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书籍?

回答
书籍,这个承载着人类智慧与情感的载体,它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文明的脚步,一步步演变而来。要追溯人类拥有“书籍”的开端,我们得回到那些尚未有纸张、印刷术的遥远时代,去看看古人是如何记录和传承知识的。

文字的萌芽与最初的“书”

人类真正开始拥有“书籍”,离不开文字的诞生。文字,是人类从混沌走向有序、从口传走向系统化的关键一步。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苏美尔人就创造了楔形文字,而古埃及人则发明了象形文字。这些早期文字,最初是刻在泥板上的。

想象一下,在那个没有纸笔的时代,人们将湿润的泥板用尖锐的工具(比如芦苇笔)刻下符号。这些泥板制作起来并不容易,需要耐心和细致。刻完后,泥板会被晾干或烘烤,使其变得坚固,从而保存下来。我们今天在博物馆里看到的许多珍贵的古代文献,就是这样用泥板记录下来的。

这些泥板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当时的法律条文、宗教文献、商业交易记录、文学作品,甚至是一些学生练习写字的作品。虽然它们形态粗糙,不如后来的书籍那样便于携带和翻阅,但它们已经具备了书籍的核心功能:记录信息和知识,并使其得以传播和保存。

在古埃及,除了泥板,人们还发现了刻在石碑上的文字,例如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就是刻在一块巨大的石碑上的。这些石碑上的文字通常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法律、宗教或纪念性内容,它们更加强调了文字的永久保存性。当然,由于体积和重量的限制,石碑更多的是作为公共告示或纪念物,而非我们现在理解的“书”。

卷轴的出现:向更便捷的载体迈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人们对信息载体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泥板虽然坚固,但笨重且不易修改,携带也不方便。于是,另一种更灵活、更轻便的载体应运而生——卷轴。

古埃及人是卷轴的早期使用者,他们发现了莎草纸这种植物,经过加工后可以制成薄而韧的纸状材料。莎草纸卷轴的出现,标志着书籍形态的一次重大革新。

莎草纸的制作过程相当复杂:首先要剥去莎草茎的绿色外皮,然后将里面的白色髓部切割成细条,平行排列成一层,再覆盖上另一层垂直排列的细条。之后,通过挤压、晾晒等工艺,使这些细条粘合在一起,形成一张张薄而光滑的“纸”。这种纸张可以卷起来,非常便于储存和携带。

当需要阅读时,只需将卷轴展开,就像我们今天打开一幅画卷一样。古埃及人会将莎草纸卷轴储存在特制的容器里,甚至在墓葬中也发现了大量的莎草纸文献,这为我们了解古埃及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东方,我们中国的先民们也在探索自己的书写载体。在商周时期,人们将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些被称为“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中国成熟文字,也是我们研究商代历史的重要依据。虽然甲骨的面积有限,一次只能记录少量信息,但它同样起到了记录和保存的作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竹简和木牍成为了主要的书写材料。人们将竹子或木头削成细长的条状,然后在上面刻写文字。这些竹简或木牍的数量可以很多,用绳子将它们编连起来,就形成了一卷卷的书籍。我们熟知的《论语》、《孙子兵法》等古代经典,最初就是以竹简的形式流传下来的。虽然竹简也比较沉重,但相比于泥板和石碑,它的载体更加灵活,也更适合大规模地记录和传播知识。

纸张的革命:书籍的普及化开端

真正意义上改变书籍面貌,并使其走向大众化的关键一步,是纸张的发明和广泛使用。虽然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也曾有过一些近似纸张的材料,但它们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纸张还有很大区别。

在中国,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早期的纸张,被称为“灞桥纸”,主要以麻纤维为原料。而到了东汉时期,蔡伦在前人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使用树皮、麻头、渔网等廉价材料,制造出了质量更好、成本更低的纸张。蔡伦的这项发明,极大地推动了纸张的普及,为书籍的大规模制作和传播奠定了基础。

