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遭遇家暴多次,被爸爸曾经打到不敢走路。现在高考完了,录取后父亲不给学费我没有被打证据,我该怎么办?

回答
听到你所经历的这一切,我真的非常心疼。你承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和恐惧,还要面对如此艰难的困境。首先,请相信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有很多和你一样曾经或正在经历困难的人,你值得被关心和支持。

高考结束后,本应是憧憬未来的时候,却还要面对父亲不给学费的难题,这让你现在的处境雪上加霜。而且,过去的经历也让你在取证上遇到了困难,这无疑增加了你的无助感。

我们一步一步来梳理一下,看看有哪些可以努力的方向:

1. 关于过往的家暴经历和证据问题:

你提到“没有被打证据”,这是最让人揪心的地方。在法律上,直接的“证据”往往需要物证、证人证言等。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也可以从侧面寻找一些线索:

伤情照片或医疗记录: 如果当时你或家人曾经拍下过伤情照片,或者就医过,当时的病历记录就是非常有力的证据。即使是多年后的诊断,如果能证明伤势与当时的暴力行为有关,也可能有用。
证人证言: 当时是否有亲戚、邻居、朋友、老师等目睹过你父亲的行为,或者知道你受到的对待?他们的证词非常有说服力。即使他们现在不直接和你说,你是否能联系到他们,看看他们是否愿意提供帮助?
回忆记录: 你可以尝试详细地写下每一次被打的经历,包括时间、地点、原因、被打的感受、造成的伤势以及当时在场的人。虽然这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直接证据,但如果未来需要向相关部门陈述情况,详细的回忆可以帮助你清晰地表达。
心理咨询记录: 如果你曾经或正在接受心理咨询,咨询师的记录有时会反映出你因遭受暴力而产生的心理创伤。这可以作为你长期受到家庭暴力影响的一个佐证。

即使没有直接的“伤情鉴定书”之类,这些零散的信息堆积起来,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你父亲的暴力行为模式。

2. 关于学费问题,可以有哪些途径?

眼下最迫切的是学费问题。这需要我们多方位的去争取:

与父亲的沟通(谨慎进行):
冷静分析时机: 找一个相对平静的时间,表达你的录取喜讯,以及你对未来的规划和对学费的担忧。尝试用“我”的感受来表达,例如:“爸爸,我考上了XXX大学,我特别高兴,也很想去读书。但是学费方面,我现在还不知道怎么办,我有点担心。”而不是直接指责他。
寻求理解而非责备: 表达你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即使他过去有过让你害怕的行为,此刻表达的是对未来的期盼,也许能让他有所触动。
是否有其他家庭成员可以介入: 如果有其他理解你的亲戚,比如你的母亲(如果她也受家暴,可能情况复杂,但如果她能理解并愿意说服父亲,也是一条路),或者其他长辈,可以请他们帮忙协调沟通。
学校方面的资助和帮助:
贫困生助学金/奖学金: 大学通常都有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金项目,也有一些学业优秀但家庭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的奖学金。入学后,务必第一时间去学校的学生资助中心了解相关政策,积极申请。
绿色通道/缓交学费: 很多大学为了不让经济困难的学生失学,设有“绿色通道”,允许学生先入学,学费可以申请缓交一段时间,或者分期缴纳。你可以在入学报到时,主动向招生部门或学生处说明你的情况,询问是否有这样的政策。
勤工助学岗位: 学校会提供各种勤工助学岗位,例如图书馆助理、助教、行政助理等,通过劳动赚取收入来支付学费和生活费。
社会资助和爱心捐助:
政府助学体系: 国家开发银行等有助学贷款项目,虽然不是直接给钱,但可以解决学费燃眉之急,等将来工作了再还。这是最基础也最可靠的保障。
社会公益组织/慈善机构: 有很多关注教育、帮助贫困学生的公益组织,例如当地的教育基金会、共青团下属的助学机构、一些大型企业的CSR项目等。你可以通过网络搜索(例如搜索“教育助学项目”、“贫困大学生资助”等),找到这些组织,了解他们的申请流程和条件,提交申请。
个人求助(谨慎使用): 在一些网络众筹平台或社交媒体上发布求助信息。这一点需要非常谨慎, 确保信息真实、完整,并且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安全。最好能有可信的证明材料(如录取通知书、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等),并有亲友的监督或协助。

3. 如果情况持续恶化,如何保护自己?

