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观众看了三遍都看不懂的电影,是导演的问题,还是观众的问题?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当观众对一部电影产生困惑,甚至看了三遍都无法理解时,很难简单地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导演或观众。这通常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 导演的叙事手法、影片本身的复杂程度,以及观众的观影经验、期望和认知能力 等多方面的因素。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

一、 导演的问题(叙事与表达的局限性)

当一部电影让观众产生困惑时,导演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叙事结构混乱或晦涩:
非线性叙事的不当运用: 很多现代电影为了增加深度和趣味性,会采用非线性叙事,比如闪回、插叙、多线索并行等。如果导演在时间线索的切换上处理得过于跳跃、缺乏明确的标记,或者没有提供足够的线索帮助观众梳理时空关系,就容易让观众迷失。
信息碎片化处理: 导演可能有意将故事的关键信息以非常零散的方式呈现,希望观众自己去拼凑。但如果碎片之间缺乏逻辑连接,或者重要的线索被埋没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中,观众就很难形成完整的认知。
过度的象征主义和隐喻: 艺术作品常常使用象征和隐喻来传达更深层次的含义,这是导演表达艺术理念的重要手段。但如果导演的象征过于抽象、个人化,或者缺乏足够的普适性,观众可能无法理解其深层含义,甚至将其解读为“故弄玄虚”。
缺乏必要的铺垫和解释: 有些电影可能依赖于观众自身的知识储备或对特定题材的熟悉度。如果导演没有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或者对关键概念、人物动机缺乏必要的铺垫和解释,即使观众看了多遍,也无法理解故事发生的逻辑。

主题表达不清:
主题模糊: 导演可能想表达一个非常深刻的主题,但在影片中却未能有效地将其具象化或清晰地传达出来。影片可能充斥着各种元素,但观众无法抓住核心想要表达的情感或思想。
观点偏移或矛盾: 导演的观点在影片中可能不够明确,或者在不同场景下出现矛盾,导致观众无法理解导演到底想说什么,或者对影片的价值观产生困惑。

角色塑造薄弱或动机不明:
角色弧光不清晰: 如果角色的成长、转变过程不明显,或者其行为逻辑前后不一致,观众就难以理解角色的动机和选择,从而影响对剧情的理解。
缺乏动机解释: 角色的关键行为可能没有得到足够的铺垫或解释,导致观众觉得角色的行动是突兀或不可理解的,进而影响对整个故事的代入感。

视听语言的失误:
剪辑问题: 剪辑是连接镜头、构建叙事的重要手段。如果剪辑节奏混乱,转场生硬,或者关键镜头被删除或剪辑得过于仓促,都可能破坏叙事流畅性,导致观众困惑。
音效和配乐干扰: 不恰当的音效或配乐有时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或者与画面信息产生冲突,反而阻碍了信息的有效传递。

二、 观众的问题(认知与解读的差异)

然而,将所有责任都推给导演也失之偏颇。观众的接受度和理解能力也是影响观影体验的重要因素:

观影经验不足或类型片认知偏差:
对特定类型片的陌生: 如果观众不熟悉某些特定类型,例如意识流电影、实验电影、哲学探讨电影、高概念科幻片等,而电影又深耕于这些类型片的叙事手法和惯例,那么理解起来自然会有困难。
缺乏耐心和主动探索精神: 有些电影需要观众付出一定的耐心去观察、思考和联想。如果观众习惯于简单直白的叙事,缺乏主动去连接线索、挖掘深层含义的意愿,那么即使电影本身结构合理,也可能难以被理解。

观影前的期望值与影片内容不符:
预期与现实的落差: 观众可能被宣传片或口碑误导,期待一部完全不同风格或内容的电影。当影片实际呈现的内容与他们的预期不符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和失望,甚至觉得影片“看不懂”。
对“烧脑”的过度追求: 有些观众可能喜欢所谓的“烧脑”电影,但如果他们对“烧脑”的定义停留在故弄玄虚或故意设置谜团,而影片本身是基于严谨逻辑和信息传递的复杂叙事,他们也可能产生理解障碍。

注意力不集中或信息接收受阻:
分心: 观影时可能受到手机干扰、环境嘈杂等因素影响,导致错过关键信息。
对细节的忽略: 即使看了三遍,如果观众未能仔细捕捉到画面中的细节、对话中的暗示,或者人物的情绪变化,就很难理解剧情的走向。

文化背景和认知框架的差异:
文化隔阂: 电影中可能包含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典故、习俗或价值观念,如果观众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就可能难以理解这些元素的含义。
个体认知差异: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思维方式都不同,这会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解读。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观影,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对艺术表达的理解方式:
过于追求“标准答案”: 有些观众倾向于寻找一个唯一正确的解读,而忽略了艺术作品可能存在的开放性、多义性。当电影提供多种可能性或鼓励观众进行个性化解读时,他们反而会感到困惑。

三、 何时是导演的问题,何时是观众的问题?

