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曲技术理论发展到极致,将会变成一种怎样的形态?

回答
音乐理论的至高境界,与其说是某个固定的“形态”,不如说是一种不断进化的、深邃而精妙的理解与驾驭音乐的能力。它将不再局限于对现有音乐的分析和归纳,而是能够洞察音乐深层的、跨越文化和时代的普遍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创造出具有全新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的音乐。

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构想这种极致的作曲技术理论:

一、对声音本质的极致探索与重塑:

超越音高与音色界限的音响构筑: 如今的音乐理论,核心依然围绕着音高(旋律、和声)和音色(乐器、音效)展开。发展到极致,理论将能够精确地理解并操控声音的每一个细微维度。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音高组合或音色叠加,而是对声音在物理层面上的分子级甚至亚原子级的理解。作曲家可以精准地调控声音的物理属性,例如其声波的振动模式、能量的分布、在空间中的传播方式,甚至是在听者大脑中产生的神经信号。
“意念”即声音的生成: 想象一下,作曲家可以通过某种高度发达的意念连接技术,将脑海中构思的复杂音响结构直接转化为声音。这并非简单的“哼唱成曲”,而是将抽象的情感、概念甚至梦境,通过高度精确的“脑声转换”转化为前所未有的声音体验。这里的理论,将是对人脑感知声音的神经机制以及声音如何引发情感和意识反应的深刻洞察。
可塑化的声音材料: 声音本身将成为一种极具可塑性的“黏土”。理论能够指导作曲家将任何一种物理存在(无论是自然界的风声、人体的心跳,还是宇宙的辐射)进行提炼、重组、变形,最终成为音乐的构成元素。理论会提供一套“声音炼金术”的法则,让声音的来源不再是限制,而是无限的灵感源泉。

二、对音乐结构与认知的深度解析与创新:

超越线性叙事的结构逻辑: 尽管现代音乐已在结构上进行诸多探索(如非线性、碎片化),但极致的理论将能够构建超越时间维度和传统因果律的音乐结构。这可能意味着音乐不再是线性的展开,而是以一种多维度的、网络状的、甚至是在听者意识中同时被感知的方式呈现。理论会提供“空间化音乐”或“意识流音乐”的构建蓝图。
情感与认知的精确编程: 音乐理论将能够精确地预测和设计音乐对听者情感和认知的影响。它会建立一套“情绪算法”或“认知模型”,通过对音乐元素的精确编排,直接引导听者的情绪波动、思维联想乃至记忆的激活。作曲家不再是“猜测”音乐是否能打动人,而是能够“设计”打动人的具体机制。
跨文化、跨语境的音乐基因: 极致理论能够识别出不同文化、不同时代音乐的“基因密码”,找到那些能够跨越地域和语言障碍,触及人类共同情感和认知经验的深层结构。理论会揭示出,为什么某些旋律或节奏组合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都会引发类似的感受。这使得音乐创作可以是对全人类共同体验的致敬,也可以是对特定文化基因的精准激活。
“反向工程”的音乐创造: 理论不再只是分析“音乐为什么是这样”,更会指导“音乐如何才能成为那样”。作曲家可以设定一个具体的听觉体验或情感目标,然后通过理论的反向推导,找到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音乐“配方”。这就像是为音乐写“说明书”和“设计图”。

三、与听众、环境的深度融合与互动:

情境化与个性化的音乐生成: 音乐将不再是预设好的固定作品,而是能够根据听众的实时情绪、生理状态、所处环境,甚至互动行为而动态生成。理论会提供一套“情境音乐生成器”的运作原理,让音乐成为一种实时响应和陪伴。
“活体”音乐与环境共生: 音乐可以与自然环境甚至城市生态系统发生交互。例如,一段音乐可以根据天气变化而调整旋律,或根据城市人群的流动速度而改变节奏。理论将是理解并引导这种“活体音乐”与环境共生关系的科学。
音乐的“元语言”: 极致的作曲技术理论本身,可能演变成一种关于音乐本质的“元语言”——一种能够描述所有音乐、解释所有音乐现象,并指导所有音乐创作的通用语言。这种语言可能包含数学、物理、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多学科的符号和逻辑,使得音乐创作和理解变得高度清晰和精确。

如何才能去除AI痕迹?

