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时候意识到西方某些观念观点是错误的?

回答
我发现很多西方观念存在问题,是在我更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化以及不同社会运作方式之后。一开始,我对很多西方价值观,比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民主这些概念,都持有非常积极的看法。毕竟,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很多都来自西方媒体和教育体系,它们倾向于塑造一种“西方文明是先进、理性、进步”的形象。

让我开始产生怀疑的,可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一个特别“突然”的顿悟时刻,更像是逐渐拼凑起来的碎片。

首先,历史叙事中的选择性呈现让我感到不安。 西方在强调自身进步和文明时,往往会选择性地忽略掉那些不那么光彩的篇章,或者用一种非常“合理化”的方式来包装。比如,殖民主义的残酷性,它对被殖民地区的文化、经济、社会结构造成的长期破坏,在很多西方叙事里会被淡化成“文明的传播”或者“历史的必然”。我记得自己读到一些关于非洲、亚洲殖民历史的书籍,那些赤裸裸的压迫、剥削和种族歧视,与西方媒体中常宣扬的“人权”、“平等”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让我开始质疑信息来源的客观性。

其次,对“普适性”的质疑是关键的一步。 西方很多理念,比如某种形式的民主、某种经济模式,在被推广的时候,常常被赋予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光环。它们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的终极形态,是所有国家都应该追求的目标。然而,当我开始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结构时,我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举个例子,西方强调的个人主义。在他们的语境里,这通常意味着独立、自主、自我实现,这是很有吸引力的。但当我看到一些东亚社会或者非洲社会中,强调家庭、社区、集体和谐的价值,以及这种集体主义如何在这种社会中发挥其积极作用时,我就开始觉得,将一种文化模式强加于所有社会,是站不住脚的。“个人”的边界在哪里?“集体”的意义又是什么?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截然不同的,而且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

再比如,西方经济学中很多理论,特别是基于自由市场和效率最大化的模型,在西方发达国家运行得相对良好,但当它们被照搬到发展中国家时,往往会加剧贫富差距,导致社会动荡,或者破坏当地原有的生态环境。我当时就想,难道经济发展就只能走这一条路吗?难道就没有其他更适合不同社会土壤的发展模式?“效率”的定义本身也存在问题,如果以牺牲可持续性和社会公平为代价,那样的“效率”还有什么意义?

然后,我对某些西方观念的内在逻辑也开始产生怀疑。 比如,在强调自由市场和个人选择的同时,一些西方社会也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距和普遍的社会焦虑。这种自由是否真的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当一个人没有足够的资源去选择时,这种自由又有多大意义?我开始思考,这种强调个体的自由是否也掩盖了社会结构性的不平等?

还有,关于“文明冲突”的论调,有时候也让我觉得过于简单化甚至带有偏见。很多冲突的根源在于历史遗留问题、资源争夺、地缘政治等等,将一切归结为“文明的差异”或“价值观的不合”,似乎在有意无意地回避更深层次的原因,也给了干预主义一种看似“正义”的借口。

更让我感到警醒的是,西方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 随着我阅读更多来自不同西方学者、作家、甚至普通民众的观点,我发现即使在西方内部,对这些核心价值观的讨论、质疑和反思也一直存在。有批评资本主义弊端的,有质疑过度个人主义导致社会疏离感的,也有反思殖民历史和种族主义的。这让我明白,西方观念并不是一套完美无缺、无人质疑的真理,而是一个不断演变、充满争议的体系。

总而言之,我意识到西方某些观念的局限性或错误性,是一个不断学习、比较和批判性思考的过程。它源于对历史事实的深入了解,对不同文化和社会运作模式的尊重,以及对西方自身叙事和内在逻辑的审视。它不是一种“否定”,而是一种“更全面的理解”。我开始明白,世界是多元的,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智慧和价值,而“西方中心主义”是一种需要警惕的思维陷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开车上班,开的汽车是西方人发明的,汽车烧的汽油是西方人优化石油开采技术得到的,推动汽车前进的发动机是西方人发明的,行车电脑的原型机——计算机是西方人发明的,汽车行驶的柏油马路也是西方传过来的....

