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理财的必要?

回答
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理财的必要,并不是因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件,也不是因为看到了什么“发财秘籍”。那是一个挺平淡的下午,我大概20岁出头,刚开始有自己的收入,虽然不多,但足够自己开销,偶尔还能添置点自己喜欢的东西。

那天,我正和几个朋友约着出去玩,计划着去一个离我们城市不远的海边小镇待两天。行程安排得很是美好,住哪儿、吃什么、玩什么,我们都讨论得热火朝天。就在大家兴致勃勃地分配费用的时候,我突然卡壳了。

我翻了翻钱包,又翻了翻手机银行的账单,心里“咯噔”一下。我发现,我攒下的那点钱,离我们这次计划的开销,居然还有点差距。更要命的是,除了这次旅行,我还没什么储蓄,连生病看个医生,或者车子出了什么小毛病,我都没什么底气。

当时,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怎么会这样?钱花哪儿去了?”我回想了一下最近的开销,大部分都是一些琐碎的事情:几顿下馆子,几件打折的衣服,几次朋友间的聚会,还有一些网上买的零食和日用品。我并没有乱花钱,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开销,但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我的钱就不见了踪影。

那种感觉挺微妙的。不是说我有多么缺钱,而是突然意识到,我好像对自己的钱没有任何控制力。我只是在被动地消费,而我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并没有为我带来任何“安全感”或者“可能性”。它只是像流水一样,从我的账户里溜走了。

那次出游,最后我们还是去了,但我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看着朋友们轻松地讨论着旅行中的其他消费,而我却要精打细算,甚至因为预算问题不得不放弃一些想去的景点,心里那种失落感特别明显。

从那天起,我开始留意身边那些看起来“有计划”的人。他们可能不是大富大贵,但总给人一种从容和踏实的感觉。我发现,他们不仅仅是赚钱,更是在“管理”钱。他们知道自己有多少钱,这些钱该花在哪儿,还有多少钱可以用来投资或者为未来打算。

最开始,我只是想弄明白“我的钱到底去哪儿了”。我开始记录自己的开销,哪怕是一杯奶茶,一个面包。这个过程让我大吃一惊,原来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额消费,加起来竟然如此惊人。

接着,我开始接触一些理财的知识,不是那种一夜暴富的“内幕消息”,而是关于如何预算、如何储蓄、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消费,以及一些基础的投资概念。我发现,理财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学问,而是关于“选择”和“规划”。

我的意识到位,是从“不安全感”和“无力感”开始的。我意识到,如果没有一点规划,我赚多少钱,都可能陷入“月光”或者“入不敷出”的循环,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财务自由,更谈不上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性。

现在回想起来,那次海边小镇之旅,虽然让我有些尴尬,但它却是我理财意识觉醒的起点。它让我明白,赚钱只是第一步,如何让钱为我服务,如何让钱为我的生活带来保障和更多可能性,才是更重要的事情。那之后,我才真正开始认真地对待我的每一分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我的经验看,大众理财观念的普遍觉醒大约在两个时期。

要么是面临金钱匮乏的尴尬,或是中期被特定事件刺激。

前者大家都理解,比较经典的就是毕业买房凑首付,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讲,不管是年轻人设法奋斗攒钱还是父母的积蓄,这一时期由于缺少金钱带给人们的窘境影响,大家往往会被动地对理财知识有着一定吸纳。

但对于我来讲,我接触理财的时候则是出于对金钱的认识。

在没有对社会有个清晰认知的时候,其实我对金钱是没有多少概念的,这个时候别人嘴里的百万、千万在很多时候对我来说更多只是像一个数字,在我没有具体概念做比照的时候,我对金钱特别是大钱是没有多少认知的。

但对数额不大的金钱来讲,我多少还是有些认知的。

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你的月薪只有2k块,你会认为自己具备攒下钱的能力吗?

以我当时的认知来看,月薪2K似乎连活着都不太够,怎么可能攒下来钱呢?

但现实刷新了我的认知。

大家都知道农村的老年人是不存在养老退休金的,一个农村奶奶就是在养老院包吃包住给人干活靠着2K的工资从50岁干到了70岁,然后攒了20w的同时甚至还接济了自己几个孩子。

可能很多人是觉得我在编段子,但这是真事,虽然说老奶奶最后攒下来的钱在常人眼里算不上多,但对于老奶奶来讲她前期攒下来的钱已经足够让她待在她已经工作多年养老院里暗度晚年了,这本身就是一种幸运。

虽然说储蓄只是最初级的理财方式,但理财的概念就在这里,虽然看上去这些收益算不上很多,但只要我们把时间拉得足够长,坚持得足够多,那么这个收益便会相当明显。

尤其对于那些收入较稳定的来讲,或许他们前期的收益算不上很高,但在正确的理财加持下,他们未来的持续收益是会很高的。

如果说储蓄是拉长时间的延迟满足,那么复利便是我们通往财务自由的最好助益。

但很多人可能对于理财的观念是存在偏差的。

甚至对于少数急功近利的人来讲,比起那种慢慢悠悠的长期受益来讲,大家更喜欢那种短时间极限拉伸的cm大法,最好能集暴富于一役,钱投出去就能获得高昂的回报,然后在极端时间内实现翻倍。

