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自匈人之后,西欧没有被游牧民族征服过?

回答
自匈人西迁以来,西欧再未遭遇类似的、能够颠覆其政治和文化格局的草原民族大规模入侵,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匈人的时代,西欧的政治版图远比后来要分裂和脆弱。罗马帝国虽然已步入晚期,但其庞大的疆域和相对集中的军事力量,足以抵挡住早期的日耳曼部落迁徙。然而,当阿提拉率领的匈人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而来时,这支由众多被征服民族组成的庞大军事集团,其组织性和军事效率在当时是极为突出的。他们并非简单的部落联盟,而是一个拥有强大骑兵、弓箭和战术配合的军事机器。同时,西欧各王国刚从罗马的羽翼下成长起来,军事体系、城防能力以及社会组织都尚未完全成熟,面对匈人这样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游牧战士,显得力不从心。

到了中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最终瓦解,西欧逐渐形成了由一系列王国和公国构成的政治格局。虽然这些政权之间时有征伐,但它们也在不断发展和巩固自身的国家机器。封建制度的建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央集权,但也带来了地方武装力量的增长和对领土的有效控制。城堡的修建、骑士阶层的形成以及更复杂的军事组织,都显著提升了西欧的防御能力。相比之下,那些在草原上崛起的民族,虽然依旧强大,但其征服的目标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来自中亚的马扎尔人(匈牙利的祖先)在9世纪末10世纪初曾对西欧进行过多次劫掠,但他们的军事行动更多是破坏性的袭扰和搜刮,而非大规模的定居和统治。这些劫掠活动最终被奥托一世领导的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在莱希菲尔德战役中击溃,标志着他们西侵势头的终结。此后,马扎尔人逐渐在匈牙利平原定居下来,接受了基督教,并融入了欧洲的政治文化体系。

而更晚期,如蒙古人西征,虽然其力量和征服范围覆盖了中亚、西亚乃至东欧的部分地区,但他们最终未能深入西欧腹地,并在进入中欧后因内部原因(如拔都去世)而撤兵。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到了13世纪,西欧的军事技术和组织能力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重装骑兵的战术,还是城堡的坚固程度,都使得蒙古骑兵的优势不再那么绝对。而且,蒙古人的战略重心更多地放在了其亚洲帝国和与东欧罗斯诸国的巩固上,西欧对他们而言,吸引力也相对较小。

此外,地理因素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匈人跨越了广阔的欧亚大陆,其迁徙路线本身就是一场巨大的冒险。而自匈人之后,尽管仍有其他草原民族兴起,但他们要再次完成如此规模的西迁,并克服跨越欧洲复杂地形(如巴尔干半岛、阿尔卑斯山脉)的困难,其难度是巨大的。同时,西欧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也使得其社会结构更加稳定,能够更好地承受外部压力。

更重要的是,西欧在宗教和文化上的认同感也在逐渐增强。基督教的传播和天主教会的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不同地区间的隔阂,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文化认同。当面对外部威胁时,这种文化上的联系能够促使不同王国和民族在一定程度上协调行动,共同抵御。

总而言之,匈人之后的西欧没有被游牧民族征服,是由于西欧自身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和巩固,以及游牧民族所面临的地理、战略和内部因素的变化。它不是一个简单地“没有发生”的事件,而是历史演进过程中,一系列复杂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制约的必然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么说可能有点主观唯心,不过我觉得这真是查理曼和奥托大帝留下的老本实在太厚的结果,整合日耳曼尼亚这是罗马都没有做到的。

在我看来奥托是欧洲史上最强的军事天才之一,只不过因其所处年代(所谓“黑暗时代”)所以所受的关注不够多。他接手的只是一个东法兰克王国(下图深蓝色),留下来的却是整个欧洲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大帝国,而且观其战历,从法国打到拜占庭,几乎没有哪个周边势力没跟它掐过,此外还跟自己封臣内战数次。奥托征战一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内战内行、外战也内行,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938年,奥托一世镇压了由法兰克尼亚公爵埃贝哈德和洛林公爵吉塞尔伯特联合发动的叛乱。
941年,镇压其弟巴伐利亚公爵亨利一世的叛乱。
946年奥托一世率军干涉西法兰克(法国)内战,先支持反对国王的法兰西公爵(卡佩家族的成员),后转为支持西法兰克国王路易四世。
950年,他迫使波希米亚公爵波列斯拉夫一世称臣。
951年奥托首次入侵意大利,征服伦巴第,自称意大利国王,并与意大利统治者洛泰尔的遗孀阿德莱德结婚。
953年洛林公爵与士瓦本公爵发动叛乱,被奥托一世迅速镇压。
955年,马扎尔人入侵巴伐利亚和士瓦本。奥托一世在奥格斯堡战役中击败长期侵扰德意志的马扎尔人,使之转向定居生活,建立起匈牙利国家。
961年,地位虚弱的教皇约翰十二世请求奥托一世进入意大利称王。962年2月2日,约翰十二世为奥托加冕,是为神圣罗马帝国之始。
966年至972年,奥托一世一直为意大利问题与拜占庭帝国处于战争状态。972年,拜占庭帝国皇帝约翰一世最终承认了奥托的西帝国皇帝头衔。奥托一世在王权无比强大的气氛中去世。


