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早期的反坦克炮口径都那么小?

回答
早期反坦克炮的口径普遍不大,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技术、战术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问个“为什么”,那得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军事需求说起。

咱们先得明白,坦克这玩意儿刚出现的时候,就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婴儿,虽然新奇,但也没那么吓人。早期坦克装甲防护并不厚实,很多甚至就是用薄钢板焊接而成,目的更多是为了抵挡步兵的火力,比如步枪、机枪的扫射,再就是提供一些防爆效果。所以,对付它们,最初步兵也就能依赖手榴弹、炸药包这些“土办法”,威力有限。

那么,反坦克炮为何一开始口径就不追求大呢?有几个关键原因:

1. 技术限制,特别是弹药和制造工艺:

炮弹的威力与弹道学: 要想击穿装甲,需要炮弹具有足够的动能。动能的计算公式是动能 = 1/2 质量 速度的平方。这意味着提高炮弹的质量(装药量和弹体重量)或者提高炮弹的速度(膛压和炮管长度)都能增加威力。早期冶金技术和火药技术还不发达,要制造出能够承受高膛压、能稳定发射大质量炮弹的炮管和炮闩非常困难。材料强度不够,容易炸膛。
弹药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早期火药的性能不如现代的,燃速不稳定,容易受潮,这会导致发射药量变化,影响弹道。制造大口径、弹道稳定的穿甲弹也是个挑战,对金属加工精度要求极高。万一弹药在炮膛里卡壳或者不稳定爆炸,那可就危险了。
穿甲弹技术的萌芽: 最初的反坦克炮弹主要是实心弹,靠撞击的动能来穿透。这种弹药的穿甲能力和材料特性(比如高硬度的钢)以及炮弹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比如钝头还是尖头)息息相关。小口径炮更容易实现高初速,而高初速是实心弹穿甲的要义之一。后来出现的被帽穿甲弹(APCBC)和穿甲弹(AP)的改进,也同样是在有限的口径内挖潜能。

2. 机动性与战场需求:

伴随步兵作战: 早期坦克主要是在步兵冲击中提供支援,而反坦克炮的定位也常常是作为步兵的火力支援,跟随步兵一同推进。小口径火炮(比如37mm、2磅炮、20mm等)的整体重量轻,便于步兵牵引或人力搬运,能够快速部署到战场前沿,为步兵提供直接火力支援,打击敌方坦克,也同时能对付步兵目标。想象一下,要是来个大口径的炮,得多少人拉才能动?战场瞬息万变,这反应速度可是要命的。
隐蔽与规避: 小口径炮体积小,目标也相对较小,更容易在地形中隐蔽,也更容易在被敌方火力压制后快速转移。
火力持续性与弹药携带: 更小的弹药尺寸意味着更多的弹药可以被运输和携带。在火力贫弱的时代,能够在战场上提供更长时间的持续火力,可能比一次性打出个超级重炮弹更有意义。

3. 成本与生产能力:

制造成本: 制造大口径火炮和配套弹药需要更精密的加工设备、更多的材料和更高的技术要求,这都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在战争初期,各国军工生产能力有限,更倾向于生产大量装备,而不是少数高精尖但昂贵的武器。
大规模生产: 小口径火炮更容易实现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能快速装备部队,形成规模效应。

4. 战术的演变:

“专炮”与“通用炮”的权衡: 早期很多火炮是通用型,可以平射打击目标,也能高射击目标。小口径火炮在这方面更灵活。而专门的反坦克炮则是在发现坦克的威胁后才慢慢发展起来的。即使是反坦克炮,初期也是在摸索如何最有效地对付坦克。
早期坦克的弱点: 就像前面说的,早期坦克防护薄弱,小口径炮只要能命中,就有很大的几率击穿其侧面或后部装甲,或者摧毁履带。

打个比方说:

你设想一下,刚开始大家玩游戏,对方是个穿着布衣的小兵,你用把小弹弓也能把他打倒。等对方穿上铁甲了,你可能就需要一把更强的弩或者弓箭。但你的弓箭手队伍还在训练,产能也不高,所以你先用一堆小弹弓集火,或者想办法用更精密的弹丸来穿透。直到你发现对方的铁甲越来越厚,你才开始考虑是不是要开发那种能射出巨大石头的投石机。

随着坦克的防护不断加强,特别是“斜面装甲”和“均质钢装甲”的出现,小口径炮的威力逐渐显得力不从心。这时候,人们才开始大力发展高膛压、长身管、使用专门穿甲弹的大口径反坦克炮,比如后来的75mm、76mm,乃至更大口径的坦克炮和反坦克炮。但那已经是后话了。

