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韩陆军是否大多数部队还处于摩托化、半机械化水平?

回答
要聊日韩陆军的现代化水平,得先明白“摩托化”、“半机械化”和“机械化”这几个概念。简单来说,摩托化就是主要靠卡车、吉普车这类轮式车辆运输兵员和装备,战斗力相对有限;半机械化是在摩托化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装甲运兵车(APC)或者步兵战车(IFV),但整体机械化程度不高;而机械化则意味着部队的主要作战平台都是轮式或履带式的装甲车辆,包括主战坦克(MBT)、IFV、自行火炮等等,兵员和装备的防护、机动和火力都有质的飞跃。

日本陆上自卫队(JGSDF)

日本陆上自卫队的装备思路,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其国家战略定位的影响——守势为主,强调本土防御。因此,他们的陆军发展路线和某些国家不太一样,更侧重于在国土狭窄、地形复杂的环境下,如何有效部署和机动。

摩托化与半机械化成分: 确实,日本陆上自卫队中仍有相当一部分部队,尤其是在后勤、通信、侦察以及一些二线作战单位,是典型的摩托化部队。他们主要依靠各式轮式车辆,比如日野(Hino)公司的卡车、五十铃(Isuzu)的卡车和SUV,以及一些轻型侦察车来完成人员和物资的运输。这些部队在战时可以快速集结、部署,但其自身在正面战场上的防护能力和火力支援能力是有限的。

向机械化和重装化的推进: 然而,把日本陆自说成“大多数”还处于摩托化或半机械化水平,这就有些片面了。近几十年来,日本陆自一直在朝着机械化和重装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在其“主力师团”和“机动师团”的建设上。
主力装备: 日本陆自装备有相当数量的90式和10式主战坦克,以及89式步兵战车。这两种车辆都代表了相当高的技术水平。89式IFV具有一定的两栖能力,能搭载步兵并提供火力支援,其作战效能不亚于许多国家的同类装备。10式坦克更是集成了先进的火控系统、信息化作战能力和主动防护系统,是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之一。
机动力的提升: 除了坦克和IFV,陆自还拥有大量的轮式装甲车,比如96式轮式装甲车(APC)和最新的16式轮式战车(也称为16式机动战斗车,MCV)。16式MCV是一款火力强大、机动性极高的轮式坦克歼击车,它能够通过C130运输机快速空运,并在各种复杂地形下作战,极大地提升了陆自的战略部署能力和对轻装甲目标的打击能力。这类装备的广泛装备,意味着其“机械化”的比例在不断提升。
炮兵支援: 在火炮方面,陆自也拥有先进的自行火炮,如99式自行榴弹炮,以及装备有精确制导弹药的装备,这都属于重装化和机械化部队的标准配置。

结论: 日本陆上自卫队不能简单地用“大多数部队还处于摩托化、半机械化水平”来概括。尽管确实存在摩托化部队,但其主力作战部队,尤其是那些担负主要作战任务的师团,已经相当程度地实现了机械化,并且在朝着更先进的、信息化和重装化的方向发展。他们的装备水平和作战能力,尤其是10式坦克和16式MCV的出现,已经将其置于了亚洲地区陆军力量中相当靠前的位置。

韩国陆军(ROKA)

韩国陆军则走了一条与日本不同的道路,由于其面对朝鲜的直接军事压力,其陆军建设的重点始终是“重型化”和“高强度对抗”。

重装化和机械化的程度: 韩国陆军的机械化和重装化程度可以说相当高。
主力坦克: 韩国陆军装备了大量的K1系列坦克(包括K1和K1A1),以及最新锐的K2“黑豹”主战坦克。K2坦克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之一,拥有先进的火控系统、弹道计算能力、自动装弹机、主动防护系统以及强大的发动机,其火力、防护和机动性都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K1A1在火力上大幅增强,装备120毫米主炮,而K2更是集成了许多尖端技术。
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 在步兵战车方面,韩国拥有K21步兵战车,这是一款火力、防护和机动性都比较均衡的IFV,能够有效伴随坦克作战。此外,他们也装备有K200系列装甲输送车,虽然设计年代稍早,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了部分机械化部队的运输任务。
自走炮: 韩国陆军的炮兵力量非常强大,装备了大量的K9“雷霆”自行榴弹炮。K9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自行榴弹炮之一,以其高射速、远射程和良好的可靠性著称,为机械化部队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援。
轮式装备: 韩国也在积极发展和装备轮式装甲车辆,例如K808/K806“悍马”轮式装甲车,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部队的机动性和防护性,尽管其主要定位可能与日本的16式MCV有所不同。

