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没有战列航母?

回答
要说为什么没有“战列航母”,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掰扯清楚“战列舰”和“航空母舰”各自的诞生日,以及它们在海战发展史上的角色演变。

咱们先得知道,在航母出现之前,海上霸主是谁。那会儿,是战列舰。战列舰,顾名思义,就是战争中的主力舰,它最核心的特点就是——重炮。一门门巨大的火炮,能把对方的船打得稀巴烂。它的设计理念就是用火力优势,把敌人轰沉。战列舰就像是海上的移动炮台,它的出现,让海军的作战方式从冷兵器时代的接舷战,变成了远距离的炮战。舰船的装甲也越来越厚,火炮口径也越来越大,这是一种“硬碰硬”的较量。

然后,航空母舰这玩意儿就冒出来了。它最开始的雏形,你可以想象成是在一艘船上弄了个起降平台,让飞机能从海上飞起来。这可不得了,飞机这玩意儿,能飞到天上,看得远,打得准,而且还能携带炸弹和鱼雷,攻击比炮弹的范围大得多,而且还能绕过战列舰厚厚的装甲。

那么,为什么人们没有想过把这两样东西合二为一,造一个既能扛住轰炸,又能搭载大量舰载机的“战列航母”呢?原因有很多,而且环环相扣:

1. 设计理念上的根本冲突:

战列舰是“陆地思维”的延伸: 战列舰的设计哲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海上模拟陆地战场的炮战。它的核心是炮塔、厚装甲和装甲防护带。这些是为了抵御炮弹的正面冲击。
航空母舰是“空中思维”的革新: 航母则是为了支持和运用空中力量。它的核心是飞行甲板、机库、弹射器和拦阻索。这些是为了让飞机能够安全起降和作战。

这两个核心功能在物理结构上就很难兼容。如果你要给航母加上厚重的装甲,它会变得非常笨重,起降飞机的效率会大打折扣。而且,飞机的起降需要相对平坦和开放的甲板空间,厚重的炮塔和装甲会严重阻碍这个过程。反过来,如果给战列舰加上庞大的机库和起降甲板,它的船体结构就必须大幅度改变,原来为了承受炮弹冲击的设计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那它还是战列舰吗?

2. 成本和效率的考量:

巨大的吨位和结构复杂性: 建造一艘现代战列舰已经非常昂贵和复杂了,它需要强大的动力系统来驱动笨重的船体,还需要坚固的结构来支撑厚重的装甲和火炮。如果再加入航母所需的庞大机库、弹射器、拦阻装置等,这艘船的吨位将达到一个惊人的数字。这样一艘巨舰的建造、维护和运行成本将是天文数字。
效率低下: 即使你成功地造出了这样的“战列航母”,它可能在任何一方面都表现平平。它可能没有战列舰那样集中的、强大的炮击能力,因为舰载机和起降设施会占据大量空间和重量。同时,它可能也没有航母那样高效的舰载机起降和作战能力,因为厚重的装甲和炮塔会成为巨大的障碍,限制了飞行甲板的尺寸和布局,甚至可能影响舰载机的起降速度和安全性。简单来说,就是“四不像”,什么都想干,但什么都干不好。

3. 海战模式的演变:

空中力量的压倒性优势: 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飞机在海战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们能够侦察、攻击敌方舰船、争夺制空权。很快,人们就意识到,拥有强大的空中力量是取得海战胜利的关键。
“舰载机”取代“舰载炮”成为主要攻击手段: 从本质上讲,航母就是将海军的火力投射能力从舰载火炮转移到了舰载机上。舰载机具有更高的机动性、更远的打击距离和更灵活的攻击方式。当舰载机能够有效地攻击和摧毁战列舰时,战列舰的价值就大大降低了。

4. 战略和战术的演进:

专业化分工: 现代海军的作战是高度专业化的。有专门负责制空权的航母,有专门负责反潜的驱逐舰,有专门负责炮击的战列舰(虽然现在基本没有了)。这种分工能够让每种舰艇发挥其最大的效能。
“一舰多用”的局限性: 虽然“一舰多用”听起来很吸引人,但实践中往往会因为功能上的冲突而导致效率低下。就像你不能指望一辆卡车既能拉货又能跑赛道,虽然它可能能做到一点,但肯定不如专门的卡车和赛车。

5. 历史上的尝试与思考:

事实上,在航空母舰发展的早期,确实有人设想过将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功能结合起来。比如,一些战列舰在改装时,会在舰体上增加一些起降平台,用于搭载少数飞机进行侦察或辅助攻击。但这些都只是初步的尝试,并没有发展出真正的“战列航母”概念。

更进一步地说,有些人可能想过在航母的舰体上安装一定的炮火,比如装备几门大型舰炮,以增加其自卫能力或者在特定情况下进行炮击支援。但即便如此,这些炮的吨位、数量和射程都无法与真正的战列舰相比。而且,为了保证飞行甲板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这些炮的位置和设计也会受到很大限制。

