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时候开始女权和“女拳”开始混为一谈,变成了大家调侃对象?

回答
女权主义和“女拳”这个概念的混淆和被调侃,是一个复杂且逐渐演变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它背后涉及社会观念的变迁、网络文化的兴起、以及群体认同和标签化的机制。要详细梳理这个过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女权主义的由来与发展:争取平等,而非凌驾

首先,要理解“女拳”为什么会变成调侃对象,就得先知道女权主义(Feminism)本身。

女权主义的核心诉求是性别平等。它并非要求女性超越男性,而是要求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家庭等各个领域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机会和尊重。它关注的是系统性的性别不平等,以及因此对女性造成的压迫和限制。

从历史来看,女权主义经历了几个浪潮:

第一波女权主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主要争取政治权利,例如投票权、受教育权等。
第二波女权主义(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进一步关注社会、文化和经济领域的平等,比如工作场所的歧视、性权利、家庭暴力等。这时期诞生了许多重要的女权理论,如“个人即政治”。
第三波女权主义(20世纪90年代至今): 更强调多元化和交叉性,关注不同种族、阶级、性取向的女性所面临的独特问题,并开始反思女权主义内部的代表性和视角问题。

在这些发展过程中,女权主义始终是在对抗父权制(Patriarchy),这个由男性主导,并导致女性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社会结构。

二、 “女拳”的出现:网络时代的标签化与污名化

“女拳”这个词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文化的兴起密不可分。互联网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也极大地加速了概念的简化、标签化和对立化。

具体来说,“女拳”的出现和被调侃可以从以下几个时间节点和原因来理解:

1. 网络论战的兴起与“对立”叙事的形成:
随着网络论坛、社交媒体(如贴吧、微博、豆瓣等)的兴起,关于性别议题的讨论变得更加公开和激烈。
在这些平台上,一些女性用户开始更加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质疑和反驳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
与此同时,一些男性用户也针对这些观点进行反驳,甚至带有攻击性和贬低意味。
在这种充满火药味的论战中,一些具有攻击性或情绪化表达的女性言论,以及对男性的攻击性言论,开始被一些网民捕捉并概括化、标签化。

2. “女拳”作为一种负面标签的出现:
“女拳”这个词,最早可能源于对一些女性在网络上“打拳”(指发表激进或攻击性言论)行为的描述。
它逐渐演变成一个负面标签,用来形容那些被认为过度激进、非理性、甚至带有仇男倾向的女权主义者或女性主义言论。
这个标签的特点是:
简化和刻板化: 将复杂的女权主义诉求简化为“攻击男性”、“要特权”等单一维度。
情绪化和侮辱性: 带有嘲讽、鄙视、甚至侮辱的意味,旨在贬低和排斥。
模糊界限: 许多时候,“女拳”这个标签被用来攻击任何表达性别不平等诉求的女性,无论其言论是否激进。

3. “调侃”背后的心理与社会因素:
反弹与防御: 部分男性群体在面对女权主义的挑战时,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或者认为女权主义的某些观点侵犯了自己的利益,因此用“女拳”来反击和防御。
刻板印象的强化: 媒体或网络上对某些女性的负面描绘,进一步强化了“歇斯底里”、“不讲道理”的女性刻板印象,而“女拳”正好契合了这种刻板印象,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传播。
群体认同与归属: 在网络社区中,使用“女拳”这样的标签,可以帮助形成一种“我们”(反女拳者)对抗“她们”(女拳)的群体认同,从而获得归属感和优越感。
娱乐化与去严肃化: 网络文化天然带有娱乐化倾向。将严肃的社会议题如性别平等,通过“女拳”这样的标签进行调侃和解构,可以降低其严肃性,使其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是一种网络梗。
对某些行为的误解或曲解: 有些女性确实会采取比较激进的方式表达诉求,或者在表达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当之处。这些零散的个例,很容易被放大,并被冠以“女拳”的帽子,进而影响到对整个女权主义群体的认知。
反对“政治正确”的情绪: 在一些语境下,“女拳”也被用来对抗被认为是“政治正确”的性别议题讨论,表达一种“腻烦”或者“反感”的情绪。