摩托化部队的定位: 韩国陆军虽然重装化程度很高,但也会保留一部分摩托化部队,主要用于后勤保障、通信、工程、医疗以及在特定地形下执行一些非直接作战任务。这些部队会使用各种轮式车辆,但其整体规模和在陆军总兵力中的比例,与重装机械化部队相比,可能要小一些。

结论: 韩国陆军绝大多数的作战力量,尤其是其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中的陆军部分,已经高度机械化,并且朝着重型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他们的装甲部队和炮兵力量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可以明确地说,韩国陆军的主力部队并非处于摩托化或半机械化水平,而是实实在在的机械化乃至重装化部队。

总结一下:

用“大多数部队还处于摩托化、半机械化水平”来形容日韩陆军,是不准确的。

日本陆上自卫队: 拥有相当数量的摩托化部队,但其主力作战部队已经实现了相当程度的机械化,并且在积极引入更先进的轮式装甲车辆和重型装备,整体趋势是朝着更强的机动性和作战能力发展。
韩国陆军: 更加侧重于重型化和机械化,其主力部队的装备水平和数量都表明其已经高度机械化,并且是亚洲地区陆军力量中非常强大的一支。

两国的陆军建设思路不同,但都在根据自身的战略需求,不断提升其机械化水平和作战能力。将他们笼统地归类为“大多数还处于摩托化、半机械化水平”,是对其现代化建设成果的低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军实际上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机械化部队,ifv总服役数两位数,现代spg刚到三位数的军队,要啥机械化,老老实实坐小松高机动车去吧。