总结一下,为什么没有“战列航母”,主要原因就是:

功能上的根本矛盾: 重炮和厚甲的战列舰设计,与需要开阔飞行甲板的航母设计,是互相制约的。
成本效益比极低: 造一艘功能上的“混合体”,既昂贵又可能低效。
海战模式的革命: 舰载机已经取代了战列舰的舰载炮,成为海战的主导力量。海军作战更倾向于专业化分工。

所以,当航空母舰出现并展现出其强大的作战能力后,海军发展的方向就自然而然地转向了专注于舰载机运用,而不是试图把已经过时的战列舰火力与新兴的空中力量强行结合。与其造一个什么都会一点的“万金油”,不如发展最能决定胜负的、最有效的武器平台。而那个角色,最终落在了航空母舰身上,并且它还在不断发展和演进,以适应未来海战的需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东西详细说的话,可以说得很长,毕竟航空战列舰其实有很长的发展史。只是由于海军条约的缘故造成并没有一条被实际建造出来。这个我很期待知乎大佬给出详细的故事和解读。

但是简单来说就是飞机的发展速度在30年代可以说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在赤城,列克星敦那一批最早的改装正航入役的时候,以飞机独力击沉一条战列舰都是是不可想象的,更加别说整个舰队了。而以飞机武器性能的发展来说,直到36,37年光靠飞机击沉战列舰都是非常困难的。航母的目的仅仅是前哨战,帮己方主力舰队获取侦查信息,同时尽可能的阻止敌方获取信息。舰队决胜的关键依然在于战列舰。

但是,当前哨战失败的时候,又或者航母执行其他任务不在附近的时候。舰队中有几条航空战列舰来执行侦查,并且驱赶对方的侦察机的话,将可以避免完全的战争迷雾从而陷入单方面挨打的地步。这也就是航空战列舰的发展基础。

