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西药过几年就会产生耐药性,而中药用了几千年的药方,现在还依然管用?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医药和健康认知的核心。西药和中药的耐药性表现和作用原理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是两种不同体系的认知和实践。咱们好好聊聊这个。

西药的“耐药性”:一场生存与进化的游戏

首先要明确,当我们说“西药产生耐药性”,主要指的是“药物耐受性”或“抗生素耐药性”等情况。这并非是药物本身“变老”失效,而是病原体(比如细菌、病毒)在药物作用下发生进化,导致药物对其的杀灭或抑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

你可以把这想象成一场持续的生存与进化之战。

药物的精准打击与病原体的生存压力: 西药,尤其是抗生素,通常是“高效、精准”的。它们往往针对病原体生命周期中的某个关键环节,比如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蛋白质的制造或者核酸的复制。当病原体暴露在这些药物下时,大部分敏感的个体会被杀死,但总会有极少数的个体,因为它们基因本身存在微小的变异,使得它们对这种药物的抵抗力略强一些。
自然选择与基因突变: 这些带有微弱抵抗力的个体在药物的环境下,获得了巨大的生存优势,它们得以存活并繁衍后代。在繁衍过程中,它们的“耐药基因”就会被传递下去。如果药物持续使用,这个过程就会不断重复,最终导致群体中耐药个体的比例越来越高,形成“耐药株”。
“耐药基因”的传播: 更糟糕的是,细菌等微生物非常擅长交换基因。它们可以通过质粒(一种小型的环状DNA分子)等方式,将耐药基因在不同细菌之间传递,即使是不同种类的细菌也可能相互“传染”耐药性。这就像一个病毒在人群中传播一样,耐药性也以一种令人担忧的速度在微生物界蔓延。
过度使用与滥用是催化剂: 为什么这个问题在过去几十年变得如此突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包括在人类医疗、畜牧业甚至食品添加剂中的滥用。每多一次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就相当于给病原体一次“进化训练”的机会。

所以,西药的耐药性,是病原体在药物压力下的“进化”结果,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这也是为什么新药研发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跟上病原体进化的步伐。

中药的“依然管用”:一个更宏大的视角

那为什么古老的中药方子用了几千年,现在还管用呢?这背后涉及到了中医药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以及中药成分的复杂性。

1. 整体观念与多靶点作用: 中药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像许多西药那样只针对病原体或身体的某个单一环节。一味中药,甚至一个复方,往往含有数百种甚至上千种化学成分。这些成分之间会产生协同作用(增效、减毒),或者发挥不同的、但都对病情有利的作用。

举个例子: 比如你感冒了,发烧、咳嗽、鼻塞、喉咙痛。一味西药可能只针对发烧,另一味针对咳嗽。但一张感冒的中药方子(比如银翘散或桑菊饮),其中的很多成分可能同时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宣肺、缓解鼻塞、舒缓喉咙不适的作用。它不是“打击”某个病原体,而是“调整”身体的整体功能,让身体能够更好地对抗外邪,恢复平衡。
对抗病原体的多样性: 当病原体进化出一种耐药性时,它可能只是对某一种或几种化学成分有了抵抗力。但中药复方中的其他成分,可能仍然能够有效地抑制或杀灭它,或者通过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来间接对抗病原体。这就像用一把多功能的工具箱来对付敌人,而不是只用一把锤子。

2. 辨证论治与个体化治疗: 中医药的核心是“辨证论治”。同一个症状,在中医看来可能是由不同的“证型”引起的,需要用不同的方药来治疗。反过来,即使是同一种病,在不同的人身上、不同的阶段,表现出来的“证”也可能不一样。

不是“一药治一病”: 中医治疗的是“证”,而不是僵化的“病”。这意味着,即使是“感冒”,如果一个人是“风寒感冒”,另一个是“风热感冒”,所用的方药是截然不同的。这使得中药的运用更加灵活,能够更精准地针对个体当时的具体病理状态。
避免单一靶点压力: 这种个体化的、根据“证”来调整方药的治疗模式,避免了长期、高强度地对病原体施加单一药物的压力,从而降低了病原体产生普遍耐药性的可能性。

