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过感恩节这种为法西斯张目的节日就行。
另外党员不该过万圣节/圣诞节等宗教节日。
其他人只要对借机传教的保持警惕,跟个风也没啥。
1、反对万圣节。
这个东西和我国文化不合,整一堆骷髅、丧尸、坟地吓死人的东西,与我国传统的尊重死者、入土为安的文化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不应该玩弄与逝者相关的东西,特别是象征逝者身体部位的东西。
2、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万圣节本质是一个基督教的宗教节日。
如果基督教的万圣节可以包容的话,伊斯兰教的宰牲节是不是也应该包容?斋月是不是也要过?五功是不是也要包容?佛教的万佛节是不是也要过?
我国历来是一个世俗化的国家,由理性哲学管理社会;而不是靠非理性的、惟心的宗教来管理社会。(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都由一个神来吓唬他们的民众)
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形式的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在社会中的扩散。
只有在一个真正世俗化的国家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色人群才能和睦相处,友好地一起玩耍。全世界也只有当今我们能做到。
如果任由包括宗教节日在内的宗教活动在社会中传播,越来越多的群众就会被宗教思想迷惑,被宗教组织裹胁,从而做出反社会、反人伦的事情来。历史和现实都在这方面给了我们我们很多惨痛的教训。
而即使在21世纪那些所谓发达、文明的国家,宗教迫害社会的事情仍然比比皆是。像美国的犹太人仍然要割包皮、摩门教仍然一夫多妻(甚至互相性侵教友女儿);韩国总统被邪教渗透;日本奥姆教制造恐袭;法国伊斯兰教徒动辄将人斩首;英国地铁爆炸,等等,不可胜数。
不是说信了宗教一定会害人。
但信教的人数、宗教的组织规模达到了一定程度后,一定会出现极端份子。
有的宗教极端分子的比例还特别高。
好了,赞够多了,各位不用给这个答案点赞了。
真的不要点赞了,通知又不能关,但是我不想收到这条答案的通知了,看完就过去吧
忍不住想要点赞的,你们就点收藏吧。
说实话,这就是个发泄情绪的回答,也不是啥好答案,观点也没啥新颖的,各位不要鼓励知乎生产这种答案了,请把你的赞送给干货答案。
真的不要点赞了,通知又不能关,但是我不想收到这条答案的通知了,看完就过去吧
忍不住想要点赞的,你们就点收藏吧。
说实话,这就是个发泄情绪的回答,也不是啥好答案,观点也没啥新颖的,各位不要鼓励知乎生产这种答案了,请把你的赞送给干货答案。
真的不要点赞了,通知又不能关,但是我不想收到这条答案的通知了,看完就过去吧
忍不住想要点赞的,你们就点收藏吧。
说实话,这就是个发泄情绪的回答,也不是啥好答案,观点也没啥新颖的,各位不要鼓励知乎生产这种答案了,请把你的赞送给干货答案。
请不要给这个答案点赞
请不要给这个答案点赞
请不要给这个答案点赞
请不要给这个答案点赞
请不要给这个答案点赞
请点反对➕举报
请点反对➕举报
请点反对➕举报
请点反对➕举报
请点反对➕举报