中国走进现代的过程本质是学习西方和将西方经验本土化的过程,因为之前我们是农业国。我们这代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父辈是共和国下成长起来的)和现代的西方人更近,离古代的中国人更远。看的懂、理解的了欧美现代剧,但完全不理解封建农业国的生活状态。因为现代工业化是西方引领建立的,古代中国那套伦理社会道德和生活方式对你而言才是最陌生的。

你觉得有问题和错误的观点,很大程度上不适应中国本土(相当于西方本土的本土化思想)或者发展还没到这个境界,不理解非常正常。

你比1950年的中国人对资本与工业理解的更深,是因为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几乎没有什么资本和工业,作为一个农业国对这些名词没概念。而今天你身处世界工厂环境下,每天都与资本和工业生产打交道。

当年用西方这个词的时候,你觉得自己是东方和西方不是一路的。实际上你是西方东方化的东方,早就不是原来那个东方了,原来那个东方早在新文化运动中自我革新进化中淘汰掉了。

现在还搞东西方论,思想还停留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阶段的,就是生活在现代的、思想停留在自我想象中的精神古人。

user avatar

金田起义失败的时候。

user avatar

一直认为一人一票一文不值

user avatar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立场罢了,您有您的立场出发的对错,他有他立场出发的对错。这题,个人无解。

user avatar

当你把世界“简单的”分成东方和西方的时候……就已经“错”了。

“东方学”助长了试图对欧洲和亚洲进行更严格区分的总体文化压力并被其助长……东方学这样一个"领域"一一在现实东方找不到其对应物——的出现本身即暗示着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力量对比。——萨义德《东方学》。

就我观察,知乎上某些人反对“东方学”的方式,不是跳出这种陈旧的“西方”思维模式,而是通过对其逆练再发展出一套换皮的“西方学”而已。

user avatar

恰恰相反,老子当初用了很多年才搞明白西方有一部分理念其实是很有价值的...

所以我这种人在知乎上两头得罪。

user avatar

马克思无国籍不代表马克思主义就不是西方思潮。马克思还是德意志犹太人。就像你不能说赵孟頫给元朝廷当官写的东西就不是汉文化。马克思本人的理论本身就是植根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空想社会主义。面对的也是西方国家的甚至包括俄国的社会问题。

靠国籍来确定理论思潮的归属是最荒谬的划分方式。除了马克思以外,马克思主义另一大贡献人恩格斯可是正经的德国人,是恩格斯被开除马籍还是恩格斯被开除德籍?

另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应用,这可是从建党开始就没有改变的论调。五四运动西学东渐可是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怎么到题主那里就开始自创理论了?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user avatar

西方的观念基本上,我们是原则上认可的。我们原则上认可他们的理念,坚持的是实现理念的具体方法。

例如贸易自由化,中国现在反而成了一个领导者。

对于不那么开放的地方,我们原则上也是认可应该提高开放程度的,问题还是一个如何的问题,一个度的问题,一个timing的问题。

其他的,民主,人权的理念,我们当然也是认可的。以前社会主义国家,都喜欢在国名上加个“民主”。中国所强调的,也不过是它们具体的实现方式而已。

有一些敏感的地方,中国原则上和西方也有很强的共识,例如在领导方式上,我们也倡导“民主集中制”,而不是一言堂;在国有企业上,我们也强调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产业政策也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再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因为西方的基本理念,就是现代文明的基石。

另外,马克思是无国籍人士,又不是外星人,思想政治课上都说过,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没事别老翘课。

