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石家庄一早餐店主超量使用酥脆剂被抓,酥脆剂是什么?超量使用对人体有何危害?

回答
石家庄一家早餐店的老板因为在食品中过量使用“酥脆剂”,被公安机关依法抓获。这事儿一出,不少人对这“酥脆剂”到底是啥,以及它为啥能让人摊上事儿,都挺好奇的。今天,咱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东西。

酥脆剂,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首先得明白,市面上有很多种能让食物变脆的添加剂,它们都有各自的作用机制。你说的这个“酥脆剂”,更像是一个俗称,泛指那些能赋予食品酥脆口感的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为了达到各种口感需求,生产者会使用各种合法的、国家允许的添加剂。

比如,有一些可以改善食品质地的改良剂,比如海藻酸钠、瓜尔胶、单甘油酯等。它们可以通过改变面团的结构,或者在食品表面形成一层薄膜,来帮助食品在加热过程中保持酥脆,或者在冷冻后复水时仍然酥脆。

还有一些添加剂可以直接影响淀粉和蛋白质的糊化过程,或者在食品表面形成易碎的结构,从而达到酥脆的效果。比如一些膨松剂(如泡打粉中的磷酸氢钙、碳酸氢钠等)在加热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让食品膨胀,结构疏松,从而带来酥脆感。

一些食用油的改性剂,比如某些乳化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食品的质地,间接带来酥脆感。

当然,也有一些更直接的,比如在油炸食品中,使用某些抗氧化剂,比如TBHQ(叔丁基对苯二酚),它不仅能防止油脂氧化酸败,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油炸食品的酥脆度和延长保质期。但这个东西如果使用不当,或者用量超标,就容易出问题了。

所以,“酥脆剂”不是一个单一的化学物质,而是一个功能性概念,背后可能是多种不同的食品添加剂组合。 关键在于,这些添加剂本身是否合法,以及使用剂量是否在国家规定的安全范围内。

为什么会超量使用?图啥?

商家之所以会“超量使用”,无非是想让自己的产品口感更好,更吸引顾客。毕竟,脆脆的口感是很多早餐食品(比如油条、煎饼、炸糕等)的灵魂。超量使用一些改良剂或者膨松剂,可以让食物更蓬松、更酥脆、更持久,卖相也更好,自然就更容易赢得顾客的青睐。

甚至有些商家会为了降低成本,使用劣质的原料,然后通过过量添加某些助剂来“弥补”口感上的不足。这其中的逻辑是,与其花钱买更好的面粉或油,不如花更少的钱买添加剂,只要能达到想要的口感就行。

超量使用酥脆剂,对人体到底有啥危害?

这才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如果一家店主被抓了,说明他用的东西或者用的量,肯定触碰了法律的红线,对人体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其危害是多方面的,具体取决于使用的是哪种添加剂以及超量的程度:

1. 消化系统负担加重,影响营养吸收:
有些增脆剂、改良剂,比如一些植物胶类(如海藻酸钠、瓜尔胶),虽然本身毒性不高,但如果大量摄入,可能在大分子状态下影响其他营养物质(如脂肪、蛋白质)的消化吸收。长期下来,可能导致身体缺乏必需的营养素。

2. 肝脏和肾脏的代谢压力增大:
很多食品添加剂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主要依靠肝脏和肾脏。当摄入量远超正常范围时,肝脏和肾脏需要承受巨大的代谢负荷。长期处于这种高负荷状态,可能会加速肝脏和肾脏的衰老,甚至诱发脂肪肝、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伤等疾病。

3. 潜在的毒性累积:
某些具有“增脆”功能的添加剂,如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毒性,或者在特定条件下会转化为有毒物质,那么超量摄入无疑会加速这些毒素在体内的累积。比如,前面提到的某些抗氧化剂如果使用不当,过量会影响神经系统或者引起其他不良反应。还有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极致的酥脆效果,可能会使用一些根本不属于食品添加剂范畴的化工原料,这些东西往往含有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或有毒化学物质,长期摄入足以致命。