3. 悠久的历史与长期的观察: 中医药的经验是经过数千年无数医者和患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筛选、传承下来的。那些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被证明无效或有严重副作用的方药,早已被淘汰了。而流传至今的方剂,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已经得到了反复验证。

“君臣佐使”的智慧: 中医方剂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这是一种非常精巧的药学智慧。君药针对主病,臣药辅佐君药,佐药可以缓和药性、减轻毒副作用,使药力更好地发挥,而使药则可以引导诸药直达病所。这种精妙的配伍,使得药物的疗效最大化,毒副作用最小化。
与人体的适应性: 很多中药成分与人体自身的生理、病理过程有天然的相似性或关联性,能够温和地调整机体功能,而不是强行地进行干预。

总结一下:

西药的耐药性,是病原体在强大、单一的药物压力下快速进化的结果。这是一个与微生物“赛跑”的过程,是“攻击与防御”的直接对抗。

而中药的“依然管用”,则更多地体现在其整体性、协同性、个体化和长期验证上。它更像是一种“调理”和“扶正祛邪”的过程,通过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以及灵活的辨证论治,来帮助人体恢复平衡,从而应对各种健康挑战。即使面对病原体,中药也往往是通过“整体调理身体,增强自身抵抗力”的方式,而不是仅仅依靠单一的“杀灭剂”。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药就没有毒副作用,或者就不会有任何形式的“失效”情况。任何药物都需要在专业指导下使用。但从“耐药性”这个现象来看,两种体系的原理差异,以及历史实践的积累,确实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现在依然能够从中医药古籍中找到对许多病症有效的方药。这是一种不同于西药“化学武器”的、更为“生态化”的健康管理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耐药性是什么?

耐药性就是您有一个鱼塘

鱼塘里有800条鱼

您扔一罐毒药,毒死了700条,还剩下100条撑着没死

现在鱼塘里这100条鱼拼命造鱼

过得半年,鱼塘里又有800条了

这个时候,您再扔同样的毒药,这800条鱼毫无压力甚至还有点想吃黄焖鸡米饭

您再扔,鱼仍然没有反应

这,就叫耐药性


当然,您得扔毒药

如果您扔的是鱼饲料,那前面那800条就不会挂

好好的


如果一个鱼塘,您扔了几千年的鱼饲料

那不叫耐药

那就叫科学饲养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愚蠢的偏见。

谁说西药会产生耐药性了?谁说中药用了几千年还管用了?

西药会产生耐药性,指的是同一个患者在反复使用一款药物治疗时产生了耐药性,而非之前没使用过这款药的人也会耐药不管用,只要新患者,使用了那药,同样效果卓著。比如青霉素,这就是大家认为西药会耐药的最先由来。长期使用青霉素之类的药物治疗的人,确实后面会产生耐药性,这些抗生素都会失去疗效,但这仅相对于长期使用这药的人而言,并非青霉素就对别的患者失去了药效,新患者一用青霉素,依然药到病除,效果立竿见影。

然后再来说说中药用了几千年依然有效的老掉牙问题。我一直强调中药是食物而非药物,人类只要活着,就得吃食物,那当然几千年几万年都依然有效。再回到药效的问题上,其实中药和西药一样,对老患者同样会产生耐药性,甚至中药的耐药性更为明显,因为中药的药性差,药效低,相比于强效西药,其产生的耐药性更为明显。比如一个极度虚弱的人,或者从没吃过人参鹿茸之类补品的人,你给他们吃点参茸补品,那效果简直惊艳世人,这是毋庸置疑的奇效,但若你一直让他不停的吃人参鹿茸,不用多久,你就算天天当饭吃,也看不到任何的效果,这些补品,就完全等同于青菜萝卜的功效,这也是为什么长期吃燕窝,山珍海味的人反而青面白皮,看起来毫无丽色,反而那些常年根本没机会吃到什么好料的人,只要一份两份的量吃下去,立马变化巨大的原因。所以,若论抗药性和耐药性,反而是中药更具有不可持续性,而且对中药耐药的人,基本上就是废物了,成了顽固的药坛子,吃什么都不会再见效,甚至包括改用西药治疗,都不会有效果,用中医术语来说,

这叫病入膏肓。

user avatar

又是从郝万山讲故事那里听来的吧?

user avatar

有效才有耐药性,没有效就没有耐药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