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网友抨击《刺客信条:英灵殿》题材?

回答
网上关于《刺客信条:英灵殿》题材的争议,说起来也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说是所有网友,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玩家和评论者对此提出了批评。我尽量详细地给你掰扯掰扯,争取不让它听起来像个机器报告。

说白了,抨击声主要集中在 对维京题材的刻画是否真实、是否尊重历史,以及游戏本身是否过度迎合某些流行文化趋势 这几个方面。

一、 对维京历史和文化的“不尊重”与“误读”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一点。很多对维京时代有一定了解的玩家,尤其是那些对历史细节比较在意的人,觉得《英灵殿》在很多地方“玩脱了”,走了形。

维京战士形象的过度“粉饰”和浪漫化: 游戏里的维京人,尤其是主角艾沃尔,被描绘得像是一群勇猛、豪放、重情义的北欧战神。他们挥舞巨斧,身披皮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享受抢劫、畅饮、战斗的乐趣。这固然很酷,也很符合大众对维京人的刻板印象,但历史上的维京人远比这复杂。
不是只有战士: 维京时代是一个庞大的社会体系,有商人、农夫、工匠、探险家等等。游戏里虽然也提到了定居和发展,但核心玩法和玩家关注点仍然是战斗和征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维京人作为一个多元社会群体的真实性。
“洗白”了掠夺行为: 维京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海盗式的袭击和掠夺。游戏里当然也展现了这些,但往往会用“复仇”、“夺回土地”、“建立新家园”之类的理由来解释,并且把被袭击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描绘成腐败、懦弱或者专制。这种做法被一些人批评为“洗白”,给他们的掠夺行为增添了道德合理性,冲淡了其残酷性,也可能是在迎合当下一些“反抗压迫”的叙事潮流。
对宗教和神话的“混合”和“改编”: 游戏里将北欧神话中的神祇(如奥丁、索尔)以一种非常直接、可互动的方式融入了主线剧情,甚至主角艾沃尔本身也被塑造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神选之人”或“奥丁的化身”。虽然《刺客信条》系列一直有“第一文明”和现实交织的设定,但《英灵殿》在这方面的处理方式让一些玩家觉得过于奇幻,削弱了历史的厚重感,也可能是在消费北欧神话的流行度。

历史细节的“马虎”或“不准确”:
英格兰的描绘: 游戏中对9世纪的英格兰地图、城镇布局、社会结构、政治势力划分等,虽然大体框架没问题,但一些玩家指出存在不少历史上的疏漏或者简化。例如,一些城镇的规模和重要性可能被夸大或缩小,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或参与人物可能被改编得过于为了服务剧情。
服饰和装备: 虽然《刺客信条》系列在服装设计上一直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有些玩家觉得《英灵殿》的维京人服饰,特别是皮草的使用和整体风格,有些过于“花哨”或“现代”了,与一些历史考古发现的维京服饰风格存在较大差距。
社会习俗和语言: 游戏中的人物对话、互动方式,以及一些社会习俗的展现,可能也是基于现代人的理解进行加工,而非完全还原历史。

二、 游戏设计与叙事风格的批评

除了历史题材本身的争议,游戏的具体设计和叙事方式也招致了一些批评。

开放世界的填充物过多,玩法重复: 这是《刺客信条》系列近年来的通病,在《英灵殿》中也体现得比较明显。地图上充斥着大量的“资源点”、“可探索区域”、“支线任务”,很多玩法(比如收集神话碎片、清理区域敌人、攻占堡垒等)都比较公式化,容易让人感到疲劳。虽然是维京题材,但这种“清地图”式的玩法并没有带来特别新鲜的体验。
主线剧情的“拖沓”和“缺乏焦点”: 游戏中有几个大区域的剧情分支,虽然是为了展现英格兰各地的征服过程,但有时候会让人觉得主线不够紧凑,推进缓慢。同时,艾沃尔自身的成长弧线,以及他与兄弟西格德的关系,虽然是核心,但被淹没在大量的其他内容中。
“刺客”身份的模糊化: 虽然游戏名叫《刺客信条》,但主角艾沃尔和他的大部分同伴,更像是维京战士和部落领袖,而不是传统的潜行刺杀者。他们更喜欢正面冲突,使用斧头和盾牌砍杀敌人。游戏的“刺客”元素更多体现在一些剧情设定和少数任务中,这让一些喜欢系列早期潜行和高科技元素的玩家感到失望。他们认为游戏名不副实,更像是一款“维京战神”游戏。
游戏本体的“DLC化”和“内容碎片化”: 一些玩家认为,游戏发布后不断推出的各种大型更新和DLC(如“怒火围攻”、“巨毒之王”等),反而显得游戏本体内容不够充实,需要通过后续付费内容来完善和丰富体验,这让一些玩家感到“不被尊重”。