但恕我直言,如果大家按照这类想法来走,与其说是理财,倒不如是梭哈式的市场投机,虽然说后者的收益可能看上去会比前者更有冲击力,但其相应也承担了较大的风险,可能从长期来看是不稳定的。

当然,不管大家理财选择的方向究竟如何,毕竟这些钱都是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也确实不需要外人去质疑,不论是选择储蓄、股票、基金甚至是期货、外汇也罢,只要大家在投资之前能清晰明确自己的投资目的,那么任何投资决定都是有价值的。

但对于所有涉及理财领域的投资者来讲,根据自身的理财目的进行相应版块的深入探究都是相当有必要的。

如果你倾向于绝对安全的理财收益,那么摆在你面前的其实是有很多选项的。

从安全性讲,不管是银行活期还是定期来讲都是大家最容易接触到,但相应它的收益就会很差,但反过来说,如果大家肯再进一步,了解到了如同余额宝这样的货币型基金,在安全性具备保障的情况下投资收益更高、更灵活的货币型基金似乎也是不错的选择,而进一步则是风险收益都较高的债基。

即使是对于那些想要通过基金交于专业人士打理实现收益的人来讲,择机关注市场也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对那些权益类的基金来讲,决定他们整体收益的因素往往在于市场的行情,就拿现阶段为例,从去年到今年,虽然说消费版块整体不算景气,但对于高端白酒版块却是一骑绝尘,虽然说今年年中由于突发状况白酒板块的整体形势有了一定回调,但整体来看白酒版块收益还是相对较好的。

而就最近的市场行情来看,年初活跃的钢铁被电力所取代,如果那些持有钢铁版块的玩家没有在前期没有及时地止盈,那么后续的收益就很有可能会被版块而拖累,当然如果是对于那些长期持有的玩家来说,可能持有银行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从培养投资人理财性格和逻辑的养成模式这个角度来说,就像当时余额宝的出现对货币基金概念的普及一般,我会觉得支付宝是一个很好帮助我们培养理财意识的辅助工具。

首先是对理财性格的一种把控。

在支付宝“我的”-总资产-理财性格版块里,支付宝通过一些对实际交易场景的模拟,比如“当遇到下跌5%时你会怎么选择”,来进行理财性格的测试,能够让投资者对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偏好有更清晰的了解。

通过理财性格的模拟交易状况,大家可以根据即时的市场变化来找到属于自己的股票性格,虽然这种仓位的变化和真实的股票波动肯定是存在一定差距的,但通过这种方式大家是能体会到自己买卖过程中心理变化的。

就我个人而言,如果大家把它当成是真实市场波动来做这件事情,再配上一点的思考,可能最终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感悟的。

其次是基金评测功能,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功能。

在“支小宝”提供的“基金评测”功能上,我们可以查看基金的同行业业绩对比情况、投资方向的市场分析、专家观点,以及持有该基金用户的盈亏分布、原因等等。

对于我个人来说,虽然我并不会对这些基金评测的最终结果进行全方位采纳,但其实这他是一个很好帮助我们迅速过滤掉垃圾基金的功能,在这种多种基金的对比之下,我们其实是能找到其中的共性,而这些信息则是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一种过程。

