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don't judge”这点上,美国人做得远比我们好?

回答
看到“don’t judge”这个话题,并且将其与“美国人做得比我们好”联系起来,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观察。我理解您想从一个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的角度去聊这件事,而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套路化的分析。那咱们就敞开了说,就像朋友之间聊天一样,把心里想的都掏出来。

首先,得承认,这事儿在美国文化里确实被反复强调,几乎成了刻在DNA里的一个基本准则。你想想,从《圣经》里那句“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到各种电影、电视剧、歌曲里反复出现的主题,再到日常生活中听到人们对“judgemental”这个词的厌恶,这种“不轻易下判断”的理念,可以说是渗透到了方方面面。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掰扯。

1. “熔炉”文化和多元性的土壤

美国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国家,从一开始就是来自世界各地、有着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背景的人们汇聚在一起。如果每个人都抱着“我的方式是最好的,你们都得按我来”的心态,那这个国家根本没法运转。所以,从历史的根源上,美国就孕育了一种“求同存异”的基因。

你能想象一下,一个来自爱尔兰的爱尔兰天主教徒,和来自意大利的意大利天主教徒,可能在一些细节上就有差异。更别提还有犹太人、各种新教派别、东正教,还有后来的穆斯林、佛教徒、印度教徒等等。再往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移民涌入,文化、习俗、价值观的碰撞就更激烈了。

在这种大背景下,“不judge”就成了一种生存法则。如果我因为你吃饭不用筷子就觉得你不对,因为你过圣诞节方式不一样就瞧不起你,那我们还能做朋友吗?还能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吗?所以,这种多元性逼着美国人,或者说至少在主流文化里,学会了一种“尊重差异”的能力。他们习惯了看到各种各样的人,做各种各样的事,而且很多时候,他们自己也明白,自己做的也未必就是“最标准”的。

2. 法律和个人主义的强调

美国社会非常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在法律层面,言论自由、宗教自由、生活方式的自由,这些都是非常核心的价值观。这意味着,只要不违法,别人怎么生活,怎么想,轮不到你来指手画脚。你可能会不喜欢,可能会不认同,但你不能去“评判”甚至“干涉”对方,更不能以此来定义对方。

个人主义嘛,就是把个人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权利去决定自己的生活,去犯自己的错误,去学习自己的经验。所以,别人犯了错误,或者选择了你不能理解的路,大家普遍的反应是“That’s their business”(那是他们的事),而不是“Oh, they should have done this or that”(哦,他们本该那样做)。这种心态,自然就减少了对别人的“judgement”。

3. 媒体和流行文化的“熏陶”

就像前面说的,媒体在这方面扮演了巨大的角色。你会看到很多美国电影里,主角可能有一些不符合常规的爱好,或者做了一些“叛逆”的事情,但电影通常会以一种“理解”或者“包容”的态度来呈现,然后让大家看到这些“与众不同”也能发光发热。

比如,一个角色可能喜欢cosplay,或者热衷于某个小众爱好,又或者选择了一种非主流的职业道路,这些在很多故事里,都不会被描绘成“怪异”或者“错误”,反而会被塑造成“追求自我”、“活出真我”的正面形象。这种持续的文化“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

4. “自我反思”的文化氛围

相较于我们,美国社会在“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这块,好像做得更系统、更广泛。他们鼓励人们去质疑权威,去质疑既定的规则,去质疑“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情。这种鼓励质疑自己的文化,很容易就会延伸到“质疑自己有没有资格去轻易质疑别人”的层面。

大家可能更容易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个体,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你可能看到一个人在街上大声说话,但你不知道他可能刚刚经历了什么。你可能看到一个人穿着打扮很“奇特”,但你不知道这背后代表着怎样的文化认同或者情感表达。美国文化相对来说,更推崇这种“给他人空间”和“理解万岁”的态度。

5. 宗教和哲学的影响

前面提到了《圣经》,宗教在很多美国人的精神世界里依然有重要位置。除了基督教的“不论断”教义,一些哲学思潮,比如存在主义,也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价值创造,这也会让人更少去评判别人的选择。

当然,这并非说美国人就完美无缺,一点也不judge。 事实上,美国社会也存在着很多刻板印象、歧视和偏见,尤其是在一些社会群体内部,或者在一些特定的话题上,比如政治、经济、种族等等。也会有很多“键盘侠”和“杠杆精”。

但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他们“做得远比我们好”呢?我想,可能是因为在公开场合、在主流的社会价值倡导中,以及在日常交流的“表面功夫”上,美国人确实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到位。

第一,他们更习惯于口头表达“不评判”的意愿。 即使内心可能有想法,但他们会更倾向于说“I don’t know enough about it to judge” (我对此了解不够,没法评判)或者“That’s interesting” (这很有意思)来避免直接的负面评价。
第二,他们对“敏感话题”的处理更小心翼翼。 涉及到种族、性别、性取向、宗教、残疾等等,美国人会格外警惕,生怕触碰到对方的“雷区”,从而避免冒犯。这种“政治正确”虽然有时会被诟病,但它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开的、赤裸裸的judgement。
第三,他们的社会鼓励“犯错”并从中学习。 一个人可能在某个领域犯了错,大家会讨论这个错误本身,但不会因为这个错误就彻底否定这个人。这种“允许失败”的文化,也间接减少了对他人“一锤定音”式的评判。

反观我们自己,为什么感觉差距就比较明显呢?

