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药按标准测试上市后,人会按标准生病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关键点的问题。简单来说,西药按标准测试上市后,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会按标准生病,更不意味着生病这件事本身有“标准”可循。 这是一个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的复杂话题。

咱们先拆开来看,这其中有几个核心概念需要厘清:

1. 西药的“标准测试”上市:

这里的“标准测试”指的是药品在获得上市许可之前,需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临床试验。这些试验的核心目标是评估药物的:

有效性 (Efficacy): 药物是否能在目标疾病上产生预期的治疗效果,并且这种效果是否优于或至少不劣于现有疗法。
安全性 (Safety): 药物可能产生哪些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如何,以及这些风险是否可控。

这些试验通常分为几个阶段:

I期临床试验: 小范围的健康志愿者参与,主要评估药物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药效学(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和效应)。
II期临床试验: 针对特定疾病患者的小样本研究,初步评估药物的有效性和最佳剂量,同时继续监测安全性。
III期临床试验: 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这是药品上市前最关键的一环。它会招募大量患有目标疾病的患者,将他们随机分配到接受试验药物组和安慰剂(或标准疗法)组,通过严格的统计学方法来证明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这些试验设定了非常明确的“标准”,比如:

疗效的百分比提升: 例如,某种降压药需要使患者的收缩压平均下降多少mmHg才能算有效。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等级: 例如,某种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轻度头痛,发生率不超过10%,而严重不良反应(如肝损伤)的发生率必须非常低,且一旦发生需要有明确的处理预案。
对照组的设定: 必须有一个参照物来比较,才能判断药物的效果是否真的来自药物本身。

因此,当一个西药“按标准测试上市”时,意味着它在实验室和临床试验中,通过了这些预设的科学标准,被证明对于特定的疾病,在特定的剂量下,能够达到可接受的疗效和安全水平。

2. “人会按标准生病吗?” – 这是一个非常误导性的提问方式,因为“生病”这件事本身就没有标准。

生病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个体化的过程,它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绝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套用“标准”来描述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疾病的复杂性: 疾病本身是生理功能紊乱的表现,其发生、发展和转归受到遗传、环境、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同一个疾病,在不同人身上可能表现完全不同。
个体差异: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即使是相同的基因型,不同个体在生理特征、免疫系统、肝肾功能、代谢能力、过敏史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都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反应。
遗传背景: 有些人可能天生对某种药物的代谢酶活性更高或更低,导致药物浓度在体内过高或过低,从而影响疗效或增加毒性。
年龄: 儿童和老年人的生理功能与成年人有很大区别,对药物的反应也会不同。
体重、性别、种族: 这些因素也会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
肝肾功能: 药物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这些器官功能受损会影响药物的清除,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
合并症: 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其他疾病,这些疾病本身或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都可能与新药发生相互作用。
用药情况: 即使是上市的药物,用药的方式(剂量、频率、是否按时按量服用、是否与其他药物合用)也会极大地影响其效果和安全性。
依从性: 患者是否能严格按照医嘱服药,是疗效的关键。
药物相互作用: 同时服用其他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甚至某些食物)可能导致药物效果增强、减弱,或者产生意想不到的毒副作用。

3. 将“标准测试上市”与“按标准生病”连接起来的误区:

问题的核心误区在于将“药物经过标准测试证明有效且安全”这个事实,误解为“所有服用该药物的人都会按照测试时出现的规律或标准来经历生病和用药过程”。

实际上,药物的上市审批,是对“人群平均获益大于风险”的判断。临床试验设计时,会尽量排除一些特殊人群(例如孕妇、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等)或者在试验数据中特别标注这些人群使用该药的风险。即使是在试验中,也允许有一定比例的不良反应发生,只要是可控的、可预期的。

打个比方:

