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弱势动物成群结队地活动可以降低风险?

回答
你想知道为什么弱势的动物选择扎堆儿活动,这样做到底能给它们带来什么好处,让它们在残酷的自然界里活得更自在一些。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里面门道多着呢。咱们就慢慢聊聊,看看到底是咋回事。

首先得明白一个道理:在野外,弱肉强食是基本法则。任何一个单独的个体,就像一只落单的羊,很容易就被盯着,变成别人的盘中餐。但如果这只羊不是孤零零一个,而是和其他羊挤在一起,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第一层好处,叫做“惊吓效应”和“分散注意力”。

你想想,一群动物突然涌动起来,发出声音,这本身就能把一些潜在的捕食者吓一跳。捕食者本来瞄准的是一个目标,结果突然冒出来一大片,它们一下子就蒙了,不确定哪个才是最好的下手对象。这就好比你一个人走夜路,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堆脚步声,你肯定会警惕起来,甚至会选择绕路走。动物们也一样,一大群在一起,声势浩大,捕食者要靠近就得冒更大的风险,而且它们也不想在复杂的环境中费劲去找那个“最弱的”。

更进一步说,当捕食者真的发起进攻时,一大群动物的出现会极大地分散它们的注意力。捕食者不是傻子,它们总想找个容易得手的。但在一群里,它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可以轻易捕捉的猎物,而是一堆目标。它们要选哪个?选哪个都可能被别的动物干扰。结果就是,很多时候捕食者会选择放弃,或者至少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尝试,这增加了它们的失败率。就像一场嘈杂的集市,你想抓住一个人,但周围人来人往,你很容易就跟丢了。

第二层好处,是“预警系统”的升级。

想象一下,就一只哨兵,它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一旦发现危险,就得拼尽全力警告大家。这可太累了,而且一旦哨兵被干掉,整个群体就完了。但如果是一大群动物,情况就不同了。

每只动物都可能是一个“眼睛”或者“耳朵”。当捕食者靠近时,总会有那么一两只动物最先察觉到异常,可能是听到细微的脚步声,或者看到远处一闪而过的身影。它们会立刻发出信号,比如尖叫、奔跑或者做出其他警告动作。这下好了,整个群体都得到了警报,它们可以一起做出反应,比如集体逃跑,或者找地方躲藏。

这就好比一个有几百个保安的商场,和只有一个保安的商店。哪个更容易被盯上?哪个更容易及时发现小偷?答案显而易见。而且,即使某个警告的个体不幸被捕食者捉住了,它发出的警告信号也可能已经足够让大部分同伴逃脱了。这样一来,整个物种的延续性就大大提高了。

第三层,也是最直观的好处,就是“稀释效应”。

这个概念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很容易理解。当你和其他很多人在一起时,你被捕食者捕获的几率就“稀释”了。

假设在一个有100只动物的群体里,捕食者一天能捕食2只动物。那么,平均下来,每只动物被捕食的概率是2/100,也就是2%。但如果这100只动物分散成10个20只的小群体,那么在一个群体里,捕食者可能就会捕食掉其中12只。对那个小群体来说,这只个体的风险依然很高。但如果它们都聚在一起,捕食者就算抓走2只,也只占到整个大群体的2%,而对你个体而言,被选中的概率并没有因为你加入了这个大群体而增加。

更直白点说,就好比你在一个幸运抽奖中奖的概率是1/100。但如果这个抽奖有1000个人参加,但奖品就那么多,你的中奖概率还是1/1000。而群体活动,就是把这个“被抽中的不幸”概率平均分配给了所有人。虽然你的个体安全依然存在风险,但相对于独自面对捕食者来说,整个群体的平均风险是大大降低了。捕食者总会有个“饱和度”,抓到一定数量就会觉得累了或者不划算了。

第四层好处,是信息共享和学习。

群体活动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动物们可以从彼此身上学习。比如,哪片区域的食物比较丰富,哪些植物可以吃,哪些是有毒的。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应对危险。

