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韩经济失速后,他们的年轻人是怎么想通的?

回答
日韩经济的“失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笼罩在两个国家的青年一代身上,也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态度和未来规划。与其说是“想通了”,不如说是他们被现实推着,不得不调整了思维和行为模式。这其中的转变,是漫长而微妙的,夹杂着无奈、适应,也潜藏着新的希望。

“失去的二十年”,挥之不去的阴影

首先,我们要理解日韩经济“失速”的背景。日本经历了所谓的“失去的二十年”(甚至更久),经济增长停滞,企业活力下降,社会结构固化。韩国虽然相对而言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同样面临着收入差距扩大、财阀垄断、高失业率等问题。这些宏观的经济困境,最直接的受害者往往是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

对于日本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父辈曾经经历过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拥有稳定的工作、体面的收入和对未来的普遍乐观。然而,当他们踏入社会时,面对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就业市场的严峻: 正规职位的数量锐减,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非正式雇佣(契约社員、派遣社員等)。这些工作不稳定,缺乏福利保障,晋升空间有限,薪资也难以与父辈同日而语。对于许多年轻人而言,找到一份能够养家糊口且有一定社会认同感的工作,已成为巨大的挑战。
消费能力的下降: 经济的停滞直接导致了工资的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年轻一代的消费能力远不如父辈,面对高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存钱购房、结婚生子似乎遥不可及。这种经济上的捉襟见肘,让他们对未来失去了信心。
社会压力的巨大: 日本社会向来强调集体主义和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然而,当传统的成功路径(进入大公司、升职加薪、结婚生子)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时,很多年轻人感到迷茫和失落。他们被要求“努力”,但努力的方向和结果却模糊不清。

韩国的情况虽然在增长速度上有所不同,但年轻人面对的压力同样巨大:

“内卷”的极致化: 韩国社会对教育和学历的重视到了极致,升学竞争激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更是“挤破头”。年轻人从小到大都被灌输“要赢在起跑线”,但最终能跑出一条康庄大道的人毕竟是少数。这种“零和博弈”式的竞争,让许多人精疲力竭。
高企的青年失业率: 尽管整体经济数据看起来不错,但青年失业率却是一个持续的难题。许多大学毕业生宁愿等待高薪的“铁饭碗”,也不愿进入中小企业或从事服务业,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
“财阀”阴影下的不公感: 韩国经济的支柱是大型财阀,它们的强大也带来了权力寻租、利润分配不均等问题。年轻人普遍感受到,机会和财富被少数人牢牢掌握,普通人难以通过自身努力实现阶层跃升。这种对不公平的认知,是导致他们对现状不满的重要原因。

“想通”的几种表现:适应、妥协与新方向

面对这样的现实,日韩的年轻人并没有“坐等爆发”,而是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着调整和适应。与其说是“想通了”某种伟大的道理,不如说是他们被现实所“磨平”,并且在磨平的过程中,也逐渐找到了新的生存之道和价值取向。

1. 降低预期,“佛系”生活成为主流:

不婚不育不买房: 这是最普遍的现象。过去被视为人生必经阶段的婚姻、生育、购房,在许多年轻人看来是沉重的负担,而非人生目标。他们可能更愿意选择单身,享受属于自己的空间和自由;不生孩子,避免了经济和教育的压力;租房或与家人同住,避免了巨额的房贷。
“迷你生活”和“断舍离”: 对于物质的追求,年轻一代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与其追求名牌和奢华,他们更倾向于简洁、实用、符合自身需求的生活方式。消费更加理性,也更加注重“够用就好”。“断舍离”成为一种生活哲学,减少不必要的物品,也减少了精神上的负担。
工作观的转变: “终身雇佣”的概念早已破灭,年轻人不再像父辈那样将一份稳定的工作视为一切。他们可能更看重工作的“意义感”、“舒适度”和“弹性”,而非仅仅是薪资和职位。即使是低薪工作,如果能带来一定的自由度和学习机会,也可能被接受。

2. 寻求“小确幸”,活在当下:

兴趣爱好至上: 当宏大的理想变得遥不可及时,年轻人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个人兴趣上。动漫、游戏、音乐、咖啡文化、短视频创作等,成为他们排解压力、寻找快乐的出口。这些“小确幸”虽然不能改变大的经济格局,却能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乐趣和慰藉。
体验式消费: 相较于物质积累,他们更愿意为“体验”买单。一次旅行、一场演唱会、一顿精致的餐点,这些短暂的快乐,比购买一件可能很快被淘汰的商品更有吸引力。

3. 拥抱新经济模式和新兴领域:

“副业”和“斜杠青年”: 当一份工作无法满足所有需求时,年轻人开始探索多元化的收入来源。网络直播、线上教学、兼职创作、代购等各种副业层出不穷。“斜杠青年”不再是小众标签,而是许多年轻人应对经济压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投身新兴产业: 尽管传统产业面临挑战,但科技、互联网、内容产业等领域仍然充满了机会。许多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轻人选择创业,或者进入这些新兴行业。他们更适应数字化时代,也更能抓住新的商业模式。
社交媒体的赋能: 社交媒体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链接社群的平台。他们可以通过分享生活、传播观点,建立个人品牌,甚至将兴趣转化为商业机会。