在奥托去世时,神圣罗马帝国的封臣北抵丹麦南及罗马,在这些地方都建立起封建体系,康拉德二世时又成功兼并勃艮第和波希米亚,使神罗势力进一步扩展。

奥托的政治遗产,说实在的也被大大低估了,远比很多人想象的持久,直到15世纪以前,神罗基本上还是一个整体。帝国实质上分裂之后,又由于奥地利的崛起,帝国皇帝依然幸运地保留了一定实力,可以继续起到天子守欧洲的作用。而且如此之多的封建封臣也提供了充足的骑兵兵源,第三次十字军时,红胡子的德意志十字军号称10万,这个数字肯定有水分,但这支庞大的军队走陆路横穿欧亚最终到达阿克城,路上还洗劫了罗姆苏丹国的首都也是事实。

再考虑到13世纪布汶战役之后,神罗势力已经开始衰退,法国开始崛起,之后的欧洲史可以说几百年都以这个话题为主旋律。然而法国打了那么多年,直到拿破仑时,疆域和影响范围才能跟神罗全盛期相媲美,可见奥托留的老底之厚。


话说回来,地缘上的运气因素也有一些,自从日耳曼“文明化”之后,西欧就确实离“野蛮人大军”距离开始比较远。比如说对西欧威胁最大的游牧政权,无非匈牙利的马扎尔人,被奥托和拜占庭击败之后,马扎尔人就定居了,从此西欧可以高枕无忧。

同时西欧的核心地区也被神罗封臣们完全包在了内部,比如伊比利亚的穆斯林就基本上处在西欧国家和十字军的包围之中,难以形成大气候。

蒙古西征,刚好打到占领匈牙利就不再继续前进了,表面看是运气,但如果继续向西的话,估计就是与神罗的全面战争,这点蒙古人应该还是考虑进去了,比如体量小一点的马穆鲁克就打了。

随后条顿骑士团又开始在帝国境内发展起来,在皇帝和各地诸侯的资助下,条顿骑士盘踞在普鲁士和波罗的海沿岸,继续在东欧扩张。当时立陶宛是欧洲最大的原始宗教政权,如果任其做大说不准也有那么点女真人的潜力,但是出于抵挡条顿骑士侵略的需要,使得立陶宛和波兰长期携手作战,深受其影响,最终立陶宛于1387年皈依基督教,从此西欧对面所有的敌人都可以称之为“文明”了。