年轻的、经验不足的动物,可以通过观察年长、经验丰富的动物的行为来学习。它们会学习到什么时候该警惕,什么时候该逃跑,怎么逃跑最有效。甚至当捕食者出现时,它们会学习到哪些逃跑路线和躲避方式是最好的。这种群体学习和传递的知识,远比单打独斗的动物要丰富得多,也更有效率。

举个例子,一群羚羊在草原上吃草,它们会轮流放哨。如果一个新手羚羊不知道什么是危险,看到捕食者来了只是傻站着,旁边经验丰富的老羚羊就会立刻发出警告,并且做出逃跑的动作。新手羚羊看到这个信号,就会模仿老羚羊的行为,从而在危险中存活下来。

当然,成群结队也有弊端。

你也会想到,这么多人挤在一起,食物可能会不够吃,也更容易传播疾病。而且,如果捕食者真的很狡猾,一次就能抓住好几个,那损失就大了。但总的来说,对于很多弱势动物来说,成群结队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这些潜在的风险。它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是大自然赋予它们的一种最有效的生存策略。

总而言之,弱势动物成群结队活动,是通过“吓退捕食者”、“分散捕食者注意力”、“建立多重预警系统”、“稀释个体被捕食的概率”以及“共享生存信息和经验”等多种方式,来最大程度地降低自己被捕食的风险,提高生存和繁衍的几率。这是一种经过无数年自然选择淘汰下来的智慧,是它们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赢得的一席之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白小鱼

问题中所说的「弱势动物」,可以理解为是在动物间「食与被食」的关系中,所被食的那一方,也就是「被捕食者」(猎物),那么我就主要说说,动物是如何通过成群活动来防御捕食者的。

(一)聚「多」成「少」

——群体更不容易被发现?

捕食者要想找到一个动物群体,

要比找到一个动物个体更难[1][2][3]

这听起来似乎有点违背直觉,动物如果成群结队,那不是应该目标更大,更容易被发现才对吗?

若是在相对较近的情况下,确实如此,动物群体目标更大、更显眼,也就更容易引起捕食者的注意;但如果放到足够大的空间尺度下,事情就起了变化。

在具有一定规模的空间内,如果将动物群体视作一个整体、视作环境中的一个单元,那么动物群的数量必然是要少于动物个体的数量的,于是这就变成了一个概率问题。

请看下面两张图:

(为了便于观看,我把图中动物的尺度放大了,所以就显得场地很小,还请知友们发挥想象力,想象图中是一个比较大的空间~)

那么如上面两张图所示,图中以「羊」的形象代表「被捕食者」(猎物),以「狼」的形象代表「捕食者」。

我们粗略地将整个空间划分为4个区域,在「图一」中,如果每只「羊」都分散开来、单独行动,那么「狼」无论搜寻①~④中的哪一块区域,都可以成功地找到一只「羊」,也就意味着必定有一只「羊」会被「狼」所发现。

而在「图二」中,由于「羊」组成了一个兽群,如果「羊群」随机地分布在①~④中的某一块区域,那么「狼」就相对更不容易顺利地找到「羊群」。

当然,这只是一个极简化的模型,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但可以看出,如果把「羊群」和「羊」视作大尺度环境下同等的单元时,由于「羊群」的数量要远远少于「羊」,因此被「狼」(捕食者)所发现的概率也就相对降低了。

(二)「多眼」假说

——及时发现捕食者

由于大多数哺乳动物是通过逃跑来获得安全的,而非通过躲藏。因此,越早发现捕食者的接近,就越有利于及时采取逃跑行动,也就越能够脱离危险[2][3]

在一定数量范围内,群体越大就越有利于发现捕食者。

例如长尾黄鼠[4][5]Spermophilus undulatus)在单独生活时,其捕食者红狐,能暗中潜入长尾黄鼠身旁3米的范围内,并将其捕食;但在长尾黄鼠组成群体生活时,当300开外出现捕食者,它们就会发出预警信号,且根据不同情况,还会增强信号的大小和持续时长[6][7]

