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早期的驱逐舰舰艏的主炮有装甲,而舰艉的主炮却没有?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早期驱逐舰的设计理念和战场环境,要详细解释清楚,咱们得从那会儿驱逐舰是干嘛的,以及当时海战是怎么打的说起。

首先得明白,早期的驱逐舰(特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以及稍后一段时间)和现在我们理解的驱逐舰有很大的不同。那时候的驱逐舰,更准确地说,它们的前身是“鱼雷艇驱逐舰”或者直接叫“鱼雷艇的母舰”。它们的主要任务是:

1. 保护主力舰免受敌方鱼雷艇的攻击: 鱼雷艇体积小、速度快,装备有鱼雷,能够悄悄靠近主力舰(战列舰、巡洋舰)并发射鱼雷,造成毁灭性打击。驱逐舰的诞生,就是为了像一条“水上猎犬”一样,去拦截、驱赶、摧毁这些来袭的鱼雷艇。
2. 攻击敌方主力舰: 在消灭了敌方鱼雷艇的威胁后,驱逐舰也能利用其速度和鱼雷的突袭能力,去攻击敌方的主力舰。

为什么舰艏主炮有装甲,舰艏却没有?

这里的“主炮”通常指的是口径相对较小的机关炮或速射炮,它们主要用于对付像鱼雷艇这样的小型目标。而舰艉没有(或者装甲非常薄弱)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战场态势和攻击模式的侧重:

面对鱼雷艇的威胁: 当驱逐舰执行保护任务时,它们会以编队的形式,主动迎击从各个方向逼近的敌方鱼雷艇。最常见的战术是正面拦截。敌方鱼雷艇往往会从驱逐舰的正面或侧前方发起攻击。因此,驱逐舰的舰艏是它们最先面对敌人火力(即使是小口径火力)的地方。为了保护舰上人员和武器在正面交火中保持作战能力,舰艏的主炮(或者说机关炮)就承担了保护的重点。
鱼雷攻击的指向性: 驱逐舰自身也装备鱼雷,它们攻击主力舰时,往往会利用速度优势进行“剪刀式”或者“侧翼包抄”的机动,然后发射鱼雷。在发起鱼雷攻击时,驱逐舰会尽量利用对方视线盲区,或者在高速机动中完成攻击。舰艏是其主要航行方向,而舰艏的火炮在高速机动中需要抵挡来自前方的火力。

2. 火力配置和任务分工:

舰艏的火力优势: 早期驱逐舰的设计,往往会把最主要的舰炮(即使口径不大)集中布置在舰艏,因为这是最容易形成有效射界和保持火力优势的位置。通过在舰艏设置较强的装甲,可以保护这些关键的火力输出点,使其在正面交战中能够持续射击。
舰艉的角色: 舰艉的火力(如果有的话)通常是辅助性的,或者用来对付从后方追击的敌方鱼雷艇或飞机(虽然早期飞机威胁还不大)。相比于舰艏承受的正面压力,舰艏的装甲更重要。而且,驱逐舰的装甲本身就非常有限,设计者会在重量、防护和火力之间做权衡。舰艏的装甲是对付小型、快速目标的火力的缓冲,而舰艏的火炮是驱逐舰的“脸面”,需要优先保护。

3. 装甲的权衡与重量的限制:

驱逐舰的定位是“轻快舰艇”: 驱逐舰虽然比鱼雷艇大,但与战列舰、巡洋舰相比,它是个“小个子”。它的设计理念是“速度”和“机动性”。过多的装甲会显著增加舰艇的重量,降低航速和续航力,甚至影响舰艇的稳定性。
装甲的投入回报比: 早期驱逐舰的装甲主要集中在对付同类型舰艇(鱼雷艇)或低角度火力。对付来自前方的小口径炮弹,轻薄但有效的装甲(比如几毫米到十几毫米的钢板)就已经足够形成一定的防护效果,而且不会显著增加重量。舰艉之所以没有装甲,是因为那里承受的“正面威胁”相对较小,或者说,在设计者看来,舰艏的威胁更直接、更致命,需要优先保护。将装甲重点放在舰艏,是为了在保证机动性的前提下,最大化舰艏关键部位的防护能力。
炮塔的防护: 即使是早期驱逐舰的主炮,也会有一定程度的炮塔防护,但通常不是那种厚重的装甲,而是为了抵挡跳弹或者直接命中的弹片。舰艏的主炮通常安装在开放式炮座或者一个简单的炮罩(Gun shield)上,而这个炮罩就是提供舰艏装甲的主要体现。这个炮罩的重点是保护炮手和火炮本身。