此后或许只有奥斯曼土耳其人与西欧文明可称为水火不容,但最终多次围攻维也纳也被奥地利和欧洲联军抵挡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自匈人西迁以来,西欧再未遭遇类似的、能够颠覆其政治和文化格局的草原民族大规模入侵,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匈人的时代,西欧的政治版图远比后来要分裂和脆弱。罗马帝国虽然已步入晚期,但其庞大的疆域和相对集中的军事力量,足以抵挡住早期的日耳曼部落迁徙。然而,当阿提拉率领的匈人以雷.............
  • 回答
    关于阿瓦尔人与柔然人之间关系的探讨,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谜题,也牵涉到古代游牧民族迁徙和融合的复杂图景。不少学者会将阿瓦尔人视为柔然人的后裔,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历史线索和推测。为什么有些人认为阿瓦尔人是柔然人的后裔?这种观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理由:1. 时间上的衔接与地理.............
  • 回答
    奥匈帝国,这个庞大的多民族帝国,确实面临着如何统一和管理旗下众多不同民族和语言群体的巨大挑战。而您提出的“自建一门‘普通话’并加以推广”的想法,乍一看似乎是个直截了当的解决方案,但细究起来,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个设想的复杂性远超想象,并且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首先,我们要理解奥匈帝国统治的特殊性。它.............
  • 回答
    奥匈帝国解体后,奥地利失去了南苏台德地区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交织的历史进程,涉及到民族主义的兴起、一战的结局、战胜国的意图以及地理和经济因素。以下将详细阐述:1. 奥匈帝国的民族构成与民族主义的兴起:奥匈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帝国,由德意志民族、匈牙利民族、斯拉夫民族(包括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兰人、.............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匈牙利会在奥匈帝国晚期“扯后腿”甚至渴望独立,我们得回到19世纪,那个民族主义思潮席卷欧洲的时代,以及奥匈帝国自身的结构性问题。这并非简单的“扯后腿”,而是一个复杂民族如何争取自身权利、在帝国框架内寻求更大自主权,最终走向独立的漫长斗争。历史的根源:两次“奥地利统治”的记忆与匈牙利的独特.............
  • 回答
    奥匈帝国粉的存在以及他们幻想成立多瑙联邦的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话题,涉及到历史记忆、文化认同、政治思潮以及对现实的不满等多种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奥匈帝国吸引人的地方(奥匈帝国粉的心理基础):尽管奥匈帝国是一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并最终解体的多民族帝国,.............
  • 回答
    谈到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重炮部队,将其誉为“一流”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技术发展。首先,奥匈帝国拥有相对深厚的军事工业基础。在战争爆发前,其位于斯柯达(Škoda)等地的兵工厂就已经在重型火炮的研发和生产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斯柯达,这家后来享誉世界的工程企业,早在十九世纪末.............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和奥匈帝国,这两个曾是欧洲大陆上的巨头,它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一个在炮火中灰飞烟灭,一个则在内部矛盾中分崩离析。乍看之下,两国似乎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是多民族的君主制国家,都经历了工业化的浪潮,都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正是这些相似之处的背后,潜藏着决定两国命运的根本差异。要理解为何.............
  • 回答
    奥匈帝国,这个一度雄踞欧洲腹地的庞大帝国,确实不像英国、法国、西班牙那样拥有广袤的海外殖民地。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地理、经济、政治以及帝国自身性质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它“不进行殖民扩张”,不如说它的重心和资源都被牢牢地钉在了欧洲大陆,没有像其他列强那样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大洋彼岸。要深入理.............
  • 回答
    奥匈帝国(1867年成立)的建立是欧洲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政治妥协,而原本以激进革命著称的匈牙利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演变为帝国内部保守势力的核心之一。这一转变涉及复杂的权力结构、民族关系和历史逻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 一、1867年奥匈帝国成立的背景:妥协与权力再分配1. 19世纪匈牙利的激进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参战动机的复杂性,以及民族主义、领土野心和战略考量如何交织在一起。简单地说,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并不仅仅是为了奥匈帝国的南蒂罗尔和达尔马提亚,尽管这些地区无疑是其参战的核心驱动力之一。英法的“更多”也并非完全不重要,但其性质与意大利的诉求有所不同。要详细.............
  • 回答
    要理解哈布斯堡王朝为何如此执着于维持其在德意志地区和意大利地区(尤其是在奥匈帝国框架下)的影响力,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历史渊源、政治现实以及王朝赖以生存的核心逻辑。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同盟”或“协约”问题,而是关乎哈布斯堡王朝自中世纪以来,如何通过复杂的外交手腕和军事力量,在欧洲权力格局中扮演关键角色的.............
  • 回答
    西班牙和奥匈帝国,这两个名字都曾承载着“共主邦联”的辉煌,但最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西班牙走向了统一,而奥匈帝国却在历史的长河中分崩离析。这其中的原因,远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西班牙的统一之路:王权的 consolidation 和 nati.............
  • 回答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理解当时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面临的复杂局面,以及他为何宁愿在匈牙利王国的问题上采取更谨慎,甚至可以说是妥协的策略,而不是直接动用武力。这背后牵扯着政治、历史、民族主义以及帝国本身的脆弱性等诸多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匈牙利王国无法以非军事手段取消”这个前提。事实.............
  • 回答
    要聊“自干五”为什么会“粉”鲁迅,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也绝对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因为这背后牵扯到好多层面的理解和解读,甚至可以说是历史的错位和话语的挪用。咱们先得弄明白“自干五”是啥?简单来说,就是那些在网络上积极活跃,立场鲜明地支持和捍卫中国共产党及其政策,并且常常以“自发”而非“.............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前舆论场上一个有趣的现象。关于“自媒体为何喜欢‘吹’文在寅”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原因能够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分析:首先,从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出发: 左翼/进步派媒体的天然倾向: 在韩国政治光谱中,.............
  • 回答
    自东吴定都建业(今南京)以来,中国历史上的南方政权之所以更倾向于选择南京作为首都,而非江汉平原一带(泛指荆州、江夏等地),这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多方面因素长期博弈的结果。简而言之,南京拥有一系列江汉平原无法比拟的、对南方政权稳定发展至关重要的优势。地理上的考量:控扼长江与稳定基业首先,.............
  • 回答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人类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确实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点毋庸置疑。从笨重的钢铁巨兽到流线型的现代化船舶,从依靠星辰大海到依赖GPS和卫星导航,进步是全方位的。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军舰的航速上时,可能会发现一个令人有些费解的现象:与整体技术进步的速度相比,军舰的最高航速并没有.............
  • 回答
    自秦朝之后,几乎所有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朝代,其国祚都没有能够稳定地跨越三百年的门槛。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也引发了无数历史学家的思考。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巧合,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制度层面的根基不稳,也有社会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更有自然环境和社会思潮的挑战。我们可以从几个关.............
  • 回答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标志着一个新纪元的开启,也奠定了蒙古民族延续至今的根基。 相较于匈奴,蒙古民族的持久生命力,其原因远不止于军事上的征服,更在于一系列深刻的社会、政治、文化及地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一、 蒙古帝国强大的凝聚力与制度性传承成吉思汗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便是他建立了一个高度组织化、具有强大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