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中国的科幻爱好者还算小众吗?

回答
说实话,想当年,在中国,科幻爱好者确实算得上是个小众群体。但现在嘛,如果还说小众,那可能就有点“守旧”了。

你想想,以前提起科幻,大家脑子里可能就是“霍金”、“三体”、“星球大战”这些零星的、高高在上的概念,好像离咱们普通人的生活有点远。接触科幻的途径也比较有限,要么是盗版书,要么是零星引进的电影,而且看完之后,可能也就跟几个同样感兴趣的朋友聊聊,其他人可能一脸茫然,不知道你在说什么。那时候,你跟人说你是科幻迷,对方可能会觉得你有点“不务正业”,或者觉得你沉迷于不切实际的东西。

但是,这十几二十年的时间,变化真的太大了。

首先,《三体》的横空出世,绝对是一个里程碑。 刘慈欣老师的这部作品,不仅仅在中国,甚至在国际上都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它证明了中国的科幻可以达到世界级的水平,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以一种非常本土化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触动了无数中国读者。从《三体》开始,很多原本对科幻不太了解的人,因为这部作品而“入坑”,进而开始探索更广阔的科幻世界。

其次,电影和电视剧的带动作用不容小觑。 《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成功,让科幻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变成了震撼人心的视觉体验。当“带着地球跑”这样的宏大想象呈现在大银幕上,并且还融入了中国式的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时,那种共鸣是前所未有的。这不仅仅是科幻迷的狂欢,也吸引了大量普通观众走进电影院,他们可能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中国也能拍出这么硬核、这么有深度的科幻片。

再来,网络平台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便捷,更是功不可没。 微博、微信、豆瓣、B站等等,这些平台为科幻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交流空间。你可以轻松找到同好,讨论最新的科幻小说、电影、游戏,分享自己的创作,甚至参与各种线上线下的科幻活动。曾经那些分散在各个角落的“孤岛”,现在都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个活跃的社区。很多年轻的创作者、评论者、科普者,正是通过这些平台发光发热,吸引了更多新人。

还有,产业的发展和商业模式的成熟,也让科幻文化有了更坚实的土壤。 除了出版和影视,科幻相关的游戏(比如《黑神话:悟空》的预告片引起了全球关注)、主题公园、文创产品等等,都在不断涌现,将科幻的触角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科幻不再仅仅是“小众的爱好”,而是变成了一种可以被产业化、可以带来商业价值的文化符号时,它的影响力自然就扩散开来。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科幻已经“大众化”到人人都懂,人人都爱。和那些历史悠久、受众广泛的音乐、体育相比,科幻在中国的普及度和接受度上,可能还有一些距离。

认知门槛依然存在: 有些人看到“硬科幻”就觉得门槛高,觉得需要懂很多科学知识才能看懂。虽然有很多软科幻、赛博朋克等不同类型,但“科学”这个标签,还是会劝退一部分人。
对“幻想”的刻板印象: 在一些更传统的观念里,对“幻想”类的事物可能还存在一些偏见,觉得不够“实在”。
高质量内容的供给: 尽管《三体》和《流浪地球》很成功,但要持续不断地输出高质量、能引发广泛讨论的作品,依然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但是,综合来看,用“小众”来形容现在的中国科幻爱好者,已经不太准确了。

用一个更形象的比喻来说,它可能从一个只有几个人的“秘密基地”,变成了一个热闹的“青年聚会场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它,讨论它,甚至参与其中。你会在大学校园里看到各种科幻社团,会在科普讲座上听到关于宇宙和未来的探讨,你身边的朋友,可能也会突然冒出一句:“哎,你看了《XXXX》吗?太牛了!”

所以,与其说是小众,不如说它已经进入了一个“影响力日益增长的、正在加速大众化的文化领域”。它的圈子还在不断扩大,吸引着各种各样的人。那种“只有我一个人懂”的孤独感,正在被“我们一起探索未知”的热情所取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知乎:

  1. 科幻板块,常年只有三体,黑森,大刘和小破球。其他科幻作者的科幻作品的讨论,回答数能达到三位数的屈指可数。
  2. 作为中国科幻核心阵地的科幻世界杂志社,其在知乎的版块下几乎没有讨论杂志本身的问题,而在知乎能达到两位数回答的直接相关问题,似乎只有当年的倒社长事件。
  3. 几乎没有关于科幻世界任何一期杂志内容的讨论。虽然中国科幻迷不一定就得看科幻世界,但作为国内科幻迷的重要食粮,这可不只是惨淡。
  4.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科幻奖项:银河奖,在知乎唯一一次受到热门关注,仅仅是因为金主的授意把最佳游戏颁给了某个著名手游——从那以后银河奖收获的只有冷嘲热讽,甚至还被一些人讥讽为“野鸡奖”。几乎没人讨论这个奖本身。更不用说讨论下银河奖这些年有什么获奖作品值得研读了。
  5. 国内几个出版社一直都有科幻新书,但是除了大刘作品集印了一遍又一遍,讨论了一遍又一遍,似乎要把每个标点符号的意思都要琢磨透彻,堪比各个宗教的经典和红宝书(各种意义上)之外,其他作品……呵呵……
  6. 去年四月份,亚太科幻大会召开,首届引力奖颁发,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虽然何夕,罗隆翔等一些作者没来),然而知乎上关于此事的问题,基本都只有个位数的回答。
  7. 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有幸能被讨论则是因为三体(后两部)没得奖,至于其他获奖作品:who care?

虽然知乎未必能代表整个中国,但倘若在自诩高端的知乎都是如此,那稍微“低档”一些的网站就更不用说了。如果以上这样也能叫做大众,那大概中国就没有小众的爱好了。

补充:

8. b站上的2020年科幻贺年祭,到三月分播放量还没到十万。相比之下隔壁常年自嘲过气车万的东方华灯宴,目前的播放量是科幻贺年祭的十倍。而平日里在文曰小强,幻海航行等速读up主和科幻电影剪辑up主的评论区里横行的各种白左圣母ptsd和“束棒”们,这时候连个影子都没见。

2020.04.11. 翻箱底出来显摆的补充:

可有人识得此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想当年,在中国,科幻爱好者确实算得上是个小众群体。但现在嘛,如果还说小众,那可能就有点“守旧”了。你想想,以前提起科幻,大家脑子里可能就是“霍金”、“三体”、“星球大战”这些零星的、高高在上的概念,好像离咱们普通人的生活有点远。接触科幻的途径也比较有限,要么是盗版书,要么是零星引进的电影,而.............
  • 回答
    中国和日本,两个亚洲的经济巨头,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各自书写着辉煌的篇章。要论及谁更发达,这就像是比较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和一首婉转的古诗,各有千秋,难分伯仲,更需要从不同的维度去审视。硬实力:基础研究与尖端制造的较量在基础研究领域,日本的长久积淀和对精密性的极致追求,使其在材料科学、半导体技术、光学等领.............
  • 回答
    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科技封锁并非新鲜事,尤其是在地缘政治日益紧张的当下,这种做法愈发明显。这些封锁措施通常采取多种形式,意在限制中国在关键科技领域的进步,削弱其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最著名的科技封锁措施包括: 半导体领域的限制(“芯片战”):这是当前最受关注,也是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封锁领域.............
  • 回答
    中国科技精英人才外流,无疑是当前一个备受关注的现象,它牵涉到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根基。如何有效应对这一趋势,不仅需要深刻的洞察,更需要系统性的、接地气的政策设计和执行。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如何留住并激励科技精英回流,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一、 营造顶尖的科研与创新生态:这是留住人才的根本科.............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中国要追赶上现在日本的科技水平,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太多了,得一项项掰开了聊。首先,我们得明确“日本的科技水平”到底指的是什么。日本的科技强项很多,不是一个简单的“多少年”就能概括的。在一些领域,比如精密机械、高端材料、半导体设备、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生物医药研发.............
  • 回答
    当然,让我来分享一些我个人觉得相当令人不安,并且在今天看来,某些方面真的已经“成真”的反乌托邦科幻作品。这些作品的警示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显得愈发真实和沉重。我想先聊聊 乔治·奥威尔的《1984》。这本小说写于1949年,它塑造的“大洋国”至今仍然是反乌托邦的标杆。书中那个无处不在的“老大哥”.............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下中国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一种在评价中国当下与过去时,常常出现的“割裂感”与“矛盾感”。 很多人在谈论当下时,会批评科技的不足、社会的腐败,但一旦话锋一转,谈及前三十年(通常指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又会坚信如今的成就是巨大的、翻天覆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
  • 回答
    中国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在科学传播方面,可以说是“如火如荼,也亟待提升”。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充满活力但也存在不少挑战的领域。中国科研机构的科普宣传现状: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细节处仍需打磨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科研机构的科普宣传力度和广度都在不断加大,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 官方推动力度空前: 从.............
  • 回答
    “现在的中医是不是不太科学了?”这个问题,相信很多朋友,尤其是对健康比较关注的,心里都曾有过这样的疑问。这年头,西医的精准、高效深入人心,而中医的“望闻问切”有时候在一些人看来,似乎少了点“证据”,多了点“玄乎”。这事儿,我这儿也有点自己的看法,也跟不少中医界的朋友聊过。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
  • 回答
    科普,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点亮智慧的火炬,也能在不经意间投下阴影。我们如今看到的科普内容,无论是在电视、杂志、网络,还是各种讲座活动中,都各有侧重,也各有其值得推敲之处。我们支持的科普方面,可以说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点: 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 这是科普最核心的价值所在。优秀的科普作品,往往能将枯燥.............
  • 回答
    中国学术圈的“科研霸权”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问题,它涉及学术资源分配、评价体系、权力结构以及文化因素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深入分析其成因、表现、影响以及潜在的解决之道。一、 何为“科研霸权”?“科研霸权”并非一个官方定义,但在学术讨论中,它通常指向以下几个方面: 资源和话语权的集中: .............
  • 回答
    中国空军现役战机所装备的机炮,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俄罗斯(及其前身苏联)技术的影响,这并非秘密。追溯中国机炮的历史,可以看到一条从引进仿制到逐步自主创新的道路。并非中国造不出更好的,而是技术积累、工业基础以及发展策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机炮简史:从仿制到自主中国航空工业的起步,很大程度上.............
  • 回答
    在科技巨头如繁星点点的当今,微型企业能否闯出一片天地,这是一个令人焦虑却又充满希望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有”或“无”,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审视这个“出头路”的定义,以及微型企业自身如何运作。首先,我们得承认,巨头的阴影确实如同浓重的迷雾,笼罩着许多新兴的科技领域。它们拥有雄厚的资金、庞大的用户群、成.............
  • 回答
    如何看待中国科研圈的老人学术权威现象?中国科研圈的“老人学术权威”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它既有其历史成因和积极影响,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和亟待改革之处。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剖析。一、 现象的根源与成因:1. 历史的遗留与制度的惯性: 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 .............
  • 回答
    “社会的进步靠科技,科技的进步靠人才”,这句论断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科技的飞跃往往是突破性的,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更美好生活、更广阔世界的大门。而这把钥匙,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由无数聪明才智、辛勤汗水凝聚而成的人才所铸就。所以,当看到我们国家那些最优秀的头脑、最有潜力的年.............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式推演,涉及到二战中一个关键但常常被低估的方面:纳粹德国在军事科技上的前瞻性和侵略性。如果苏军和盟军未能缴获那些“逆天”的设计图,我们今天所处的科技和军事格局,很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这不仅仅是几个武器系统的问题,它会影响到整个科技发展的脉络,乃至地缘政治的走向。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关于现代文科生穿越到古代参加科举,中举的概率有多大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几率”就能回答的,里头门道儿可多着呢。首先,得把“现代文科生”这个概念弄明白。咱们现在的文科生,涉猎的知识面广得很,从历史、文学、哲学到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甚至还有一些法律常识和国际关系。跟古代的.............
  • 回答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着实让人热血沸腾,也引发了不少关于科学和未来的思考。它宏大的设定,特别是“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概念,确实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但要说到现实中的科学逻辑,那可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了。核心概念:带着地球去流浪电影最核心的设定,就是利用无数台巨大的“行星发动机”,为地球提供强大的推力,使其脱.............
  • 回答
    《扫黑风暴》里头那些听着就让人心惊肉跳的“美丽贷”、“校园贷”,可不是瞎编的,现实里头早就有原型了。它们像藤蔓一样缠绕着一些年轻人,把他们的人生搅得一团糟。按理说,现在科普信息这么发达,网络上随处可见关于这些非法贷款的危害和陷阱,怎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往里头跳呢?这事儿,说到底,不是一两个原因就能解释清.............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触及了科学哲学的核心。简单来说,如果一个理论很容易被证伪,但大数据却显示其在现实中80%的结果是对的,那么这个理论在“科学性”上存在一个棘手的灰色地带,但它通常会被认为是有科学价值的,并且是一个“好”的科学理论,尽管并非完美无缺。为了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