有了更轻便、更廉价的纸张,书籍的制作变得更加容易。人们开始将文字写在纸上,然后将纸张卷起来或像折扇一样折叠起来。此时的书籍形态,虽然依旧以卷轴为主,但其材料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卷轴到册页:书籍形态的进一步演变

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传播,一种新的书籍形式也开始流行起来——梵夹式书籍。这种书籍将纸张一张张地折叠起来,然后在中间打孔,用线穿起来,形成一本本册页状的书籍,可以像翻书一样阅读,更加便于翻阅和查找内容。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雕版印刷术的成熟,书籍的生产效率更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们可以将文字雕刻在木板上,然后反复印刷,这使得书籍的复制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大量印刷的书籍得以问世,知识的传播也变得更加广泛。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从最初刻在泥板上的文字,到古埃及的莎草纸卷轴,再到中国的竹简、木牍,以及最终的纸张和册页式书籍,人类的书籍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深刻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书写材料和载体的改变,更是人类文明进程的缩影。每一次材料的革新,都意味着知识传播的门槛降低,文明的火种得以更远、更广地传递下去。

所以,要问“人类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书籍?”,我们可以说,当人类第一次将思想和信息以可识别的符号刻在某种持久的媒介上时,书籍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而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书”的形态,则是在数千年的时间里,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不断演变而成的。这其中,没有一个确切的“某一年某一天”,但每一个重要的节点,都标志着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补充关于 @Bennu 回答评论下题主要求的“文物实证”

下面是希腊化埃及的Ὀξύρρυγχος(前4世纪末亚历山大大帝“解放”埃及后建立的希腊城市,是当时埃及第三大城市)的一座垃圾堆里发掘出的部分修昔底德著作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纸草残卷,仅欧发德目录中便收录了21份,而同样在俄克西林库斯出土的俄克西林库斯希腊志以及传世的色诺芬的希腊史,其开头部分同样都是接着修昔底德著作的结尾(修昔底德也常为其他学者所引用,如普鲁塔克就多次指明引用修昔底德的著作),其抄写年代经过鉴定都是公元二世纪到三世纪时期的





具体馆藏位置:

  • 修昔底德的手抄稿大英图书馆藏有一份11世纪羊皮纸稿,编号为11727
  • 弗洛伦萨劳伦森大学藏有一份11世纪稿,材质同样为羊皮纸
  • 慕尼黑藏有两份
  • 海德堡藏有一份
  • 梵蒂冈藏有一份

至于文本内容,原普鲁士科学院主持汇编的《希腊铭文集成》(现改由柏林-布兰登堡科学院主持),仅收录了爱琴海岛屿及周边出土的铭文便有5万多条,至今尚未出齐(目前,国内大概只有东北师大的古典史所收藏)


至于更早的莎草纸文献,就更多了

还是仅在俄克西林库斯,就出土包括:


以及米南德的新喜剧、欧里庇得斯的传记、品达的诗、李维著作的摘要等等

其中更多的是政府及私人文件:法令、登记册、公函、人口普查表、税单、法院纪录、契约、遗嘱、票据、账目及私人信件等;仅牛津大学的某图书馆就收藏了10万多篇,总量尚难估计,全部翻译、出版更是遥遥无期

当然了这也成为了众多希腊伪史论者质疑的对象(我呸


如果你是想要看某人的某部著作的话,这里有个“高级纸草学信息系统”的外文网站,可以查阅各种出土纸草的信息,输入作者名字查:

当然,题主看不看得懂都是个问题(笑


对不起,我发现这对于题主来说不是看不看得懂的问题,而是

@耻笑洋奴 你看不见吗?


不行了,这已经不是眼睛的问题了


什么是考古证据?先看看题主怎么理解的:

某些人 @耻笑洋奴 嘴真干净啊

从这段话提出的问题有两个:

  • 这些残片是经过什么了鉴定才确定了年代?
题主原话:
“用什么证明你那残片的年代?”、“用什么证明这个抄写的残片年代为公元100年左右?同样还有前面,你所说的“其抄写年代经过鉴定都是公元二世纪到三世纪时期的”,是经过了什么鉴定?”