一个残忍的事实,西方的节日之所以流行是因为不需要跟家人一起过,还能聚会happy,不用像传统节日那样,就是回家,回家,回家。先不说年轻人回家的心理负担,回家的经济负担比不回家和同学同事甚至情人伴侣小家庭吃饭聚会的花费都要高,回家不仅麻烦,要请假买票买礼品还要返程,身体劳累还千篇一律,而过洋节,即使是最盛大的圣诞,无非也就是布置一下,出去吃个饭,蹦个迪,或者其他方式嗨一下,这比回家有意思,花费还低,所以这种不用回家还能聚会的节日都很火。年轻人够累了,找个噱头消遣一下,各位不用这么认真。
随手写的答案竟然有这么多人看,还有一大堆争论,本来我不想扩展说的,不过我看有些人抓不到重点,在评论区声音还挺大,我就再多说点。
我们传统的节日之所以不受一些年轻人喜欢,是因为传统的过节方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了,团圆是我们传统节日的一大主题,那是因为古代战乱纷争,聚少离多,所以都盼着年节回家团圆,看父母孩子老婆,在那时候,这样的团圆受欢迎,是因为开心啊!而现在回家看望父母,虽说也开心,可是压力,心里负担,经济负担有时候大的盖过了愉悦,所以就不想回去了。时代不一样了,现在过节为得就是个乐,为了舒坦,如果没有了乐,过节为啥?为了各种不情愿的仪式?那是反人性的,以前也许还有人配合,现在能躲就躲了。所以万圣节这事,不在万圣节,也跟商家宣传没关系,越来越多人过,就说明好玩,你说别的没有用,什么文化不文化的,说过个节就毁传统文化的,第一,你杞人忧天,第二,你的文化太脆弱,如果几个节日都干不过,那早晚要完蛋。另外,我们的传统节日即使不以团圆为主题,其娱乐方式也过时了,划龙舟?有几个人划过?逛花灯?猜谜?我不知道还有啥娱乐,你们可以在评论区指出来你们知道的你们喜欢的传统娱乐项目,反正我是没玩过几个。时代变了,都进入21世纪了,我们的节日娱乐却在原地踏步,连老人都没兴趣了,何况年轻人。
此答案没有说外国人过节怎么样,我们讨论的是中国人过改良后的中式西方节日,那些上来就说西方人圣诞感恩也团聚的,这跟我们毛关系啊,我们本来也没有全方位照搬,如果要再准备发这个评论就省省吧,那属于跑题,都懒得回复你。
有些人一听到别人说不想回家,他就不愿意了,他不去想背后的深层原因,就知道发泄情绪,喷,我觉得您还是刷点小视频,多乐呵乐呵,别过来看别人讨论问题,省得给自己心里添堵,你只会发泄情绪,根本不适合讨论问题。就因为这个答案,已经有两个用户因为骂我被我举报禁言了,你说你们图个啥,刷刷抖音不好嘛
真的不要点赞了,通知又不能关,但是我不想收到这条答案的通知了,看完就过去吧
忍不住想要点赞的,你们就点收藏吧。
说实话,这就是个发泄情绪的回答,也不是啥好答案,观点也没啥新颖的,各位不要鼓励知乎生产这种答案了,请把你的赞送给干货答案。
欧洲金靴、继续者张付这种号基本肯定是团队运作的。
别看他们反这个资本,反那个资本,他们自己流量背后就是资本。
前有“白云先生”名下好几家公司,单“至道学宫”注册资本就有1000万。
反996的可能是真的是打工人;
但见到双11、圣诞节这种人民喜闻乐见的活动都跳出来反的,就是来收割流量的,“小布尔乔亚”的帽子满天飞,表面上装穷人,其实故意吸引眼球,吃着流量钱美滋滋呢。
有什么包容不包容的……外国人过圣诞节万圣节你也管不着不是?
中国自己的年轻人爱过洋节,人就想找个由头趁着家大人不瞎掺合攒个局,喝酒约饭蹦野迪,招谁惹谁了。非得有这帮不着调的人,这时候跑来叨叨——你!过洋节!你不爱国!
说来说去不还是欺负自己人么——真是怎么看怎么没溜。
更有甚者,张付等恰民族主义饭的自媒体连「万圣节是西方撒旦化表征」都整出来了……绝了……
非不让过节也行,要不您找个中国节日带着大伙蹦野迪去?