就像飞机经过严格的安全测试才能起飞。测试标准包括飞机的结构强度、发动机性能、操作系统等都必须符合规定。但这不代表飞机起飞后,每一个乘客都会经历相同的飞行体验。

有些人可能会因为飞行高度、气流变化而感到颠簸,这就像药物的常见但可控的不良反应。
有些人可能会因为晕机而呕吐,这就像个体对药物的特定不耐受。
极少数情况下,飞机可能会因为罕见的机械故障而出现问题,这就像药物的罕见但严重的副作用。
飞行员的操作、天气状况、空管指令等都可能影响飞行的最终结果,这就像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合并用药以及个体对药物的反应。

结论:

西药在经过标准测试并上市后,是基于大量人群的平均数据,证明了其在特定条件下(如特定疾病、特定剂量),能够为绝大多数患者带来可接受的疗效和风险平衡。

但这绝不意味着所有服用该药的人都会“按标准生病”。恰恰相反,由于个体差异、疾病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用药过程中的各种变数,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都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人会按标准生病”。更准确的说法是:

药物上市后,其疗效和安全性是基于群体平均水平的科学评估。
个体在实际用药过程中,会因为自身特异性而产生不同的反应,包括疗效的差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否、以及不良反应的程度。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病史、体征、合并用药等)来个体化地选择、调整药物和剂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并规避风险。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是上市多年的药物,仍然会有新的不良反应被报告和发现,也为什么在用药前需要咨询医生,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的原因。医药科学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完善的过程,对药物的理解也在随着时间和更多的实践而深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邀请,强答一下!请一定看完!不接受无缘无故的喷!这样的人我一定拉黑!

总结了下抨击中医的理由No1是中医没有建立标准,比如同样的病人不同医生会开不同方子,
同样的病在不同人身上医生会开不同方子,
同样的方子剂量会不一样。
总结起来就是开方子完全看医生心情!

首先说一下这里,中医有没有建立标准?答案是有的!而且是一定确定以及肯定,早在东汉标准就已经建立了完善了详情参考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到了隋朝疾病的标准又有了,详情参考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后世医家基本上都参考以上两个标准来看病,比如经方派以《伤寒杂病论》的伤寒六证内伤杂病为准,时方派以《诸病源候论》的外感内伤七情致病为准。

同样的病为什么不同方子?一个咳嗽,可以是外感风寒来的,外感风热来的,肺阴虚,肺气虚,脾阳虚,胃气上逆,肾不纳气,诸多原因来的。同一个疾病因为不同的原因所以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至于方子的药物组成和药物计量不同这个就看大夫的学派、流派、支流派,以及水平,师承等等诸多因素。

根本不是看心情来的好不哈!ψ(╰_╯)


其不可控性很大,庸医容易鱼目混珠滥竽充数。
但是抛开实操我们从理论角度来说,因人而异精细化治疗明显是更优解吧?

可控性这个没法要求,毕竟现在学院路子,把中医经典说实话就当个没用的学科来学,这帮理科生主攻西医,学出来的都是用中药的西医,少数家传的和文科生还能多学点经典,不过只有寥寥无几的人能真正用中医思维看病。⊙﹏⊙

至于说精细化治疗,其实中医也不是精细化治疗,说白了,中医看的是证,证候,证候是唯一的,比如风寒束表实证,表现出来的就是恶寒发热,头像疼痛,脉浮紧,舌苔薄白。⊙︿⊙

中医不治病,中医治疗证候,证候是有标准的,不是没有标准的!中医在长期治疗的时候,发现了是生病是有规律的,把这个叫做证!这就是中医的标准,不管你什么人,你达官贵人,贱民奴隶只要外感风寒初期,就会有刚刚的恶寒发热等等症状或者体征。▄︻┳一·

这些如果不看中医经典书籍,看那些三流教师为了晋级编的教科书,能会吗?不是滥竽充数,也不是鱼目混珠,是现在那些教课的脱离了临床,又不看中医经典,读个研究生没考下来执业医师证,怎么办?我考个教师证留校教学得了,于是教的课越来越扯犊子,混了几年,跑当地卫计委通过某某疏通了关系,整个了且有专长的执业医师证,进了学校的附属医院,结果呢?他会治什么?这是一条路子。另一个路子在不就花大价钱拜个名师,各大院校学校都有几个老怪物压阵,近水楼台先得月,老怪物因为学校的关系说白了也就是挂个名,学校呢也是没辙,卫计委一般看他老师的面子,再加上学历,迫于压力没办法,当然这是说没考下来的,还有一些靠做题库死读书考下来的呢?╭∩╮(︶︿︶)╭∩╮