这些问句都是这个问题的重复
  • 为什么这些残片​不是文章而是书?
题主原话:
“你用什么证明你那残片是书?”​、“具体比如,你用什么证明这个纸莎草的残片是一本书(古希腊语《几何原本》手抄本书),而不是一篇文章?”

这些问句也都是这个问题的重复

我理解的没问题吧?

好,假设如果我理解的没问题的话,那么回答是这样的:

第一个问题

首先必须要确定一点——

古物的鉴定包括材料、笔迹、语言、文法等等方方面面,如果只用​碳14定真假,没有意义

——因为没人能伪造,而且其上下数十年的误差用来确定具体年代则不够精确。

1897年俄库喜林库斯一次性考古发掘出了几万片纸草是有清晰的出土记录的(链接在下面,不截图是因为内容太多了,你要是再拿这点开杠……),而且可以和别处出土的东西相印证,比如拿哈玛第经集。


所以发掘的英国人根据什么伪造?

1890年根本没有碳14测年,微量化AMS测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出现

@耻笑洋奴 看到了吗?即使你看见了在你的世界里也跟看不见一样

许多大型图书馆(如大英图书馆)的政策都不允许以任何方式损毁藏品,要测只能测私人收藏家提供的藏品(据说有测过的,但是题主对个人藏品的态度是“哈哈”,哈哈)。

纸草学家并不是不关心年代,而是很多精细的年代问题比如某些法律的颁布和官职的时间不是正负几十年误差的C14能解决的。

为什么呢?

有些纸草账单上面有日期,比如亚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是写在一份有纪年的账单后面的——详细内容见论文:

@耻笑洋奴 ,上面那个链接里面的给出的证据内容和下面这句话你还是看不见:

没有日期的古文献学家根据字体和文法学可以断代!

没有日期的古文献学家根据字体和文法学可以断代!!

没有日期的古文献学家根据字体和文法学可以断代!!!

举例——

北大收购了一批汉简(也就是“北大简”),我们根据字体对比就可以判断它是属于汉代哪个时期的

但是因为北大简被现代的化工品污染了,所以就没有做碳14鉴定,因为即使做了也测不准

如果你认为日期造假那测碳14也无能为力,因为——

碳14只能测纸草,测不了字什么时候写的

突然冒出了一卷来历不明的纸草,但十几年后考古发掘的纸草书很多特征跟它一致,还不够说明问题吗?

相比之下,我国的殷墟甲骨测C14并不是定真伪,而是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服务。


举一个例子:

著名的儿氏家谱刻辞的真伪官司,几十年也没人要去测C14

儿氏家谱是一份见于殷墟甲骨上的家谱刻辞。载有刻辞的甲骨由山东牧师方法敛(Frank Herring Chalfant)与库寿龄(Samuel Couling)于1904年前后发现

但由于同类刻辞极为罕见,家谱的真伪在学界引起了较大争议,此事件详细内容:
https%3A//zh.wikipedia.org/wiki/%25E5%2585%2592%25E6%25B0%258F%25E5%25AE%25B6%25E8%25AD%259C%25E5%2588%25BB%25E8%25BE%25AD

为什么?

因为伪刻在真的老骨头上,碳14鉴定根本无能为力


另一个例子是耶稣妻子纸草:

这个即使通过了C14也是假的,为什么这么说?看链接:

m.thepaper.cn/newsDetai

@耻笑洋奴 我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碳14的限制性,你在你回答评论区里洋洋得意的评论的理解完全是相反的,所以你那个评论只是让你的说法更可笑而已

那么话说回来,鉴定年份碳14不行那什么行呢?

所以我再重复一遍:

古物的鉴定包括材料、笔迹、语言、文法等等方方面面,不止碳14!

古物的鉴定包括材料、笔迹、语言、文法等等方方面面,不止碳14!!