比如清明节当着一群老头老太太坟头蹦迪?画美不看。
唐人就没这种问题,每次波斯胡寺开盛会了就跑去凑热闹,也没人担心啥“文化入侵”。无他,大唐,天下无敌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看还是包容吧,有些yxh为了流量编造抵制洋节的理由已经开始说胡话了,总不能顺着他们心意来吧。
。
没必要上升什么包容不包容,这不是什么文化渗透,它也渗不进来,因为这什么劳什子万圣节,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玩剩下的。
万圣节起源,是苏格兰等地区的人,相信在夏秋季彻底过完的季节里,亡魂会归来,而活人为了吓阻亡魂,便会打扮成各种恶魔,从而祈祷来年的幸福。
这种把人打扮的很恐怖来吓唬鬼的节日,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非常盛行,叫做大傩(nuo)(二声)驱邪。又叫大傩祭。
如今,在很多偏远地区,仍然有这种大傩祭存在,流坑地区的大傩祭还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你看这些又是化妆又是面具的又是舞会的,跟万圣节不是如出一辙?
归根结底,这种通过扮鬼吓唬鬼的仪式,反映的是文明早期人类对于死亡和自然未知的恐惧,想通过虚张声势的手段来在与自然的较量中占据上风。
如今,大傩基本失传,一是因为蒙古满清等时期的断档,二来,现在也没几个人信鬼,信鬼的也不相信这玩意能吓唬鬼。万圣节也一样,他们玩的就是一乐和。
中国的礼仪文化发展时间太长了,长到几乎所有的节日主题都太过严肃,春节寄托希望,清明哀思,端午伤感,中秋团圆,重阳寂寞……所以碰到这么一个饱含上古人类野蛮狂野气息的狂欢节,借题发挥一下平常的压抑而已。
说文化入侵?太抬举了。
对大傩仪式感兴趣的可以看十多年前的电视剧《汉武大帝》第一集,里面由汉景帝刘启主持的第大傩仪式,戴面具,跳舞,唱歌,发糖,最后火烧妖魔,活脱脱一个汉代万圣节,那时候距离耶稣他妈怀孕还得一百年,它拿脸文化入侵呢……
这是个宗教性质的节日,同时带有强烈的异族色彩。
从宗教来讲,很多人很喜悦、也可以说是很庆幸地说,中国的佛教和道教自古以来就能够和平相处。
这话说出来,令人觉得仿佛中国天然就可以令宗教变得和善起来似的。
这种想法,未免有点蠢萌。
不同宗教和平相处,这样的社会现象是前人努力的结果,是我们后人沾了祖先的光。在最初,是我们的祖先用刀剑告诉宗教必须遵从基本规则。
唐代法律已经明文规定,佛道相攻者一律开除出教。
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正月,条流佛道二教制:佛道二教,同归于善,无为究竟,皆是一宗。比有浅见之徒,竞生物我,或因怼怒,各出丑言;僧既排斥老君,道士乃诽谤佛法;更相疵毁,备在加诸;人而无知,一至于此!且出家之人,须崇业行。非圣犯义,岂是法门?自今僧及道士,敢毁谤佛道者,先决杖,即令还俗。(《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三·条流佛道二教制》[1]
看到了吗?“自今僧及道士,敢毁谤佛道者,先决杖,即令还俗。”倘若中国的其他教徒也遵从同样的规则,那么我相信现在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奇形怪状的事情出现。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现在的宗教法律法规在关键条款上是远不如古代的。
那么,你们知道这一条记载,我是从哪里看到的吗?