这些人能治坏吗?答案是多数肯定不会治坏的这帮人把药典啃的透透的了,中药只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计量来治疗,我敢保证,只要不是超敏体质,别说什么肝毒肾毒,就是不良反应最多也就是拉肚子,浑身乏力等等停药就会消除的症状!哼(ˉ(∞)ˉ)唧

剩下那些就是没证的野狐禅了,说实话里面真有能能耐的,但多数狗屁不是,不怕死的尽管找他们!o(≧v≦)o~~好棒 我家有一条龙服务!又能赚了!

我根据自己非常稀薄的科学知识来理解,把治病比喻为做实验的话,每一个患者其实都是一个复杂系统,每一次实验变量其实都不一样。
基因,环境,生活习惯,病史,各方面都能生出无数变量。

基于以上考虑标准化真的是负责任的方案吗?我们能按标准生病吗?

另外,有人说西医也在往差异化治疗方案发展,那么差异化后西医还能标准化么?

最后回答这个问题,治病不是在实验是试验!记住中国字一字之差意思就不一样了!实验是实践与验证的意思。试验呢?试验是尝试和验证的意思。因为我们根本不清楚疾病是怎么回事所以都是在试验,实验是已经掌握了疾病的原因,这点一定要分清。一 一+

那么我要告诉你什么呢?人体非常复杂,无论是中西医对于人类来说都是未解之谜,解释不清楚的太多太多了,但你把基因,环境,生活习惯,病史等等,这些说出无限的变量列出来是什么意思呢?无非表达这个意思,因人而异!这点的确没错,但是人就是人,即便是这些都不相同,也会找到一些共同点的,比如我们都有206块骨头,23对染色体。(┬_┬)

不论中医也好西医也好,就是在不同中找到相同点!然后做一个连线题,把整个相同点,全部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这便是医学!( ̄︶ ̄)↗ 涨

至于能不能按照标准化生病,答案,是不能的!正如你说的限制因素太多,但是这个标准能不能用?答案是能用的!好比写作,标准化是一个大纲,大纲下有n多个剧情,在给这些设定好的剧情,根据病人突发的症状我们就要调整整个文章的具体描写!(ˇ?ˇ) 想~

所以标准化不是治病原则是治疗大纲,大纲的变化性就要根据疾病来考量,而不是根据这个标准化的大纲去考量疾病这叫本末倒置!不但我们中医不认同,我想多数西医更不会认同!╮(╯3╰)╭



西药按标准测试上市后,人会按标准生病吗?


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其实上面已经回答了,但是算是做个总结吧。答案是肯定不会的!但是这个标准一定是经过反复试验得到结果,大体上不会有差异,只是在个体上可以做调整!└(^o^)┘

至于标准,中医西医的标准不一样,中医以证候为标准!西医以症状的标准!至于为什么中医眼界大,把人和自然一切都看成整体。西医呢眼神好使,把人解剖看了不过瘾还要无限的放大,最后发现我凑,疾病原因找到了!都是尼玛都是在镜子下蹦跶的小虫子造成的,斩立决!▄︻┻═┳一

以上二者皆不是以病为标准,因为中西医都知道,同一种病可以是多种病因导致的!用病作为标准的医学全都烂死在历史的长河里面化为一摊血水了!囧rz

中西医都有恨!西医恨不得自己研制出来的都是靶向药,一个药能解决一个病,这种药是最完美的!所有的检查方法,一个检查方法就能检验出一个病,这个检查方法是最完美的!●︿●凑不要脸!