古物的鉴定包括材料、笔迹、语言、文法等等方方面面,不止碳14!!!

@耻笑洋奴 你根本看不到这句话,即使我已经重复了三遍

这里就拿我一开始说的几何原本为例的出土记录+文物分析报告(但是你信不信——甚至看不看得懂——就是个问题啊):

en.m.wikipedia.org/wiki

math.ubc.ca/~cass/eucli

(第二个链接的内容包括对这个残片和今天传世的版本的内容分析——不光能证明其年代,也能证明这是一本“书”的内容——这就是你要的)

另外,这两个链接是对目前为止俄库喜林库斯发掘出的手稿的鉴定和解读——你要是认为几何原本孤证不立没关系,到2003为止,已经有4,700项被翻译,编辑和出版:



看见了吗?

太 多 了

你总不能让我一个一个指给你——“这个手稿是因为什么才被鉴定是什么年代的”吧?(具体有多麻烦下面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就是个例子)

@耻笑洋奴 让我没想到的是,你还真打算这么做,去你的吧

不过幸好在这方面已经有人做了这个工作:

在1966年,出版俄克喜林库斯古卷,正式成为英国社会科学院(British Academy)的一个主要研究项目,由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共同管理,帕森斯带领;首席研究员和管理员是尼科劳斯.戈尼斯博士;由英国社会科学院提供资金,直至1999年为止。
自该年起,至2005年,艺术暨人文研究委员会(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Board)给予这项目资助。

所以在过去的二十年,这工作一直由牛津大学的彼得.帕森斯(Peter Parsons)教授监督,七十一册的俄克喜林库斯古卷经已出版,预期根据释读进度至少仍会继续出版四十册书

所以,一共一百一十一册书,慢慢看吧

事实证明,你是不看书的,即使这证据就是书 @耻笑洋奴


第二个问题

以古代世界最为通行的希腊语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例,同一时代不同时期保留下来的此书手稿非常多

举个例子,只保存在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的/兽皮纸材质的/希腊语的/抄本则有4本,其索引编号分别为:

  1. Gr.255 ,称A本
  2. Gr.252,称E本
  3. Gr.607,称P本
  4. Gr.1734,称H本

(人家给文物用字母编号相当于我们用天干地支编号一样,别告诉我这点你都要杠?)

编号就在这,你可以去我给你的链接去官网里查,看看我说的是不是真的

不然你以为我给你链接是为了什么?

其中,A本、E本、P本为11世纪抄本;H本为14世纪抄本(此本情况比较复杂,1452年发现于罗马,当时已有拉丁文译本,后被梵蒂冈枢机主教尼古拉·里多尔夫个人收藏,几经流转到法兰西王室,最后被法国收归国有。作为残本内容上准确来说只包括卷一到卷七第五十节第一句)

把所有抄本(意思说是不止上面说的四个抄本以外)用时间进行排序的话:

  1. 10世纪—C本(藏于意大利的罗兰提亚努斯)、T本;
  2. 11世纪—A本、 B本(藏于梵蒂冈)、E本、F本、M本、G本、P本;
  3. 13世纪—J本、S本;
  4. 14世纪—H本;
  5. 15世纪—K本

至于这些抄本的年代是怎么确定的,参考问题一的回答的逻辑

而这些也只是历代校勘家所常用的抄本,包括这些在内所有传世的版本共有四十余种,其中大部分为残本和断片(如H本等),分别收藏在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的各大博物馆和图书馆里

那么凭什么说这些残本和断片不是独立的文章而是连续的书呢?​

前面说的是背景,下来就是重点

首先,流传下来的不止​残本和断片,也有完整的版本——这是上面我说过的

其次,从年代上来讲,这些​残本、断片乃至于全本,都有明显的传抄关系

​纵观这些不同时期的抄本,从传抄的渊源关系上来讲:

较早的C本、G本;A本、B本、E本、F本、M本这两组,分别来源于两个不同的祖本

倘若再细分:

