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答的小概括:西方对“排外”的缺乏,实际上只是“地区性排外”的相对缺乏。而“地区性排外”的相对缺乏,归根结底,则是因为西方的“族群性排外”等各种社会歧视占据主导地位,割裂了城市和地区的认同的社会意义,让城市和地区的社会认同失去了意义。在没有对 @Lightwing 的经验性判断进行反驳的基础上,我所要表达的含义是, @Lightwing 的评论中所含的中西对比,在思路上就是站不住脚的。
@Lightwing 认为“老外”这个称呼表达了一种排外的性质。他认为:
在欧美,你只要住在一个地方一段时间了,已经可以说自己是当地人了。你选择定居这个地方,无论你是什么民族什么肤色,身边民众总会接受你的共同身份。如果你出生在这地方,或从小长大在这个地方,更加容易受欢迎。
在这样的形容中存在着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什么是当地人?或者说,成为一个当地人,意味着什么?居住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地区,同一个国家,人们相互之间以当地人相称呼,这就是一种和谐,包容,不排外的状态吗?一个市民,他迁入了这个地区,大家愿意称这个人为老乡,市民,这就意味着融入了吗?
“当地人”到底意味着什么?排外的概念,作为一种群体之间的互动,描述的是“当地人”和“外地人”之间的对抗。因此,“当地人”的含义,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其实,当地人的认同的确取决于丰富的要素,而中国和欧美之间,在地区性认同的机制上确实是有差异的。举一例来说,中国的户籍制度决定文档上的合法性和地区性身份认同有重要联系。不过,在这个并不正式的回答中,我还是会仅仅关注于“当地人”这个概念的社会意义,并且假定 @Lightwing 所说的“西方排外较少”是一个具有有一定准确性的观察,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不过,在结尾,我也会质疑这一观察的准确性)。
一个地区的“当地人”,一方面是这个地区内部的居民相互的标签,是本地人心目中自身的印象,比如“我们老北京”,“我们老上海”;另一方面,当地人也是其它地区对某个地区的标签,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某地人”,比如有人觉得“上海人”等于文明,有人觉得“上海人”意味着排外,有人觉得北京人等于胡同里的老大爷,有人觉得北京人在政治和经济上代表着国家。
总而言之,“当地人”意味着一系列的“社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是本地人的归纳,也可以是外地人的归纳。这些特征既包括阶级——认为一个地方的人就是“有钱”,也包括文化——认为一个地方的人就是喜欢看戏,还包括相貌——认为一个地方的人就是人高马大或尖嘴猴腮。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被本地人认为符合这种特征,他就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进了“本地人”这个范畴。
同时,人们的社会交往是依据社会特征的。比如同学,校友,老乡——中国人往往喜欢依据类似的身份起源而进行交往。一个人一旦被认为具备了某些必要的特征,比如“中国人”或“美国人”的特征,就会得到跟“中国人”或“美国人”进行社会交往的机会。而一个“中国人”或“美国人”的群体,也跟容易吸纳具备“中国人”或“美国人”特征的人进入他们的群体。换言之,当地人这个身份应该意味着某种社会交往的机会。具备当地人这个身份的人就应该更有可能在“当地”根据“当地人”这个身份展开社会交往。一个人跟“当地人”的社会交往的多少,也就反映着这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被接纳为“当地人”。
最后,当地人还意味着获得“当地服务”的权力。什么是当地服务呢?公共服务,像是水电网交通医疗这些每个人都必须的服务,可以说是公共服务。不过,因为公共服务是在法律强制的分配给居住的,所以公共服务的对比缺乏符号性和象征性的意义,也难以用来区分“当地人”和“外地人”。不过,私有的服务则更可能在不同人群之间发生差异,也更能拿来彰显群体的差距。什么是私有的服务?比如说,你要去下馆子吃饭,去酒吧泡吧,去网吧上网,去夜总会消费,这都是私有的服务业。你去享受这些服务,会得到怎样的对待?服务员对你的态度,是否如同对待大多数的“本地人”一样热情友好?如果你受到服务员的冷眼相待,而那边的当地人却得到了笑脸相迎,那么你能说自己是“当地人”吗?
所以,从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当地人”不仅仅是个名词的问题。成为一个当地人,要求这个人在本地人心目中的印象他们眼中的“当地人”没有差别。成为一个当地人,还要求这个人可以广泛的和本地人展开交往,可以在私有服务业中享受跟当地人一致的服务。这三个角度可以成为衡量实质“当地人”的三个方面。
在这三个方面的基础上,我们不妨先认同,或者说假设,是的,在欧美国家获得当地人这个称呼更加容易。不过,在这个称呼的背后,一个外来者是否在这三个方面上,真的跟当地人一致了呢?