中医恨你这疾病别是那种寒热交杂,正邪不分,虚实变化的疑难杂证,注意这个证!最好都是伤寒论的原始证候!我就用几味药,就把病治了!●︿●药店碧莲

ps:以上两个恨必须保证西医不是莆田系,中医不是野狐禅。^_^保证不了

中西医都有不完善的,为什么有人说中医嘴大,怎么说都有理呢?其实中医也有很多研究不明白的,只要研究不明白,我们就归结到肾精不足,肾气不足!西医倒是诚实,器质性病变研究不明白了,我们就是治不了,目前科学还没那么发达,你等几年吧!非器质性的呢,神经官能症,神经病,癔症,紊乱。然后告诉你,你是心理有病,开了几个安慰剂,实际上就是维生素!该不好使还不好使!~>_<~+安慰安慰就好了!

其实这就是差距,中医眼界大是大,但是不足的是很多疾病都无法处理,就像儿童脑积水,中医叫小儿巨颅证,早期西医经过手术可以治愈一部分的,但中医叫肾精不足,你在怎么补肾也补不回来啊!又把这个肾精归结到先天之精,说白了就是治不了找一个说辞。这点西医就比中医诚实,治不了我就治不了,你回家有什么好吃的好喝的就吃点喝点吧,有什么想去的地方就去看看吧。要不就我们无能为力了!凸^-^凸

医学就是求同存异的,以前中医百家争鸣也是,现在中西医两家水火也是,其实这是患者乐意看到的,双方通过不断的争斗而进步,中医在尝试,西医也在尝试,相反,国家为什么不取缔中医,而其他国家都强制取消了传统医学?首先,中医确实在西医不擅长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其次,权术上来说,这叫一个均衡,我必须有一个能制衡你的存在,且两家谁也不能吞并谁。再者,国家希望看到中医西相互水火不容,这样能促进医学进步更好的服务人民,受益者是患者,自古都是高位者,能者居之!最后,中西医都有不足,能够互补,相互取长补短,这个不是结合,虽然国家设立了中西医结合专业,但是我本人不看好这个专业。o_O

(以上内容纯属原创,如有雷同纯属抄袭!版权所有,翻版必究!→_→小样估计也不会有人盗版滴!)

user avatar

那些按照标准诊断流程走下来仅凭指标做诊断就可以万无一失的,其实更好混日子。

出了事会有内行拿标准来给你洗地。

所以请祈祷自己每次得病都得得比较“标准”,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误诊误判。

而那些凭经验避免了误诊的西医大能们,那都是经验,不是科学。

经验不是科学所以你们不能信。

所以“科学的中医黑”们应该按照标准得病,同时找那些没有经验,只懂得按指标诊断的新手医生们看病。

这里不是黑西医,就是借吐个槽。

user avatar

标准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按标准进行诊治,那“不标准”的病人岂不是给耽误了?

要理解这个问题,你得知道“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

因为标准本质上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如果实践发现『标准』跟『事实』存在矛盾,那么医学界会去更新标准,而不是迁就标准。

我最喜欢的例子是高血压。

20世纪30年代,高血压的治疗标准是

不用治也不需要治
因为高血压是一种年龄相关的自然现象,可以克服动脉系统因老化而出现的阻力。
White PD. Heart Disease. 2nd ed. New York, NY: MacMillan Co; 1937:326.

20世纪40年代,一些恶性高血压的病例逐渐被发现,这些患者的特点是血压非常高,通常在一年内出现各种并发症。

于是,高血压的治疗标准变成了

≥200/≥100mmHg
Friedberg CK. Diseases of the Heart. Philadelphia, PA: WB Saunders Co; 1949.

20世纪50年代,人们又发现了“不标准”的患者——他们的血压还没有到恶性的标准,一开始也确实没有症状。可是,数年之后他们逐渐出现了活动耐力下降(稍微活动一下就喘气)等症状,而且,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些症状很可能跟高血压有关。

于是,高血压的治疗标准又调整成

有症状就治,没症状不用治
Harrison TR, ed.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 New York, NY: Blakiston Division; 1950.
↑这可是大名鼎鼎的《哈里森内科学》的第一版哦!