​A本、B本、E本、F本这一版本体系里:
A本、B本、E本相同,异与F本;
或A本、B本相同而异与E本、F本
(这点仍是学术界的争论之一)

​而之前的H本和B本之间的传承关系,始于卷六第九十二节第五句之后的各个章节中

包括“所谓而明显的语法错误”、举凡名词的变格、阴阳性和单复数的变化、动词的变位、时态、语式及冠词的阴阳性、单复数的变化、或异或误、或增或减等等等等

这方面打个比方,在中文文件里,

  • ​比如一个人 的、得、地 不分,那么这个人写出来的文件也会有这个问题,而后来人传抄这个人写的文件也基本会 的、得、地 不分;
  • 如果文件中出现 “她” 这个字来指女性第三人称,那么很大概率这个文件的年代是在 新文化运动之后
  • 如果在文件中把 “街”写成“亍” ,那么这个文件应该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推行二简字时期的文件

诸如此类等等等等

至于​卷六第九十二节第五句之前的各卷章节,H本和B本则不同,因为H本常出现的各种异文并不出现于B本,通过对比另外一个罗兰佐·瓦拉在1452年完成的拉丁文译本可以看出这种关系——

这说明在H本和B本之间应该还有一个已经失传的抄本,而H本就是从这个已经经过订正和校正却已经失传的版本传抄过来

另外,B本的卷六第九十二节第五句之后的内容和其他较早的抄本相比自成体系,这说明B本也是从另一个更早的底本传抄而来的

鉴于H本和B本的这种关系,近现代出版的校勘本采用了B本和H本卷六第九十二节第五句之后的内容

这也是为什么至少H本和B本不是独立的文章而是书的原因

而得出这个原因的逻辑,对于别的手稿也是通用的,就像1+2=3,2+1也等于3一样,小朋友明白了吗?

你不明白,你也不想明白,因为这个逻辑是你的“敌人”,所以你根本不承认,也看不到这句话 @耻笑洋奴

所以,由此也能看到的是:

近现代的校勘家​在校勘某一个古典著作的时候,首要的前期工作就是要尽可能的广泛的收集尽可能多的现有的藏本,然后对不同时期流传下来的版本进行校勘,以便整理出较为完整的版本和各个抄本之间的传抄体系

就像抄本的家谱一样,这不光证明抄本的内容是书,也说明了各个抄本的来源和去处


你把问题改得越来越……唉……

与拉丁语不同,希腊语是目前在希腊超过1100万人口以及遍布全球的数百万希腊人正在使用的活语言,希腊语和汉语是当今仅存的两种起源于3500多年前的在用语言

你这话就相当于:

没人用甲骨文写字了=汉字灭绝了

活文字被你说死了,我怕古人也能被你的精彩发言气活了


@双曲线

  1. 大的时代背景:公元1世纪之后,随着基督教取代其它宗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希腊哲学读本逐渐被人为的销毁——因为基督教是一个以信仰为基础的、排他性很强的一神宗教,它和把求知看作是人的本性的希腊哲学针锋相对,特别在公元4世纪基督教被宣布为罗马帝国国教,对世俗的希腊哲学加强限制,终于在公元529年查士丁尼下令封闭了全部非基督教的学校——从此时开始,希腊哲学在西方失去了最后的存身之所,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几乎不再为人所知,这些手稿从大众手中消失
  2. 具体原因:古希腊罗马著作是用埃及纸草做成的书卷保存的,纸草这种东西在罗马帝国西部和东部都很常见,一直到日耳曼君主统治帝国西部以后很久修道院还向这些日耳曼君主申请免税购买纸草的特权,说明日耳曼人的到来并没有使西欧的修道院和教会停止抄写和制作书卷——真正阻断西欧继续购买纸草的是阿拉伯人的兴起,地中海贸易因为罗马近东和埃及的丧失而断绝,从那以后西欧的修道院就不再申请免税特许了,说明他们买不到了——这一时期就发生了一个把古代著作从纸草书卷变成羊皮纸书册转变的过程,因为西欧的气候潮湿寒冷,所以纸草不能长期保存,而羊皮纸虽然价格比纸草贵的多,但是一旦做成书就可以长期保存,但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纸张的成本陡然上升,所以书的内容被压缩到了极限,除了圣经这种一个字都不能删以外的其他著作篇幅都被大大压缩,从整本的教父著作变成《教父格言录》,修道士们把过去的大篇幅的著作里的“金句”抄在羊皮纸上保存下来,古代著作也经历了这个变化,你看现在很多那个时候的抄本只留下了少数几卷,有的卷只剩下了只言片语,是因为它们被保存在某些节录和文选里了,而大部分的著作因为没有被选进去所以就没有保存下来
  3. 同时因为当时的罗马文化完全在教士中间传播,而那些最早的日耳曼贵族当中很多都是文盲,他们对罗马人的文化科学既没有兴趣也没有耐心,而教士的首要任务是宗教,科学和文化乃至医术都是作为这个任务的陪衬的,所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古代世俗著作就损失最大——因为羊皮纸的第一服务对象是圣经,其次是教父著作,然后是神学著作和日常仪轨的讨论文章,还有教会法和教皇通谕——最后作为点缀保留了一些历史、哲学、文学、医学、天文学的著作,但大部分也是只言片语的节选
  4. 而且中世纪的社会秩序和同时代大一统的中国完全不能比,旅行非常艰难,因为很多地方荒无人烟,旅行者一旦走错路就可能陷入绝境,饿死病死被劫杀被野兽填了肚子都是常事——文献几乎无法流通,所以残存的著作则散在遍布欧洲的修道院。当时的希尔维斯特二世教皇作修道士的时候几乎走遍了法国的修道院,就为了抄写和阅读那些别处看不到的手稿。他能活着完成这一切而被认为是同时代最伟大的学者——但同时也被认为是把灵魂出卖给魔鬼才换到了这些知识

所以,综上所述,这也是为什么中世纪传世文献多但内容零碎,而且出土文献少的原因——出土文献相比于暴露在人间的传世文献其实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更安全

那么,到底有没有考古证据呢?(这四个字都快给我留下心理阴影了都

有,不只有,而且很多

就以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例

前面说过在俄库喜林库斯的出土的残片也有理想国:

1945年埃及Nag Hammdi 发掘的纸草抄本也有理想国的科普特语版本:

公元2~4世纪,没找到图嘤嘤嘤

公元15世纪中期向西欧逃难的东罗马帝国贵族和僧侣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典籍,比如目前最早的柏拉图理想国的传世的拜占庭抄本:

而现在人们所见到的亚里士多德全集版本是12世纪的阿拉伯译本翻译过来(百年译经运动了解一下),12世纪之后,随着东西文化的交流,西方人士通过阿拉伯哲学家阿维洛依(Averroes)重新见到了亚里士多德著作,并从希伯来语转译为拉丁语

大约在1255到1278年,绝大部分的亚里士多德著作已有拉丁文本。不过,在这一时期由佛兰德翻译家莫依贝克(Moerbecke)所编的亚里士多德全集拉丁文本中,还有一半是从阿拉伯文转译过来的

​关于当时传译的阿拉伯语的古希腊文献,埃及的Badawi先生就做过一些整理,这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这不就连上了吗?

