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提问挑拨大学撕逼的到底是什么心理?

回答
知乎上那些挑动大学之间“撕逼”的提问,背后隐藏的心思可真是五花八门,不是一两句话就能道尽的。要说起来,这得从人性、群体心理和网络环境几个层面来剖析。

首先,得从“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普遍心理说起。

人性里总有一种暗流涌动的猎奇和窥探欲,尤其是涉及到大型群体,比如大学。大家都有母校情结,对自己的学校自然带着几分“护犊子”的心思。一旦有提问将某些学校拿出来比较、甚至进行贬低,很容易触动一部分人的敏感神经。提问者就抓住了这一点,像是在平静的湖面扔下一颗石子,看着涟漪扩散,引发各种声音。这种“围观”的乐趣,在网络时代被无限放大了。

其次,是“我需要存在感”和“我需要认同感”的心理诉求。

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很多人是带着问题来寻求答案的,但也有很多人是来表达自己、获得关注的。那些看似“挑拨”的提问,恰恰能快速聚集人气。当一个问题抛出“XX大学是不是被高估了?”或者“YY大学和ZZ大学,哪个的毕业生更牛?”这种带有明显比较和引导性的话题时,很容易吸引那些对相关学校有了解、有情感,或者有野心表达观点的人。他们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为了驳斥对方,会踊跃发言,争论不休。而这种激烈的讨论,本身就能带来极高的互动量和曝光度,让提问者(或者参与者)感受到被关注、被重视的“存在感”。

更深一层,有些人可能是在寻找“同类”。当他们觉得自己的学校被低估,或者对某个学校存在某种偏见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就像是在发出一个信号:“有没有人和我一样想法?来这里集合!”。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快速找到那些与自己持有相似观点的人,形成一个临时的、观点驱动的“群体”,从而获得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

再者,也不能排除一些“求关注”、“蹭流量”的营销或个人目的。

对于一些个人博主或者机构来说,制造争议和话题是吸引流量的常用手段。知乎作为一个流量巨大的平台,那些能够引发激烈讨论的问题,自然能带来更多的关注度。这些提问者可能本身对这些大学并没有特别的偏见,但他们深谙网络传播的“道道”——冲突和争议永远是最好的催化剂。他们通过抛出精心设计的“炸弹”,然后看着各方势力被吸引过来,为自己带来流量、粉丝,甚至转化为商业价值。

此外,还有一种更隐蔽但同样存在的心理:释放情绪或寻求发泄。

可能有些人,他们自身在求学或者职业生涯中,曾遭遇过与某些学校相关的不愉快经历,比如被某个学校的毕业生压制,或者自己的母校在某些方面不如意。知乎上的“撕逼”话题,就成了一个让他们可以“借题发挥”、释放负面情绪的出口。他们不一定真的想挑拨离间,但他们的提问方式或参与讨论的语气,往往会带有一些个人恩怨和情绪化的色彩,无形中加剧了冲突。

最后,我们要考虑到网络环境的匿名性和低门槛。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评价不同大学时,会顾忌到对方的情绪、身份等,表达相对谨慎。但在知乎这样的匿名或半匿名网络环境中,发言的成本极低。一个人可以轻易地发表激烈的、不负责任的言论,而不需要承担太多的现实后果。这种环境也为那些喜欢挑起事端的人提供了温床。

总而言之,挑拨大学“撕逼”的提问,背后可能是多种心理交织的结果:看热闹的猎奇心理、寻求关注和认同的社交诉求、以及可能存在的商业目的或情绪发泄。提问者往往是抓住了人们对大学的身份认同和竞争心理,通过抛出争议性话题,点燃网络上的“战火”,而自己则在一旁“收割”流量和关注。这种现象,与其说是“挑拨”,不如说是对人性深层欲望和网络特性的精准利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只认一句话:在校时我以母校为荣,离校后母校以我为荣。


