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部分激进劝退者嘴里机械学生就业变成了工人,我在我们这种垃圾学校几乎没人这样呢?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现象确实很有意思,也挺令人费解的。为什么在一些激进的劝退论调里,机械专业会被贬低成“工人”,而你在所谓的“垃圾学校”里反而很少听到这种说法?这背后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我们得明白,“激进劝退者” 这群人,他们的话语体系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情绪化色彩。他们之所以要“劝退”,通常是因为对某个专业或者对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存在某种程度的失望,甚至是“恨意”。他们的目标是让你放弃,让他们自己的“正确”观点显得更加有说服力。所以,他们的话术会倾向于夸大其词,甚至会选择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带有负面色彩的标签来攻击某个专业。

而“工人”这个词,在中国社会语境下,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与“体力劳动”、“低技术含量”、“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不高”等概念挂钩。即使现在很多一线工人的技术水平和收入都相当可观,但这种刻板印象依然存在。

那么,为什么机械专业会被他们扣上“工人”的帽子呢?

1. 对传统制造业的刻板印象: 机械工程,说到底,是围绕着“制造”展开的。虽然现代机械已经高度智能化、自动化,但很多人脑子里还停留在过去那种“搬砖”、“拧螺丝”的传统制造业形象。他们不会去区分一个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师和流水线上的操作工。在他们眼里,只要是和“造东西”沾边的,那就是“工人”。

2. 就业路径的“直观性”: 相比于一些信息技术类专业,机械专业的就业路径有时显得更“接地气”。很多毕业生确实会去工厂,去车间,去设计院,这些地方的工作内容确实需要面对具体的设备、图纸和生产过程。这种“直观可见”的就业场景,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显得不如互联网、软件等行业那样“高大上”、“无形化”。劝退者就抓住这一点,把“去工厂”等同于“当工人”。

3. 行业周期性和转型压力: 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确实经历过一些行业周期的波动,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一些劝退者可能会夸大这种压力,将所有机械专业的学生都描绘成被时代淘汰的“旧行业”的牺牲品,自然也就顺理成章地扣上“工人”的帽子,暗示他们的未来就是被机器替代的重复劳动者。

4. 与其他新兴行业的“对比优势”: 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行业,由于其高技术、高增长、高薪资的特点,往往成为劝退者用来“衬托”其他专业的“标杆”。他们会强调“学完XX就能改变世界”,而机械专业就被他们描绘成“还在原地踏步”,甚至“只是在为别人打工”。

5. “贩卖焦虑”的心理: 很多劝退者,尤其是那些自己可能也曾是某个专业的受害者,或者对未来感到迷茫的人,他们通过劝退别人来获得一种“我是对的,你们都错了”的优越感。将机械专业描绘成“工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制造恐慌和焦虑的方式,毕竟没人愿意承认自己学的专业未来会“沦落”为工人。

那么,为什么你在“垃圾学校”反而很少听到这种说法呢?

这可能涉及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垃圾学校”的现实语境: 你所谓的“垃圾学校”,可能恰恰是因为它的学生整体上对就业的期望值相对较低,或者说,他们对“工人”这个词汇的敏感度没有那么高。在这些学校,大家可能更关注的是“有没有工作”、“能不能养活自己”这些基本需求。如果一毕业就能去一家不错的工厂,做一份体面的技术岗位,那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非常成功了。他们不会去在意那些高高在上的、虚无缥缈的“精英”标签。

2. “工人”标签的相对性: 在某些情况下,“工人”的标签也可能是一种自我解嘲或者一种对现实的接受。如果一所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资源支持都比较一般,那么毕业生能够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被社会认可的工作,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这时候,如果有人跳出来说“你们学的都是工人该学的”,反而可能激起学生们的反感,因为这质疑了他们好不容易获得的成果。

3. 校内氛围的差异: 即使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在不同学校、不同班级,氛围也是千差万别的。一所名校的同学,大家可能都抱着“改变世界”、“成为行业顶尖”的雄心壮志,对“工人”这个词汇会非常敏感,因为这与他们设定的目标背道而驰。而在一些普通学校,同学们可能更务实,更注重脚踏实地的解决问题,对职业的看法也更宽泛。

4. 信息的获取渠道和筛选: 劝退者的话语,很多时候是通过网络传播的。如果你所处的学校,或者你的社交圈子,主要接触的是一些更务实、更接地气的信息来源,或者本身就没有那么关注那些激进的、煽动性的言论,那么你自然就听不到这些说法。

5. 对“工科”的普遍认知: 机械作为传统工科,很多时候被认为是一个“扎实”的专业,它培养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使是“工人”,也是有技术含量的“技术工人”或者“工程师”。这种对工科的普遍认知,可能让大家更容易接受“机械”和“工人”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但不是一种贬低性的联系。