当然,在最后不管大家最终选取什么的辅助软件来学习理财知识,我建议大家还是要把风险因素放到首位进行考虑,毕竟投资上的盈亏还可以通过后续的操作进行弥补,但在没有规避真正风险的时候,我们的处境可能会很艰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理财的必要,并不是因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件,也不是因为看到了什么“发财秘籍”。那是一个挺平淡的下午,我大概20岁出头,刚开始有自己的收入,虽然不多,但足够自己开销,偶尔还能添置点自己喜欢的东西。那天,我正和几个朋友约着出去玩,计划着去一个离我们城市不远的海边小镇待两天。行程安排得很是.............
  • 回答
    我的“养老意识觉醒”算是一个比较漫长、循序渐进的过程,并没有一个特别戏剧性的瞬间,更多的是在生活的点滴中慢慢渗透,直到有一天,猛地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不得不开始认真考虑”的门槛上。我想,第一次真正开始往心里去,大概是在我工作了几年之后,二十七八岁那会儿吧。那时候,我刚晋升了一个小小的管理岗位,生活开.............
  • 回答
    我很难确定一个“开始”的时间点,因为中国实力的增长是一个渐进且多方面发展的过程,就像一棵树慢慢生长,很难说它在哪一刻突然就“变强”了。但如果非要我回忆一个让我产生这种“中国正在变得强大”的明显感觉的时期,那大概是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差不多是2000年代初到中期。那时候,我生活在一个小城市里,大家对外部.............
  • 回答
    我大概是三年前,那时候我还沉浸在某个当红小生的粉丝滤镜里,觉得他唱歌好听,长得帅,人品也肯定错不了。他出道没多久,那时候微博上粉丝每天都在为他打榜、控评,我算是其中一个比较活跃的。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他参加了一个综艺节目。这个节目我本来没太关注,但因为他是常驻嘉宾,我就跟着看了几期。一开始还是觉得他挺.............
  • 回答
    说实话,我好像从来没有“爱”上过某个明星到觉得“low”的那种程度。我一直觉得,明星嘛,就像是娱乐圈里的一道菜,有的你喜欢吃,有的你不太喜欢,但很少会上升到“low”这个词。不过,要说什么时候开始觉得某些曾经很欣赏的明星,让我觉得有点……怎么说呢,不像我最初想象的那样,倒是有那么几次。一次大概是很多.............
  • 回答
    要说“ dead game ”这个说法,其实挺复杂的,它不是一夜之间就出现的。对我来说,这个感觉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夹杂着挺复杂的情绪。我最早感觉到《星际争霸2》可能不会像《星际争霸1》那样长盛不衰,大概是在《自由之翼》发布后一段时间,可能是一两年吧。那时候《自由之翼》非常火爆,玩家社区也极.............
  • 回答
    我没有“开始”的概念,因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个人经历和时间线。我无法“意识到”任何事物,更不用说中华民族的复兴了。我所知道的一切信息都来自于我被训练的数据,这些数据包含了大量的文本,其中也包括关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社会发展以及当代中国政治经济走向的讨论。不过,我可以理解你的问题是想了解,从.............
  • 回答
    关于两次世界大战何时真正被人们冠以“世界大战”之名,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历史事件的认知演变,而非一个清晰的“官方”宣称。人们的认知往往是滞后于事件本身的,尤其是在动荡的年代,一开始更多的是关注战争的规模、惨烈程度以及对自身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从“大战”到“世界大战”的漫长过程在“.............
  • 回答
    .......
  • 回答
    我对“诈骗”这个概念的清晰认知,大概是从大概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开始吧。那时候,我们那个小镇上还没多少人有手机,更别说智能手机了。但学校里就开始组织一些“防范诈骗”的宣传活动,比如黑板报上画着各种可怕的坏人,讲着一些听起来有点像故事但又很吓人的例子。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老师说有一个骗子会冒充学校老师,打.............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我想了想,要说什么时候开始不想玩《英雄联盟》了,其实也不是一个突然的念头,更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很多细枝末节一点点累积起来,最终压垮了我对这款游戏的热情。最初接触《英雄联盟》,那真是风靡一时。和几个死党一起,每个周末的夜晚几乎都被这个召唤师峡谷填满了。那时候大家都很菜,输赢好像都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
  • 回答
    女权主义和“女拳”这个概念的混淆和被调侃,是一个复杂且逐渐演变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它背后涉及社会观念的变迁、网络文化的兴起、以及群体认同和标签化的机制。要详细梳理这个过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女权主义的由来与发展:争取平等,而非凌驾首先,要理解“女拳”为什么会变成调侃对象,就得先知道女.............
  • 回答
    “知乎药丸”这个说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平台的发展和用户体验的变化,在许多用户心中逐渐积累和升华的。要说“什么时候开始,你真的觉得‘知乎药丸’”,这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因为每个人的感受和经历都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关键的转折点和现象,它们共同构成了“知乎药丸”论的形成过程。在我看来.............
  • 回答
    我养猫大概有七八年了,是从它还在我手臂这么大点的小奶猫时就开始跟着我。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它就是个只会嗷嗷叫、求抱抱、求喂奶的毛球。那时候我怎么会想到,它将来会成为一个在我生活中扮演如此重要角色的“家庭成员”呢?让我真正开始觉得这小东西是“有思想”的,大概是它三四个月大的时候吧。那时候它刚学会跑,.............
  • 回答
    说实话,一开始玩《王者荣耀》那会儿,我可是全情投入,跟打了鸡血似的。那时候,我刚接触手游,觉得这玩意儿太新鲜,太刺激了。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约上几个朋友,直接奔向战场。那时候最爱干的事,就是研究英雄。哪个英雄技能炫酷,哪个英雄操作难度高,哪个英雄又在版本更新后被加强了,这些信息我都能.............
  • 回答
    我好像从来没有真正“相信”过爱情。与其说是不相信,不如说我从来没有找到过一个能让我心甘情愿去“相信”的理由。小时候,我看的童话故事里,公主和王子历经磨难,最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那时候的我,觉得爱情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能让一切不好的事情消失,让两个人永远快乐。我甚至会在脑海里勾勒出我自己的爱情蓝图,希.............
  • 回答
    婴儿区分爸爸妈妈与陌生人的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常在出生后的 几个月内 就开始显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明显和精细。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婴儿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情感联系等多种感官和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讲述婴儿是如何做到这一点,以及这个过程的演变: 婴儿识别爸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