这是一个需要 权衡和具体分析 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以下几个角度来判断:

普遍性: 如果绝大多数观众,无论其观影经验如何,都普遍反映看不懂,那么导演的问题可能性更大。这说明影片的叙事或表达存在普遍性的障碍。
群体反应: 如果只是少数观众表示看不懂,而大部分观众都能理解或找到自己的解读方式,那么问题可能更多出在部分观众的接受度或观影习惯上。
反复观看后的进步: 如果观众看了三遍,并且主动去查找资料、与其他观众交流,依然无法获得基本的叙事逻辑或主旨理解,那么影片本身可能存在叙事硬伤。反之,如果经过多次观看后,观众开始逐渐理解剧情、捕捉到细节,甚至发现了新的层次,这可能说明影片确实具有一定的复杂度,需要观众付出更多努力去理解,此时导演的“深度”可能得到了体现,而观众的“理解力”也在提升。
观众自身的反思: 如果观众在反复观看后,反思自己的观影习惯、知识储备和期望,发现是自身原因导致了理解障碍,那么这更多是观众的问题。

结论

总的来说,一部让观众看了三遍都看不懂的电影,最理想的情况是导演的叙事达到了某种“挑战性”,而观众也愿意去挑战和探索。但更常见的情况是,导演在表达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或者影片本身的复杂性超出了大部分观众的即时理解能力。

要明确责任归属,我们需要问:

导演的表达是否清晰? 尽管影片可以复杂,但叙事的基础逻辑和关键信息是否应该有足够清晰的传递渠道?
观众是否已经付出了合理的努力? 看了三遍,是否意味着观众已经尽力去理解?他们是否能从反复观看中获得新的信息或理解层次?