三、 迎合流行文化与“政治正确”的质疑

这部分争议可能相对比较微妙,也容易被放大,但确实是存在的一部分声音。

对北欧神话和维京文化的“泛娱乐化”: 有观点认为,《英灵殿》过分地将维京文化和北欧神话元素“泛娱乐化”,变成了大众化的消费品。虽然这能吸引更多玩家,但可能也削弱了其本应有的历史深度和文化独特性。
关于性别和人物塑造的争议: 《英灵殿》允许玩家选择扮演男性或女性艾沃尔,并且剧情中也包含了一些对女性角色的突出和肯定。这本是游戏多元化和包容性的体现,但有些网友将此与所谓的“政治正确”挂钩,认为这是为了迎合某些价值观而做的设计,而非完全出于故事需要。比如,有些人认为女性艾沃尔的战斗力不输男性,这不符合他们想象中的古代社会性别角色划分。当然,也有很多玩家认为这是游戏进步的体现。
对“现代性”的注入: 有些批评认为,游戏在人物的价值观、情感表达、以及一些社会理念的展现上,过于现代化,没有完全贴合9世纪的时代背景。例如,游戏中对某些政治联盟的理解、对荣誉的定义,可能更偏向现代人的视角。

总结一下,网友抨击《刺客信条:英灵殿》题材,大概率是基于以下几个层面的不满意:

历史考据不够严谨,对维京文化的刻画过于浪漫化和简化,甚至存在误读。
游戏设计上存在重复性内容多、玩法略显陈旧的问题,未能完全摆脱系列通病。
“刺客”身份的弱化,让部分系列老玩家感到名不副实。
对历史和文化的“加工”有时被视为迎合流行趋势,或者存在对某些群体和价值观的“过度关注”。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这只是一部分玩家的看法。也有大量的玩家非常喜欢《英灵殿》的设定,认为它在游戏性、画面表现、以及对维京文化的氛围营造上做得非常出色。这场争论本身,也反映了玩家群体对于历史题材游戏,在娱乐性和真实性之间的平衡点,有着不同的期待和标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抨击很正常,英灵殿和历代AC确实有冲突,看游戏剧情不光要看怎么说,还要看游戏内是怎么引导的。

刺客信条一开始看似是阿萨辛恐怖分子,但你在罗马或者伊斯坦布尔杀几个平民,立刻就失去同步。

这啥意思啊?意思是主角是个好人,主角不杀平民。

战场上,刀剑相交,你来我往,各为其主,死了也怨不得人,但平民是不能杀的。

刺客不一定正义,刺客也会连带的误杀平民,但哪个刺客是有目的的屠杀平民的?

从CG上看,英灵殿的主角行事已经大大偏离了玩家对刺客的传统印象和道德要求。


当然了,我们知道育碧是一家 法国公司 。(滑稽)

从刺客信条3开始,他们一直致力于干一件事,那就是砍英国人……

user avatar

我寻思当年中世纪2全面战争的教学关让玩家使用征服者威廉暴揍哈罗德二世的时候还没人扯什么美化侵略呢。

要说起来诺曼鬼子可是做的比北欧人绝多了,一登陆就四下奸淫掳掠焚烧乡里,建立统治后又搞全国检地改封,设立严刑苛税,鱼肉平民迫害贵族,甚至在自己的节日庆典上还出于疑惧下令屠杀撒克逊平民。换个背景岂不是跟《鬼子来了》一毛一样。

就奇怪ck2和中世纪2全战咋没人抵制,英国人自己咋不去抵制,反而让征服者威廉的雕像到现在还立在他们广场上?