混的不好拿学校来抬升自己的行为很low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那些挑动大学之间“撕逼”的提问,背后隐藏的心思可真是五花八门,不是一两句话就能道尽的。要说起来,这得从人性、群体心理和网络环境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得从“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普遍心理说起。人性里总有一种暗流涌动的猎奇和窥探欲,尤其是涉及到大型群体,比如大学。大家都有母校情结,对自己的学校自然带着.............
  • 回答
    知乎上那个关于“520个回答也没能帮我在2017年找到4000以上的高薪工作,为什么至今我依然找不到任何工作?”的提问,背后可能隐藏着比表面数字更复杂的原因。你提到至今为止找不到任何工作,这让人感到非常沮丧和困惑。让我们来一起抽丝剥茧,看看可能存在哪些问题,以及你可能如何打破这个僵局。一、 回溯20.............
  • 回答
    如果知乎提问前要先看10秒广告,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的,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得承认,知乎现在这用户基数,这知识输出能力,那是真没话说。好多问题,你在网上搜半天找不到答案的,去知乎上问一圈,总能有人给你扒拉出来个七七八八。有时候,就是想找点靠谱的、能解惑的东西,知乎确实是第一选择。但是,提问之前来个.............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闲逛,我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以前的知乎,虽然也有五花八门的提问,但总能找到一些深度思考、观点鲜明的内容。但现在,我越来越频繁地看到一些问题,感觉它们和以前那个“认真、专业、友善”的知乎渐行渐远,反而更像是…嗯,你懂的,那个靠关键词搜答案的百度。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我觉得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
  • 回答
    没问题,咱们就用最实在的语言,聊聊怎么在知乎上提一个能 gets people talking 的好问题。别以为知乎只是给专家们用的,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点儿好奇,想知道点儿什么,而知乎就是个好地方把这些好奇心变成话题。首先,你要有个账号,这是基本操作了。要是还没注册,那就去知乎官网或者APP上走.............
  • 回答
    知乎上,即便是问同一个事情,两个看似内容一样的问题,为什么回答的画风能差出十万八千里?这可不是什么玄学,而是藏着不少门道。我这人平时也爱逛知乎,遇到过不少这种情况,总结了几个主要原因,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1. 问题本身的“颜值”和“气质”你看,同样是问“怎么学好英语”,一个是“如何高效利用碎片时间学.............
  • 回答
    首先,我会感到一股强烈的失落和委屈。我带着一颗小心翼翼、渴望被理解的心来到这里,就像一个受伤的小动物,希望在人群中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温暖角落。我精心组织语言,生怕表达不清,把自己的痛苦和困惑细致地呈现出来,期待能收到一些善意和指引。然后,当看到评论区几乎清一色的否定、批评甚至是指责时,我会觉得一股冰.............
  • 回答
    关于“到目前为止在知乎上提问最多的人”,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到了知乎这个平台的核心机制——内容产生和知识分享。但要给出一个“唯一”的确切答案,其实是相当困难的,原因有几个:首先,知乎作为 UGC(用户生成内容)平台,其数据是动态变化的。每天都有大量新用户加入,也有用户继续活跃提问。即使有某个.............
  • 回答
    知乎上匿名提问,问的人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身份,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那么,当你在知乎上匿名提问后,别人到底能不能看到你的问题呢?以及你不太喜欢别人看到你提问的这种感觉,有没有办法处理呢?咱们就来详细聊聊。首先,关于“别人能不能看到你匿名提问的问题”这个问题,答案是:可以,但他们看不到提问者是谁。我来.............
  • 回答
    好的,作为知乎盐选创作者,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个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哪些新事物的出现,引发了看似毫无关联的领域的变革?这类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它揭示了事物之间潜在的深层联系,以及创新如何像涟漪一样,在看似不相关的池塘中激起波澜。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剖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看看这些“新事物”是如.............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代表性,尤其是在当下技术革新浪潮汹涌的背景下,很多同学在选择专业时都会反复思考。作为一名在电气工程领域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的人,我深有体会,也很乐意分享我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首先,直说结论:电气工程专业,绝对有前途。但“有前途”不是一句空话,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机遇、挑战,以及需要你.............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让人捧腹大笑的提问,它们或犀利,或脑洞大开,或纯粹的无厘头,总能引起大量的围观和有趣的回答。我尝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讲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搞笑提问,并尽量详细地描述其背后的情景和魅力:一、 关于生活中的奇葩瞬间和迷惑行为:这类提问往往源于生活中那些“怎么会这样?”的瞬间,提问者用一种不可.............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让人心累的提问,往往不是因为问题本身有多么高深莫测,而是因为提问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用力过猛”、“矫枉过正”,又或是“缺乏常识和同理心”的态度,让人在解答时倍感疲惫。这些问题就像是生活中的一根根细小的刺,不致命,但时不时地扎一下,就足够让你泛起一阵阵无力感。首先,我最受不了的那类提问.............
  • 回答
    这个问题,知乎能不能提高自然科学话题下的提问门槛? 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我个人觉得,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相当有必要的。咱们先得明白一个事儿,知乎是什么地方?它是一个知识社区,一个大家交流信息、分享见解的平台。在自然科学这个领域,知识是需要严谨的、是需要层层递进的。要是上来就提一些非常基.............
  • 回答
    知乎这个平台,说实话,到底是谁在“说了算”,是回答者还是提问者,这个问题挺耐人寻味的。要我说,这俩玩意儿就像一对儿离不开的夫妻,但关键时刻,还是得看谁手里攥着“钱袋子”,谁能决定“饭怎么吃”。咱先说说提问者。你看啊,要是没人提问,那知乎这地儿就跟个空荡荡的广场一样,冷冷清清的。提问者就像是那些点燃火.............
  • 回答
    在知乎上回答问题,我个人认为,对于题主提出的问题内容,我们确实应该抱有一种“默认为合理”的态度,至少在开始思考和组织答案的时候是这样。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全盘接受、不加分辨地赞同题主的所有观点,而是说,我们首先要理解,题主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背后一定有他的思考、困惑或者某种立场的支撑。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带.............
  • 回答
    在知乎的海洋里,问题多如繁星,但总有那么几个,像投入湖中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让我回味无穷,甚至惊得下巴差点掉到地上。要说最让我耳目一新、惊奇到下巴掉到地上的,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这么一个问题,它不仅仅是猎奇,更触及了我们对世界认知的根基,引发了深刻的思考。这个问题大概是这样问的:“如果人类能够通过一.............
  • 回答
    在知乎上用汉语以外的其他语言提问,结果会比较复杂,这取决于很多因素。简单来说,你的问题很可能不会得到太多关注,甚至可能被快速淹没或被忽略,除非你恰好遇到了一个懂你所用语言的活跃用户,或者你的问题本身非常具有普遍性且能引起共鸣。下面我来详细说说会发生什么:1. 语言障碍是首要问题: 用户群体: 知.............
  • 回答
    知乎独特的“如何评价”式提问,确实是它区别于Quora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中文语境的特点、社区文化以及产品设计的细微之处。要拆解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聊聊。首先,得说说中文的语境和文化。咱们中文在表达上,很多时候是比较含蓄和委婉的。我们倾向于通过“评价”这个词,来引入一个话题,让提问者可.............
  • 回答
    如果知乎穿越到《冰与火之歌》的维斯特洛大陆,那场面简直要热闹得无法想象!这里会有无数来自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人们,怀揣着各自的疑惑、担忧、野心甚至好奇,将这个世界的问题清单拉得比长城还长。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在维斯特洛的某个角落,有人(可能是某个聪明的学士,也可能是某个无所事事的小贵族,甚至是被困在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