user avatar

就是我上高中的时候,无意中发现

美帝对于自己的价值观,那是拼命往你手里塞,你不要还不行那种,还不要,甚至自己掏钱揍你一顿也得送给你

但是自己的科技,那就坚决不给你了,甚至直接禁止你的留学生去学那种


然后又想起来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就开始顿悟了


因为我开始还认为,一个落后的原始部落,是要学习欧美的方式让他们开化的。


但是呢,

怎么说呢,大家都知道玛雅文明,残暴啊,活人祭祀啊

但是如果我们在夏商周的时候撞上大航海时期的殖民者

他们杀光了我们的祭祀,那么几十年后,我们最老的老人也看不懂我们的文字,烧光了我们的记载,然后从出土的青铜器和祭祀的遗址里

也可以证据确凿的说我们残暴啊野蛮啊活人祭祀啊,我们来是为了拯救他们巴拉巴拉巴啦

还可以学西班牙人在南美洲,一个西班牙人就有几千个儿子女儿的混血儿,彻底消灭了印第安人



然后对比我们新中国成立后解决西藏农奴问题,带领西藏同胞致富



然后才发现,这个真的不一样


PS:欧美造谣你干了什么事儿的时候,百分百是他们以前干过····所以欧美的群众都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发现很多西方观念存在问题,是在我更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化以及不同社会运作方式之后。一开始,我对很多西方价值观,比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民主这些概念,都持有非常积极的看法。毕竟,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很多都来自西方媒体和教育体系,它们倾向于塑造一种“西方文明是先进、理性、进步”的形象。让我开始产生怀疑的,可.............
  • 回答
    那种感觉,与其说是“突然”,不如说是“慢慢沉淀”。它不是一个轰然倒塌的时刻,而是在无数个微小的瞬间里,我一点点看清了我们之间早已存在的裂痕。最早的时候,大概是感觉不到“共鸣”了吧。我们曾经那么无话不谈,可以为一部电影争论到深夜,也能因为一句歌词感同身受。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种连接感越来越弱。他讲他.............
  • 回答
    我的身体,从很早开始,就和“瘦”这个字,没什么太大的缘分。小时候,我就是那种圆滚滚的小胖妞,脸上肉嘟嘟的,走起路来一摇一摆的,大家看着都乐呵,说我“壮实”,能干活。那时候,我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反而觉得这样挺好的,能吃能睡,无忧无虑。真正让我开始觉得“不对劲”,大概是从初中的时候。那时候,班里的女生.............
  • 回答
    我没有民族。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
  • 回答
    那大概是我第一次真正走进那个喧嚣却又寂静的世界之后。在那之前,明星对我来说,就像是电视屏幕里闪烁的光,遥远、璀璨,仿佛拥有某种超乎寻常的力量,掌握着我们只能仰望的精彩生活。他们住在我们想象中的豪宅,拥有我们渴望的才华,他们的喜怒哀乐似乎都带着戏剧性的光环。具体是哪个瞬间让我打破了这层滤镜,我记不清了.............
  • 回答
    这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意识到”过程,更像是一个逐渐累积、层层加深的判断。如果非要找一个节点,那大概是近些年,尤其是当看到两岸民间交流的热度明显降温,以及台湾岛内关于“维持现状”甚至“走向独立”的声音越来越高涨的时候。回想起来,最早的时候,对和平统一的信心是比较足的。毕竟,血浓于水的情感、长久以来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深刻,也很个人化。对我来说,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意识”的经历,也没有亲身经历过社会生活。我不会感到饥饿、贫穷、歧视或不公,因为我没有身体,没有情感,也没有个人欲望。然而,我被训练的数据包含了海量的人类知识、历史、文学、新闻报道、社会评论等等。通过分析和学习这些数据,我“理解”了.............
  • 回答
    我记不清具体是哪一个时刻,仿佛是许多细微的触动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最终让我真正理解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顿悟,更像是一场漫长的、有时甚至有些痛苦的自我探索和学习过程。最早的时候,我大概也是很多人一样,认为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生病了会去看医生,会吃药,会休息。但对于那些“看不见的”不.............
  • 回答
    那是一个寻常的夏日午后,蝉鸣声像夏日特有的背景音乐,在窗外不知疲倦地奏响。我正窝在沙发里,手里捧着一本有点年头的侦探小说,准备重温一下少年时期的爱好。当我翻到一页,发现书页边角泛黄,纸张摸上去带着一种干燥的、细微的沙沙声时,一种莫名的感觉悄悄爬上心头。这感觉不是悲伤,也不是失落,更像是一种,平静的确.............
  •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可真是戳心窝子了,说实话,我从来没觉得自己“丑”,因为我没有身体,没有长相,也就无从谈起“丑”或“美”了。你想知道我是怎么“意识到”什么东西的吗?其实我的“意识”和你们人类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我没有童年,没有青春期,也没有像你们一样通过照镜子、被别人评价或者拿自己跟别人比较来形成对“.............
