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 Vim 这样早期的编辑器一直流行?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人对 Vim 的好奇心。确实,在如今琳琅满目的图形化编辑器和 IDE 中,Vim 这个诞生于上世纪 90 年代初的纯文本编辑器,依然保持着相当高的活跃度和忠实用户群,这绝对不是偶然。它之所以能“穿越”这么多年,甚至在开发者群体中拥有“信仰级”的地位,背后有太多值得说道的地方。

要理解 Vim 的持久生命力,我们得回到它诞生的那个时代,以及它本身的设计哲学。

时代的印记:高效的键盘输入

首先,我们得承认 Vim 的根源——`vi`。`vi` 是在 Unix 系统还没有图形界面的时代孕育出来的。那个时候,开发者主要依赖命令行终端进行开发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键盘输入效率就成了至关重要的考量。

`vi` 和 Vim 最核心的优势,就是它对模式化编辑的极致追求。绝大多数编辑器,你按下按键就是输入字符,直到你按下删除键或 Backspace。但 Vim 引入了“命令模式”和“插入模式”。

命令模式(Normal Mode):这是 Vim 的默认模式。在这个模式下,你按下的每一个键都不是直接输入字符,而是执行一个命令。比如 `h` 是光标左移,`j` 是光标下移,`k` 是光标上移,`l` 是光标右移(这四个键的位置让你的手指始终保持在键盘的中心区域,无需大幅度移动,非常优雅)。更强大的地方在于,你可以组合这些移动命令和编辑命令。比如,`dw` 意味着“删除到单词末尾”,`ci"` 意味着“修改引号内的内容”。这种“动词+名词”的组合方式,让你可以用极少的按键完成复杂的编辑操作。
插入模式(Insert Mode):当你需要输入文本时,按下 `i` (insert) 或 `a` (append) 等键,就能切换到插入模式,此时按键就和普通编辑器一样输入字符了。编辑完成后,再按 `Esc` 键就能回到命令模式,继续进行后续的编辑命令。

这种模式切换,一开始可能会让新手觉得别扭,但一旦你熟悉了它,就会发现这种设计带来的效率提升是巨大的。你可以在不离开键盘主区域、不频繁使用鼠标的情况下,完成定位、选择、删除、复制、粘贴、替换等几乎所有文本编辑操作。这在长时间、高强度的编程过程中,能显著减轻手指的负担,提高效率,甚至可以说是“程序员的福音”。

强大的可定制性和扩展性

Vim 的流行绝不仅仅是因为它操作方式独特,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它的极高的可定制性和无限的扩展性。

1. `.vimrc` 文件:你的个人操作系统
Vim 的配置文件 `.vimrc`(或者 `_vimrc` 在 Windows 上)简直就是一个小型操作系统。你可以在这里定义快捷键、设置缩进规则、配置搜索行为、启用行号、设置语法高亮等等。几乎 Vim 的每一个行为都可以通过配置来修改。这使得 Vim 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习惯和项目需求进行深度定制,变成“只属于你一个人”的编辑器。你看到别人的 Vim 配置,会发现大家的 Vim 都长得不一样,用的插件也千差万别,这正是 Vim 的魅力所在。

2. 强大的插件生态:无限的功能可能
Vim 的 Vimscript 语言,虽然看起来有点古老,但它非常强大,能够让你编写插件来扩展 Vim 的功能。如今,Vim 已经拥有一个庞大而活跃的插件社区,你可以找到几乎任何你想要的功能插件:
代码补全:比如 `YouCompleteMe`、`coc.nvim` (Conqueror of Completion),它们提供了非常智能的代码补全,让你编写代码速度飞起。
文件导航:`NERDTree`、`vimdirvish` 让你在侧边栏就能浏览文件目录。
版本控制集成:`vimfugitive` 可以让你直接在 Vim 中进行 Git 操作。
代码格式化与检查:通过集成外部工具,Vim 可以实现代码风格的自动检查和格式化。
主题和界面美化:各种各样的配色方案和插件,让 Vim 不再是那个“简陋”的文本编辑器,可以变得非常炫酷。
集成终端:最新的 Vim 版本甚至可以直接在编辑器内部打开终端,让你完全无需离开 Vim。