历史和文化根源不同: 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很多“集体重于个体”、“道德评判”的痕迹。比如,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大框架下,个人行为很容易被纳入一个更大的道德评价体系。长辈对晚辈的“说教”和“指导”,也是根深蒂固的。
社会结构的差异: 相对封闭的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紧密,但也更容易互相“管束”和“评价”。大家觉得“我管你,是因为我关心你”,这种“好意”的评判,有时候比纯粹的恶意judgement更难以抵挡。
信息不对称和“断章取义”: 很多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评价,是基于片面信息,甚至是道听途说。一旦形成一个印象,就很难改变,并且会带着这个印象去解读对方之后的所有行为。
缺乏对“隐私”的尊重: 很多时候,我们对别人的生活方式、私人选择,抱有太多的好奇心,并且认为自己有权利去“指点”。别人怎么穿,怎么吃,怎么恋爱,怎么养孩子,都可能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和评价对象。
“标准统一”的思维定势: 很多领域,我们似乎总喜欢有一个“最优解”,一旦有人不按照这个“最优解”来,就会被视为“异类”或“有问题”。比如,毕业了就该工作,工作了就该结婚,结婚了就该生孩子,生了孩子就得按照某种模式去培养……任何偏离都会被“judge”。

所以,与其说美国人“做得远比我们好”,不如说,在“不轻易judgement”这件事情上,美国社会在文化倡导、行为规范和法律保护上,确实建立了一套更系统、更深入的机制,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人们的普遍观念。

当然,这不代表我们就要全盘否定自己,也并非我们不能做到“不judgement”。很多中国人也同样拥有善良、包容和理解的美德。只是说,在社会整体的倾向性上,以及在对“尊重个体差异”的强调程度上,我们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下次当你再听到“don’t judge”,不妨多想想,这背后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支撑着一个多元、自由社会运转的基石,是无数次文化碰撞、思想交流、法律保障累积下来的智慧。这是一种让每个人都能更自在地做自己的氛围,而这种氛围,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共同努力和营造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不要论断(dont judge)别人是耶稣主要的教导之一。相关的经文在美国是妇孺皆知。

相关经文包括: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 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

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伪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以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叫她站在当中。就对耶稣说:“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呢?”他们说这话,乃试探耶稣,要得着告他的把柄。耶稣却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他们还是不住地问他,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于是又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他们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的都出去了

