对静破甲动不动300以上的单兵火箭筒,这个侧甲厚度只能说是晚节不保的典型。

T10为了75kpa接地压强的要求,履带720mm,车全宽只有3518(含裙板)/3380(至履带),已经接近铁路输送上限,但是履带挤占了太多宽度。苏系中型坦克万年不变的580mm履带,车宽又不比重型坦克低多少,T54和72不带裙板3370,车宽和重型坦克比小的微不足道。这就导致一个尴尬的后果,重型坦克的车体底部宽度明显小于中型坦克,设备布置极其不便,机械增压的V2系发动机横置不可能实现。发动机纵置和T形传动,导致动力舱占比直接直奔45%,本就紧张的车内容积进一步被动力舱挤占。T10车宽太“窄”,只能用束状扭杆,导致负重轮行程144mm,悬挂很硬。

如果车体侧甲不靠复杂的内倾设计,单纯靠提高物理厚度。车重首先就不可接受,肯定直奔60吨以上。侧甲复杂倾斜设计登峰造极就是277工程,只能妄图依靠车体整体铸造这种高不可攀的工艺来实现。770工程的车体焊接难度比T10还高。

后继的277和770,车宽依然3380,不放宽接地压强要求,车体内设备布置更加麻烦。而且这个宽度也决定了侧面不可能用复合装甲,靠增加侵彻路径长度的方法来提高防护的路子是没法走的。