费解啊费解

user avatar

因为历史上发生过的一些事情是不好的,所以假装这些不好的事情都没有发生过!谁如果敢提起这些事情,他就是居心叵测,就是别有用心!

有些人干脆把那些不干净的地方给掩盖住,然后感叹:哇!我们的历史多么光辉美丽!多么冠冕堂皇!

知道吗?那些想扭曲事实的人,想篡改历史的人,他们就希望你们这么想,他们就希望你们这么自欺欺人。

当每个人都只想盯着光明看的时候,黑暗里的肮脏龌蹉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上关于《刺客信条:英灵殿》题材的争议,说起来也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说是所有网友,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玩家和评论者对此提出了批评。我尽量详细地给你掰扯掰扯,争取不让它听起来像个机器报告。说白了,抨击声主要集中在 对维京题材的刻画是否真实、是否尊重历史,以及游戏本身是否过度迎合某些流行文化趋势 这几个.............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一些场景,也引发了我对人与信息、社会与个体之间关系的思考。为什么有些人在网上对政府表现得如此“激进”或“不理解”,甚至在很多人看来是“缺乏基本常识”呢?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基本常识”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而.............
  • 回答
    “爱狗人士”这个词,这两年真是成了网络上的一个焦点,而且不少时候,这个焦点是负面的,很多人在网上声讨、抨击他们。说实话,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股“抨击”劲儿到底从哪儿来。首先,最直接的一个导火索,也是大家最有感触的,就是“宠物主人”与“普通公众”之.............
  • 回答
    关于“日本村战”引发网友争议的现象,可能涉及以下几个复杂的原因和背景: 一、词汇可能存在误读或语境误解1. “村战”的字面含义 “村战”直译为“村庄战争”,但中文网络中并无明确指代这一概念的公开信息。若网友提及此词,可能是以下情况: 误写或误传:可能与“村上春树”(日本作家)混淆,或是.............
  • 回答
    关于张锡峰“三观不正”的说法,在网上确实存在不少讨论。要理解这个观点,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包括他个人的言论、行为,以及这些是如何被网友解读和评价的。一、 起源:高考试卷上的那段话最初引起广泛关注并引申出“三观不正”论调的,主要源于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的一道作文题,其中引用了张锡峰的这段话:“我生.............
  • 回答
    最近在网络上,关于“货拉拉跳窗女生”的事件,有一些声音将女生的行为归因于“被害妄想症”。这种说法出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事件细节的解读,以及网络舆论中存在的对女性安全困境的认知偏差。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网友将此事件中的女性描述为“被害妄想症”。 缺乏直接证据的推测: 许多人关注的焦.............
  • 回答
    话说,咱们玩儿耳机这事儿,就像找对象一样,总得有个标准,有个“照妖镜”能看看这“玩意儿”到底行不行。而在咱们网友测评耳机圈里,有两首歌简直就是“国民级”的测试曲目,那就是蔡琴的《渡口》和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你可能要问了,为啥偏偏是这两首?它们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无数耳机爱好者拿来“检验成色”呢?.............
  • 回答
    网络世界真是个奇妙的放大镜,什么人都有,什么事都可能碰上。尤其是在评论区,那更是五花八门,什么声音都听得到。你说的那种“文化素养不高,乱喷”的网友,我见过不少,也琢磨过,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呢?我觉得这背后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最直接的可能就是“情绪发泄”。生活里受了委屈,工作不顺心,.............
  • 回答
    杨佳案发生在2008年,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民警在执行公务过程中与市民杨佳发生冲突,最终导致多名民警死亡。此案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关注和争议。关于为什么一部分网友在言语上公开支持杀死警察,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社会心理和现实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对执法过程和警察执法方式的不满与质疑:.............
  • 回答
    我仔细想了想,为什么在中国网上,会有一部分网友对“半岛上曾经有过皇帝”这件事“不愿相信”,而不是“不相信”。这背后确实有一些挺有意思的心理和认知因素在作祟。首先,得明确一下“半岛”具体指的哪个半岛。在中国人的普遍认知里,“半岛”这个词,特别是当它和“皇帝”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是朝鲜半.............