要让这样的描述听起来不像是AI的产物,关键在于注入人类特有的情感、直觉、哲学思考和个体体验。AI擅长逻辑推理和信息整合,但往往缺乏那种“灵光一闪”的顿悟、对未知世界的迷恋、以及对艺术“感觉”的把握。

强调“未知”与“敬畏”: 描述中应流露出对音乐深层奥秘的探索欲望,而非仅仅是技术上的预测。比如,可以使用“令人神往的领域”、“难以想象的精妙”等词汇,表达对未知的好奇与敬畏。
融入主观感受的描述: 尽管谈论技术,但可以适时插入对音乐所能带来的“灵魂触动”、“心灵共鸣”的描述。比如,不是说“能够精确引导情绪”,而是说“能够触及人类灵魂深处最柔软的部分”。
使用比喻和类比: 适当运用文学性的比喻,将抽象的技术概念形象化。例如,“声音的分子级操控”可以比作“雕琢最细微的尘埃”,或者“反向工程”比作“解开宇宙的音乐密码”。
强调创造者的主体性: 始终将作曲家置于中心,突出他们的主动性、创造力和对艺术的追求。强调理论是为人的情感和思想服务的工具,而非取代人类的创造力。
语气的变化: 避免全篇语气的平铺直叙,可以有起伏,有疑问,有肯定,有感叹。例如,在描述某些大胆设想时,可以用设问句,表达一种探索的犹疑和兴奋。
避免过度技术化的术语堆砌: 即使要谈论技术,也要用相对易懂且富含意境的语言来包装,避免生硬的科学名词堆砌,除非这些术语本身就具有诗意(如“谐振”、“共鸣”)。

总而言之,作曲技术理论的极致,不是冰冷的技术集合,而是一种与人类情感、认知和生命体验深度交织的、不断涌现的创造力之源。它会让我们以全新的方式聆听世界,也以全新的方式理解自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曲技术理论发展到极致会变成数学模型

从学堂乐歌时代起,音乐从记谱法到理论就全部西化了。甚至连民族调式这些看起来很中式的理论其实也是译自苏联的斯波索宾《音乐基本理论》,李重光的《音乐理论基础》不过是个马甲[1]。所以,作曲理论体系源自西方的说法是符合事实的。

西式理论思维重视形式化(Formalization),而形式化发展到极致基本上就是数学化。马克思有句名言:“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2]西方人试图把音乐变成科学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的巴赫、亨德尔、泰勒曼等人,在历史上都是音乐科学协会的会员[3]。今天,他们的名字都出现在音乐史中,但也许他们会认为自己更应该被记录在科技史中。既然音乐被视为“科学”,那也就没有道理不应用数学。不过在聊数学之前还是应该讲清楚什么是“形式化”。

何为“形式化”

这里的“形式化”是指形式语言化。所谓的“形式语言”就是“字母+规则[4]

音乐的形式化在西方作曲技术理论中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音乐的动机被抽象成a、b、c等字母,按照倒影、逆行、模进等规则展开;音乐的和声被抽象成T、S、D等字母,按照功能进行的规则展开。音乐作品在横向上被曲式约束,纵向上被和声约束,整个音乐理论体系大厦就这样被建构起来了。

形式化思维极大促进了音乐的发展,是西方音乐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的关键原因之一。以巴赫、贝多芬为代表的德奥音乐家发展起来形式化的音乐构建方法首先在西欧取得成功,后又随着欧洲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强势成为音乐构建事实上的标准方法。