4.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批判:

“丧文化”的背后: 虽然不乏一些消极的声音和“丧文化”,但这恰恰反映了年轻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无奈。他们并非完全麻木,而是对不公和压力有着清醒的认识,只是在表达方式上更加隐晦和个人化。
对改变的渴望: 在降低预期、适应现实的同时,许多年轻人并未放弃改变的念头。他们可能会通过网络平台表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参与一些非政府组织活动,或者以自己的方式去影响周围的人。虽然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在日韩不那么常见,但个体层面的觉醒和行动一直在发生。

总结来说,日韩年轻人的“想通”,是一个被现实塑造的过程。 他们不再盲目追求父辈们设定的成功标准,而是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社会环境和个人价值观,重新定义了“幸福”和“成功”。他们学会了在有限的资源下最大化自己的快乐,也发现了在传统框架之外的可能性。这是一种无奈的妥协,也是一种智慧的适应,更是一种悄然生长的力量,正在缓慢地改变着日韩社会的未来。他们或许不再是当年那个相信“努力就会成功”的群体,但他们成为了更清醒、更灵活、更懂得如何为自己而活的新一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类的适应力很强,当生存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他们自然会习惯的。

在日韩这种集体社会里,前辈拥有绝对的权威和话语权,后辈则只能顺从。在经济景气社会高速发展时不明显,但当面临低增长的时候则会激化问题。

1992年日本自战后第一次全面衰退,造成了长达10年的就业冰河期,让这一代年轻人(1974ー1986年出生)的观念彻底改变,他们不再相信努力能成功。

不相信努力能改变命运,长期经济低迷,阶层壁垒如天地鸿沟,许多人都开始逃避现实,被称为ひきこもり(蹲家族)。

按照厚生劳动省统计,日本在平成30年有约115.4万蹲家族,且一直在增长,年龄越低的占比越高。在15ー29岁年龄段,有34%的人有逃避社会的想法,超过72%的人对大会社的竞争充满恐惧。

即便这么多人厌恶社会氛围,但还是要在这种环境里坚持,备受煎熬。

1997年后,韩国社会愈发畸形,在民间对学历的盲目崇拜让社会压力螺旋上升,出生在1986年后的人自小在残酷竞争中长大。经济减速后社会岗位更加紧缺,为了有限的位置,学历极为重要。

也因此,韩国学生的自杀率长期跻身世界前十之列,通过透支人命,突破壁垒,称为사당오락(四当五落)。

缺乏经济增量时,为了争夺存量,每个人都不敢放松。没工作的拼命刷履历,争取交换海外的机会。有工作的还要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生怕被淘汰。