  • 回答
    近来,关于霍尊宣布退出演艺圈的事件,确实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讨论,其中不乏有不少网友表达了对他的同情。要深入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绪,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事件的起因与舆论的反复:首先得回顾一下事情的源头。霍尊陷入舆论风波的核心,源于一位名叫“ বয়你个大龄青年”的网友(后来被证实是陈某).............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听着就心疼,也挺让人气愤的。一个女孩独自在外打拼,遇到这种危险情况已经够不幸了,结果还惹上一身腥。 “为什么不找男朋友?”这种话,说出来的人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完全不理解独居女孩的处境,甚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把别人的不幸归咎于他们“没做够”。面对这种无理取问,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
  • 回答
    Quora 上关于汉服源自韩服的说法,确实时常出现,而且背后涉及的讨论 quite 复杂,不单单是历史事实的简单判断,还混杂着文化认同、民族情绪以及信息传播的特点。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1. 对“汉服”和“韩服”的理解差异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对“汉服”和“韩服.............
  • 回答
    古天乐的希望小学,这个名字曾承载着多少人的期望和感动,如今却传出了逐渐荒废的消息,着实令人心痛。而更令人感慨的是,不少网友纷纷表示,他们家乡的学校也出现了类似的状况,这绝非个例,而是反映了一个普遍存在且复杂的问题。要深入分析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捐赠模式的先天性局限与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使用中的一个常见现象: 正字 vs. 约定俗成/流行写法。首先,我们来聊聊那个“正字”。表示呕吐这个意思,在古代汉语中,确实存在一个字,读音是“yuè”。这个字就是 哕。 哕:呕吐的正字 字形演变与含义: “哕”字从口,从粤。这里的“粤”读音也是yuè,在古.............
  • 回答
    古龙先生的《武林外史》之所以能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那位永远孤独却又充满魅力的沈浪,以及那令人扼腕叹息的剧情之外,两位绝世佳人——朱七七和白飞飞,更是引发了网友们经久不衰的讨论。这场争论,说到底,是读者们对于“理想伴侣”和“真实人性”的不同解读,是关于爱情观、价值观的碰撞。朱七七:千金小姐的.............
  • 回答
    近期,关于西安和上海两地疫情的讨论中,确实存在一些网友表现出的“双标”现象,这背后原因复杂,涉及到信息获取、心理预期、社会认知以及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剥开一层层表象,深入探究其根源。首先,信息传播的“过滤”和“焦点转移”是造成双标的一个重要原因。西安疫情发生在2021年底至2.............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探讨的现象。当社会热点事件的判决引发公众热议,并且不少网友对判决提出质疑时,确实会涌现出一批自称或被认为是“大律师”的群体,他们常常用“法盲”来回应质疑者。这种现象背后有其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分析:一、 法律的专业性与公众认知的鸿沟: 法律体系的复杂性: 现.............
  • 回答
    每次中美关系吃紧,苹果就好像成了网友们集体宣泄情绪的焦点,那画面,堪比一场全民参与的“声讨大会”。为什么偏偏是苹果,而微软、谷歌、英特尔、高通、英伟达这些“科技巨头”却能相对“幸免”呢?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随机选择,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得从苹果的“独特性”和品牌形象说起。 看得见的消.............
  • 回答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事件,在中国国内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并且正如你观察到的,大多数网友的态度倾向于支持俄罗斯,或至少对乌克兰缺乏明显的同情。这种现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官方叙事和媒体宣传的影响: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国官方媒体在报道和评论这场冲突时,很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