是从佛教戒律资料里看到的。
不是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佛教戒律中看到的,而是从21世纪的佛教戒律中看到的。
尽管很多教徒实际上不可能真的看完所有的戒律,很多教派也都只截取自己看重的部分去宣传。但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的高僧大德,总会有机会看到这些戒律。
在中国,合法宗教不得相互攻击,已经成为宗教戒律一千三百多年了。
一千三百多年,比基督教从公元4世纪成为罗马国教到16世纪进行宗教改革进行近现代化的时间还要长,几乎和整个伊斯兰教的历史一样长。
我们谈到西方,会谈到宗教战争,会谈到宗教宽容。但是在中国,我们谈到的,是宗教管理。
宗教战争是宗教裹挟着社会,宗教宽容也同样是宗教裹挟着社会。但是宗教管理,是社会制约宗教。
性质截然相反。
在宗教管理中,自然也是有善政有恶政的。中国的宗教徒们经常谈到的问题是“三武灭佛”。在宗教徒来说,这当然属于“暴政”的性质。然而我们不是宗教徒,抛开他们的立场来看,那么这既不是宗教战争,也和宗教宽容没有关系,这仍旧属于宗教管理的范畴。
在中国,世俗政权对宗教事务享有完整的、居高临下的、毫无争议的管理权——如果不说成是“生杀予夺随心所欲”的话。
中国没有宗教战争,因为一开始就禁止宗教暴力。
所谓的多元文化、兼收并蓄,前提是立下铁的规矩。
你要来,可以,听话。
不听话,可以,别来。
来又不听话,那就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打吧。
从逻辑上来说,你我要包容你,就是说一开始你就要来侵夺我的空间,对吗?那么,客随主便,我有意见,并对你进行管理,也是十分合理的。
后来进入中国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没有做到这一点。这不能怪罪于宗教本身,也不能怪罪于古人,而只能怪罪于我们自己。
倘若我们仍旧像古人一样充满智慧,那么这些宗教都应该遵从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
即便如此,由于先人的余荫,我们依旧可以生活在一个宗教氛围宽松自由的环境之下。
然而有的人,却不以为荣,反以为耻。认为中国缺乏宗教暴力是不正常的,谴责中国人不够虔诚。这可真的谈得上是“数典忘祖”、“认贼作父”、“是非不分”、“阴阳颠倒”了。
万圣节原本也不是什么值得高度警惕的东西,甚至本来就没几个人把他当回事。比他更有影响力的,诸如圣诞节,情人节,早已泛滥。而且也早就有过相关的问题。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这个节日本身没有危害、危害轻微,而在于这代表了什么。
一方面,中国人不许说猪;一方面,中国人不许放鞭炮。这些宗教禁忌和民俗禁忌,和所谓万圣节一起,构成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这一件事情,就是民族自信的萎靡不振。
外国人为了庆祝节日放起了绚烂的烟花,中国人却因为化工厂污染了空气禁止了烤红薯。这指东打西的抽风一刀谁也不知道为什么就砍到了地瓜的头上。难道因为地瓜有个一起住在土里的朋友叫土豆,和一心一意要嫁给洋鬼子的EG们想来称呼中国男人为“土豆”有关联,所以恨屋及乌,顺带着恨到了地瓜的头上吗?那么黑漆板凳是不是反映了板凳文化衰落的深层社会根源呢?
我就不说海鲜和竹鼠的关系了。
很久以前,我们都经常看香港粤语影视剧。如今粤语片式微,甚至还有港独作死送了一程,风光早已不再。当年,电视里的霍元甲、陈真,都是一身功夫,神话般打赢外国强人,终究不免于悲痛牺牲。这些民间传奇,无时无刻不在讲抵抗意识,但又无时无刻不在讲失败、在讲对方的强大。台湾地区仅仅经历了五十年的日本殖民,不断讲述日本侵略历史的同时,也将对日本的恐惧深深地刻在了他们的骨头里。
最近又有人在做类似的事情。例如说拍一些“我军内幕”,不断讲述敌人的强大和我军的“白白送死”。
知道的是拍的我军,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拍的日军。
那些曾经既快乐又勇敢既乐观又残酷既真实又自信的抗战片解放片,例如前几年的《地下交通站》,《永不磨灭的番号》,早些年的《智取威虎山》、《铁道游击队》,乃至更早的《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都不见了。横行荧屏的都是些“西游记续集”之类翻拍续貂的鬼魅之作。
你就是看一眼《上甘岭》、《董存瑞》,也没脸拍出你那破片啊!