我想介绍一个美国城市,芝加哥。大家对于全美第三大城市芝加哥是什么看法、刻板印象或偏见?是繁华的大都市,还是可怕的罪恶都市?大家觉得,一个芝加哥人,是什么样子?是穿着得体的白人,还是贫穷暴力的黑人?芝加哥的“本地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这是芝加哥的族群分布和收入分布地图。上面的图是族群分布地图,其中紫红是白人,蓝色是黑人,绿色是亚裔,橙色是西班牙裔。下图是收入分布地图,蓝色是年收入低于20000美元,在美国可以说是极端贫困。红色是高于10万美元,在美国意味着上层中产的身份。浅蓝色是2万-4万美元,属于低收入人群。绿色是4万-6万美元,属于中低收入,勉强算作中产,橙色是6w-10万美元,属于比较稳定的中产阶级。总之,色调越暖,就意味着收入越高。
明白了这些标签之后,请大家再看看,芝加哥是一个多么割裂的地方。首先,白人,黑人,西班牙裔和亚裔的居住区之间,竟然有如此清晰的界限。收入差异是如此明显地随着族群居住地区变化。黑人多的地方,收入地图的色彩也是蓝的——这是极端贫穷的特征。在白人居多的地方,则能看见多得多的红色点,这意味着最高水平的收入。贫富差距,如此明显的沿着种族的居住区而分布。其实,犯罪率在贫穷和富裕的地区也存在很大差别,这里暂不贴图了。
现在,大家对芝加哥的印象是什么呢?如果我说“芝加哥(当地)人”,大家能得出任何印象吗?
不能的,对于”芝加哥当地人”,我们不能得出任何一致的印象。因为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收入之间,享受着不同的私人服务,有着不同的社会关系网。
居住在芝加哥的市民也得不出一个“当地人”的印象。芝加哥城南的黑人,城北的白人,夹在中间的一小撮亚裔,还有从事着下层职业的西班牙裔黑人,他们哪里能说相互之间是“一样的人”呢?芝加哥人确实自称为芝加哥人,但是一旦讨论其自己城市的政治,经济和居住事务,他们谈论的却是自己的族群,自己的社区,而不是自己这个城市。芝加哥以多元作为其市民身份的关键词,不过多元,也就意味着“当地人”这个身份可以带来的社会资源将被限制。
那么,如何成为一个芝加哥人呢?如果你是一个亚裔,你居住在芝加哥唐人街,你就可以自称是芝加哥人了。但是,这个自称背后的意义是十分脆弱的——你享受的服务,你在城市中的自由空间,跟白人,黑人,墨西哥裔有着巨大的差距,你的社会交往也很可能限制在黄色皮肤之中。其它族裔的人,可能不会拒绝称呼你为芝加哥人,但是在城市事务和社交互动的组织讨论中,你却往往站在与他们不同的利益上,或者只能服从一方的利益。那么,这个“芝加哥当地人”的身份,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能为你带来多少社会资源呢?
可能是什么意义的,资源的附加大概是相当有限的。也正是因为没什么意义,所以成为当地人,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进一步地说,@Lightwing 在他对这条知乎问题的回答中,有两个主要的问题。他把“排外”视为族群对立,文化对立的一个主要表现,这无疑是偏颇的。“排外”的本质是族群对立。基于这样的本质,我们可以说,排外和种族主义没有什么区别,跟性歧视没有什么区别,跟收入歧视没有什么区别——或者说,种族主义和各种歧视,就是一种排外。在西方的社会科学中,有outsider,外来者,这个关键词,适用于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对抗。在西方,”当地人“式的排外,也就是以地理的区域拒绝外来者,或许是比较少见的。但是,这种少见的基础,是“城市”这个地理区域,在欧美——或者说,在美国(因为我不了解欧洲)早已被其它“排外”——族群隔离和收入居住隔离——所撕裂了。在芝加哥的例子中,因为人口依照族群和收入,鲜明地分区居住在城市里,所以城市的认同早已被大大的损耗了。城市性,地区性的排外不明显,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种族的歧视,收入的歧视取代了地区性身份的排外,变成了“排外”的主要表现。从之前所说的外来者(outsider)这个角上将,欧美是不缺少排外的,只不过欧美有其它类型的“排外”罢了。而且这些其它类型的排外——我并没有比烂或者比好的意思——极有可能是更加严重的。
