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语序为主宾谓的语言都是基于什么样的思维?

回答
语序为主宾谓(SVO)的语言,比如中文、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等,其背后支撑的思维模式,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它并非单一的哲学理论,而是多种认知倾向和文化习惯的混合体。

首先,SVO语序最直观的体现是行动受体动作的逻辑链条。当一个人思考“谁做了什么事,这件事对谁产生了影响”时,SVO语序恰好捕捉了这一核心的因果关系。

行动者(主语)优先: 这种语序将“谁”放在最前面,这反映了一种关注行为主体的倾向。在描述事件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谁是这场戏的导演,谁是那个驱动事件发生的力量。这与某些以事件或状态为中心的语言(例如,在某些语言中,更关注“发生了什么”而不是“谁做了什么”)有所不同。SVO语言的用户在思考和表达时,往往会首先识别出那个具有能动性的实体。

动作(谓语)与受体(宾语)的紧密关联: 谓语(动词)是动作的核心,而宾语则是这个动作直接作用的对象。将谓语紧随主语之后,然后连接宾语,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行动者动作被作用者”的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了动作的传递性,即一个行为是如何从一个实体转移到另一个实体的。它是一种“我做了,这个东西被我影响了”的直接线性思维。

线性思维与因果链的建构: SVO语序天然地倾向于将事件的发生过程按照时间或逻辑顺序展开。我们先看到一个动作的执行者,然后看到动作本身,最后看到动作的结果或对象。这是一种线性的、递进式的因果关系的表达方式。就像我们观察一个物体如何被推,然后被推的物体如何移动一样,这种语序模拟了这种自然的观察和理解过程。

进一步探究其思维根源,可以联系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实用主义与任务导向: SVO语言普遍存在于那些高度重视实际操作、任务完成和目标导向的文化中。这种思维模式倾向于关注“如何实现”,而“谁来实现”和“实现的是什么”是实现过程中的关键要素。语言的结构自然地服务于这种实用性的表达需求。例如,在描述一个工作流程时,我们会首先想到“谁负责这个任务”,然后是“任务是什么”,最后是“完成的标准是什么”或者“这个任务将影响谁”。

2. 个体中心与能动性认知: 许多SVO语言的发源地和使用者,其文化中都强调个体的作用和能动性。个体被视为事件发生的主导者,其意图和行为是推动世界运转的重要力量。因此,在语言层面,将个体(主语)置于句子的开端,是这种文化价值观的语言学体现。它鼓励人们思考“我的行为会带来什么结果”,而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我是否被卷入其中”。

3. 聚焦于“什么东西(事物)”与“对它做了什么”: SVO语序将动作(谓语)与动作的对象(宾语)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对某个事物做了什么”的概念。这种思维方式在理解和操作外部世界时非常有效。我们的大脑需要理解哪些实体是可操作的,而哪些动作可以作用于这些实体,以及这些动作将如何改变实体。SVO语法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来描述这种互动。

4. 逻辑结构中的“执行者动作对象”模式: 在很多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的场景中,我们往往会遵循“谁/什么做了什么,导致了什么结果”的思路。SVO语序非常契合这种逻辑框架。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起点(执行者),一个过程(动作),和一个结果(对象),便于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5. 表述的明确性与可预测性: SVO语序相对清晰明了,它减少了在理解句意时可能出现的歧义。当主语明确后,我们就能更容易地预测后面跟随的谓语和宾语会是什么类型,从而更有效地处理信息。这种对明确性的追求,可能也反映了一种习惯于将事物进行清晰分类和定义,并按照既定规则进行组合的思维方式。

当然,不能将SVO语序视为“唯一正确”或“最优”的思维模式。 其他语序,如SOV(主宾谓),也支撑着同样复杂而精密的思维体系。例如,SOV语言更倾向于在句子末尾揭示动作的最终落点,这可能与一种更侧重于结果导向、或者将动作看作是连接主体与终点的桥梁的思维方式相关。

总而言之,SVO语序反映了一种以能动个体为中心,关注动作的传递性,并以线性、因果关系来组织和理解世界的思维倾向。它是一种高度实用、聚焦于行动者和其对事物影响的认知框架,并在语言结构中得到了清晰的体现。这种思维模式鼓励人们主动去观察、去行动、去改变,并将这种行为模式内化到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结尾有太长懒得看的总结和补充阅读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其实SOV语序的语言才是大多数(虽然差距并不大),只不过我们熟知的大多数语言(英语汉语之类)都用了SVO而已。

所以你这个问题不如问,“语序为主谓宾的语言都是基于什么思维?”

其实仔细想想,SOV才是你最原始的思维方式。想象一下你在做一个ppt,上面你放了一张图片。现在你想要挪一下这张图片,你是先告诉电脑你要往哪移动呢,还是先告诉电脑你要移动谁?