还敢抓住疫情结束票房反弹的机会割韭菜?你拿个破片忽悠人,觉得你懂得最多的内幕,殊不知你就是最坏的内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之所欲,施之于人。
前者是中国的传统,讲的是君子之风。后者是英美的传统,讲的是盗匪之风。
孰是孰非,很容易做出判断。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我给你数数中国有啥节
一月:元旦节、年货节
二月:情人节
三月:清明节、植树节、女王节、吃货节、跑步节
四月:上巳节、出行节、男人节、厨卫节
五月:劳动节、母亲节、健康节、闺蜜节、父亲节
六月:儿童节、端午节、618、爱眼节
七月:造物节
八月:88会员节、开学季、七夕节
九月:99划算节、结婚季、辣妈囤货节
十月:国庆节、中秋节、重阳节
十一月:双十一、火锅节
十二月:双十二、圣诞节、滑雪节
怎么地还不够还想多加个万圣节嘛……
节日在我眼里,基本上只能分为三种。
第一种上等节日,能放假的节日,有节假日补贴的节日。
比如说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三八妇女节是国庆节,端午节,春节。
第二种是中等节日,虽然不能够放假,但是却可以找个由头出去大吃大喝,或者和女朋友啪啪啪一下。
比如说情人节,七夕节,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特别是七夕节和情人节,整个城市的宾馆几乎全部都住满了。
第三种,是下等节日,就是那种既不能放假拿补贴,也不能找个由头出去约会的节日。
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查一查中国外国的冷们节日。这种节日别说是过了,现在的人就算是记也懒得记。
总而言之一句话,不管你是中国的节日,还是外国的节日,能给我放假的节日就是好节日。
我觉得可以这样
引用新浪博主里神乐的图,我们社会主义的万圣节,应该是这样过的!
窝们中国人是泛神论的,每年十月末祭个南瓜神碍着谁了
如今很多中国传统节日,根本就不是真正中国文化传统上的节日,而是某些所谓的文化人自以为是,把自己心目中以为的中国节日,强行加给大家的。
过节日就是为了好玩,不好玩过节干什么?
中国传统的节日越过越让人奇怪,如今比较重要的传统大节,清明节是为了扫墓,中秋节是为了团圆,春节也总是体现家,体现团圆。似乎什么节日不扯上祖宗,不扯上家和团圆,不扯上某种所谓的意义,就不能体现中国节日的文化和底蕴。
但这根本就是扭曲中国传统文化,阉割中国传统节日。比如已经消亡了的三月三的上巳节,很久以前就从一个祓除仪式成为了一个大型郊外的踏青活动,连孔子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到了唐朝,上巳成为当时隆重的节日之一。节日的内容除了修禊之外,主要是为了春游踏青、临水宴饮。也就是说,以玩乐为主。
如今国内上巳节没有了,基本和清明节合为一体了。所以春天郊外踏青的主要日子就是清明节。但现在的清明节,一般就是一家人进山扫个墓,然后顺便踏个青。但扫墓为主,踏青为辅。这和当年纯粹以男女相约,一起出去踏青郊游狂欢的三月三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对老年人来说,追思祖宗更重要,而对年轻人来说,一起出去玩才更有意思。可是既然是清明,年轻人只能迁就父母。
这就尴尬了,踏青郊游的三月三没有了,扫墓祭祖的清明节不但保留了,还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成为法定假日。
再比如春节,中国传统的春节,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明朝的时候,春节有各种游艺活动,那是真正的全民狂欢,舞龙、耍狮子、唱戏、说书、扭秧歌、荡秋千、踩高跷、跑旱船、做手工、玩游戏、比才艺等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各地举办的庙会活动丰富多彩。