4. 过敏反应和不适:
即使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也有少数人会对其产生过敏反应。超量使用会大大增加个体出现过敏症状的风险,轻则引起皮肤瘙痒、红肿,重则可能引发呼吸困难等急性过敏反应。

5. 影响肠道菌群平衡:
一些食品添加剂可能会对人体肠道内的有益菌群产生影响,改变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长期这样下去,可能导致消化不良、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6. 累积效应和“鸡尾酒效应”:
我们要明白,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里可能都含有各种各样的食品添加剂,即使单种添加剂的剂量都在安全范围内,但如果多种添加剂长期累积在一起,或者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其他化学物质产生“鸡尾酒效应”,其最终的健康影响可能远远超出我们最初的设想。超量使用某种添加剂,就相当于打破了这种精密的平衡,放大了这种潜在的风险。

法律的边界不容触碰

石家庄这起事件,再次提醒我们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都有严格的法规和标准,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任何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违法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都是对消费者生命健康的漠视,也是对法律的公然挑衅。

作为消费者,我们要学会辨别,也要敢于监督。遇到可疑的情况,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让我们的餐桌更安全,让每一个早餐都充满阳光和安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新闻里的酥脆剂,可能是明矾,也可能是含铝泡打粉,都不是新东西,只写酥脆剂而不写清楚具体是什么成分,使这个新闻看起来更吓人更严重。

如果直接写「油条铝超标被抓」或者「违规使用明矾被抓」作为标题,是不是感觉流量至少得少一半?


铝、明矾和油条

油条是一种传统食品,长期以来,民间都使用「明矾」来和面做油条,这样炸出来的油条蓬松酥脆。

可是后来国际上的研究发现,铝是一种慢性的、蓄积性的神经毒素,长期过量摄入会损伤大脑和神经系统,影响智力发育,提高老年痴呆等疾病的发生风险。铝还会影响体内钙铁等矿物质的吸收,造成缺钙缺铁,长期摄入可能引发骨质酥松。

于是,2014年,国家发布了「禁铝令」——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中对食品中铝含量作出规定:

允许油炸面制品(包括油条)中使用明矾,但在最终制成的油炸面制品中,铝的残留量(干样品)不应超过100毫克/千克。


其实,现在能在市面上买到的油条酥脆剂/膨松剂,很多都是不含铝配方


近年来因为铝超标被抓的油条卖家,有的是违规使用了传统的明矾作为添加剂,还有的是添加了其他含铝膨松剂比如说含铝泡打粉。不知道这次报道的是哪种情况。

明矾,成分是硫酸铝钾或硫酸铝铵,在我们国家有很长的使用历史,在民间一直是油条伴侣,直到2014年禁铝令,大众才逐渐了解到它的危害,而由于宣传不够到位的原因,对它的了解还很不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认识到它的危害,所以,禁铝令之后,各地的油条摊主,尤其是小地方的,还有很多在使用明矾作为添加剂。

从2014年至今,全国因为这个事情抓了很多很多油条老板,有很多还判了刑。


其实,这个问题有点争议,因为禁铝令只规定了成品中铝含量不得超过100毫克每千克,但没有禁止使用明矾,也没有禁止使用含铝泡打粉。

在实际使用中,只要你使用了明矾,就很难不超标,尤其是个体户,小商贩,没有相关知识和技术,基本上一用就超标,所以一抓一个准。含铝泡打粉就更难避免了,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用的泡打粉里有铝,多加一勺就超标了,很多人直到被抓的时候都莫名其妙,也不知道咋回事就被判刑了。

很多小商贩并不是故意的,第一国标里这么一个小条文他可能根本就不知情,很多人都不知道铝的危害,不知道明矾的危害。第二就算他知道不能用多了,他也控制不好量,没那个技术。