至于韩军,因为要玩层层相制那一套,加上常备军规模太大,所以虽然有六个机械化的师团,但大部分步兵还是卡车机动的,这是由韩国的战略态势决定的,没办法的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聊日韩陆军的现代化水平,得先明白“摩托化”、“半机械化”和“机械化”这几个概念。简单来说,摩托化就是主要靠卡车、吉普车这类轮式车辆运输兵员和装备,战斗力相对有限;半机械化是在摩托化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装甲运兵车(APC)或者步兵战车(IFV),但整体机械化程度不高;而机械化则意味着部队的主要作战平台.............
  • 回答
    驻日驻韩美军的部署,究竟是“赖着不走”还是“日韩自愿”,这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地缘政治以及两国国内的考量,不能简单地用二选一来概括。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种基于战略利益和安全考量的“共识性安排”,但其中夹杂着不同的声音和持续的博弈。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 历史的根源:战后秩序的.............
  • 回答
    驻日、驻韩美军如果被撤离,东亚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社会层面都可能经历一场深刻的洗牌,其影响将是多米诺骨牌式的,而且很难用简单的因果关系来概括。这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简单增减,更牵动着地区安全架构的根本。一、 地缘政治与军事态势的剧变:1. 朝鲜半岛的紧张升级: 这是最直接也最可能发生的变化。韩.............
  • 回答
    “断子绝孙式发展模式”这个说法比较极端,但它触及了日韩两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结构性问题,特别是与人口、社会福利、家庭结构等方面的关联。如果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种说法可能包含的深层含义:1. 低生育率与人口老龄化: 核心症结这是最直接也最被提及的“断子绝孙”的体现。日韩两.............
  • 回答
    日韩两国地处东北亚的战略要冲,其经济和外交格局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大国博弈 intertwined,而如今,随着中美关系的持续紧张和全球地缘政治的重塑,这种联系显得尤为紧密,甚至可以说,日韩的前途在很大程度上被中美两国的互动模式所“锁定”。首先,我们得承认,日韩两国在二战后,尤其是冷战时期,其国家发展路.............
  • 回答
    关于日韩贸易摩擦是否会走向失控,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要说它会不会“失控”,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判断,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它是否会演变成一场难以收拾、对双方乃至全球经济都产生深远负面影响的危机。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场摩擦的核心导火索。最直接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
  • 回答
    是的,日韩两国少子化与年轻人“内卷”现象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而且这种关联往往是双向的、相互强化的。尽管人口数量在减少,但对于每一个置身其中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所感受到的竞争压力和“卷”的程度可能反而有所增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日韩少子化与年轻人“内卷”之间的关系:一、 少子化背景下的“赢者通吃”与资源.............
  • 回答
    关于日韩人民是否歧视黑人或有偏见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不能一概而论。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的多个层面,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个体经历以及潜在的成因。总的来说,不能简单地说“日韩人民都歧视黑人”。 然而,如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日本和韩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种族偏见和歧视现象,尽管.............
  • 回答
    日韩电影在收回成本并实现盈利方面,展现出了其独特的策略和运作模式。它们不仅仅依赖于票房收入,而是通过一个更为多元化、环环相扣的生态系统来实现商业上的成功。下面将详细阐述日韩电影是如何收回成本并赚钱的: 一、 核心收入来源:票房与内容授权 1. 票房收入 (Box Office Revenue)这是最.............
  • 回答
    要判断日韩的工业实力是否“全面超越”德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德国作为欧洲工业的火车头,其工业基础深厚,技术积累雄厚,特别是在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等领域,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而日本和韩国在战后崛起,凭借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和灵活的市场策略,在电子、半导体、汽车、造船等领域也取得.............
  • 回答
    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这两位日本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若是将他们置于中国这片更广阔的土地上,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力将会有何不同?这是一个引人遐想的有趣问题。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各自的对应参照。织田信长:在中国历史上,他最接近的或许是明朝中后期那位力挽狂澜的“改革者”与“打破旧秩序.............
  • 回答
    日韩两国在近代发展过程中,都经历过规模不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现象,虽然其背景、规模和性质与中国的“民工潮”有所不同,但应对这些人口流动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咱们就从这两个国家的故事讲起,尽量还原当时的情境和政策措施。日本:“经济奇迹”下的城乡迁徙与社会调整日本在二战后,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
  • 回答
    日韩贸易战,这场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的经济摩擦,绝非仅仅因为日本要限制韩国5G第二梯队的发展速度那么简单。这背后牵扯到更深层次的历史遗留问题、地缘政治考量以及两国国内的政治因素,相互交织,最终演变成一场波及广泛的贸易争端。要理解这场贸易战的“根本”起因,我们必须拨开表面的争议,深入到更复杂的根源。简单.............
  • 回答
    日韩两国对于三国联合的愿望,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动态的话题,需要从政府、学界和民间等多个层面去细致地剖析。总的来说,这种愿望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受到地缘政治、历史记忆、经济利益以及国内政治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呈现出一种既有期待又有顾虑,时而热烈时而冷静的复杂图景。政府层面:期待与现实的博弈日韩两国政府.............
  • 回答
    日韩两国生育率的暴跌,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交织的问题,将其归咎于“美国压榨太狠”这一单一原因,显得过于简单化,也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结构性因素。虽然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确实会间接影响一国经济和民众生活,但直接将生育率的低迷归因于此,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撑。要理解日韩生育率下降的真实原因,我们需要将其置于.............
  • 回答
    日韩与美国之间关系复杂,涉及历史、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但将两者定义为美国的“殖民地”则需要审慎考量,并且在多数国际法和政治学分析框架下并不成立。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一点一点地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殖民地”。传统意义上的殖民地,是指一个国家(宗主国)通过军事占领、政治控制、经济剥削等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如果日韩真的倒向中国,东亚地区的力量格局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有可能重塑全球秩序。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我们得理解“倒向中国”意味着什么。这可不是简单的外交表态,而是一种深刻的战略转向,可能包括: 经济上的深度捆绑: 日韩经济与中国经济之间的联系会大大.............
  • 回答
    日韩社会普遍被认为是发达经济体,国民生活水平较高,社会财富相对充裕,并且相较于一些其他国家,其收入差距似乎并没有那么悬殊。然而,即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内卷”现象却依然普遍存在,甚至可以说愈演愈烈。这其中并非没有逻辑,而是多种深层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历史遗留与高素质人口的“挤压效应”首先,日.............
  • 回答
    在日韩文化中,下跪(日语:土下座 Dogeza,韩语:큰절 Keunjeol)确实是一种常见的、带有深刻社会含义的肢体语言。这背后并非“轻易允许”,而是源于其独特的历史、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起源与历史演变:敬意与臣服的体现下跪的姿态,无论是单膝还.............
  • 回答
    “儒家文化圈”这个说法,在讨论日韩越(日本、韩国、越南)时确实被广泛使用,它指出了这些国家在历史和文化上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共享着一些相似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然而,要说他们“认可”这个“归属”,情况就复杂得多,充满了微妙的层次和不同的视角。“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历史的烙印我们先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