你会发现,这个设计很直观地体现出了最初设计图形用户界面的人对于人的思维模式的理解。如果是SVO的思维模式,你会先用某种方式告诉电脑,我要把一个什么东西挪到什么位置,然后再告诉电脑你要挪谁。然而,你能见到的大多数软件的逻辑是什么呢?你要先告诉电脑你要挪谁,然后再告诉电脑你要挪到哪。

如果你观察过小婴儿,有很大概率你也发现过他们表达一个动作的时候往往也是先声明动作的受体,再声明动作是什么。我见过的大多数人用手势去表达一个动作的时候,也都是宾语在前,谓语在后。比如说,一个人在开会之类的时候口渴了想要告诉另一个人他想喝水,大概率他是先指一下水瓶然后坐一下喝的动作。

汉语母语者其实不会难以理解SOV语序,一是汉语本身就有把字句这种把宾语放到谓语之前的用法,二是汉语同许多SOV语序的语言(比如说日语和韩语)一样,都是很大程度上head-final的语言。head-final的意思就是一个短语中,被修饰的词,也就是短语的head,出现在最后。

英语作为典型的head-initial的语言,描述汉语中“一个著名画家的” 这个概念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会把“画”放在前面:“A painting by a famous painter”

而在日语和韩语中,同一个概念跟汉语的表达顺序是基本一致的。下图中,黄色标记并且加粗的部分就是“head”。

有名な画家の絵
유명한 화가의 그림

所以可以说,日语韩语等SOV语言跟汉语的基本逻辑其实还是相似的,只不过head-final的规则比汉语执行得更严格一些。在汉语中,动词短语(VP, Verb Phrase)往往是head-initial的,即谓语往往放在宾语前面。而在日语韩语中,动词短语也遵循head-final的规则。所以你可以理解为,像汉语中修饰一个名词或者动词的形容词或者副词往往出现在被修饰的词之前一样,日语韩语等典型SOV语言中“修饰”一个谓语的宾语成分也出现在谓语的前面。

结论:(太长不看)

  1. SOV语序其实才更符合人的天生的习惯。
  2. 汉语不是典型的SVO语言。它跟很多SOV语言一样,很大程度上也遵循Head-Final的规则,只不过没有严格到要求动词也执行这个规则而已。

补充阅读:naccl.osu.edu/sites/nac

这篇论文论证了为什么汉语的逻辑具有Head-Final的特征以及为什么汉语不应该被看作一种传统的SVO语言,而应该被看作一种更接近SOV的语言。事实上,汉语本身是SOV还是SVO目前都是存在争议的辩题,仅仅从浅表上看“我打你”这种句型里,动词出现在宾语之前就定论“汉语是典型的SVO语言”是不合适的。