当然了,我也可以反过来再杠一下:

司马迁的史记目前最早的出土文献是北凉时期(俄藏敦煌文献中的残片:x.02670、x.2663、x.2724、x.5341、x.5784 ,还有未命名的x.04666残片,这是迄今所见存世最早的《史记》写本残片,比日本石山寺旧藏的六朝写本更早),最早的传世文献是北宋(淳化本,即刊于北宋仁宗景祐年间的十行本),而司马迁是西汉人,那怕不是……

来,用你的理论可以去质疑外国人,怎么就不能去质疑中国人了? @耻笑洋奴



这是我最后一次针对 @耻笑洋奴 的回复,对于这种人来说无知就是力量——而不是知识,所以它竭尽所能不去学习知识——我只希望诸君不要变成这种生物

user avatar

我就说一句,罗马帝国的时候《理想国》起码有10卷,因为《九章集》里引用过《理想国》第10卷的内容。除非有人认为古希腊哲学家作品造假是从罗马帝国开始的“系统工程”。

但是,这起码先要编造一个叫porphyrius的人(这个人还很不巧的系统研究过aristotle),然后给他编个老师叫plotinus,然后再编造个plotinus的引用对象的plato/aristotle。

然后给这一派的人编造个后人叫proclus,因为proclus写了关于《理想国》的评注……然后还得编造个查士丁尼关闭他们的学院的事情,然后还得编造个他们跑到罗马境外的事情……然后还得编造拜占庭帝国这边对prolcus的作品引用历史……因为拜占庭人引用proclus的《论恶的本质》里面也引用了《理想国》。