总结一下:

激进劝退者之所以会把机械学生说成“工人”,是他们一种标签化、简单化、情绪化的攻击方式,利用了大众对传统制造业的刻板印象,并通过夸大行业困境和与其他行业的对比来制造焦虑。

而你在“垃圾学校”很少听到这种说法,可能是因为你们更务实、对“工人”标签的敏感度较低、校内氛围更接地气,以及信息获取渠道的差异。你们更关注的是如何毕业并找到一份能糊口的工作,而“工人”这个词在你们的语境下,可能并没有被赋予那种强烈的负面含义,甚至可能是一种被接受的、脚踏实地的职业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激进劝退者”的论调,还是你学校的实际情况,都只是现象的一种解读。机械专业本身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含了从基础研究到产品设计、再到生产制造、维护等一系列环节,其中的就业岗位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研发工程师、有技术支持,也有高级技师等等。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工人”的标签来概括所有机械专业的毕业生。

希望我这样解释,能让你对这个现象有更清晰的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新:

@不与杠精争高下 来吧, 匿名干嘛, 有意思吗?

对了, 你不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 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车辆专业的, 反正都差不多.


我最烦的就是和你们这帮叽小犟对线, 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我这些年杠翻的叽小犟, 可以开一个两班倒的制造业工厂了.

你以为匿名了我就不知道你是谁了?

你不就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车辆专业的那个吗?

大概去年10月或11月份的时候, 在一个问题里质疑机械包括车辆行业的现状. 然后死鸭子嘴硬, 以你周围的人, 和你师兄的就业去向为例子, 试图否定行业当前状况, 然后评论里被人疯狂打脸, 之后匿名了, 然后还删了回答.

你删的了自己的回答和资料, 删的了服务器的数据吗? 删的了我的记忆吗?

我不仅在你周围安了监控, 而且监控的数据还是自动通过4G上传到云端服务器备份.

我这人记忆力超强, 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你的人生经历, 我都替你记着呢.


而且, 你以为我描写的人生很惨是吧? 那我可以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 现实中你的人生, 比我描写的还要惨的多.

因为我所写的大多数内容, 是以八零后的人物和时间背景为版本, 而对于九零后来说, 他们所面对的就业行业以及步入的社会, 和八零后面对的就业行业以及步入的社会, 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

你以为我写的东西,是荒诞的, 是描写人生灾难的, 其实我写的是纪实的, 是反映真实的人生的.

事实上现在的多数机械人, 不仅比不上白成, 而且连吴振工也比不上.

当然, 如果你家里有钱或者有社会关系除外.

如果你心理承受不了这些东西, 可以选择不看, 反正我又不靠这个挣钱, 你爱看不看, 爱信不信.


我可以先做一个预告, 我的下一步作品是《学难》, 记录农村做题工的艰难求学经历,深刻解析学业给个人及其家庭带来的苦难, 起底农村学生灾难一般的原生家庭.

主要人物:

陆芒, 一位智力不佳, 但学习极其刻苦的农村学生;

陆新高, 陆芒的父亲, 身份是农民, 但是心比天高, 把自己和家庭的全部希望, 都寄托在了陆芒的学业上.