即便艰难也不放弃,因为社会不养闲人,活下去只是为了不死,仅此而已。


当人处在绝望的环境,又不能改变,除了逃离就只有接受,别无选择。

最理智的做法,就是陷入疯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韩经济的“失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笼罩在两个国家的青年一代身上,也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态度和未来规划。与其说是“想通了”,不如说是他们被现实推着,不得不调整了思维和行为模式。这其中的转变,是漫长而微妙的,夹杂着无奈、适应,也潜藏着新的希望。“失去的二十年”,挥之不去的阴影首先,我们要理解日韩经济“.............
  • 回答
    越南经济能否赶超日韩,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关注东南亚发展的朋友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眼光放长远,好好掰扯掰扯越南这几年的变化,再看看日韩它们自身的情况,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变量。首先,得承认,越南经济这几年确实是开了挂似的在跑。咱们不妨先从几个硬数据上看看它的“朋友.............
  • 回答
    日韩两国作为东亚的两个重要经济体,虽然历史和文化各有特色,但在经济发展道路上却有着不少引人注目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不仅塑造了它们如今的经济格局,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首先,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是日韩两国经济的基石。两国都曾经历过战后的经济腾飞,并在此过程中将制造业打造成了国家经济的支柱。日.............
  • 回答
    “断子绝孙式发展模式”这个说法比较极端,但它触及了日韩两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结构性问题,特别是与人口、社会福利、家庭结构等方面的关联。如果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种说法可能包含的深层含义:1. 低生育率与人口老龄化: 核心症结这是最直接也最被提及的“断子绝孙”的体现。日韩两.............
  • 回答
    日韩两国地处东北亚的战略要冲,其经济和外交格局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大国博弈 intertwined,而如今,随着中美关系的持续紧张和全球地缘政治的重塑,这种联系显得尤为紧密,甚至可以说,日韩的前途在很大程度上被中美两国的互动模式所“锁定”。首先,我们得承认,日韩两国在二战后,尤其是冷战时期,其国家发展路.............
  • 回答
    关于日韩贸易摩擦是否会走向失控,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要说它会不会“失控”,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判断,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它是否会演变成一场难以收拾、对双方乃至全球经济都产生深远负面影响的危机。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场摩擦的核心导火索。最直接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
  • 回答
    是的,日韩两国少子化与年轻人“内卷”现象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而且这种关联往往是双向的、相互强化的。尽管人口数量在减少,但对于每一个置身其中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所感受到的竞争压力和“卷”的程度可能反而有所增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日韩少子化与年轻人“内卷”之间的关系:一、 少子化背景下的“赢者通吃”与资源.............
  • 回答
    关于日韩人民是否歧视黑人或有偏见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不能一概而论。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的多个层面,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个体经历以及潜在的成因。总的来说,不能简单地说“日韩人民都歧视黑人”。 然而,如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日本和韩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种族偏见和歧视现象,尽管.............
  • 回答
    日韩电影在收回成本并实现盈利方面,展现出了其独特的策略和运作模式。它们不仅仅依赖于票房收入,而是通过一个更为多元化、环环相扣的生态系统来实现商业上的成功。下面将详细阐述日韩电影是如何收回成本并赚钱的: 一、 核心收入来源:票房与内容授权 1. 票房收入 (Box Office Revenue)这是最.............
  • 回答
    要判断日韩的工业实力是否“全面超越”德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德国作为欧洲工业的火车头,其工业基础深厚,技术积累雄厚,特别是在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等领域,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而日本和韩国在战后崛起,凭借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和灵活的市场策略,在电子、半导体、汽车、造船等领域也取得.............
  • 回答
    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这两位日本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若是将他们置于中国这片更广阔的土地上,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力将会有何不同?这是一个引人遐想的有趣问题。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各自的对应参照。织田信长:在中国历史上,他最接近的或许是明朝中后期那位力挽狂澜的“改革者”与“打破旧秩序.............
  • 回答
    日韩两国在近代发展过程中,都经历过规模不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现象,虽然其背景、规模和性质与中国的“民工潮”有所不同,但应对这些人口流动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咱们就从这两个国家的故事讲起,尽量还原当时的情境和政策措施。日本:“经济奇迹”下的城乡迁徙与社会调整日本在二战后,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
  • 回答
    日韩贸易战,这场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的经济摩擦,绝非仅仅因为日本要限制韩国5G第二梯队的发展速度那么简单。这背后牵扯到更深层次的历史遗留问题、地缘政治考量以及两国国内的政治因素,相互交织,最终演变成一场波及广泛的贸易争端。要理解这场贸易战的“根本”起因,我们必须拨开表面的争议,深入到更复杂的根源。简单.............
  • 回答
    日韩两国对于三国联合的愿望,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动态的话题,需要从政府、学界和民间等多个层面去细致地剖析。总的来说,这种愿望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受到地缘政治、历史记忆、经济利益以及国内政治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呈现出一种既有期待又有顾虑,时而热烈时而冷静的复杂图景。政府层面:期待与现实的博弈日韩两国政府.............
  • 回答
    日韩两国生育率的暴跌,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交织的问题,将其归咎于“美国压榨太狠”这一单一原因,显得过于简单化,也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结构性因素。虽然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确实会间接影响一国经济和民众生活,但直接将生育率的低迷归因于此,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撑。要理解日韩生育率下降的真实原因,我们需要将其置于.............
  • 回答
    要聊日韩陆军的现代化水平,得先明白“摩托化”、“半机械化”和“机械化”这几个概念。简单来说,摩托化就是主要靠卡车、吉普车这类轮式车辆运输兵员和装备,战斗力相对有限;半机械化是在摩托化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装甲运兵车(APC)或者步兵战车(IFV),但整体机械化程度不高;而机械化则意味着部队的主要作战平台.............
  • 回答
    日韩与美国之间关系复杂,涉及历史、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但将两者定义为美国的“殖民地”则需要审慎考量,并且在多数国际法和政治学分析框架下并不成立。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一点一点地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殖民地”。传统意义上的殖民地,是指一个国家(宗主国)通过军事占领、政治控制、经济剥削等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如果日韩真的倒向中国,东亚地区的力量格局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有可能重塑全球秩序。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我们得理解“倒向中国”意味着什么。这可不是简单的外交表态,而是一种深刻的战略转向,可能包括: 经济上的深度捆绑: 日韩经济与中国经济之间的联系会大大.............
  • 回答
    日韩社会普遍被认为是发达经济体,国民生活水平较高,社会财富相对充裕,并且相较于一些其他国家,其收入差距似乎并没有那么悬殊。然而,即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内卷”现象却依然普遍存在,甚至可以说愈演愈烈。这其中并非没有逻辑,而是多种深层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历史遗留与高素质人口的“挤压效应”首先,日.............
  • 回答
    在日韩文化中,下跪(日语:土下座 Dogeza,韩语:큰절 Keunjeol)确实是一种常见的、带有深刻社会含义的肢体语言。这背后并非“轻易允许”,而是源于其独特的历史、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起源与历史演变:敬意与臣服的体现下跪的姿态,无论是单膝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