总而言之,早期反坦克炮口径小,不是因为人们不想打得更准更狠,而是受限于当时的工业水平、经济能力、战场需求以及对新事物——坦克的初步认知和应对策略。这是一个技术循序渐进、需求不断变化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二战初期各国主力坦克装甲不是特别厚重,德国闪击法国的时候主力坦克是二号和三号坦克,装甲比较厚的三号坦克正面也就只有30mm,法国的B1重型坦克正面最厚也才60mm,当时这种情况下其实德国的37mm反坦克炮是绝对够用的。

一站二战的时候确实有很多大口径的火炮,但火炮的主要攻击方式是远距离曲射,布置位置一般远离前线,炮兵阵地直接布置在前线附近被敌方步兵侦查到了很容易被敌方火炮摧毁。

坦克这种目标对于传统火炮来说很麻烦,坦克是可以移动的,而且还有装甲防护,火炮除非直接命中或者炮弹落在极近的距离上不然是无法摧毁坦克的。

可是火炮阵地离前线很远(三五公里起码是有的),这个距离上火炮精度能达到十米的级别就不错了,击中坦克大小的目标纯看运气,而且从火炮阵地几乎不可能直接观察到坦克,靠步兵汇报位置击中移动的坦克跟买彩票也没啥区别。更何况坦克基本上都是出现在我方阵地附近,这时候开炮炸死的友军说不定比炸死的敌方坦克多得多。

反坦克炮一般都是在威力够用的情况下越小越轻越好,因为首先要隐蔽布置,然后还得能跟随步兵机动到前线。

挖个工事把37mm反坦克炮藏起来还不算太难,十来个人干个一天就行,这要是把88mm反坦克炮藏起来那可没那么容易了,你在这边修工事热闹的跟盖个房似的傻子都知道这有反坦克炮啊,再一个你弄两匹马拉着37mm小炮就能跟着步兵到处跑了,人能过的地方37mm小炮都没啥问题,实在不行哥几个连拉带推也能弄得走,这要换成88mm炮那就没法弄了,这玩意卡车拉着正合适,小一点儿的汽车都拉不走,这要靠人拉得整的跟纤夫的爱似的,这一切的前提还是在公路上,要是阵地附近没公路那就直接放弃吧。所以口径太大的反坦克炮其实没啥意义,真想用大口径反坦克炮最好还是让这些玩意自己动,也就是自行反坦克炮,当然了大多数人会把自行反坦克炮也算成一种坦克。

user avatar

主要因为威胁不大,一战后各国的主力装备都是轻型坦克,自身装甲就不厚;