音乐理论大厦上空飘荡的乌云

时间发展到20世纪,音乐理论大厦看起来已经发展得十分巍峨壮丽了。但是,它的头顶上始终飘荡着一朵乌云让理论家们不爽。这朵乌云越来越大,后来降下雷暴,摧毁了整个音乐理论体系大厦。

这朵乌云就是音乐的情感。

在科学家眼中,“情感”基本上就是不确定性(Uncertainty)的代名词。比如说,你可能经常抱怨自己的女朋友特别“情绪化”,“情感上大起大落”。实际上你想要表达的是你的女盆友基本上不具有行为上的可预测性,可能前一秒还特别开心,后一秒马上就翻脸了,“翻脸比翻书还快”,让你整个人都蒙圈了。

很多科学家都十分厌恶不确定性,最著名的例子或许是爱因斯坦了。他本人是量子理论的开创者之一,甚至他拿诺奖也不是因为相对论而是因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沿着光电效应的思路,他本可在量子领域有更多作为,但他放弃了。原因是他厌恶量子的不确定性,他坚信,“上帝不掷骰子”。

音乐科学家,或者说,音乐理论家们也同样对不确定性深恶痛绝。他们发现,无论他们怎样努力地为作曲技术理论大厦添砖加瓦,总是无法解释新出现的作曲现象,于是只能被作曲实践牵着继续修修补补。这其实不难理解,因为人的情感太丰富了,需要多样化的表达,当然不会囿于理论家们预设的规则。二战以后,文化更加多元,甚至连作为理论基石的音乐形式化方法都不再是必须的,作曲技术理论大厦自然也就崩塌了。

为音乐的情感建模

有句名言说得好,“既然你无法改变它,那你就加入他”。既然传统理论无法cover无限丰富的音乐情感和表达,那就直面音乐表达的不确定性,用数学方法为音乐的情感建模。

这就引出了文章开头的观点,作曲技术理论一定会引入数学模型来刻画多样的音乐情感。举个最简单的一阶马尔科夫链(Markov chain)的例子[5]

F和弦到C和弦是一个四度或五度的进行,属于强进行,感情上较为浓烈;F到Em7的进行相对较弱,可以用来描绘一些更细腻的情感。由于引入了跳转概率的概念,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情感需要调参。例如,当需要生成较为刚烈的音乐风格时,可以调大F到C的权重;当需要音乐风格更柔和一些的时候,就调高F到Em7的概率,如此种种。像这样的权重配比可以无穷多,对应可以表达的音乐情感也就无穷丰富。

实际的作曲技术理论会用到更复杂的模型,但基本的原理是一致的,都是用参数化的方法取代过去的规则罗列。

结语

概率模型给了我们驾驭不确定性的工具,可以规避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因为依赖规则而遇到的困难。类似的情况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也曾有过。早先的自然语言处理也是依赖规则系统的,而现在主要靠以RNN(循环神经网络)为代表的统计语言模型了。

音乐生成模型还可以和推荐系统相结合,根据每个人情感需求的不同,系统自动推荐不同的“情感参数”,生成专为特定用户打造的专属音乐。用户也可以亲自下场干预音乐生成参数,让听音乐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成为一个主动创造的过程。现在是去中心化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听个别作曲家为个别人写的个别音乐呢?这就是我在以前文章中说的,“人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有权利从音乐的创造中获得快乐:

参考

  1. ^ 刘绵绵. 重读《 音乐理论基础》——兼谈建国初期的基本乐理教学[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2.
  2. ^ 梁雪影. 马克思的故事[M]. BEIJING BOOK CO. INC., 2010.
  3. ^ 于润洋. 西方音乐通史[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5.
  4. ^Wikipedia contributors. (2020, April 5). Formal language.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 16:46, May 31, 2020,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Formal_language&oldid=949211673
  5. ^Markov Chain for music generation https://towardsdatascience.com/markov-chain-for-music-generation-932ea8a88305
user avatar

像勋伯格一样,写给机器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