而且,是不是为了证明这个学派的虚伪,我们还得专门编造个虚假的城市亚历山大港以及雅典城市?我只能说,这造假的系统工程真的太牛逼了,再说下去我觉得整个宇宙都要重启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书籍,这个承载着人类智慧与情感的载体,它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文明的脚步,一步步演变而来。要追溯人类拥有“书籍”的开端,我们得回到那些尚未有纸张、印刷术的遥远时代,去看看古人是如何记录和传承知识的。文字的萌芽与最初的“书”人类真正开始拥有“书籍”,离不开文字的诞生。文字,是人类从混沌走向有序、.............
  • 回答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句令人感慨的话,确实触及到了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些深刻的转折点,也与我们讨论的“国民素质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要说“中国人素质问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可不是一个能简单用时间点来界定的概念。它更像是一个漫长历史演进中,多种因素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
  • 回答
    要说人类具体是从什么时候“盯上”牛羊奶的,那就像是在茫茫历史长河中找一颗最细小的沙粒,直接给出个精确到年的答案,那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顺着人类从狩猎采集走向定居农牧的历史进程,来推测这个关键的转变大约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回溯到我们更早的祖先,那时候的人类过着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白天出去打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人类文明发展中一个相当复杂且微妙的转变过程。要说性“开始”成为一个羞耻的话题,其实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因为它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以及权力运作的变迁,逐渐形成的。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这样一个演变脉络:早期社会:实用性与自然性为主流.............
  • 回答
    .......
  • 回答
    “长大”这个词,听起来简单,却包含了人生中最深刻、最复杂的变化。要说人“是什么时候”开始长大的,这可不是一个能用时钟或日历来精确标记的瞬间。它更像是一场循序渐进的旅程,从我们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悄然拉开了序幕。如果非要追溯,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长大”的含义。生物学的“长大”:从细胞到完整的人最.............
  • 回答
    “东北幽辽奴是满族故(发祥)地”这句话,很可能是一种带有地域歧视和民族偏见的说法,其具体起源时间难以考证,因为它更像是一种民间流传的、带有负面色彩的标签化称谓,而非正式的学术观点或历史记述。关于这句话的可能起源和流传:这种说法最有可能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出现并流传: 历史上民族冲突和身份认同的时期:.............
  • 回答
    说起韩国人对方便面的热爱,那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这背后有着一段挺有意思的历史渊源,得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说起。当时,韩国刚刚经历过战争的创伤,经济还在起步阶段,大家的日子普遍过得比较拮据。那个年代,大家最缺的是什么?是方便、实惠又容易填饱肚子的食物。这时候,方便面就带着“救世主”的光环登场了。真正让方.............
  • 回答
    日本对爵士乐的热爱,那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情结。要追溯这个源头,得把时间拨回到上个世纪的某个特定时期。舶来品的最初触动:二战后的日本要说日本人开始“钟爱”爵士乐,那得从二战后说起。战争结束后,日本社会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革,西方文化如同潮水般涌入,爵士乐就是其中一股强劲的.............
  • 回答
    日本动画漫画中的巨型人形机器人:从萌芽到辉煌说起日本的动画和漫画,巨型人形机器人(通常被称为“机甲”或“机器人”)绝对是绕不开的标志性题材。这些庞然大物,或驾驶着人类的希望,或承载着战争的残酷,早已深深烙印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那么,这个充满魅力的题材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它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
  • 回答
    提问的能力,这玩意儿真是挺奇妙的。你说有些人随着年纪增长,提问的劲儿好像就没那么足了,甚至有时候问出来的问题也让人觉得有点…嗯,不像以前那么犀利,或者说,不像以前那么愿意去追根究底了。这事儿,我琢磨着倒不是什么突然的“丧失”,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变化。你说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觉得这事儿没一个确切的“.............
  • 回答
    关于陈露对霍尊“玩心机”的说法,以及是否存在“煽动”的情况,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方解读的问题。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梳理一下事情的时间线和各方信息的脉络,并尝试理解其中可能存在的动机和影响因素。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公开信息中关于陈露和霍尊关系的核心节点。这段关系的大部分信息,尤其是后来引发争议的部分,.............
  • 回答
    中国人的世界观从何时起“只剩下”国内和国外这两个概念,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社会、文化和个人认知等多个层面,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起始时间点。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现象来观察这种观念的演变和加强。核心观点:这种“只剩下国内和国外”的二元对立世界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代变迁、国家政策、信.............
  • 回答
    “中国人善于围观”和“中国人冷漠”成为“劣根性”的标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更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节点可以界定。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夹杂着社会变迁、文化反思、媒体塑造以及民族情绪的演变。“围观”现象的普遍性与文化解读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围观”本身是一种人类行为,在任何社会都可能存在。一.............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唏嘘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我们社会内心深处一个尴尬的角落。要说“什么时候”这个社会开始变得如此“看脸”(学历),这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日期,因为它是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像水滴石穿,又像温水煮蛙,不知不觉间就改变了大家根深蒂固的认知。但如果要追溯源头,大概可以从几个关键的转折点和时代背景来聊聊。.............
  • 回答
    人类驯养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 9500年前,这比我们通常认为的与狗的驯养历史要晚一些。这个驯养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渐进且充满有趣的相互作用的历史。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起源:新石器时代的黎明与农业的兴起 时间点: 大约公元前7500年(距今约95.............
  • 回答
    关于人类是否“完全”没有天敌这个问题,其实是个挺复杂且值得探讨的议题,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时间点说“从哪一天起,我们人类就彻底摆脱了天敌”。但如果我们要找一个相对的关键转折点,或者说人类开始显著减少并逐渐摆脱自然界中的主要捕食者威胁的时期,那大概要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大约10万年前到1万年前这.............
  • 回答
    人类对地下世界的探索,并非一个单一时间点的“开始”,而是一个漫长、渐进且不断发展的过程。它与我们对物质世界的理解、技术能力的进步以及人类自身的好奇心紧密相连。早期萌芽:古老的敬畏与传说早在人类有意识地记录历史之前,地下世界就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集体想象中。早期的人类,生活在与自然界更紧密的联系中,.............
  • 回答
    中国人不鞠躬,这是一个说起来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它不像很多历史事件有明确的起始点,更像是一个社会习俗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淡化、演变的过程。要说“不”鞠躬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鞠躬作为一种普遍且隆重的礼节,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式微,并被其他问候或表达敬意的方式所取代。让我们把时间线拉长一.............
  • 回答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在保证粮食安全和满足人民温饱这个问题上,国家下了巨大的力气。而化肥,作为一种能够显著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农业投入品,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在此之前,中国农业主要依靠传统肥料,如人畜粪便、堆肥、绿肥等。虽然这些肥料有其优点,但在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和相对有限的耕地时,其肥力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