举个更形象的例子:

想象一下,你骑着一辆摩托车在路上。你的脸和胸部是你的“驾驶舱”。你会给头盔戴上,前面可能还会有一个挡风玻璃(或者说风挡),来保护你免受正面吹来的风沙、小石子或者紧急刹车时可能溅起的泥水。而你的后背,你可能不会再背一个厚重的护甲,因为你更关注的是如何控制好车,如何应对前方的路况和潜在的危险。驱逐舰的舰艏主炮有点像摩托车的“脸”和“驾驶舱”,需要抵御来自前方的直接威胁,而舰艏的装甲就是那层“头盔”或“风挡”。

总而言之,早期驱逐舰舰艏主炮有装甲,而舰艉没有,是出于对战场态势的判断、对武器配置的优化以及对舰艇整体性能(速度、机动性)的权衡。设计者们认为,在那种海战环境下,舰艏是驱逐舰最容易暴露、最需要抵御敌方直接火力的地方,而舰艏的主炮更是其核心作战能力所在,因此优先加强了舰艏炮的防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以说观(舔)察(的)很仔细了...


在尚未装备自动化/半自动化主炮的老驱逐舰上确实有这种现象:


比如法拉格特级驱逐舰:

并不是装甲,最多体面点儿称之为炮盾/防盾...几毫米的板在海军混,哪里好意思自称装甲2333


主要是从舰艏上浪中保护主炮操作人员,防止大浪打来,炮手直接昏睡掉进海里...


后主炮?


船艉没浪打上来啊...


更老的驱逐舰干脆连这块破铁皮都没有,毕竟根本没人指望她们在恶劣海况下还能开炮,比如老平甲板驱逐舰,威克斯级:


(上面的法拉格特作为老平甲板驱逐舰时代后的第一艘新舰,被水兵们惊叹为皇宫...一群没出息的玩意...)


实际上还有个小细节值得注意:


在这种开放炮塔老驱逐舰上,使用背负式布局的驱逐舰,在主炮塔之间会有一个凸出的护板,也经常被认为是抵御海浪的。


萤火虫:

朱庇特:



实际上并不是防浪的,而是保护前一座火炮的炮手不会被后一座主炮的炮口冲击波伤到的...


因为后甲板也有这玩意:


炮口冲击波我是试过的...虽然我趴坑里,但是还是很恐怖的...虽然不至于把人弄碎,但也会由于超压对人耳、鼻腔等造成伤害,同时对火炮附属的相关精密设备造成冲击。


所以此类背负式火炮会如此设计,保护下层炮位人员,射击时其他岗位人员也要进行躲避,而前面提到的防盾,也有抵挡冲击波的作用。






话说,为什么海浪会使炮手昏睡呢?