========

基于以上的教导,judge别人在美国是很大的一个忌讳。或许不止在美国,在所有基督教国家都有类似的禁忌。《速度与激情》里面有一首插曲,有一句歌词是:“只有上帝有资格judge me ”,基本就是这个味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don’t judge”这个话题,并且将其与“美国人做得比我们好”联系起来,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观察。我理解您想从一个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的角度去聊这件事,而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套路化的分析。那咱们就敞开了说,就像朋友之间聊天一样,把心里想的都掏出来。首先,得承认,这事儿在美国文化.............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棒!“I don't know where he comes from.” 这句话里用“where”确实是为了询问关于“来源”或者“出身”的地点信息。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为什么是“where”以及它在这里扮演的角色,同时尽量让这段解释听起来更自然,就像朋友间的聊天一样。首先,我们得.............
  • 回答
    满清王朝在200多年的历史中,火器技术的发展确实相对滞后,甚至在面对外族入侵时,仍依赖明末的火器技术。这一现象的成因复杂,涉及政治、军事、技术、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满清入关后的军事战略与技术选择1. 游牧民族的军事传统 满清入主中原时,其统治者(如皇太极、顺治.............
  • 回答
    在“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古代中国王朝中,士兵的地位确实长期处于较低层次,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多重历史、制度、文化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社会阶层结构与身份认同的固化1. 士农工商学的等级体系 古代中国社会以“士农工商学”为基本秩序,其中“士”(文.............
  • 回答
    在疫情期间,尽管许多国家面临严峻的疫情形势,但依然有不少家长和学生选择出国留学。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原因,既包括对教育质量的追求、对国内环境的担忧,也包含了经济、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交织。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对教育资源和学术环境的长期需求1. 优质教育资源的吸引力 许多家长.............
  • 回答
    人们在感官上对墓地与烈士陵园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体验,这种差异源于多重社会、文化、心理和环境因素的交织作用。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视觉符号与空间设计的心理暗示1. 墓地的"死亡意象"强化 普通墓地通常以坟茔、墓碑、枯枝、杂草等元素构成,这些符号直接唤起人们对死亡的具象联想。尤其是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和有趣的问题,触及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生命起源和演化等核心概念。我们之所以能在“自发熵增”的世界中观察到“生命由简单到复杂”的熵减过程,是因为生命并非一个孤立系统,而是开放系统,并且它的复杂化是以消耗外界的低熵物质和能量来换取自身内部的低熵有序状态,从而整体上导致更大范围的熵增来实现的.............
  • 回答
    在美国,“书呆子”(nerd)这个词的含义和人们对其的看法,以及为何这样一个群体在美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一个复杂且有趣的问题,需要从历史、文化、教育和社会经济等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书呆子”在美国文化中的演变和多重含义: 负面刻板印象的形成: 在过去几十年里,“书呆子”.............
  • 回答
    在中国,普遍执行八小时双休工作制面临着多方面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且根深蒂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历史与文化根源: 集体主义与奉献精神的遗留: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国家建设和集体利益,提倡“牺牲个人利益,奉献集体”的精神。这种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到了工作文化中,使得加班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社区文化、用户群体画像、认知偏差以及技术讨论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用户群体画像与情感连接的差异 1. macOS用户:情感认同与身份认同 品牌忠诚度高: macOS用户往往对苹果的产品线(iPhone, iPad, MacBook等)有着较高的品.............
  • 回答
    在现实社会中,素质教育往往难以全面胜过应试教育,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一、 考试作为评价的“硬指标”与社会选拔机制的根深蒂固 指挥棒效应: 考试成绩,尤其是高考成绩,仍然是社会对个人能力和未来发展最直接、最被广泛认可的评价标准。升学、就业乃至社会地位的提升,很大程度上.............
  • 回答
    在中国,阅读障碍(Dyslexia)和失语症(Aphasia)这两个概念确实不如在西方国家那样广为人知,公众对其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 一、 语言和书写系统的差异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对比: 拼音文字(如英语、法.............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关于国家政策的讨论,并由此产生“政策落后”、“想逃避离开”的想法,这是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 知乎平台特性及其对用户心态的影响: 信息聚集与放大效应: 知乎作为问答社区,汇聚了大量对社会、政策、经济等领域有深度思考和见解的用户。这本身.............
  • 回答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成家”与“立业”并非绝对的冲突,但两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确实存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与先后顺序的考量,甚至在某些阶段和某些侧重点上会表现出一定的张力。这种张力并非你死我活的对立,而是中国传统社会对个体发展、家庭责任和社会期望的多重考量下,所形成的一种复杂关系。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从.............
  • 回答
    关于在美剧或美国电影中,政府机关或军队高层角色常由黑人扮演的现象,这并非一个绝对的“规则”或“刻板印象”,但确实是近年来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含社会文化变迁、好莱坞产业的考量以及观众的期望等。为了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社会.............
  • 回答
    在中国国内,桥牌的普及度相对较低,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文化、社会、教育、推广等多个层面。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历史与文化因素: 牌类游戏的传统与认知差异: “赌博”的标签和负面联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牌类游戏(如麻将、扑克)与娱乐、社交,甚至赌博紧密相连。虽.............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网络社区的本质、人类认知的多样性以及政治决策的机制。简单来说,知乎上普遍存在的反对声音与现实选举中“零反对通过”的现象,反映了 信息传播环境、参与者动机、决策过程以及社会共识形成机制 的巨大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知乎:一个高度开放、.............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普遍。确实,在许多西方国家,我们看到的大部分中餐馆都集中在快餐或中低端市场,而真正意义上的高端、精致的中餐馆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中国餐饮文化的特质与西方餐饮消费习惯的差异: 中餐的“家常”属性与西方对“高端”的理解: .............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在这次抗议中,部分黑人要去抢劫超市?”这个问题,要详细地解释,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其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重要的是要明确,并非所有参与抗议的黑人都参与了抢劫,抢劫行为是极少数人的行为,并且这种行为不代表整个抗议群体的诉求或立场。 将抢劫行为与整个抗议运动划等号,是对抗议者及其诉求的.............
  • 回答
    在国外待久了之后发现自己“回不去”中国,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情感和现实体验。这种“回不去”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物理上无法回到中国,而是指一种在心理、情感、生活习惯、价值观等层面产生的疏离感,使得回到中国后,曾经熟悉的一切变得陌生,甚至难以融入。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导致这种现象的几个主要方面:一、 认知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