如今的春节,就是什么一家人看春晚啦,包饺子啦,回家啦,催婚啦,打麻将啦,旅游啦,基本是为了迁就家里人,年轻人却找不到自己的空间。现在还好点,以前春节商店饭馆等等都不开门,年轻人想出去玩也找不到地方,只能出国去玩。这样的春节,对年轻人其实并不友好,因为要一家团圆,很多年轻人没法自己一起约出去玩,又因为要遵守各种传统礼仪,也很不习惯。
而且中国古代的春节,其实应该还包括元宵节的,这在当年是年轻人最喜爱的。中国古代的元宵节,那就是给青年男女恋爱创造机会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那就是写的元宵节。再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也是在元宵佳节,一个男子追寻一位心仪的女子的过程。
可是如今的元宵节,一说就是吃汤圆,要团团圆圆,而且还不放假。对年轻人来说,和老人一起团圆没有错,在春节忍受一些年轻人并不喜欢的传统习惯也可以,但最后给年轻人放飞自我寻找爱情的元宵节却被完全淡化,这就过分了。三月三不能郊游也就忍了,春节也只搞团圆,不让青年人有个自由谈爱的机会,年轻人需要自己的节日和自己的空间。
我记得很久以前海南的元宵节还叫换花节,所谓换花节,就是农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男女都拿着花上街,看到心仪的对象,就双方交换手里的花,相互告白,表达爱意。这种节日很有意思,其实就是给男女双方一个恋爱的机会,平时不敢表达的,在那一天可以勇敢和自由的表达出来。1991年的海口市换花这个习俗都还存在,但到了第二年,海南大开发之后就渐渐没有了,如今根本很少见了。
所以,中国传统的节日之所以热闹,有意思,并不是因为很多人心中自以为的有文化,有传统,而是这些节日本来就有意思,能让人开心,尤其是对年轻人很友好。年轻人所引领的,是这个世界的潮流,他们关注的、喜欢的、钟情的,不是因为几句要提倡所谓的文化传统就能阻断,能扼杀的。而且,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今所提倡的很多中国传统节日,本身就和传统的节日大不相同,失去了原有的传统节日的精髓,也没有原来中国传统的底蕴,甚至可以这样说,如今很多中国传统节日,根本就不是中国文化传统上的节日,而是某些所谓的文化人自以为是,把自己心目中以为的中国节日,强行加给大家的。
因此,中国该不该包容万圣节其实不是一个问题,只要万圣节好玩,只要年轻人能在这一天找个借口,大家一起聚一聚,一起喝一杯,逛个街,或者能在这一天,找到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呆着的机会,这个节日,你再看不惯,再反对它,它也会在中国延续下去,会成为年轻人的节日。
要反对洋节,不是总是拿中国文化做借口,一味的说教和抵制就可以的,要反对洋节,就要让自己的节日比洋节更有意思,更让年轻人喜爱,自然而然的去过自己的节日。时间久了,大家才会真正忘记洋节。
补充————————----------------------------
评论好热闹,但发现有些人脑子还是很糊涂。比如这位先生:团圆祭祖不算传统文化,年轻人好玩,谈恋爱就算好节日,真是“好文化”啊。
还有这位:好玩就是节日的意义,第一次听说!节日让你放假,远方的游子能够回家陪陪老人,我觉得团圆更有意义。只是年轻人没有子女,没有变老而已,等你老了,天天一个人在家里,孩子也不回家,天天一个人玩?打游戏?玩手机?追剧?
真是霸道的文化人啊。
团圆祭祀祖先并非不好,也没人说它不好。但如今法定放假的所有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为了扫墓祭祀祖先,中秋节是为了一家团圆,春节更是为了回家团圆。老人当然喜欢团圆,喜欢儿孙满堂,喜欢看着年轻人围着自己团团转,可是年轻人呢?
年轻人更喜欢的是和同事朋友一起吹牛喝酒爬山打游戏,更喜欢和心爱的人一起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更何况那些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轻人在节日期间,三二知己,畅论理想,感想人生,展望未来难道不好吗?难道年轻人聚在一起,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就真的那么不堪?