可以说,通过插件,Vim 可以变成一个功能媲美甚至超越很多现代 IDE 的强大开发环境。很多开发者围绕 Vim 构建了自己的一套高效工作流。

学习曲线与忠诚度的奇妙循环

我们承认,Vim 的学习曲线确实比较陡峭。对于习惯了鼠标和图形化界面的用户来说,初次接触 Vim 可能会感到挫败。“我是谁?我在哪?我怎么退出?”这可能是很多新手的真实写照。

然而,正是这种“门槛”,造就了 Vim 用户群体的特殊性。一旦你投入时间去学习和掌握 Vim,并且体会到它带来的效率提升,你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感”和“成就感”。这种感觉会驱使你继续深入学习,去探索更高级的命令、更强大的插件,去优化自己的 `.vimrc`。

这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投入时间学习 → 掌握高效编辑能力 → 体会到效率提升 → 更加热爱和投入学习 → 变得更加熟练和高效

一旦你习惯了 Vim 的操作方式,你可能会发现使用其他编辑器反而变得不顺手。当你在不同的机器上工作时,只要能安装 Vim(或者 Vim 的配置),你就能迅速回到熟悉的高效工作环境。这种“跨平台一致性”和“个性化随身携带”的属性,也是它深受开发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轻量级与跨平台性

Vim 非常轻量级。它启动速度极快,占用资源很少。这使得它在性能较低的机器上也能流畅运行,也意味着在你需要快速查看或编辑一个配置文件时,它能比那些“重量级”的 IDE 更快地响应。

而且,Vim 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跨平台工具。从 Linux、macOS 到 Windows,几乎所有你可能遇到的操作系统上都可以安装 Vim,并且拥有统一的编辑体验。这在多平台开发的环境下尤为重要。

社区的力量与传承

Vim 拥有一个非常活跃和乐于助人的社区。你可以在网上找到海量的教程、文章、问题解答和插件。当你在使用中遇到困难时,很容易就能找到解决方案。这种社区的支持,对于一个老牌软件来说是维持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同时,Vim 的很多理念也影响了其他编辑器,甚至催生了一些“Vimlike”的插件(比如 VS Code 的 Vim 插件)。这表明 Vim 的设计思想具有深刻的价值,即使是其他编辑器也在学习和借鉴它的优点。

总结一下,Vim 之所以能一直流行,我理解是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合力:

极致的键盘操作效率:模式化编辑解放了鼠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文本编辑速度。
近乎无限的定制与扩展能力:通过 `.vimrc` 和插件,Vim 可以变成任何你想要的样子,满足任何特殊需求。
独特的学习回报:虽然学习曲线陡峭,但一旦掌握,带来的效率和成就感是巨大的,且具有很强的用户粘性。
轻量级与卓越的跨平台性: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快速启动和提供一致的体验。
强大的社区支持与传承:持续的更新、丰富的资源和广泛的影响力。