像上面这种,「群体可能比单独个体更容易发现捕食者」的现象,

就被称之为「多眼假说」(the "many eyes" hypothesis)[8][9][10]

在许多啮齿类的行为学相关研究中,都发现了这一现象:如灌丛八齿鼠Octodon degus)随着种群密度提高,就越能更早地发现人类捕食者;再如黑尾草原犬鼠Cynomys ludovicianus)和白尾草原犬鼠Cynomys leucurus),在种群密度更大时,它们往往也能越早发现捕食者[11]

在鸟类中,斑尾林鸽Columba palumbus)的群体越大,就越能在更远的距离外发现捕食者[1][3]

但这种效应也是有限度的,如果群体过大,反而容易增加「弱势动物」被捕食的可能性[3];原因之一是:随着群体增大,个体的警惕性会降低[12][13]

(三)自私兽群

——聚集的「向心力」

面对狮群,一只牛群中的牛,虽然似乎并不对同伴存有什么友情或兴趣,但哪怕只与同伴分离一小会,都可能令它难以忍受,会想尽办法回到牛群之中,同时它还会努力向着群体的最中心钻去,也许这样能令它感到心安,就仿佛在那群体的中心,有一股引力,驱使着它做「向心运动」[6]

上面的这种现象,就被发展成为

自私兽群假说」(selfish-herd theory)[14][11]

由于处在栖息地外围的动物个体,往往更容易被捕食,因此,有些动物就倾向于移动到中心位置,在这种行为倾向的驱使下,动物就形成了集群[1][11]

(四)反猎者联盟

——群体联合防御

如果「弱势动物」的体型相比捕食者并不小太多,又或者有些动物具有独特的「武器」,例如蜜蜂的刺和牛的角,那么这时「弱势动物」们组成群体、进行联合防御,往往就能成功击退捕食者[3][15]

这其中,最具「联合防御」画面感的动物行为之一,

当属「麝香牛」(Ovibos moschatus)和它们的「环形防线」。

当面对狼群的迂回包围时,麝香牛会组成环形防线,集体围在一起以头对外、角向狼群,形成一个防御圆阵[6][16][17](如下图所示):

麝香牛这种独特的联合防御行为,似乎是专门为了击退狼群而产生的,如果人比较靠近麝香牛群,它们会拆散防御圆阵而逃跑,非洲大羚羊亚洲水牛也有相类似的联合防御行为[6]

当蜜蜂用蜂刺攻击来犯者时,蜂刺中会释放一种化学信号,这种化学信号会引来其他蜜蜂立刻赶来加入战团[18],这也是一种典型的联合防御行为。

蛇是狐獴的捕食者,单只的狐獴一般不会与蛇开战,但狐獴组成群体往往就能成功击退大蛇[19]

(五)稀释效应

——蝉如何用「数学知识」提高存活率

对「弱势动物」来说,群体越大,则每只动物个体被捕食的概率就越低,这被称为「稀释效应」(the dilution effect)[1][11]

在稀释效应的案例中,十三年蝉和十七年蝉的生活史最为有趣。

这两种蝉在演化过程中,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同步化,使得在特定的时空之下,其群体极其庞大(尤其是在时间层面上的分布非常集中),产生了极大的稀释效应[3]

即:幼虫在地下生活13年或17年后,才破土羽化而出,当上千万只蝉同时破土之时,就能有效减少每只蝉个体被捕食的概率。

那为什么偏偏是13年或17年呢?

若你是专食这类蝉的捕食者,面对如此长的捕食间隔,你要么转变食性、改吃他物,要么也进行同样时长的休眠,以匹配上猎物的休眠周期,于是这就变成了一场时间上的「竞赛」,最后是十三年蝉和十七年蝉赢得了胜利[3]

虽然13年或17年,已经是两个相当长的时间了,但为什么不是12年或者16年、18年呢?