非语言学专业,仅仅作为爱好者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不要轻信我说的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语序为主宾谓(SVO)的语言,比如中文、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等,其背后支撑的思维模式,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它并非单一的哲学理论,而是多种认知倾向和文化习惯的混合体。首先,SVO语序最直观的体现是行动受体动作的逻辑链条。当一个人思考“谁做了什么事,这件事对谁产生了影响”时,SVO语序恰好捕捉了.............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以及人口迁移等诸多复杂因素。简单来说,香港以粤语为主是因为历史上的殖民统治、自身强大的文化认同以及经济发展,而台湾的国语(普通话)主流地位则是国民党迁台后的政治选择和大力推广的结果。我们不妨分开来看:为什么香港回归多年,却一直以粤语为主?这其中最核心.............
  • 回答
    C 语言的设计理念是简洁、高效、接近硬件,而其对数组的设计也遵循了这一理念。从现代编程语言的角度来看,C 语言的数组确实存在一些“不改进”的地方,但这些“不改进”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持其核心特性的兼容性和效率。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C 语言为何不“改进”数组,以及这种设计背后的权衡和原因:1. 数组在 C.............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很有深度。要回答“以罗曼语族语言为母语的普通人看古罗马的拉丁文文献,和一个中国普通人看文言文时的理解程度相仿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核心结论是: 尽管都有“母语者”和“古老文本”的关系,但罗曼语族普通人理解古拉丁文的程度,普遍要高于中国普通人理解文言文的程度。 主.............
  •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为啥编程语言里的循环,我们一般用 `while` 这个词,而不是 `when`?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比你想象的要有趣,涉及到语言设计者们对“循环”这个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用最直观、最符合逻辑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首先,咱们得把这两词儿的本意捋清楚。`while` 这个词,在咱们日常说话.............
  • 回答
    哈喽,各位新加入我们军迷大家庭的朋友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聊聊咱中国军队里那几位“大明星”——99A坦克、055驱逐舰、辽宁号航母,还有J20战斗机。别看它们名字有点“高大上”,其实咱们可以把它比作是咱们中国军事实力在国际舞台上的“门面担当”,它们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合起来就是咱们国家强大的一个缩影.............
  • 回答
    关于“所有国家(地区)的语言标准音是否都以首都(首府)的语音为基础”这个问题,答案是:不是所有国家(地区)都如此,但首都(首府)的语音确实在许多情况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且常常被视为或成为语言的标准音。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语言、标准语的形成过程,以及首都(首府)在其中扮演的特殊角色。.............
  • 回答
    在《明日方舟》这款游戏中,大多数干员的战斗和结束语音中极少出现对流血冲突的反思或感慨,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游戏设定的考量,也有叙事策略的需要,以及对玩家体验的侧重。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游戏设定的基石:末世下的生存与战争 极端生存环境: 《明日方舟》的世界背景设定在一个充.............
  • 回答
    中国语文教材中收录《五人墓碑记》,绝非偶然,而是源于其深厚的历史意义、思想价值以及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成为我们今天学习的典范,其原因可谓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细细道来。首先,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五人墓碑记》记录的是一段充满悲壮色彩的真实历史事件。明末,魏忠贤及其党羽专.............
  • 回答
    在高考语文作文中允许文言文作答,并非近年才有的新鲜事,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承和教育理念的支撑。这背后,既是对传统文化的高度尊重,也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考察和引导。让我来细细道来,为何这片古老的文字依然能在现代的考场上闪耀。首先,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基因,是连接古今的桥梁。 我们的历史、哲学.............
  • 回答
    语言的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非瞬间的转变,更没有一个明确的“节点”可以被清晰地标记出来,仿佛在一夜之间,旧语言就变成了新语言。更准确地说,语言的演变更像是一条河流,缓慢地、持续地改变着它的河道,它的水流,它的名字,最终,它可能已经不再是最初的那条河流,但这个转变的过程是渐进的,没有一个可以.............
  • 回答
    日韩语的语系归属之谜,确实是个让语言学家们津津乐道又颇为头疼的课题。与其说它“难以确定”,不如说它始终围绕着一团“迷雾”,尽管人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去拨开。这种“难以确定”并非因为完全没有线索,而是因为现有线索的强度和可靠性不足以形成一个无可争议的结论,并且不同学者对证据的解读也存在差异。要深入了解这.............
  • 回答
    想象一下,恒大就像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建筑公司,而且不止在中国,还在全国各地盖了很多很多小区、写字楼,甚至还有商业中心。你想盖房子,总得花钱吧?买地皮要钱,请工人盖楼要钱,买钢筋水泥也要钱。恒大盖房子,尤其是同时盖这么多房子,需要的钱可不是小数目。那么,钱从哪里来呢?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借”。你可以把借钱.............
  • 回答
    「C++ 早就过时了,大部分写工程不用 C++,学习这个语言只是为了竞赛」这个观点并不完全正确,而且存在很大的片面性。虽然C++在某些领域的使用有所下降,并且确实在竞赛领域非常流行,但它在现代工程领域仍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且远未“过时”。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为什么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以及.............
  • 回答
    当然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官方语言,尤其是其语音基础,往往受到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复杂影响,而不仅仅是首都或首府地区的方言。首都虽然在政治和行政上具有中心地位,但其语言未必能自然而然地成为全国的语音标准。举个例子,意大利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意大利在19世纪统一之前,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各地.............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历史、文化和语言发展中一些非常值得探究的方面。虽然在政治和朝贡体系上,古代朝鲜半岛的国家与中国有着明确的“属国”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上的唯一或最深远的影响就来自中国。事实上,文化传播和影响是双向且复杂的,地理位置、民族迁徙、以及特定历史时期的交流热度,都会深刻地塑造一个地区的文化面.............
  • 回答
    高频交易(HFT)系统之所以能够实现极低的延迟,是由于其在软件架构、硬件选择、网络通信、操作系统优化以及算法设计等各个层面进行了极致的优化和调整。这绝不是简单地写几行代码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知识的复杂系统工程。下面我将以C++为核心语言,详细阐述高频交易系统实现低延迟的关键技术和策略: 一.............
  • 回答
    古希腊语和拉丁语,这两颗璀璨的古代文明之星,其语言体系中显现出的某些相似性,尤其是在名词和形容词的格词尾上,绝非偶然。这背后隐藏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语言演变规律。要理解这种相似性,我们需要追溯到它们共同的祖先——原始印欧语。追根溯源:原始印欧语的印记原始印欧语,被认为是古代欧洲和亚洲许多主要语言(包括.............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在精通多语言者众多的时代,朝韩间谍仍然会因为语言问题暴露,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语言”在情报工作中的复杂性和朝韩两国之间独特的语言背景。这并非简单的词汇或语法问题,而是关乎文化、习惯、思维方式以及情报机构对细节的极致追求。1. 语言的深度:不只是说得出口,更是活得出来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精.............
  • 回答
    在学生时代,为了凑足语文作文的字数,我确实用过不少“套路”。现在回想起来,有些方法既好笑又实用,也算是那个阶段独特的“创作”经历。下面就来详细说说我常用的几种凑字数大法:一、详写细节,扩充描写:这是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遇到不够字数的时候,我会把大脑里关于场景、人物、事件的细节都挖出来,进行细致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