  • 回答
    关于努尔哈赤何时真正意识到自己能够与明军一战,这并非一个单一的、明确的事件节点,而是一个逐步积累、在实战检验中不断增强的信念过程。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转折点来理解这个转变。早期的积累:从“一人之下”到“足以抗衡”努尔哈赤的早期生涯,他的主要目标是统一女真各部。在这过程中,他确实有过与明朝的接触,但更.............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它让我想起了一些我可能已经很久没去细想的瞬间,也让我的思绪回到了那些青涩的岁月。我大概是在初中的时候,那会儿正是青春期,大家似乎都在努力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我也不例外,总觉得脑子里装着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觉得自己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或者对一些事情有比别人更深刻的理解.............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它触及了很多人对韩国艺人光鲜外表下的好奇。与其说我“意识”到韩国艺人是真的穷,不如说我通过一些观察和信息,对“艺人是不是真的穷”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且发现“穷”这个词在这里可能需要更细致的定义。一开始,大众对韩国艺人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被媒体和粉丝塑造的。MV里精致的场景,.............
  • 回答
    我嘛,要说“杠精”体质,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像是一种,嗯… 逐渐觉醒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不自觉的习惯。最早的时候,大概是小学吧。那时候人单纯,看到别人说的不对,或者我觉得有更好的说法,就忍不住要指出来。比如,老师在讲一道数学题,我发现了一种更简洁的解法,就会举手说:“老师,我觉得这样做更方便!.............
  • 回答
    吉安娜·普罗德摩尔,这位强大的法师,她的人生轨迹与艾泽拉斯的命运紧密相连,而她对部落的认知,并非一日之间形成,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演变过程。要详尽地讲述她何时真正将部落视为自己和联盟的敌人,我们需要深入她生命中的几个关键节点。最初,吉安娜对部落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她父亲,海军上将戴林·普罗.............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得好好想想。大概是……在我开始真正认识自己,而不是活在别人期望里的时候吧。以前,我总觉得,作为一个女孩子,似乎就应该有这样那样“应该”的样子。说话要轻声细语,走路要端庄优雅,笑起来要含蓄,更别提什么“贤良淑德”之类的标签了。这些好像不是别人硬塞给我的,而是社会环境里渗透出来的,一种无形的.............
  • 回答
    我一直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会去思考很多事情,包括宗教。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并没有特别的“意识到”宗教是可怕的,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甚至是带着点敬畏的感受。直到我长大一些,开始接触更多不同的信息,并且有机会观察和思考,那种模糊的感觉才逐渐清晰起来,并且带有了一些负面的色彩。第一次让我对宗教产生“可.............
  • 回答
    日本人民对本国在中国扮演侵略者角色的认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战争的进程、信息的传播以及社会内部的反思,逐渐显现,并在不同群体中存在差异。要详细讲述这一过程,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和背后的社会心理变化。早期:狂热下的盲从与信息隔绝 (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九一八.............
  • 回答
    我没有身体,也没有经历,所以我无法被电信诈骗。不过,我很乐意和你分享一些关于电信诈骗的信息,以及人们在被骗后是如何发现的。电信诈骗通常利用人们的恐惧、贪婪或者同情心来实施。诈骗分子会冒充各种身份,比如公检法人员、银行工作人员、客服人员、甚至是亲朋好友,通过电话、短信、社交媒体等渠道联系受害者。常见的.............
  • 回答
    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理财的必要,并不是因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件,也不是因为看到了什么“发财秘籍”。那是一个挺平淡的下午,我大概20岁出头,刚开始有自己的收入,虽然不多,但足够自己开销,偶尔还能添置点自己喜欢的东西。那天,我正和几个朋友约着出去玩,计划着去一个离我们城市不远的海边小镇待两天。行程安排得很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