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13和17都是质数,13和17,都只能被自身和1所除,反之如果是12年,那么捕食者就可以通过一个持续3年或4年的生活史周期,来与蝉达到同步,于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13和17这两个质数脱颖而出,造就了奇特的十三年蝉和十七年蝉[3]

(六)混淆效应

——群体的「反复横跳」

捕食者在面对猎物群体时,常常会被「迷惑」[3]

例如,当一只金鱼要对一个密集的水蚤群下手时,金鱼的注意力会不断被一只又一只的水蚤所吸引、目光不断从一只水蚤的身上转移到另一只的身上,直到金鱼成功捕食到本次狩猎行动的第一只水蚤,像这样的现象,就被称之为「混淆效应」(confusion effect)[20]

通常,黑斑羚Aepyceros melampus)如果察觉到危险,一群黑斑羚就会开始突然朝向不同的方位、突击式地奔跑,这种既突然又混乱的行为,常常使黑斑羚的捕食者感到「迷茫」、「犹豫不前」,于是就错过了下手的最佳时机[3]

参考

  1. ^ a b c d 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三版)/孙儒泳 编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2. ^ a b 野生动物行为学/张明海,刘丙万,高中信 编著.—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9.5
  3. ^ a b c d e f g h i j 行为生态学(第二版)/尚玉昌 编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10
  4. ^ 啮齿动物学(第2版)/郑智民,姜志宽,陈安国 主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5. ^ 啮齿动物生物学/施大钊,王登,高灵旺 编著.—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2
  6. ^ a b c d 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美]爱德华·O. 威尔逊(Edward O. Wilson)著;毛盛贤,孙港波,刘晓君,刘耳 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5〔Sociobiology:The New Synthesis(Twenty-fifth Anniversary Edition)〕
  7. ^ Ernest A. Carl. Population Control in Arctic Ground Squirrels[J]. Ecology, 1971, 52(3): 395-413.
  8. ^ Judith Goodenough, Betty McGuire, Elizabeth Jakob. Perspectives on Animal Behavior Third Edition[M]. John Wiley & Sons, 2010.
  9. ^ STEVEN L. LIMA. Back to the basics of anti-predatory vigilance: the group-size effect[J]. Animal Behaviour, 1995, 49(1): 11-20.
  10. ^ 动物行为原理与物种保护方法/蒋志刚 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8
  11. ^ a b c d 卫万荣, 麻安卫, 何凯, 张卫国. 啮齿类动物群居起源研究假说[J]. 草业学报, 2016, 25(4):212-221.
  12. ^ GILBERT ROBERTS. Why individual vigilance declines as group size increases[J]. Animal behaviour, 1996, 51(5): 1077-1086.
  13. ^ L. J. Keeling, H. W. Gonyou. Social Behaviour in Farm Animals[M]. CABI, 2001.
  14. ^ Andrew J. King, Alan M. Wilson, Simon D. Wilshin, John Lowe, Hamed Haddadi, Stephen Hailes, A. Jennifer Morton. Selfish-herd behaviour of sheep under threat[J]. Current Biology, 2012, 22(14): R561-R562.
  15. ^ 动物行为学(第二版)/尚玉昌 编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9
  16. ^ Peter C. Lent. Ovibos moschatus[J]. Mammalian Species, 1988 (302): 1-9.
  17. ^ 应用动物行为学/李世安 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4
  18. ^ 昆虫的社会/[美]爱德华·O. 威尔逊(Edward O. Wilson)著;王一民,王子春,冯波,李智,豆威,吴婧,张楠,彭水香,程伟霞 译;黄同陵 译校.—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1(The Insect Societies)