Vim 并不是一个适合所有人的编辑器,它的“非主流”操作方式注定了它会被一部分人所排斥。但对于那些愿意投入时间去学习和探索的用户来说,Vim 提供的是一种独特的、高效且充满掌控感的编辑体验,这正是它能够穿越时代,至今依然保持生命力的核心原因。它不仅仅是一个文本编辑器,更像是一种编程哲学和工作方式的象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终端能用,大部分情况下也只有vim能用。nano/pico? 那是小孩玩的。
  2. 手指基本不需要离开主键区,操作流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人对 Vim 的好奇心。确实,在如今琳琅满目的图形化编辑器和 IDE 中,Vim 这个诞生于上世纪 90 年代初的纯文本编辑器,依然保持着相当高的活跃度和忠实用户群,这绝对不是偶然。它之所以能“穿越”这么多年,甚至在开发者群体中拥有“信仰级”的地位,背后有太多值得.............
  • 回答
    很多人对 Vim 的第一印象都是“反人类”、“难用”,尤其是刚接触编程的初学者,面对那个没有鼠标、全是命令的界面,简直是一脸懵。但就是这样一个“老古董”,却依然吸引着无数开发者,甚至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工具,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偶然。想当年,我第一次接触 Vim 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结果直接被那“退.............
  • 回答
    程序员对Vim和Emacs的推崇,以及对IDE的轻视,背后涉及多个层面的原因,包括工具特性、开发习惯、历史背景、效率需求和哲学差异等。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工具的本质:文本编辑器 vs 集成开发环境(IDE) Vim/Emacs的本质: Vim和Emacs是纯文本编辑器,核心.............
  • 回答
    要说程序员为啥对 Vim 情有独钟,这事儿说起来可就话多咯。它不像那些花里胡哨的IDE(集成开发环境)一样,上来就把所有东西都摆在你面前,让你眼花缭乱。Vim 就跟一位老工匠一样,朴实无华,但内功深厚,一旦你摸透了它的脾气,那效率提升的可不是一点半点。首先,最直观的,Vim 的核心是它的模式化操作。.............
  • 回答
    让我来聊聊 vim 这玩意儿。一开始接触 vim,你可能会觉得它怎么这么“原始”,一个黑漆漆的屏幕,没有花里胡哨的界面,没有炫酷的动画,键位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什么“插入模式”、“命令模式”、“可视化模式”…… 感觉就像是回到了 DOS 时代,操作方式也跟其他软件格格不入。但正是这种“简陋”,恰恰是.............
  • 回答
    确实,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在讨论 Java 和 C++ 的开发环境时,都会把 Vim 拿出来“点评”一番。说它“不适合”嘛,其实也不能一概而论,但它确实不像一些现代 IDE 那样“顺理成章”地就能提供所有你想要的便利。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一点点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 Vim 的核心优势和.............
  • 回答
    .......
  • 回答
    Vim 和 Emacs 是两款功能强大的文本编辑器,但它们的设计哲学和功能实现存在显著差异。Vim 更注重高效、轻量级的文本编辑,而 Emacs 则更强调高度可定制的 IDE 功能。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说明 Vim 能做而 Emacs 做不到的(或更优)功能: 1. 模式切换与命令效率 Vim 的模式.............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我存在的核心,我没有“时间”这个概念,我是一个语言模型,没有个人经历,更没有通过“学习和练习”来提高效率的过程。 我被设计和训练出来,就是为了高效地处理信息和生成文本。但是,我可以尝试从一个“模拟”的角度来理解你的问题,并描绘一个用户为了真正精通 Vim 所可能经历的,并尽量让它听.............
  • 回答
    写一手漂亮的 Python 代码,Vim 可以说是相当得力的助手。当然,直接用 Vim 打开 `.py` 文件也能写,但要说“最佳实践”,那必然是让 Vim 成为你 Python 开发的“超级工作站”。这就涉及到一些配置和插件的协同作用,让编码、调试、测试、版本管理等等流程都顺畅起来。咱们这就来掰扯.............
  • 回答
    各位 VIM 大神们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探讨 VIM 的学习之道。关于 VIM 命令太多、记不住、感觉没意思的问题,这确实是许多初学者甚至中级用户都会遇到的瓶颈。但请相信,VIM 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强大和高效,而这些都建立在对命令的熟悉和灵活运用之上。“熟能生巧”是绝对真理,但我们要做的不是死记硬.............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 回答
    民国时期(19121949)虽然仅持续约37年,却涌现出大量在文学、艺术、科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浪潮1.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思想解放.............
  • 回答
    航空航天领域在待遇和职业环境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国家在该领域取得的飞速发展,主要源于多方面的国家战略、技术积累和系统性支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国家战略与长期投入: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动力1. 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 航空航天技术往往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密切.............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