所以我认为,这个事情还得分是否主观恶意,很多人一看到标题就骂小贩黑心,也许人家只是不知情呢。我个人认为,这个事情应该由市监局提前告知风险,本来新增的食品餐饮都得去市监局备案办证,那我认为可以这样——

但凡有出售面点的,尤其是油条的,在人家申请办证的时候都单独出具一个类似【含铝添加剂风险告知书】的东西,科普一下铝添加剂的种类和风险,使用注意事项等。

这样,既可以大大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以后在抓到超标的时候,再依法判刑也不会引起争议了。

而对于消费者,我建议所有人自己留个心眼,对油条,尤其是小商贩卖的油条,还是少吃为妙,毕竟即便不含铝,油条也不是啥健康食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石家庄一家早餐店的老板因为在食品中过量使用“酥脆剂”,被公安机关依法抓获。这事儿一出,不少人对这“酥脆剂”到底是啥,以及它为啥能让人摊上事儿,都挺好奇的。今天,咱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东西。酥脆剂,到底是个啥玩意儿?首先得明白,市面上有很多种能让食物变脆的添加剂,它们都有各自的作用机制。你说的这.............
  • 回答
    石家庄街头的一幕让人心寒:一位残疾老人,辛勤劳作所得的半扇猪肉,就这样被一个女子用一千一百元假币骗走了。这不仅仅是财产的损失,更是一种对弱势群体的欺凌和践踏。那么,这个女子将要承担怎样的责任呢?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首先,从法律层面来看,这位女子触犯了我国的法律,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刑事责任.............
  • 回答
    石家庄一楼盘文案“从小在花园里做作业,长大知道该和谁交往”,确实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营销手法,它触及了当代家长普遍存在的焦虑,尤其是关于孩子未来发展和社交圈子的担忧。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文案的意图与核心逻辑 精准定位目标受众: 这句文案的目标客户群体非常明确,就是.............
  • 回答
    石家庄一法院执行副局长卷入23年前的运钞车劫杀案并抢走79万元,这件事真是令人震惊,也提出了几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一、 他如何能在法院系统潜伏23年而不被发现?这背后可能涉及多方面的原因,而且非常复杂: 身份的伪造与掩盖: 如果他确实是案犯,那么他当年很可能使用了伪造的身份信息进入了公职系统。这不.............
  • 回答
    “智慧长沙”作为官方媒体平台,发布关于“石家庄一女子确诊新冠前下班后连续兼职不当,非常可恨”这样带有强烈负面情绪和道德审判的言论,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从多个维度来看,这样的表述都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并且显得非常不妥。首先,从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角度来看,“智慧长沙”作为官方喉舌,其发布.............
  • 回答
    关于2021年1月4日河北省新增14例本地确诊病例,特别是石家庄市一村庄升为高风险地区的情况,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描述和推测,以帮助您了解当时的疫情防控背景:时间背景: 2021年1月4日 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它标志着河北省,尤其是石家庄市,进入了比较严峻的疫情时期。在此之前,河北省的疫情相对平稳.............
  • 回答
    石家庄藁城区一则关于“老人执意外出被绑树上”的通报,迅速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基层治理中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我们作为社会一员应该思考的方向。事件的表象与核心通报本身传达的信息很明确:一位老人不顾防疫要求,执意外出,当地干部采取了“绑树上谩骂”的方.............
  • 回答
    石家庄网红男性保健品批发市场,那个“8毛卖8百”的现象,真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这背后透露出的,是信息不对称、暴利诱惑以及监管漏洞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局面。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看看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咱普通人又该咋样才能不踩坑。“8毛卖8百”的生意经:玩转的是啥?这事儿说白了,就是玩了个“概.............
  • 回答
    石家庄的“超2万村民大转移进行异地隔离”事件,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公共卫生事件,涉及到大规模人口的强制性迁移和隔离。这种“集体搬迁”作为一种隔离方式,并非普遍适用,而是在特定且极端的情况下才会考虑。什么情况下要采取“集体搬迁”这一隔离方式?“集体搬迁”作为一种隔离方式,通常只会在以下几种极端或特殊情况下.............