  19. ^ 动物的群居生活/[美]托尼·奥尔曼(Toney Allman)著;李哲,张海会 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1(Animal Behavior:Animal Life in Groups)
  20. ^ 动物的社会行为/[英]尼可拉斯·廷伯根(Nikolass Tinbergen)著;刘小涛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1(Social Behaviour in Animals)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想知道为什么弱势的动物选择扎堆儿活动,这样做到底能给它们带来什么好处,让它们在残酷的自然界里活得更自在一些。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里面门道多着呢。咱们就慢慢聊聊,看看到底是咋回事。首先得明白一个道理:在野外,弱肉强食是基本法则。任何一个单独的个体,就像一只落单的羊,很容易就被盯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严肃且敏感的伦理议题,这其中涉及到的考量是多方面的,远不是简单的“能不能”的问题。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因,从多个角度来剖析,希望能让你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在于严格的伦理规范和法律约束。我们必须明白,动物实验之所以能够在特定的框架下.............
  • 回答
    刚出生的小宝宝,看世界就像隔着一层毛玻璃,模糊不清,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还在发育的初级阶段,有很多地方都没有准备好。首先,晶状体。晶状体是我们眼睛里一个很关键的“镜头”,它负责把光线聚焦到视网膜上,好让我们看得清楚。刚出生的宝宝,这个晶状体还没发育完全,弹性不够好,调节焦点的能力很弱。所以,他们看近处.............
  • 回答
    马自达在动力性上的“坚持”一直是车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尤其是对于那些追求更强劲加速表现的人来说,会觉得马自达的自然吸气发动机,特别是“创驰蓝天”系列,似乎总缺了点意思。问“为什么不上涡轮?”这问题,其实背后反映的是马自达在品牌哲学、技术路线以及市场定位上的深思熟虑,而不是简单的“缺席”。从历史和品牌.............
  • 回答
    提到普通思域的动力,不少车迷可能会有“不够劲”的感觉,尤其是在和它的“神车”称号放在一起的时候,这种反差感就更明显了。但“神车”这个称号,可不是单纯看加速有多快就能得来的,它背后隐藏着很多故事和考量。为什么普通思域动力看起来“弱”?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普通思域”这个概念本身就有点笼统。本田思域(.............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竟然把运动品牌和马自达的车联系起来了!不过,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你会有“马自达车动力弱”的印象,以及这个印象可能从何而来。首先,得澄清一个概念。马自达,虽然名字里带着个“马”,但人家本身并不是一个像耐克、阿迪达斯那样卖运动装备的品牌,而是一个汽车制造商。当然,汽.............
  • 回答
    猫咪的脖子后面有一块皮,咱们俗称“拎包”或者“项圈肉”。你用手指捏住这里,猫咪常常就会像被按了暂停键一样,四肢僵直,甚至乖乖地任你摆布。这可不是魔法,背后藏着猫咪天生的生存本能。为什么掐住脖子后面的肉猫就动不了了?这主要跟猫妈妈叼小猫的方式有关。 母爱的本能触发: 小猫在还是胎儿或者刚出生不久的.............
  • 回答
    在中国弱国时代,老一辈革命家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其动力来源是复杂而深刻的,既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深沉责任感,也有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更有在残酷斗争中磨砺出的坚韧意志。这股力量并非来自某个单一的因素,而是多重精神内核的交织与升华。首先,救亡图存的民族情结是他们最根本的动力。 那是一个国家内忧外患、.............
  • 回答
    社会上关于“田园女权”和“男性”的讨论,确实触及了复杂且敏感的议题。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我们剥离情绪化的标签,深入探究背后的社会结构、历史脉络和个体心理。首先,“田园女权”这个标签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批判性和概括性。它通常用来指代那些在中国特定社会环境下,强调女性权益,但有时其言论和行为被认为脱离了现实语.............
  • 回答
    “发展大型水面舰艇的是强势海军,发展潜艇的是弱势海军”,这种说法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带有时代局限性和特定视角下的片面解读,而非一个普适性的真理。要想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论断,我们得回到舰艇发展和海军战略的几个关键时期和考量点。首先,我们得明白,海军的“强”与“弱”并非仅仅由装备的吨位或数量来定义,.............