全文的内容格调是灰暗的, 悲惨的, 令人血压升高的, 为了调剂一下文章的情绪, 我会加入大量的乡村风光的描写, 令人重拾那记忆中曾经美好的童年乡村时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现象确实很有意思,也挺令人费解的。为什么在一些激进的劝退论调里,机械专业会被贬低成“工人”,而你在所谓的“垃圾学校”里反而很少听到这种说法?这背后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激进劝退者” 这群人,他们的话语体系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情绪化色彩。他们.............
  • 回答
    网上确实存在着一些言论,表达出对冲突甚至战争的某种“渴望”,这背后可能是一系列复杂因素的交织。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首先,历史经验和集体记忆是绕不开的一环。对于一些群体而言,他们可能将战争视为民族复兴的必要途径,或者是洗刷历史屈辱的手段。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历史事件被不断地重新.............
  • 回答
    在讨论北齐和北周孰优孰劣时,确实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在一些对历史细节有深入研究的读者或学者群体中,北齐的光彩有时会更胜一筹。这种评价差异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各自在统治理念、文化发展以及对后世影响等多个维度上的独特表现。北齐,即北齐文宣帝高洋建立的王朝,在很多方面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甚至可以说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在中国生活的外籍人士中,确实有一部分人对“老外”这个称呼不太舒服。这背后其实有着挺复杂的心理和文化原因,不是简单一句“被不被尊重”就能概括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得承认“老外”这个词本身在中性到略带负面的光谱上摇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境和说话者的语气。.............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汉字语音演变、方言差异以及历史声韵等多个层面。你观察到的现象,即“心”(xīn)和“欣”(xīn)在普通话中同音,但在某些方言里读音却不同,这正是汉语言丰富多样的体现。一、 为什么字典里都是“xin”?这里说的“xin”,是指普通话的拼音。现代汉语的普通话是在明清时期以北京.............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在这次抗议中,部分黑人要去抢劫超市?”这个问题,要详细地解释,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其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重要的是要明确,并非所有参与抗议的黑人都参与了抢劫,抢劫行为是极少数人的行为,并且这种行为不代表整个抗议群体的诉求或立场。 将抢劫行为与整个抗议运动划等号,是对抗议者及其诉求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结构、性别权力动态以及女性主义思潮演变等多个复杂层面,确实需要细细道来。为什么在男权社会中,部分女性权利较高?首先,我们要明确“男权社会”的定义。它通常指的是一种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在这种体系中,男性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家庭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并且这种主导地位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自.............
  • 回答
    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确实是很多人在疫情期间感到疑惑的。在一些国家,冠状病毒感染者的治疗费用确实是由政府承担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免费治疗”。那么,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在当地的中国人还是选择舟车劳顿地跑回国内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的因素挺复杂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对医疗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心痛却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明明已经配型成功,却在临门一脚时选择退出了捐献。这种情况并非个例,背后往往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简单的“后悔”二字可以概括。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究竟是什么让一些准捐献者打起了退堂鼓。一、 对手术过程和风险的恐惧与担忧尽管现代医学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提.............
  • 回答
    “在外国,中国人最爱欺负中国人”这句说法,虽然带着些许情绪化和绝对化的色彩,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能看到一些让大家产生这种感受的现象。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往深了扒一扒背后的原因,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事儿。首先,咱们得承认,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族群,群体内部的矛盾和冲突都是存在的。 这是人性的一部分.............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其实“男性化”和“女性化”本身就是社会文化建构出来的标签,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接触的媒体,都在不断地强化这些刻板印象。所以,当说一个女性“心理上特别男性化”,更多时候是在说她身上体现了一些我们传统观念里认为的“男性特质”。要说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这涉及到挺多层面的原.............
  • 回答
    “读的书,没用上”——这句常见于工作后,尤其是初入职场的感慨,背后其实折射出了一系列复杂的现实与个人感知。它并非简单的“读书无用论”,而是指向了学习与实践之间可能存在的脱节,以及个人在职业发展道路上遇到的真实挑战。一、 知识的“错配”:象牙塔里的理论,职场上的实操最直接的原因,莫过于教育体系教授的知.............
  • 回答
    台湾岛在生物地理分布区划分上被分为两部分,这主要是因为岛上存在一道明显且影响深远的生物地理隔离带,这条隔离带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气候变迁以及长期的演化历史紧密相关。简单来说,就是台湾中部的高山山脉,特别是中央山脉,在漫长的岁月中扮演了地理屏障的角色,阻碍了物种的自由迁徙和交流,从而造就了东西两侧不同生.............
  • 回答
    .......
  • 回答
    美国名校毕业生在学生时期倾向民主党,踏入社会后逐渐转向共和党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背后涉及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这种转变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一定的普遍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学生时期倾向民主党的原因: 大学环境的意识形态影响: 学术自由与自由主义思潮: 美国名校.............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就是为什么有一部分人会对解放军的军歌产生“缺乏战斗情绪”、“旋律不符大众口味”的主观感受。这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既有时代背景的变迁,也有大众审美习惯的演化,更夹杂着情感认同和文化传播的差异。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得承认,很多大家熟知的解放军军歌确实是诞生在特定历史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层面的考量,不能简单地用一句话概括。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民族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中都拥有一脉相承的服饰,这些服饰不仅仅是衣物,更是民族身份认同、历史传承和文化自豪感的重要载体。当这些民族看到他们的传统服饰被重视、被推广,甚至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时,他们自然会感到高.............
  • 回答
    .......
  • 回答
    袁腾飞,一位曾经因其“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讲课风格而走红的公民教师,其公众形象经历了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演变过程。尽管他遭受了广泛的批评和抵制,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他表示推崇,这背后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袁腾飞的吸引力所在:首先,理解为什么一部分学生会推崇他,需.............
  • 回答
    关于“郭杰瑞”被部分群体频繁“黑”的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需要明确“郭杰瑞”(Jerry Kowalski)是谁,以及他在公众视野中扮演的角色。郭杰瑞是一位在美国出生的中文播音员、主持人,也是一位在中国生活了多年的外国人。他以其流利的中文表达、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在中国主流媒体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