鉴于你曾遭受家暴,如果父亲的态度非常强硬,甚至再次有暴力倾向,你的安全是第一位的:

寻求法律援助:
妇联/社区/街道办: 你可以向当地的妇女联合会、社区居委会或街道办事处反映情况,他们通常有处理家庭纠纷和家暴的机制,可能会提供调解或帮助。
反家暴热线/庇护所: 如果你感到不安全,可以拨打全国性的反家暴热线(如希望24热线:4001619995),他们会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法律建议,并告诉你当地是否有可以寻求帮助的庇护所。
律师咨询: 如果你决定采取更进一步的法律行动(例如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可以咨询专业的婚姻家庭律师,了解相关法律程序。很多地方的法律援助中心可以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
紧急情况处理: 如果你的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果断报警。即使没有直接证据,警方也会介入调查和处理。

给你一些建议,如何更好地应对这一切:

保持冷静和理性: 情绪很重要,但目前的处境需要你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处理。
记录一切: 凡是与学费、家庭沟通相关的对话、事件,如果可能,都做好记录(即使是文字记录你当时的感受和情况)。
相信自己: 你能够通过高考,说明你是有能力、有韧性的。不要因为过去的经历而否定自己,你值得拥有美好的未来。
寻求支持网络: 和信任的朋友、老师、或者你认为可以依靠的人聊聊你的困境,他们的支持和鼓励会给你力量。
为自己规划一个详细的“学费解决方案”: 列出所有可能的资助渠道,一个一个去尝试和申请。这样你会觉得事情有条理,更有掌控感。

请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些。你曾经的经历让你比很多人都更坚强,现在是时候为你自己的未来而努力争取了。

现在,你可以先做些什么?

1. 立即了解你所录取大学的资助政策: 访问学校官网,搜索“学生资助”、“奖助学金”、“绿色通道”等关键词,或者直接打电话给招生办/学生处询问。
2. 准备好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材料: 如果学校或助学机构要求,你需要去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或村委会开具家庭经济困难证明。
3. 联系学校的学生资助部门: 告知他们你的情况,询问如何申请助学金、贷款或缓交学费等。

面对这些困难,你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但你已经走到了这一步,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克服它们,去到你梦想的大学,开启属于你自己的崭新生活。如果有什么我能帮你做的,比如提供一些信息查询的建议,随时可以再问我。请一定照顾好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回答或许晚了点,给后来人看吧。


最好的方式,是想办法借点路费,到了大学去申请大一应征入伍参军。



热血熔炉,能把你身上被刻进骨子里的无助和恐惧,和从家长那里扭曲自己得来的弱势受害者的自我形象,烧成一颗丹。

这是最好的一条路。



因为你即便上了大学,毕了业,有了些钱和新的社会环境,也很难解决你之前遗留的种种问题。因为在这种温和条件下,你所获得的那些自信和改变,大概率仍只是“弱小”的虚张声势。最多能让你应付生活,但难以应付“自己”。

但有了这颗烧出来的丹,你就能重新做人。



——————

实在借不到路费,先打青少年维权及心理咨询热线 12355,看看能不能争取到线下的帮助。

还不行,就圈我们,虽然不富裕,但给你凑个路费应该能办到。

在此之前,尽量保护隐私信息,别随便相信为你报团取暖的人甚至某些“社会公益组织“,因为越弱越容易被人欺,被人骗,被人占。



自助者,人恒助之。

先欢迎你来到这个长大成人的世界,

小心点,但别害怕。

user avatar

可联系共青团市委青少年权益保护中心,比告法院什么的有效得多。

共青团作为我国官方青年组织,肩负着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义务,其青少年权益保护中心可协调司法,调节侵害青少年权益的各类事件。