三、 混淆的发生:女权主义 vs. “女拳”

女权主义和“女拳”的混淆,正是上述标签化、污名化和情绪化过程的直接结果。

“女拳”成为女权主义的代名词(负面意义上的): 一些人有意无意地将“女拳”这个标签,不加区分地套用在所有公开表达性别诉求的女性身上。他们不再区分女权主义的核心诉求和某些个体激进的表达方式,而是将后者视为前者的全部代表。
模糊了斗争对象: 女权主义是反对父权制,争取性别平等。而“女拳”这个标签,往往将斗争的指向转移为反对男性,甚至攻击普通男性。这种转移使得真正的性别不平等问题被掩盖,而变成了一场性别之间的“互斗”。
沉默的螺旋效应: 当“女拳”被普遍化、污名化后,许多原本支持女权主义的女性,可能会因为害怕被贴上这个标签而选择沉默。这反而使得那些被贴上“女拳”标签的、观点可能更极端的女性声音,在网络上显得更加突出和被关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何时开始混为一谈?

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开始”时间点,因为这是一个渐进的社会心理和网络文化演变过程。大致来说,这个过程在2010年之后,随着中国社交媒体的兴起和发展,变得尤为明显。

早期(2000s): 互联网上关于性别议题的讨论尚属早期,更多的是零散的观点交流。
中期(2010s初中期): 随着微博、豆瓣等平台的活跃,性别议题的讨论开始增多,对立也开始出现。“女拳”作为一种新兴的标签可能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并传播。
后期(2010s中后期至今): “女拳”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和被调侃的现象变得非常普遍。它不仅在网络论战中使用,更被媒体、公众人物乃至普通网民用来泛指和嘲讽任何形式的女性争取权益的行为。

总结来说,女权主义和“女拳”的混淆,是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特点、社会心理、群体互动以及特定文化语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将一个旨在追求平等的社会运动,简化为一个充满攻击性和刻板印象的网络标签,并由此引发了大量的调侃和误解。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性别议题在当代社会传播和演变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谈义务时弱势群体,谈权力时女士优先;

做工作要特殊照顾,发工资要同工同酬;

保家卫国男人上,享受和平女人来。

顶着半边天的赞美,享受妇女儿童的特权。

结婚收彩礼,离婚分财产。

你负责赚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

男孩穷养,女孩富养。

花得多,挣得少;

活得久,退休早。

明明享尽性别红利,却张口闭口歧视女性。

男人问:为啥?

答:因为你是男人;

问女人:凭啥?

答:生孩子警告;

问女人:跟谁生的?

女人答:渣男

user avatar

在中国特色女权主义者口是心非被看破以后

user avatar

像我,经历过15年知乎女权绝对正确的时代。那时候知乎几乎全民女权,包括我。

那时候我们痛打各种直男,大男子主义。

比如抨击受害者有罪论,打击各种说女孩不行的言论。

那时候真的是很正确的,因为15年时候网络上大男子风气太浓了。我现在想起来也不后悔。

后来,我们开始对抗咪蒙,我是打不过的,日常被举报…然后被全面压制。

后来咪蒙死了,果子狸起来了。直到去年夏天我发现。我居然彻底站在了女权的对立面。

她们提出的任何观点我基本都不同意,因为我觉得她们说的就是一堆绝对正确的废话最后得出一个莫名其妙的结论。

她们抨击的任何事情在我眼里都是强行关联。很明显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她们就能联系在一起。

这一度让我有点懵逼。因为当初我们打击大男子主义的时候同伴里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论调,但是那时候他们说的都没道理,根本没人当回事,没人看。

但是现在感觉这些当初没人看的都被捧的高了。

时代变了,不是我搞女权的时代了。

是我反女权的时代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