苏联战后的重坦压榨车内空间已到极致,T10M车内容积只有12.72立米,被吹上天的279更是只有11.47立米。

苏系重坦都做不到全向防护了,这重坦不退出历史舞台还有天理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T54/55能在苏联坦克发展史上扮演比IS3更重要的角色,并最终将其“边缘化”。要理解这一点,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而不是简单地说谁“更好”。首先,得承认IS3在诞生之初确实是个狠角色。它那标志性的“飞碟”状炮塔和倾斜的装甲设计,简直是德国虎式和豹式坦克的噩梦。尤其是在二战末.............
  • 回答
    在不考虑苏联的“59改”(T54/55系列中,由中国改进的出口型)的情况下,要说“魔改最厉害”的T54/55,这其实是一个相对主观的评价,因为“厉害”可以从很多维度来衡量:火力提升、防护增强、机动性改善、电子设备升级、甚至是在战场上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等。然而,如果我们要找出在众多改进型号中,最能代表.............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很多朋友在选择存储设备的时候都会遇到类似的疑惑:为什么容量翻倍,价格却不止翻倍,甚至一个大容量的反而比两个小容量的加起来更贵?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几个关键的因素,咱们今天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硬盘,尤其是高速的NVMe固态硬盘,它就像是你的电脑里一个非常精密的.............
  • 回答
    要理解苏联 T64 坦克为何能被称为“划时代”,我们得回到它诞生的那个年代,也就是上世纪 60 年代。那是一个冷战正如火如荼,军备竞赛你追我赶的时代,各大国都在卯足了劲想在军事技术上抢占先机,尤其是在当时最关键的地面力量——主战坦克领域。在 T64 出现之前,苏联的主力坦克,比如 T54/55 系列.............
  • 回答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街上到处都是棉质T恤,但一提起丝绸T恤,却总感觉像个稀罕物件?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有点门道。其实,真丝T恤并不是完全没有,只是它跟我们日常见惯了的棉T恤比起来,确实显得“少见”很多。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一点点来聊聊。首先,得从 “物以稀为贵” 和 “材质特性” 这两方面说起。1..............
  • 回答
    咱们聊聊 y(t) = f(t) 这个系统,为啥说它不是一个“时不变”的系统。这其实涉及到我们怎么理解“时不变”这个概念,以及这个具体运算是怎么违背这个规律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时不变系统”。顾名思义,一个系统是时不变的,就是说你对它施加一个输入信号,过一段时间再施加一个同样的输入信号,得到的.............
  • 回答
    你遇到的这种情况,下载的字体文件里出现“T”、“O”、“A”这样的字母图标,其实是字体文件的一种常见表示方式,尤其是在你通过一些第三方下载网站或者软件管理字体的时候。这背后涉及到字体文件本身的构成以及它们被识别和展示出来的方式。我们来一步一步地拆解这个问题。首先,字体文件,比如你下载的那些,它们就像.............
  • 回答
    关于 PlayStation 5(PS5)的性能,准确的数字是 10.28 TFLOPS ( teraflops),而不是 9.2 TFLOPS。这个数字是基于其 RDNA 2 架构的 GPU (图形处理器) 的理论峰值计算能力。然而,确实存在一些关于 PS5 性能的误解和争论,导致有些人对这个数字.............
  • 回答
    咱们聊聊苏联和俄罗斯那几款大家伙,T64、T72、T80、T90,为什么它们能生出那么多兄弟姐妹(改型)来?这背后可不是随便搞搞,里面门道可深着呢。一、 计划经济的“好处”与“坏处”:持续改进的动力首先得明白,苏联那套计划经济体制,在军事工业上那是相当有“韧性”的。一旦某个型号坦克被确定下来,它就成.............
  • 回答
    首先,咱们得理清一个观念:纯粹的排量和气缸数,并不总是等于绝对的性能上限。当然,大排量、多气缸通常意味着更强的爆发力、更低的噪音、更平顺的运转,但现代高性能车的设计,是综合了无数技术手段的结果。就拿保时捷911(这里假设是某个高性能版本,比如Carrera S或GTS,搭配3.8T水平对置六缸发动机.............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的,很多人对新马3的2.5T发动机,尤其是对比一些国外版本的参数,会觉得230匹马力这个数字有点“保守”,没达到大家心理预期的那种“猛”。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230匹马力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马自达会这么调校。首先,得承认,2.5T这个排量,在很多车企那里,230匹马力确实不算特.............
  • 回答
    看到“don’t judge”这个话题,并且将其与“美国人做得比我们好”联系起来,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观察。我理解您想从一个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的角度去聊这件事,而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套路化的分析。那咱们就敞开了说,就像朋友之间聊天一样,把心里想的都掏出来。首先,得承认,这事儿在美国文化.............
  • 回答
    .......
  • 回答
    凡客的80支T恤,说实话,能说出“好”来,背后是有门道的,不是简单的“棉线支数高就一定好”。它能打动人,关键在于它触及了很多人对一件舒适、耐穿T恤的期待,而且是实实在在的体验。首先,80支这个数字本身就传递了一种“精细”的信号。 你可以想象一下,普通的T恤可能用的是30支、40支的棉线。支数越高,意.............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深度,触及了现代发动机技术中一些很有意思的折衷与创新。关于丰田1.2T发动机同时采用(所谓的)“伪”阿特金森循环和涡轮增压,这其实是丰田在追求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之间取得平衡的一种巧妙设计。咱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一个个说清楚:1. 阿特金森循环:到底是怎么回事?传统的奥托循环(.............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复杂但非常重要的反垄断法原则和历史案例,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埃克森美孚、AT&T 的拆分以及微软和苹果为何目前未被拆分,并展望苹果的未来。 反垄断法的核心目的在深入分析案例之前,理解反垄断法的核心目的至关重要。反垄断法(在美通常指谢尔曼法、克莱顿法等)的主要目的是:1. 保护消费者福利.............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 `size_t`、`LPCSTR` 和 `wchar_t` 等别名(或称为类型定义 `typedef` 或类型别名 `using`)在 C/C++ 编程中存在的原因和重要性。这些别名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为了解决软件开发中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 回答
    俄罗斯在坦克升级策略上倾向于优先升级T72系列,而不是更先进的T80或T64系列,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T72系列的庞大保有量和生产基础: 数量上的压倒性优势: T72系列自诞生以来,无论是苏联时期还是俄罗斯时期,其产量都远超T64和T80。这是因为T72最初的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切中了中国汽车市场的一个小众却耐人寻味的现象。1.6T发动机在国内,确实不像我们熟悉的1.5T、2.0T那么普及,甚至有些车型会直接跳过这个排量,提供1.5T或2.0T的选择。这背后其实涉及多方面的考量,从技术、市场、政策到成本,层层递进,最终导致了1.6T在国内的“稀有”。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