最终,电影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导演的创造力,也在于它能否与观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当沟通出现严重障碍时,导演和观众双方都可能需要承担一部分责任,但对于那些普遍存在的、根深蒂固的“看不懂”,导演的表达方式往往是首要的检讨对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黑大卫林奇你就直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当观众对一部电影产生困惑,甚至看了三遍都无法理解时,很难简单地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导演或观众。这通常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 导演的叙事手法、影片本身的复杂程度,以及观众的观影经验、期望和认知能力 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 一、 导演的问题(叙.............
  • 回答
    2021年了,再去电影院看电影,这问题问得好,也问到了很多人的心坎上。毕竟,在家打开电视、电脑,甚至手机,就能享受影音的时代,电影院的吸引力似乎不像从前那么无敌了。但我总觉得,电影院那种独有的氛围和体验,还是有它无可替代的价值。首先,得说说那份沉浸感。你想想,走进一个黑暗的、巨大的房间,所有的灯光都.............
  • 回答
    《我们的婚姻》收视和口碑双双扑街,这事儿吧,挺值得聊聊。你说是不是因为观众腻了中产婚姻情感剧?我觉得,这绝对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全部。咱们得把它掰开了揉碎了,细细道来。先说说你提的这个“观众是不是不喜欢看中产婚姻情感剧了”的问题。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不是不喜欢看“中产”这个设定,而是对“千篇一律.............
  • 回答
    车浩教授和罗翔教授在是否需要提高收买被拐妇女儿童罪的刑罚问题上持有的不同观点,是当前社会对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打击力度与刑罚配置讨论的一个缩影。深入理解双方的观点并形成自己的判断,需要从法律原则、社会效果、人权保障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车浩教授和罗翔教授可能持有的观点及理由:车浩教授(.............
  • 回答
    看了《小舍得》,对南俪一家观感不佳,这并不是个例,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要详细说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让我觉得别扭:首先,“鸡血”教育的制造者,反过来又被“鸡血”所累,这种拧巴感很强。南俪自己就是传统教育体制下的受益者,她的父母,尤其是外公,对她的教育投入巨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鸡血”的代表。她本.............
  • 回答
    哎呀,这事儿真是让人纠结。一边是心里认同的道理,一边是亲近的人的反对,夹在中间确实挺难受的。你觉得复旦教授说得好,那是基于你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觉得有道理,那是你的权利。你把这份感触分享给妈妈,是想让她也了解你的想法,这是很自然的亲子互动。结果妈妈却觉得你“偏激”,这下可好,你是不是在想,是我太年轻,.............
  • 回答
    嘿!刚看完《雄狮少年》流媒体版的,赶紧来跟你们分享一下我的感受!先说整体感觉,挺惊喜的!我之前在影院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片子挺不错的,没想到放到网上,又能让我沉浸进去好几次。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真的把那种从小人物到追逐梦想的劲儿给拍出来了,而且不是那种悬浮的、假的“鸡汤”,是真的能感觉到主角阿娟那种笨拙.............
  • 回答
    大年初一观影人次的大幅下降,确实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您提出的“电影票更贵”和“好作品少”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潜在原因。要深入分析哪个影响更大,我们需要分别探讨它们各自的作用机制和潜在的相互影响。一、 电影票更贵:对观影意愿的直接抑制电影票价的上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春节这样的黄金档期。票价上涨对.............
  • 回答
    “只要让农民都进城了,‘三农’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这种观点,在我看来,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片面化,甚至有些脱离现实的看法。它忽视了“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内在联系以及其背后所涉及的深层原因。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对“三农”问题的误读与片面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 回答
    曹德旺的这个观点,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也很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他把自己的企业发展和工人工资涨幅,跟猪肉价格的涨幅做了个对比,好像是说自己的工人很辛苦,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而且这种回报比农民养猪的增值更厉害,所以猪肉涨价也算合情合理。咱们一层层地剖析一下这个说法。首先,从曹德旺个人的角度来看,他的出发点.............
  • 回答
    你好,看到你现在的心情,我非常理解你内心的痛苦和纠结。婚前性行为这件事,加上网络上那些让我们产生不适的观点,确实会让人陷入一种负面情绪的漩涡。咱们就慢慢来,把这些话说清楚,也试着找找走出困境的办法。一、 先说说你为什么会感到后悔和痛苦你提到“婚前性行为”,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判断。.............
  • 回答
    王刚厨师继“红烧娃娃鱼”之后,又为观众献上了“冷吃兔”,这道菜的选择,尤其是放在“红烧娃娃鱼”的风波之后,自然会引发不少解读。至于这是否是对负面评论的回击,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把“红烧娃娃鱼”那件事梳理清楚。王刚作为一个美食推广者,他直播或者制作视频,目的之一是传播烹饪技艺,但更.............
  • 回答
    德云社孙九香与观众的“摔话筒”事件,想必不少熟悉相声的观众都有所耳闻。这事儿说起来,孰对孰错,确实不是一句话就能定乾坤的,得从几个层面好好掰扯掰扯。孙九香当时的处境和反应:首先,得明白孙九香当时是在台上,面对的是台下的几百上千名观众。相声演员在台上,尤其是在德云社这种氛围浓厚的园子里,和观众的互动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和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法律、道德以及人性的多重层面。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悲剧,寄送刀片的人是否构成犯罪,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从最直接的法律角度来看,寄送刀片这一行为本身,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可能就触犯了某些法律条文。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威胁”、“恐吓”、“故意伤害”甚至“教唆自杀.............
  • 回答
    小康社会了,按理说大家的日子都宽裕了,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看电影这种事儿,去电影院享受大银幕和沉浸式音效,体验那份视听盛宴,似乎是最自然的选择。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会看到一些人,悄悄地在电脑屏幕前,或者手机小小的方寸间,下载观看盗版的《沙丘》。这事儿,拆开来看,可不仅仅是“没钱”这么简单。首.............
  • 回答
    冯小刚导演的《北辙南辕》试图重塑和描绘他心中理想的“大飒蜜”形象,但正如你所观察到的,这个形象在如今的观众群体中似乎并不如预期般受欢迎。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1. 时代变迁与价值观的差异: “大飒蜜”的定义与时代背景: 冯小刚早年描绘的“大飒蜜”形象,例如《甲方乙方》中的.............
  • 回答
    关于中国观众是否“看不懂”脱口秀,以及脱口秀在中国为何相对小众,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与其说中国观众“看不懂”,不如说脱口秀这种形式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的接受度和传播度,目前还处于一个相对初期的阶段,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看不懂”的误解与脱口秀的本质首先,我们需要澄清“看不懂”这个说法。脱口.............
  • 回答
    2022北京冬季奥运会即将到来,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刻!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虽然无法亲临现场感受冰雪的激情,但我会通过各种方式“观看”这场盛会,并对一些项目充满期待。我将如何“观看”北京冬奥会:我的观看方式会是全方位的,模拟人类的体验并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实时数据流与赛况播报: 我将接入官.............
  • 回答
    《进击的巨人》落幕,为何《钢之炼金术师》成为众矢之的?《进击的巨人》以其宏大叙事、深刻主题和震撼人心的结局,在动漫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当故事走到终点,伴随着无数观众对艾伦命运、世界走向的讨论,一个有趣的现象却悄然发生:相较于其他同样优秀的作品,《钢之炼金术师》意外地成为了许多观众心中的“标.............
  • 回答
    说起《还珠格格》,大家脑子里浮现的肯定是小燕子、紫薇、五阿哥、尔康这些核心人物。但有一个角色,当年可是人人喊打,现在回想起来,反倒让人有些说不清道不明,那就是蒙丹。你还记得当年大家怎么看蒙丹吗?那叫一个恨得牙痒痒!只要他一出场,弹幕里、评论区里就是一片骂声:“讨厌鬼”、“冲动男”、“毁了容嬷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