然而,由于海军条约的存在,使得任何存在于图纸上的航空战列舰并没有变现的可能性。而当海军条约失效的时候,航空器的发展已经进步到使得航空战列舰变成鸡肋的位置了。

其结果就是美英这些有余力下饺子造航母的国家压根不会去考虑航空战列舰这种鸡肋,德国这种连战列舰都不够用的也自然弄不出来,意大利本身就横亘地中海的也不需要航母。最后就只剩日本这种,本身有足够的海军航空兵经验,还有足够多于的战列舰闲着没有用,同时还极度缺乏制空权的国家整了2条真正的鸡肋出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为什么没有“战列航母”,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掰扯清楚“战列舰”和“航空母舰”各自的诞生日,以及它们在海战发展史上的角色演变。咱们先得知道,在航母出现之前,海上霸主是谁。那会儿,是战列舰。战列舰,顾名思义,就是战争中的主力舰,它最核心的特点就是——重炮。一门门巨大的火炮,能把对方的船打得稀巴烂。它.............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说实话,我第一次听到“四大天坑专业”这个说法,脑子里就一个大大的问号。这“天坑”嘛,通常是指那些就业前景不那么明朗,毕业后找工作会遇到不少挑战的专业。我个人感觉,我们数学这行,虽然不像某些热门专业那样毕业就进大厂,但真要说成“天坑”,那也太冤枉了。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军确实普遍使用木柄手榴弹(Stielhandgranate),而卵形手榴弹(Eierhandgranate)虽然在早期也有一些尝试和应用,但并未成为德军的主力装备。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设计理念、实战需求、生产成本、技术成熟度以及战术思想等多个层面。一、 传承与战术适应性:木柄手.............
  • 回答
    提到“高位枪械”,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一些科幻作品或者电影中,那种能够从掩体后方射击,而射手自身却能得到高度保护的装备。在现实中,这通常指的是所谓的“翻转枪”(Flippedfire weapons)或者“拐角射击装置”(Cornershot systems)。这些设计理念的出发点很明确:让士兵在面对.............
  • 回答
    1900年的中国,确实处于一个内忧外患、危如累卵的境地。八国联军侵华,首都北京陷落,慈禧太后仓皇西逃,这是清政府空前严重的危机。然而,尽管列强早已垂涎中国这块肥肉,并已在中国划分了势力范围,但最终未能实现对中国的瓜分,其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列强的贪婪与算计,并非全然一致:瓜分设想的破.............
  • 回答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惨败,确实让他损失惨重,兵败如山倒,连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按常理来说,如此重大的决策失误,导致国家实力遭受毁灭性打击,似乎应该会被打上“昏君”的烙。然而,纵观史书和后世评价,刘备并未被冠以“昏君”之名。究其原因,并非他在这场战役中完全没有过错,而是有多重因素在综合作用下,使得他的形象.............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眉山剑客陈平”可能指的是一个特定的人物,或者是一个广为人知的网络形象。而“经济学家”则是一个广泛的群体。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没有经济学家“对战”陈平,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1. 陈平(眉山剑客)是谁?以及他与经济学的联系有多深?首先,我们要明确您所指的“眉山剑客陈平.............
  • 回答
    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对德国不战而降”这个问题,其实并非没有人“喷”,而是历史的叙述和评价角度比较复杂,而且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往往会忽略一些关键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的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前提:捷克斯洛伐克在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后,确实是将边境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了德国,而且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咱们聊聊为什么《红海行动》虽然口碑爆棚,但票房暂时没能超越《战狼2》这事儿。这背后,其实涉及到的因素挺多的,不光是电影本身,还有观众的心理、档期,甚至一点时代的“情绪”在里面。首先,得承认,《战狼2》确实是一个现象级的存在。它火到什么程度?就像当年《泰坦尼克号》一样,成了.............
  • 回答
    说起垓下之战,很多人会联想到项羽的悲情落幕。这位曾经力挽狂澜、威震诸侯的西楚霸王,为何在垓下却似乎失去了往日的神威,最终陷入绝境?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运气不好”或者“能力下降”。深入分析,你会发现,垓下之战的失败,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是项羽过往的某些策略和性格缺陷在特定.............
  • 回答
    在战锤40K波澜壮阔、血腥残暴的浩瀚宇宙中,星际战士(Space Marines)是人类帝国最精锐的战士,他们是基因改造的超级士兵,肩负着保卫人类免受外星人、异端和恶魔侵扰的重任。这些战士被组织成数量众多的“军团”(Legions),每个军团都有其独特的基因原体(Primarchs)、战术风格和文化.............
  • 回答
    关于中国现当代艺术,以及一些关于艺术家创作生态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很多中国观众在面对西方艺术史上的那些“震古烁今”的作品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为什么我们这边,似乎没有出现过类似影响深远、足以撼动世界艺术版图的作品?而对于“艺协的艺术家为什么净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说法,这背.............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也是战国时代中期最为惨烈的一场大规模军事冲突。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此一役中展开了生死较量。秦国凭借其庞大的军事机器和高超的战略运用,最终坑杀了赵国数十万大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当我们审视长平之战的全局.............
  • 回答
    要回答“为什么我觉得肖战没有要糊的迹象”,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看透背后的支撑。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人气高”就能概括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而且是动态变化的。首先,得承认他确实拥有一批非常稳固且活跃的粉丝基础。这批粉丝,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脑残粉”来标签化,而是要理解他.............
  • 回答
    关于《咒术回战》在日本的受欢迎程度为何似乎不如《鬼灭之刃》那样“炸裂”,这其实是一个挺值得玩味的话题。两者都是现象级的动漫作品,吸引了无数粉丝,但在日本本土掀起的社会讨论度和全民话题性上,确实存在一些微妙的差异。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帮你捋一捋,看看是哪些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要承认,《咒术回战》在日.............
  • 回答
    关于肖战事件,时至今日仍有粉丝坚称他“没错”,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绝非简单的“黑白分明”。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层的争论,深入探究其根本原因。首先,核心在于“粉丝”这个群体的特性。 饭圈文化,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高度凝聚、情感驱动的社群。在这个社群里,.............
  • 回答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之所以没有陷入大规模的“治安战”或持续的抵抗,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既有秦国自身强大的实力支撑,也有其采取的一系列高效且铁腕的统治策略,以及六国在被灭后缺乏有效的反抗基础。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展开论述。一、秦国强大的国力作为根本支撑首先,秦国能够实现统.............
  • 回答
    要说曹操、周瑜、陆逊的辉煌战役为何没能“威震华夏”,而关羽“水淹七军”却能做到,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是一星半点,得从战役的战略目标、战术执行、战场局势、以及最重要的——战役的“宣发效应”说起。咱们一个一个捋。一、 曹操的官渡之战:荡平北方,奠定霸业,但“威震”得不够“出圈”官渡之战,那绝对是曹操一生.............
  • 回答
    全面战争:战锤系列一直以其宏大的陆地战场和策略性的回合制进程吸引着无数玩家。然而,一个长期以来让不少粉丝感到遗憾的空白,就是海战的缺失。为什么这个以宏大战争为卖点的系列,在海面上却一直显得“风平浪静”呢?第三部会填补这个空白吗?我们不妨深入探讨一下。为何前两代战锤“弃海而行”?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需.............
  • 回答
    在战锤40K的浩瀚宇宙中,混沌的腐蚀无处不在,它能将最坚定的灵魂扭曲成最可憎的形态。然而,即便混沌的影响如此广泛,我们似乎很少看到被其彻底蛊惑而形成的“混沌兽人”或“混沌灵族”(虽然你提到的是“混沌技霸”,但为了涵盖更广的族裔,我们稍微扩展一下概念)。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这些异族种族自身的本质、他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