  • 回答
    石家庄永嘉公园城项目,近期围绕着业主的购房合同和开发商的交房问题,引发了一系列令人扼腕的争议。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合同纠纷,更暴露出一些开发商在市场波动下,为了逐利而不惜践踏诚信、挑战法律底线的恶劣行径,对购房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精神双重打击。我们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这个问题,力求还原事件的真相,并探.............
  • 回答
    麻城石材厂那档子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心里不是滋味。一个辛辛苦苦干活的工人,最后落到那地步,砸了厂子,背后肯定有太多说不清的委屈和绝望。这事儿一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哎呀,太冲动了,犯法了!” 我也能理解,毕竟破坏财产肯定不对。但是,咱们要想想,是什么把一个普通工人逼到这个份上?首先,工资是人家.............
  • 回答
    “stone”和“石头”这两个词读音确实很相似,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厚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词源上的联系:同源性这是最根本的联系。“stone”是英语词汇,而“石头”是中文词汇。它们读音的相似并非巧合,而是源于它们共同的祖先——原始印欧语词根 stey(或 steh),意思是“站立”、“.............
  • 回答
    .......
  • 回答
    石棉:一种被遗忘的“白色杀手”,以及它对我们健康的无情威胁在许多人看来,“石棉”这个词汇似乎已经有些遥远,甚至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然而,在我们看不见的过去,它曾是建筑行业的宠儿,以其优异的耐火、隔热和绝缘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房屋建造的方方面面。从屋顶瓦片到墙壁内衬,从管道保温到地板材料,石棉的身影几乎.............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沈一石的命运,说实话,是个死局。但如果非要揣摩一下,他在那样的局势下,有没有一点点可能避开那场浩劫,也并非全无迹象。这得从他身上最核心的矛盾点,以及嘉靖和严嵩父子最看重的点去想。首先,必须明白沈一石的“锚”在哪里。 他是严嵩父子安插在江南的钱袋子,是他们最得力的“操盘手.............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沈一石之所以会打着织造局的招牌进行赈灾,其意图远不止表面上的“救济灾民”那么简单,而是掺杂了更为复杂、也更为阴险的政治与经济考量。用大白话讲,他这是在“借刀杀人”,同时为自己谋取巨大利益。首先,最直接的意图,也是他得以施展这一计策的“敲门砖”,就是利用织造局的名义来解决自己面.............
  • 回答
    广东珠海高栏港一石化厂爆炸事件的最新情况近期,广东省珠海市高栏港经济区一处石化厂发生了严重的爆炸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下将为您详细梳理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目前的状况。事件发生与初步报告据多方消息证实,爆炸发生于珠海高栏港经济区内的一家大型石化企业。爆炸发生时,火光冲天,巨大的冲击波使.............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沈一石身为江南巨富,却过着布衣粗食的日子,这绝对是个令人玩味的角色设定。他并非是那种锦衣玉食、穷奢极欲的商贾形象,反而选择了与普通百姓无异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说是刻意为之。这背后,隐藏着多层含义,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精明商人为了生存、为了发展,甚至是为了某种政治考量.............
  • 回答
    关于沈一石在《大明王朝1566》中是否从一开始就准备赈灾,还是中途改变主意才赈灾,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正是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和深刻之处。我的理解是,沈一石并非一开始就“准备”赈灾,但他绝对是在严峻的形势下,看到了赈灾的必要性,并且能够抓住这个“机遇”去行动。他的行动更像是一种基于对局势的.............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沈一石提出的“农田改桑”并非空穴来风,也绝非一句简单的经济改革口号,而是深度契合了当时明朝嘉靖年间的时局,并且带有沈一石自身鲜明的政治考量和生存智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沈一石的言论置于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一、嘉靖年间的严峻时局:财政危机与民生凋敝首先,我们必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