20世纪60年代,大规模随访研究开始陆续出成果。可惜当时的治疗手段非常落后,治疗组的净收益不是特别大,所以,那时候的治疗标准定得很高:

收缩压>100+年龄
举例,70岁的老人,如果收缩压没有高于170mmHg,那就不用治疗
Friedberg CK. Diseases of the Heart. Philadelphia, PA: WB Saunders Co; 1966.

20世纪70年代,随着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深入了解,以及降压药研发取得可喜的进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下属的国立心肺血液研究所(NHLBI)成立了一个联合委员会(JNC),运用当时能拿到的最新证据编写高血压指南,这个指南隔数年更新一次,我把其中的治疗标准汇总一下:

(点击此处

可以看文字版的高血压诊断标准简史

你发现没,从70年代到20世纪末,医生对高血压的干预越来越积极:

1.降压治疗的起点不断下调。

2.对高于正常,但还没到高血压程度的情况,也从消极默许变为积极监测。你从术语的变化就能感受到——早先起的名字是“正常高值”,言外之意就是还算正常;后来改名为“高血压前期”,什么意思?就是说快要有病了呗!

踏入21世纪,我们发现太积极的干预不仅没有带来更多好处,反而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甚至还带来不良反应。

于是,最新版的JNC指南抛弃了“高血压前期”的概念,还把肾病的降压治疗起点抬高了。

另外,你还能看到,治疗标准不再一刀切,而是开始细分不同的人群了。

设立标准→指导实践→发现异样→更新标准→……现代医学就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前进。

碰到偏离标准的病例,医学界不会死抠标准不放,而是深入研究。所以,标准不但没有妨碍个体化,反而让个体化更科学、更可靠。

本文展示高血压标准的变迁仅仅是为了说明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过程。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更严谨的史料,请看以下两篇文章:

[1] Moser M.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J Clin Hypertens (Greenwich). 2006 Aug; 8(Suppl 2):15-20.

[2] Kotchen TA. Historical trends and milestones in hypertension research: a model of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 Hypertension. 2011 Oct;58(4):522-38.