@Lightwing 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他作为中产阶级上层白人,恐怕深受其阶级和族裔所限制的视野。作为一个中产阶级上层白人,他可以说拥有世界上最广泛的社交网络——在欧洲和美国,白人在分布上和人口上依然都占据着绝对优势;而中产阶级,不管其族裔为何,也在欧美占据非常大的比例。一方面,他的种族优势和阶级优势,让他可以充分的在欧美享受跨地区的社交生活,对欧美形成一个更加包容,更少隔阂,地区性排外更少的印象。另一方面,他的阶级优势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在社交体验中减少文化冲突——欧美的阶级中,中产阶级的文化,远比下层阶级更加一致;中产阶级的行为和社交符号,比下层阶级更加共同。基于阶级的交往,往往能给人一种种族差距得到高度弥合的印象,而放眼全社会,这种印象只是一种错觉。也正是基于其阶级和族裔的限制, @Lightwing 还提出
总有一些奇葩的人排斥这类现象,在乎民族的纯正等等。死不接受外来人。但是在欧美,排斥异族的这些人真的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地带,甚至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很难跟其他人接触,容易被嘲笑。
首先,边缘跟种族歧视的关系,我并不会否认。但是,这首先忽视了广泛的中产阶级族群仇恨团体的存在,中产阶级族群歧视的存在。其次,“排外”,哪怕仅仅是地域性的排外,也不是一种“有或无”的现象,而是“多”或“少,就像是一个坐标轴,一个线段,右边是极端的开放,左边是极端的保守封闭,在两极中间开放或保守的程度是逐渐变化的。以最极端的人,最纯粹边缘的人,代表“排外”这个现象的全部内涵,可以说是把道德价值观置于事实之上,并无助于理解现实问题。最后,如果我们考虑到排外有极端和不极端的形式,有程度高和程度低的形式,那么“边缘”就绝不是对排外者的妥当形容词了。这个词把因为经济穷困,社区破落,教育落后等种种原因,生活在族群冲突中而有族群对立意识的人,称为“边缘”,实质上有污名化,阶级歧视的嫌疑。他们不仅仅是社会中广大的成员,也是来自社会上层的阶级歧视,阶级压迫和族群压迫的受害者。放下身段,充分的理解社会各种群体的存在,才是一个宣扬社会包容的人应该采取的态度。
明明就是历史因素下产生的地域性文化保守思想,有什么好遮遮掩掩的。
中国各个城市都要分本地人跟外地人。城市之间的文化保守程度有区别,有的会更容易接受外地人,有的更不容易,当多少是在方方面面受影响的。本地人一般更容易找到工作,碰到事情更容易处理。结婚找对象本地人都会更少受到家庭阻力。体制内工作那基本上都是本地人才容易拿到。
长相大家都没太大区别,所以大体上还能保持个相差不多的态度。但是你说话不用本地方言的话,坐出租车更容易被人宰,买东西更容易被人宰,工作里很难打进本地人的圈子等等……
外国人那连长相都完全不一样,这种区分度就高了一个级别了,所以无非是所有本地人外地人这种思想再加一个级别而已。更容易被宰,更容易被排斥在圈子之外等等。
但是相对在大城市不怎么保守的圈子,就会好很多,大家不会把本地人外地人分的那么清晰赤裸裸到了见等级的程度。大家不会说老外,而会说外国人,更会直接区分出是英国人还是法国人还是德国人什么的。
要说原因的话,也没什么值得羞愧的。农耕社会的旧社会形态利益跟土地是绑定在一起的,需要大家族概念,需要抱团,需要地域性保守以维护自己的利益。新的工业化社会,现代社会,形态已经改变,才会诞生新的思想,社会关系和文化氛围。很多欧美人在新的社会形态下呆久了,自然适应这种社会形态了,对旧的社会形态下产生的一些观念不适应而已。
但即使是现代欧美社会了,保守文化也不是不存在的。大城市里基本上保守文化已经不是主流了,但是去到乡下,小镇什么的,那也是很难融入当地的。尤其是如果本身语言就存在问题的话。比如说意大利,就是经典的农耕社会形态过度到现代社会,跟中国比较像。大家族观念比较重,比较趋于保守。即使在现代社会了,南部很多小镇上也是基本上只跟本地人通婚的。
英国文化上其实也是比较保守的,不过可能工业化时间太早,所以很早就习惯了小家庭的生活方式,本身群体思想就弱。所以什么外国人可能跟其它外人都差不了太多吧 -_-
此问题引申出来的话,其实是个很大的话题,就是保守或变化的思想文化方式与现实社会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面临的根本问题之一。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