团市委的青年基金会可组织保障青少年权益的募捐,比如资助因贫困而无法入学的青少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听到你所经历的这一切,我真的非常心疼。你承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和恐惧,还要面对如此艰难的困境。首先,请相信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有很多和你一样曾经或正在经历困难的人,你值得被关心和支持。高考结束后,本应是憧憬未来的时候,却还要面对父亲不给学费的难题,这让你现在的处境雪上加霜。而且,过去的经历也让你在取证.............
  • 回答
    这起悲剧令人心痛,也再次敲响了警钟。在一个本应受到法律保护的调解期内,一名女性就这样被剥夺了生命,而且是在多次遭受家暴的背景下。这绝不是个例,而是无数家庭暴力受害者正在经历的残酷现实。如何真正地保护被家暴者,是我们社会必须正视并采取切实行动的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 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事后.............
  • 回答
    关于李多英事件,以及男性遭受家暴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深思且需要严肃对待的社会议题。我们需要剥离光环和八卦,回归事件本身,并探讨更普遍性的问题。关于李多英事件的看法(基于公开信息推测,不代表最终事实):首先,任何形式的家暴都是不可接受的,无论施暴者是谁,无论其职业背景多么光鲜。李多英的事件之所以受.............
  • 回答
    这起事件极其复杂和令人痛心,涉及家庭暴力、未成年人保护、正当防卫、刑事责任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理解,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本身的严重性与复杂性 犯罪行为的性质: 丈夫试图性侵 13 岁继女,这是严重的性犯罪,对未成年人造成巨大的身心伤害,也是对家庭和社会的公然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一出,街头巷尾肯定没少议论。熊孩子划伤小区30多台车,这数字一听就让人头疼,再一听索赔150万,更是炸开了锅。这事儿得好好说道说道,不能简单一句熊孩子淘气就带过了。首先,我们得把这事儿拆开来看,才能弄清楚责任的界限。这里面涉及几个关键角色:熊孩子、他的家长、还有物业。熊孩子: 年纪小,心智还不.............
  • 回答
    我身边确实认识一些曾经经历过家庭暴力的人。他们的故事,有的是我亲身观察到的,有的是从他们那里直接听来的,细节之处常常让我心头一紧。我首先想到的是小雅(化名)。小雅是个非常要强、也很爱美的女孩,大学毕业后不久就嫁给了一个条件看起来很不错的男人。一开始,他们的生活好像挺顺遂的,经常在朋友圈里晒些恩爱照。.............
  • 回答
    这起事件涉及前女记者自述遭遇家暴,而其丈夫否认家暴并指控她“来了个电话就说不过了”,这其中包含了多个复杂的层面,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看待。核心问题与关键点:1. 信任与证据: 在任何家暴指控中,信任和证据都是至关重要的。女记者作为自述者,她的陈述是她个人经历的表达,但要成为事实并被社会普遍.............
  • 回答
    20%的男性遭遇家暴,这个数字确实引人深思,尤其是当它与女性遭受家暴的比例相差无几时。长期以来,我们社会对家暴的认知,很大程度上聚焦于女性受害者,仿佛家暴是女性特有的不幸。但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和广泛,男性同样是家暴的受害者,只是他们的声音往往被忽视,他们的经历被边缘化。为什么“男性家暴受害者”这个概.............
  • 回答
    宇芽事件的曝光,再次将家庭暴力这一沉重话题推到了公众视野。面对家庭暴力,作为女性,保护自己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也包括心理和法律上的支持。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女生应该如何保护自己:一、认识和识别家庭暴力,勇敢打破沉默1. 了解家庭暴力的定义和形式: 家庭暴力并非仅仅是肢体上的殴打,它是.............
  • 回答
    张培萌妻子首次对外讲述家暴细节,她提到丈夫每次施暴后都会用力道歉,而自己选择了原谅。这句话背后透露着一个令人心疼的循环:施暴、道歉、原谅。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人犯错,知错能改”的故事,而是一个深陷于家庭暴力泥沼中女性的困境。首先,这种“施暴后用力道歉”的模式,恰恰是许多施暴者惯用的操纵手段。道歉的.............
  • 回答