这些都是年轻人的本性,他们需要自己的空间,需要自己的节日,不能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向老人倾斜,迁就老人,强迫年轻人,而且还美其名曰是发扬传统,继承中国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既有尊老,也有爱幼,年轻人迁就老人,尊重老人,老人也要给年轻人自己快乐的空间,给年轻人自己开心的节日。
然而到目前为止,年轻人都是自己给自己创造节日,这些节日没有一个是法定假日,情人节虽然有一中一西两个,但都要上班,哪怕五四青年节,也没有假期,基本过节和不过节差不多。再就是双十一光棍节,也就是年轻人的一个自嘲,慢慢被商家所利用,但哪怕是被利用,年轻人也心甘情愿,因为有和没有这样的节日,对年轻人来说,是两种结果。至少年轻人又多了一个开心的理由和借口。
即使是古代的封建帝王,到了过节日的时候,都不会频繁的去讨人烦,他们觉得既然过节,最重要的就是“与民同乐”,让老百姓都玩得开心,玩的尽兴。结果到了2020年,有人过节反而总是今天要讲传统,明天要讲文化,好像不是传统文化这个节日就过不下去了一样。
这就是典型的本末倒置,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就没有在过节的时候还不让人的思想轻松不下来,舒缓不下来,过节本来就是为了休息,为了放松平时紧绷的心情,为了日后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去。结果如今那些道德家们,教育家们,所谓的文化家们,在这个时候,还不放过大家。
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不会娱乐的人也不会生活。很多东西,过犹不及,灌输得太多,教育得过于频繁,只会让人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更为厌恶。更不要假道德和文化之名,塞自己的私货,大家都不傻。
所以,如果有些人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正流传下去,真正让年轻人喜爱,真正过自己的节日,而不是去过各种洋节,还是少谈点文化,多给点快乐。
补充-----------------------------------------------
评论里有一位先生被禁言肖哥选了一段孔子的话,比我说得好,所以录下来。
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为乐也。」孔子曰:「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驰,文武弗能;驰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孔子家语·观乡射第二十八》
这才是中国传统对待节日的态度。
我不过万圣节,也不过圣诞节春节或者其他什么节日,因为我没有宗教信仰也不喜欢这类无意义的社会文化活动,但是只要别人别来烦我,我才不在乎别人过不过万圣节圣诞节或者春节。
别去管和自己没啥关系的陌生人的生活,是获得人生幸福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气量大一点比较好。你觉得是文化入侵?万圣节扮点中国鬼就行,完 美 同 化,岂不美哉?万圣节本就不是铁板一块,英国有英国万圣节,法国有法国万圣节,都有各种不同点,“中国万圣节”也一样可以创造出来。中国传统节日到了外面,也变成“日本中秋节”,“韩国中秋节”。世界就没有什么solid的东西,别抱着一些实际不存在的想法不放了。
当然别人扮外国鬼不影响你,你也无权管理他人的娱乐。
只要steam打折,啥节都过。
只要最终呈现,完全是给成年人放假、消费、打炮儿的,不论是什么节,我就都支持。
但如果有明显且强烈的,指向未成年人,特别是指向少年儿童的种种文化建构和价值褒贬,那我的态度就只能是从谨慎到反对不等了。
我们有传统的鬼节——中元节,不过那天除了要去路口烧纸,好像也做不了什么;
我们有传统的情人节——七夕,不过除了讲故事,老祖宗什么活动都没有留下来;
我们有传统的老人节——重阳节,据说那天要登高,不知道和老人们有什么关系;
当然,我们还有独特的端午、清明、中秋、元宵和春节,除吃之外,鞭炮也不许放了,这些节日共同的主题只剩下和家人在一起吃饭,除此之外我看不出有什么区别了。
为什么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因为洋节热闹,没有那么多规矩和历史包袱,不用想其他,只有玩闹。
这不正是节日的重要意义吗?