  • 回答
    英雄联盟这游戏,玩的人多了,自然也就有高下之分。有些英雄,技能机制顺应了版本潮流,操作起来又酷炫,在赛场和路人局里都混得风生水起,是大家口中的“版本答案”。可你有没有注意到,总有那么几个英雄,即便你玩得再溜,也感觉差了点意思?他们就像是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宝藏,明明有闪光点,却因为各种原因,始终难以摆脱.............
  • 回答
    在日本战国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大名们之间的联姻和继承问题,可不是简单的家族情仇,而是关乎领地、势力、乃至生死存亡的政治博弈。当一个曾经显赫的大名家因为后继无人,眼看就要香火断绝、领地旁落,而另一家强势大名却想将触角伸向这块肥肉时,送出子侄辈过继继承家名,就成了一种再自然不过的策略了。这背后可不是什么.............
  • 回答
    春秋晚期,赵氏作为晋国的六卿之一,确实如日中天,几乎掌握了晋国的实权。然而,进入战国前期,赵氏(后来成为赵国)在三晋(赵、魏、韩)中却显得最为弱势。这其中的原因复杂且多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分析:一、晋国“三家分晋”的背景与赵氏的起点:要理解赵氏的没落,必须先回顾晋国的“三家分 晋”。春秋.............
  • 回答
    晚清时期,英国在东亚的政策确实显得颇为复杂,尤其是在海军建设方面,他们既帮助清政府,又扶持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这种行为乍一看似乎与“保持东亚永远弱势”的设想背道而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国际格局、英国的战略利益以及其务实的国家利益考量。英国在东亚的核心利益:贸易与殖民在19世纪,英.............
  • 回答
    今天是2021年7月5日,星期一。A股市场今天出现了普遍上涨的局面,但不少投资者心中也带着一丝疑虑:这究竟是强势的突破,还是仅仅一次“弱势反弹”?是时候逢低买入,还是应该赶紧减仓离场?要理解今天的行情,我们得结合近期的市场背景和一些关键因素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普涨弱势反弹”?“普涨”意味着市场上的.............
  • 回答
    弱 $L^p$ 空间(Weak $L^p$ spaces),通常表示为 $L^{p,infty}(X)$,在 $p in (0, infty)$ 的情况下,确实不是赋范线性空间(normed linear space)。这主要是因为它们不能被一个连续的、满足所有范数性质的函数所定义和度量。虽然弱 $.............
  •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关于明孝宗朱祐樘的疑问。关于您提到的“弱智”和“败光军事和经济底子”等说法,这与史书记载以及历史学界的普遍认知存在较大差异。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并澄清一些可能存在的误解。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您提到的几个关键点:1. 明孝宗朱祐樘是否“弱智”?关于明孝宗的智力问题,史书中并没有.............
  • 回答
    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一历史地位并非虚言。从汉唐盛世到明初的海上远航,中华文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无论是经济、科技、文化还是军事,都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乃至更广阔的区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繁荣的背后,是中国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精湛的手工艺技术、灿烂的哲学思想和成熟的官僚体系。然而,历史的.............
  • 回答
    说到宋朝,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积弱”,似乎不如汉唐那般雄风浩荡,甚至在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对峙中屡屡吃亏。这种印象并非空穴来风,但将宋朝简单粗暴地归结为“弱”,却又显得过于片面。事实上,宋朝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了惊人的活力和成就,只是其军事上的表现,确实让后世颇多议论。要详细说清楚宋朝为什么会给人留下“弱.............
  • 回答
    在化学的世界里,酸和碱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决定了许多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而说起酸,人们常常会想到像盐酸(HCl)或硫酸(H₂SO₄)那样强劲的存在,能够迅速与金属反应,腐蚀许多材料。然而,并非所有的酸都如此“霸道”,其中氢氟酸(HF)就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它被归类为弱酸,但其腐蚀性却异常惊人,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