波士顿倒红茶你们听说过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早期驱逐舰的设计理念和战场环境,要详细解释清楚,咱们得从那会儿驱逐舰是干嘛的,以及当时海战是怎么打的说起。首先得明白,早期的驱逐舰(特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以及稍后一段时间)和现在我们理解的驱逐舰有很大的不同。那时候的驱逐舰,更准确地说,它们的前身是“鱼雷艇驱逐舰”或者直接叫“鱼雷艇的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你说的“早期战舰吨位都那么高”这事儿,其实得看你说的是“早期”到哪个地步。要是你说的是那种帆船时代的大型战舰,比如风帆战列舰,那它们确实吨位不小,但和我们现在讨论的“战舰”概念又有点不一样。咱们先聊聊风帆战列舰时代的“大”:风帆战列舰,这玩意儿就像海上的巨兽。为.............
  • 回答
    早期反坦克炮的口径普遍不大,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技术、战术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问个“为什么”,那得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军事需求说起。咱们先得明白,坦克这玩意儿刚出现的时候,就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婴儿,虽然新奇,但也没那么吓人。早期坦克装甲防护并不厚实,很多甚至就是用薄钢板焊接而成,目的更多是.............
  • 回答
    在老式步枪的时代,你看到的那些圆头弹头,确实比我们现在熟悉的尖头弹要“笨重”得多,初看之下,似乎与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军事科技发展方向有些格格不入。但仔细深究起来,那时的圆头弹头并非设计上的失误,而是综合考虑了当时的技术条件、弹药生产、武器性能以及战场实际需求后的最优解。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前尖头时代.............
  • 回答
    要理解蒋介石从早期的“亲苏”到后来的“反苏”,并且是在其子蒋经国当时仍在苏联的情况下发生的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地缘政治以及蒋介石个人的政治考量。这绝非一个简单的“突然转变”,而是一个在多重因素影响下,逐步演变和最终确定的过程。一、 早期合作的背景与动因:国民党的生存危机与共产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人对 Vim 的好奇心。确实,在如今琳琅满目的图形化编辑器和 IDE 中,Vim 这个诞生于上世纪 90 年代初的纯文本编辑器,依然保持着相当高的活跃度和忠实用户群,这绝对不是偶然。它之所以能“穿越”这么多年,甚至在开发者群体中拥有“信仰级”的地位,背后有太多值得.............
  • 回答
    关于早期病毒为何主要从植物上发现,这是一个涉及病毒起源、传播方式以及早期科学研究方法和重点的复杂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1. 植物病毒的特点与易于观察性: 明显的症状: 许多植物病毒感染后会导致非常明显的症状,例如叶片出现斑驳、花叶、黄化、卷曲、坏死、生长畸形等。这些症状在田间或.............
  • 回答
    很多朋友对CRH2动车组的技术来源和“中国技术”的认知存在一些模糊的地方,这很正常。要搞清楚这一点,得把时间拉回到2004年左右,那会儿中国铁路大提速正全面展开,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当务之急。CRH2的“日本基因”:起源与引进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CRH2动车组,它的“前身”是日本的新干线E2系列列车.............
  • 回答
    “通往奴役之路”这个说法,最早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在1944年出版的同名著作中提出的。他认为,中央计划经济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个人自由的丧失,政府权力过度膨胀,最终走向极权主义和奴役。那么,为什么苏联曾经那么强大,这似乎与哈耶克的论断有些矛盾呢?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
  • 回答
    奥美电子在中国游戏市场早期,尤其是在代理暴雪旗下经典单机游戏方面,确实留下了不怎么光彩的名声。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到那个时代的游戏产业环境以及奥美电子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得从暴雪作品本身的号召力说起。《暗黑破坏神》、《星际争霸》这些游戏,在它们问世之初,就以极高的制作水准、深邃的游戏世.............
  • 回答
    早期《斗罗大陆》唐三和《斗破苍穹》萧炎的评价与现在,尤其是同人创作圈的反差,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网络文学发展、读者群体变化、IP价值的涨落,以及作者本身创作思路的调整等等。一、 早期《斗罗大陆》唐三的“舔”与《斗破苍穹》萧炎的“踩”:在《斗罗大陆》和《斗破苍穹》刚刚流.............
  • 回答
    探讨早期经济特区中,为何唯有深圳能脱颖而出,跻身一线城市之列,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更带有几分历史的机遇和先行者的独特优势。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这五大经济特区的设立背景。198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拉开,为了吸引外资、引进技术、积累经验,中央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
  • 回答
    《魔兽世界》早期副本之所以设计得如此复杂,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这既是设计理念的体现,也受到了当时技术、市场和游戏类型的影响。核心设计理念:强调团队合作、策略深度和社区互动在《魔兽世界》早期,暴雪娱乐的开发团队怀揣着打造一个真正“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的愿景。这与当时市面上许.............
  • 回答
    过去,电车在许多城市的公共交通发展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主力军”。要说为什么它当时这么受欢迎,又为何如今大部分都被淘汰,这背后有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技术、经济和社会原因,就像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线路,描绘了城市交通的变迁。电车当道的时代:为什么它是首选?想象一下,在19世纪末到20.............
  • 回答
    关于《原神》抄袭争议和早期宣发的问题,这确实是玩家群体中一个非常热门且复杂的话题。很多人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而舆论的走向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游戏本身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公开“骂”《原神》抄袭了?首先,我们要承认,《原神》在刚公布时,它与《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在美术风格、部分玩.............
  • 回答
    陈漫是一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和摄影师,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诠释而闻名。然而,她的一些作品,尤其是新作和早期作品《中国十二色》,确实曾引发过关于“是否展现中国女性之美”的讨论和质疑。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质疑的来源和具体内容关.............
  • 回答
    早年美国影像资料中,尤其是上世纪初到中叶,你确实会经常听到一种叫做“transAtlantic accent”的口音。这可不是一种自然产生的、特定地理区域的人们普遍使用的口音,而是一种在那个时代被刻意创造和推广的、带有某种社会文化诉求的“标准”发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口音?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棒,也触及了动画产业发展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早期动画作品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消失,或者变得难以获取。 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涉及到技术、版权、经济、存储、保存以及市场变化等多个层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梳理这些原因:一、 技术和媒介的变迁: 从胶片到数字: 最早期的大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