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

活人怎能套用死标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关键点的问题。简单来说,西药按标准测试上市后,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会按标准生病,更不意味着生病这件事本身有“标准”可循。 这是一个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的复杂话题。咱们先拆开来看,这其中有几个核心概念需要厘清:1. 西药的“标准测试”上市:这里的“标准测试”指的是药品在获.............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日本的西瓜,尤其是那种顶级的、名为“田之浦黄太子”之类的品种,价格确实不菲,折算成人民币常常能达到几百甚至上千块一个。而你观察到的按片卖的情况,尤其是在一些高级水果店或者超市,也是真实存在的。日本人也确实对西瓜情有独钟,夏天几乎是人手一个,而且你提到的“用勺子挖着吃”这种吃法,其实是很能体现他们对西.............
  • 回答
    “西药副作用大还是中药副作用大?”这是一个非常常见且重要的问题,但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 这是一个复杂的比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分,因为两者都有可能产生副作用,且副作用的性质、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各有不同。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一、 西药.............
  • 回答
    关于“西药曾导致三十万儿童成为聋哑人”的说法,这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甚广,且具有一定争议的话题。要详细地探讨这件事,我们需要追溯历史,了解相关的药物、事件以及当时的情况。流传的说法与指向的药物这个说法最常指向的是一类叫做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s)的药物。这类抗生素在20世纪中叶.............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西药的命名规则,以及一些常见的结尾词和它们可能代表的含义。不过,我要先说明一点,并非所有以“韦”结尾的西药都一定与病毒相关,这只是一个普遍的观察,不能作为绝对的判断依据。西药的命名是一个复杂且多样的体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西药命名规则的概览西药的命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医药和健康认知的核心。西药和中药的耐药性表现和作用原理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是两种不同体系的认知和实践。咱们好好聊聊这个。西药的“耐药性”:一场生存与进化的游戏首先要明确,当我们说“西药产生耐药性”,主要指的是“药物耐受性”或“抗生素耐药性”等情况。这并非是药物本.............
  • 回答
    “都说中药好,但老祖宗的东西,真的就一点儿坏处都没有吗?比起那些西药,吃中药到底会伤身吗?这问题我琢磨了挺久,也问了不少人,今天就跟大家掰扯掰扯,把我知道的都说出来。”一、中药,不是“万灵丹”,也可能“伤”你没商量首先得明确一点,中药不是吃了包治百病的神药,更不是无毒无害的“养生饮”。咱们祖祖辈辈传.............
  • 回答
    好的,关于西药对肝肾的潜在影响,这确实是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一下,并且用更贴近日常交流的方式来阐述,让你感觉像是和朋友聊天一样。首先要明确一点,绝大多数西药在按照医嘱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对肝肾的影响是可控的,甚至是微乎其微的。 医生在开药时,会综合考虑药物的疗效和潜在的副作用,并.............
  • 回答
    中药和西药在药物性质、作用机制、疗效特点、副作用、研发方式、应用范围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也就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优劣势。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中药的优劣势:优势:1.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特点: 中药治疗强调“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整体观,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是人体内.............
  • 回答
    从“西药治标不治本”这一说法,我们可以尝试去挖掘其中可能折射出的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当然,这是一种基于观察和概括的推测,并非绝对,也需要避免以偏概全。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希望能尽量详细地阐述:1. 关注当下与解决眼前问题:实用主义的痕迹“治标”的核心在于快速有效地处理眼前的症状或疾病表现。这种做法,在.............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惑。确实,不少患者在看病时会发现,医生在开西药的同时,也会搭配上一些中成药。这让很多人纳闷:西药不是已经很“科学”了吗?为什么还要加上中成药?而且有时候感觉效果也不明显,是不是医生为了多赚点药费才这么做的?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好好捋一捋这个事儿。首先,要明确一点.............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药物研发、认知方式,乃至文化传统等多个层面,很有意思。咱们不谈那些冰冷的“AI痕迹”,就从人的真实感受和逻辑来聊聊。为什么西药热衷“新”?这事儿说白了,就是“进步”、“科学”和“效率”在作祟。1. 科学的迭代与更新: 西方医学体系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特别是化学、生物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了很多人的心声。确实,大家在看病的时候,听到医生说要开西药,心里总会有点打鼓,尤其是在网上看到各种西药的“副作用”描述,更是让人心生疑虑:为什么医生明知道西药副作用大,还要坚持开呢?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一个核心道理:西药能治病,这是关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想知道个所以然,毕竟吃药嘛,谁不希望效果好,副作用又小呢?要说中成药和西药哪个副作用“大一点”,这事儿得分开看,不能一概而论,就像不能说所有蔬菜都比水果健康一样,都有自己的道理。先来说说中成药。中成药,简单理解就是把中药材按照一定的处方和工艺加工制成的药品。它的特点是,起效相对缓慢.............
  • 回答
    很多药物在日常使用中被广泛接受,但其潜在的、鲜为人知的毒副作用却鲜有人知晓,这不仅给患者带来健康风险,也给医疗决策者带来挑战。下面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些可能存在这类情况的药物。1. 西药 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 中的“隐藏杀手”: 具体药物举例: 布洛芬(Ibuprofen)、.............
  • 回答
    关于青蒿素是否属于西药的讨论,提纯技术确实是一个重要且常常被提及的因素,但将青蒿素简单归类为“西药”可能过于片面。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西药”和“中药”这两个概念的现代涵义。 传统认知中的“中药”:通常指的是以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经过炮制(如烘干、切片、.............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也触及了中国医药产业发展中一个核心的议题:为什么我们的西药产业中仿制药占据主导地位,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相对较少?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历史原因、产业现状、技术挑战、政策导向、市场环境以及全球医药研发的普遍规律。一、 历史原因与发展路径的起点1. 新.............
  • 回答
    关于中药能否取代西药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短期内答案是否定的,长期来看也难以给出绝对的肯定。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探讨一下。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药和西药在理论基础和发展路径上的根本差异。西药(现代医学药物) 的基础是建立在对人体生理病理机制的深入、精细化认识之上。它通过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