但有些人不这么认为,他们特别喜欢给节日加任务,什么节、从那来的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任务。比如传统节日大都强调回家敬老,这就很好嘛,年轻人都敬老,社会就会和谐。三八节、五一劳动节都源自国外,但中国过的最多,因为尊重妇女、尊重劳动者,这个主题多好,一定要过!
父亲节、母亲节也是洋节,也有宗教渊源,但可以过,洋为中用嘛。
万圣节、感恩节、情人节、圣诞节是什么鬼?这种没主题、没意义的节过什么过,浪费时间、浪费粮食!
但年轻人不这么想,一年到头的忙活,敬这爱那,闲暇之余他们也想心疼一下自己,过一下自己能做主的节日,不过分吧?
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原创微信公众号:猫大叔的财会窝!我会尽量回复来自公众号的问题
想过的人,找个借口开心开心的人,只要在不骚扰别人的前提下允许他过。
不想过的人,对外来节日不了解也不在意的人,只要在不骚扰别人的前提下允许他bb。
中国人应该包容万圣节,也应该包容讨厌万圣节。
过个节而已,开心就好。
我们可以在10.24过程序员节,在11.11过单身节(不想过单身节了T_T)或者购物节,在3.7过女生节,在10.12过男生节,为什么就不能在10.31过万圣节啊。
一视同仁嘛。对我们来说,西方基督教文化,和程序员亚文化,和商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没有太大的区别。只要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开心就好。
中国人过节就是一个目的,花钱。
根本不存在该不该包容的问题,你压根没有这个权利去干涉。
中国是公民自由的国家,不是教士把持国家的极端保守王国,只要不违法,不破坏社会稳定,不干涉他人合法权益,公民可以自由娱乐,而且国家法律保护公民依法娱乐的权利。
所以,中国人过不过万圣节是个人自由,且任何人没有权利干涉他人过不过。
按照我区的新条例,以民族文化或宗教为由,阻碍和感受百姓依法自由娱乐是属于极端思想和行为,除非这个条例是有针对性的。
包容不容你问我没用啊
这就跟你问我中国人该不该吃披萨一样
答:喜欢就吃,不喜欢就别吃
新闻联播上经常播放洋人过中国节日、说汉语这种一看就让中国人有“民族自豪感”的画面。
而到了民间,许多人却纷纷为中国人过西方节日而痛心疾首。
我就想问,你们是怎么一边为伏拉夫式的“我爱中国”点赞,一边觉得中国人过西方节日是被文化入侵了呢?
部分中国人直到今天还处于一种萨义德式的“后殖民状态”。
这种一边急需西方认可又一边排斥西方文化的表现恰恰反过来说明了他们极度的文化不自信。他们在无意识中已经把中国文化置于西方文化的地位之下了。
基督教徒应不应该过12.24—12.25的异教徒农神节?
不该!耶稣不是被异教罗马人钉死的么?
尤其是女基督徒,有必要过密特拉的节日么,你是男人,杀得起牛么?
英国基督教徒凭什么过“五朔节”?
那不是拜鹿拜火的巫术神节日么,耶稣个基督哟,和鹿巫斗争了那么多年,忘了?
木匠在十字架上看着你们呢!
还有这个万圣节,知乎还有基督教徒号召抵制这个凯尔特的旧神节日咧
https:// zhuanlan.zhihu.com/p/48 104921
—————
笑什么,中国人也别跑
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玩什么磨喝乐?
人家两河流域到中亚拜火教用来纪念七月七日神子殡天的道具,跟纸钱一样的玩意,你就拿去送人?
中国人看到外国人拿冥币当情人节礼物送人什么感觉,估计当时中亚人就什么感觉。
——
基督教徒不在乎,信奉儒教祖宗之法的祖宗也不在乎。
你们在乎,你比宗教裁判所还凶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