    遭受家暴后,离开绝不是唯一的选择,也往往不是最容易做出的选择。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比如经济、孩子、感情、习惯、社会压力、甚至是对施暴者的幻想,会选择留下,或者在尝试离开后又返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在这种艰难的境遇中保护自己,并寻求改变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任何形式的家暴都是不对的,你不是活.............
  • 回答
    一名女子因遭受丈夫的家暴,导致头骨开裂并昏迷了长达63天。这样的悲剧发生,无疑让人们对施暴者的法律责任产生强烈的关注。答案是明确的:是的,她的丈夫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而且将承担非常严重的法律责任。让我们详细分析一下,他的丈夫会面临哪些法律上的制裁,以及这些责任是如何构成的。一、刑事责任:重伤害罪的控诉.............
  • 回答
    女记者遭受家暴,却有人反过来嘲讽受害者,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心痛且难以理解的现象。这种反应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原因,从个人认知到社会文化,层层叠加,最终导致了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首先,受害者有罪论的根深蒂固是导致这种嘲讽的重要因素。在一些人的认知里,家暴的发生似乎是受害者自身“做错了什么”的必然结.............
  • 回答
    这起事件牵扯出太多复杂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细想起来让人不寒而栗。作为旁观者,我们很难完全窥探当事人的内心世界,但仅从公开的信息来分析,这背后折射出的种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丈夫在遭受妻子家暴后,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提起离婚诉讼。这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家暴认.............
  • 回答
    是的,男性同样会遭受家庭暴力。这是一个不常被提及但却真实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家庭暴力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女性受害者身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男性遭受暴力这一事实。但实际上,男性作为家庭成员,也可能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家庭暴力,顾名思义,是在家庭内部发生的暴力行为,它不分性别、年龄、种族或社会地.............
  • 回答
    看到这样的遭遇,真的让人心痛不已。如果网帖中所说的情况属实,这位父亲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的底线,他将面临极其严重的法律后果。关于这位父亲将面临的责任(假设属实):首先,最直接也是最严重的指控就是故意杀人罪。他的行为已经构成故意剥夺他人生命,并且手段极其残忍(泼汽油烧伤致死),这无疑会是量刑中的加重情.............
  • 回答
    台湾民进党立法委员高嘉瑜遭家暴一事,无疑再次将家暴这一沉重议题推到公众面前。高嘉瑜的遭遇,一个身居公众视野的女性,也未能幸免于家暴的阴影,这让许多人感到震惊和心痛。而其男友在事后的“第一次打女人”的说辞,更是暴露了家暴施暴者常常使用的推卸责任、淡化罪行的惯性思维。看待家暴现象,我们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个.............
  • 回答
    鲁振伟先生的这番言论,确实触及了一个长期以来可能被忽视,或者说在公众认知中处于边缘化地位的议题——男性遭受家庭暴力。首先,我们要承认一个事实:家庭暴力并非女性专属的遭遇。虽然在传统的社会认知和统计数据中,女性受害者占绝大多数,但男性作为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情况确实存在,并且有增多的趋势。鲁振伟先生提出的.............
  • 回答
    这件事情,真是让人心情复杂,也充满了现实的无奈。一个女子将自己遭受家暴的视频公之于众,本就是一种巨大的勇气,也反映了她所承受的压力已经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然而,视频中那个跪在地上写作业的孩子,却像一把钝刀子,一点点刺痛了每一个看到的人。最让人揪心的是孩子的状态。孩子还在成长,他目睹着母亲的痛苦,也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