反坦克炮的直接技术起源则是当时已经大量装备的反堑壕炮,主要用于步兵部队近距离射击工事和火力点,针对的目标特性与当时的坦克相近,因此很自然的就直接拿来打坦克了。

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作为一款步兵近距离支援火炮,本身就不能太重,否则战地机动就成问题了。所以在打不穿坦克以前,反坦克炮口径的提升需求是很低的。即使虎豹这种小口径炮无法击穿的坦克出现,步兵营配属的反坦克炮仍没有超过57毫米级,原因还是人力无法支持更大的炮移动,而反击坦克的任务则落到专业反坦克部队身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早期反坦克炮的口径普遍不大,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技术、战术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问个“为什么”,那得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军事需求说起。咱们先得明白,坦克这玩意儿刚出现的时候,就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婴儿,虽然新奇,但也没那么吓人。早期坦克装甲防护并不厚实,很多甚至就是用薄钢板焊接而成,目的更多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早期驱逐舰的设计理念和战场环境,要详细解释清楚,咱们得从那会儿驱逐舰是干嘛的,以及当时海战是怎么打的说起。首先得明白,早期的驱逐舰(特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以及稍后一段时间)和现在我们理解的驱逐舰有很大的不同。那时候的驱逐舰,更准确地说,它们的前身是“鱼雷艇驱逐舰”或者直接叫“鱼雷艇的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你说的“早期战舰吨位都那么高”这事儿,其实得看你说的是“早期”到哪个地步。要是你说的是那种帆船时代的大型战舰,比如风帆战列舰,那它们确实吨位不小,但和我们现在讨论的“战舰”概念又有点不一样。咱们先聊聊风帆战列舰时代的“大”:风帆战列舰,这玩意儿就像海上的巨兽。为.............
  • 回答
    在老式步枪的时代,你看到的那些圆头弹头,确实比我们现在熟悉的尖头弹要“笨重”得多,初看之下,似乎与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军事科技发展方向有些格格不入。但仔细深究起来,那时的圆头弹头并非设计上的失误,而是综合考虑了当时的技术条件、弹药生产、武器性能以及战场实际需求后的最优解。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前尖头时代.............
  • 回答
    要理解蒋介石从早期的“亲苏”到后来的“反苏”,并且是在其子蒋经国当时仍在苏联的情况下发生的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地缘政治以及蒋介石个人的政治考量。这绝非一个简单的“突然转变”,而是一个在多重因素影响下,逐步演变和最终确定的过程。一、 早期合作的背景与动因:国民党的生存危机与共产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人对 Vim 的好奇心。确实,在如今琳琅满目的图形化编辑器和 IDE 中,Vim 这个诞生于上世纪 90 年代初的纯文本编辑器,依然保持着相当高的活跃度和忠实用户群,这绝对不是偶然。它之所以能“穿越”这么多年,甚至在开发者群体中拥有“信仰级”的地位,背后有太多值得.............
  • 回答
    关于早期病毒为何主要从植物上发现,这是一个涉及病毒起源、传播方式以及早期科学研究方法和重点的复杂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1. 植物病毒的特点与易于观察性: 明显的症状: 许多植物病毒感染后会导致非常明显的症状,例如叶片出现斑驳、花叶、黄化、卷曲、坏死、生长畸形等。这些症状在田间或.............
  • 回答
    很多朋友对CRH2动车组的技术来源和“中国技术”的认知存在一些模糊的地方,这很正常。要搞清楚这一点,得把时间拉回到2004年左右,那会儿中国铁路大提速正全面展开,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当务之急。CRH2的“日本基因”:起源与引进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CRH2动车组,它的“前身”是日本的新干线E2系列列车.............
  • 回答
    “通往奴役之路”这个说法,最早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在1944年出版的同名著作中提出的。他认为,中央计划经济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个人自由的丧失,政府权力过度膨胀,最终走向极权主义和奴役。那么,为什么苏联曾经那么强大,这似乎与哈耶克的论断有些矛盾呢?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
  • 回答
    奥美电子在中国游戏市场早期,尤其是在代理暴雪旗下经典单机游戏方面,确实留下了不怎么光彩的名声。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到那个时代的游戏产业环境以及奥美电子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得从暴雪作品本身的号召力说起。《暗黑破坏神》、《星际争霸》这些游戏,在它们问世之初,就以极高的制作水准、深邃的游戏世.............
  • 回答
    早期《斗罗大陆》唐三和《斗破苍穹》萧炎的评价与现在,尤其是同人创作圈的反差,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网络文学发展、读者群体变化、IP价值的涨落,以及作者本身创作思路的调整等等。一、 早期《斗罗大陆》唐三的“舔”与《斗破苍穹》萧炎的“踩”:在《斗罗大陆》和《斗破苍穹》刚刚流.............
  • 回答
    探讨早期经济特区中,为何唯有深圳能脱颖而出,跻身一线城市之列,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更带有几分历史的机遇和先行者的独特优势。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这五大经济特区的设立背景。198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拉开,为了吸引外资、引进技术、积累经验,中央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
  • 回答
    《魔兽世界》早期副本之所以设计得如此复杂,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这既是设计理念的体现,也受到了当时技术、市场和游戏类型的影响。核心设计理念:强调团队合作、策略深度和社区互动在《魔兽世界》早期,暴雪娱乐的开发团队怀揣着打造一个真正“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的愿景。这与当时市面上许.............
  • 回答
    过去,电车在许多城市的公共交通发展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主力军”。要说为什么它当时这么受欢迎,又为何如今大部分都被淘汰,这背后有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技术、经济和社会原因,就像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线路,描绘了城市交通的变迁。电车当道的时代:为什么它是首选?想象一下,在19世纪末到20.............
  • 回答
    关于《原神》抄袭争议和早期宣发的问题,这确实是玩家群体中一个非常热门且复杂的话题。很多人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而舆论的走向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游戏本身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公开“骂”《原神》抄袭了?首先,我们要承认,《原神》在刚公布时,它与《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在美术风格、部分玩.............
  • 回答
    陈漫是一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和摄影师,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诠释而闻名。然而,她的一些作品,尤其是新作和早期作品《中国十二色》,确实曾引发过关于“是否展现中国女性之美”的讨论和质疑。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质疑的来源和具体内容关.............
  • 回答
    早年美国影像资料中,尤其是上世纪初到中叶,你确实会经常听到一种叫做“transAtlantic accent”的口音。这可不是一种自然产生的、特定地理区域的人们普遍使用的口音,而是一种在那个时代被刻意创造和推广的、带有某种社会文化诉求的“标准”发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口音?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棒,也触及了动画产业发展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早期动画作品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消失,或者变得难以获取。 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涉及到技术、版权、经济、存储、保存以及市场变化等多个层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梳理这些原因:一、 技术和媒介的变迁: 从胶片到数字: 最早期的大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