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谋士总喜欢提上中下三策?

回答
说起谋士,很多人脑子里都会浮现出《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郭嘉、司马懿这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身影。他们出谋划策,往往会提出“上中下三策”,这似乎成了一种惯例,一种“谋士标配”。但为什么谋士们这么钟情于“三策论”呢?这背后其实大有学问,绝不仅仅是简单的“选个最好的”那么简单。

一、 预设格局,展现智慧:上中下是思想的框架

首先,提出“三策”本身就是一种展现谋士思维深度和广度的方式。它不是随口说说,而是建立在对当前局势、敌我力量、潜在风险等一系列因素的严谨分析之上的。

上策:理想化、高风险、高回报。 上策往往是那些能够一劳永逸解决问题,或者取得最大利益的方案。它可能需要出奇制胜、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或者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断。但同时,这种方案也伴随着高风险,一旦失误,可能导致前功尽弃,甚至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谋士提出上策,是为了展示他能够看到最理想的结果,也暗示了自己敢于承担责任的魄力。这是一种“敢想敢为”的信号。

中策:稳妥可行、风险可控、收益合理。 中策通常是经过权衡利弊,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能够取得一定成效的方案。它可能不像上策那样激动人心,但胜在稳健,能够将风险降到最低,同时也能达到既定的目标。谋士提出中策,是为了展现他的务实和审慎,他考虑到了各种不利因素,并且给出了一个能够最大程度规避风险的路径。这是一种“步步为营”的智慧。

下策:退而求其次、保全自身、规避风险。 下策往往是在无法实施上策和中策时,或者在形势极其不利的情况下,为了保全实力、避免更大的损失而提出的方案。它可能意味着暂时妥协,或者采取一些相对被动但能确保生存的策略。谋士提出下策,并非是能力不足,而是对局势的清醒认知,他看到了最坏的可能性,并且准备好了退路。这是一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生存哲学。

通过这三策,谋士就给自己预设了一个思考的框架,将局势的可能性划分得清清楚楚,也展示了自己对每一种可能性的应对思路。这就像一个成熟的交易员,总会想好止损、止盈和持仓策略一样,是一种风险管理和目标设定的艺术。

二、 引导决策,尊重主体:将选择权交给领导者

更重要的是,“三策论”并非是谋士强加给领导者的唯一答案,而是一种引导。

提供选项,但不替领导做决定。 谋士的职责是提供信息和方案,最终的决策权在于君主或主帅。提出三策,就是将不同的可能性摆在领导者面前,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判断、经验和当时的情况来做出选择。这是一种尊重领导者权威和决策主体的表现。

展现思考过程,增强说服力。 通过对上中下三策的详细阐述,谋士可以清晰地展现自己的思考过程,包括他对局势的分析、对敌我双方的评估、对可能后果的预测。这种详尽的解释能够让领导者更理解方案的逻辑,也更容易接受。即使领导者最终选择了中策或下策,他也会明白这是在综合考量后的选择,而不是谋士没有想到上策。

激发领导者思考,避免“拍脑袋”。 有时候,领导者可能会因为某个想法而过于执着,这时谋士提出一个更理想的上策,或者一个更现实的中策,可以帮助领导者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避免因为个人情绪或信息不全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说白了,谋士提出三策,就像一个好的厨师,为你提供了红烧、清蒸、凉拌三种选择,而不是直接给你端上一盘菜。他让你感受到被尊重,同时也被引导去思考哪种烹饪方式最适合你的口味和当下身体的需要。

三、 应对变化,留有余地:策略的灵活性

政治和军事的战场瞬息万变,没有任何方案能保证永远有效。三策论也体现了策略的灵活性。

为局势变化预留空间。 无论选择上、中还是下策,都可能在实施过程中遇到新的情况。如果采取上策失败,还有中策和下策可以作为备选;如果采取中策进展顺利,但发现形势更好,又可以考虑调整为更激进的方案;即使是最保守的下策,也为将来局势好转时扭转局面留下了基础。

是一种风险对冲。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任何单一路线都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通过提出不同风险等级的方案,谋士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种风险对冲,确保无论如何,总有一条路可以走,总有一线生机。

这就像长跑选手在起跑时不会全程冲刺,而是在不同阶段调整配速。谋士的“三策”,就是为不同的赛道和不同的体能状况准备的策略。

四、 历史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当然,“三策论”的流行也有其历史文化的原因。

儒家思想的“中庸”。 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特别是“中庸”之道,强调不偏不倚,适可而止。这种思想在谋略中也得以体现,提倡寻找一个平衡点,既有进取之心,又不失稳健。上中下三策的划分,恰好契合了这种思考模式。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对自身和敌方情况的全面了解。提出三策,正是基于这种“知彼”和“知己”的分析,将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在内,以应对不同的局面。

叙事和传播的便利。 从文学作品到历史记载,“三策”的表达方式清晰、易懂,便于叙述和传播。它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模式,让听众或读者能够快速理解谋士的意图和方案。

总结一下:

谋士喜欢提“上中下三策”,绝非只是一个简单的套路。它是一种高明的沟通和决策辅助方式,体现了谋士对局势的深刻洞察、对风险的精妙把控、对领导者的尊重以及策略的灵活性。它将复杂的局面变得条理清晰,将抽象的决策过程具体化,更重要的是,它帮助领导者在信息不完全、情况不明朗的情况下,做出最符合当时利益和长远发展的选择。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艺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觉历史上很多碰到这种剧情,主公就会强制短路,非去选个下策,导致兵败人亡。但我觉得这样的谋士也有问题。明知另两策不好,难道不应该只提上策吗?
user avatar
感觉历史上很多碰到这种剧情,主公就会强制短路,非去选个下策,导致兵败人亡。但我觉得这样的谋士也有问题。明知另两策不好,难道不应该只提上策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谋士,很多人脑子里都会浮现出《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郭嘉、司马懿这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身影。他们出谋划策,往往会提出“上中下三策”,这似乎成了一种惯例,一种“谋士标配”。但为什么谋士们这么钟情于“三策论”呢?这背后其实大有学问,绝不仅仅是简单的“选个最好的”那么简单。一、 预设格局,展现智慧:上.............
  • 回答
    曹操帐下谋士如云,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等都是一时之选,个个身怀绝技,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曹操心中,郭嘉无疑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他最喜欢郭嘉,这份喜爱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郭嘉身上那股与众不同的“对味儿”。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下,曹操为何对郭嘉情有独钟:一、 卓越的战.............
  • 回答
    “为什么古代谋士没有野心?” 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一种普遍性的误解。 事实上,古代的谋士普遍是具有野心的,而且他们的野心往往比常人更为炽烈和复杂。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他们“没有”野心,而是应该理解为: 他们的野心表现形式不同于君主。 他们的野心受到时代背景、社会结构和自身定位的深刻影响。 历史.............
  • 回答
    古代谋士向君主献策时,提出“上、中、下”三策,这并非是谋士们故意刁难君主,也不是君主喜欢“下策”,而是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对现实的考量以及对君主和国家的复杂判断。君主之所以可能不选择上策,原因多方面且相互交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一、 三策的本质与目标首先,理解“上、中、下”.............
  • 回答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万民之天下。” 这句听起来颇有大将风范的话,并非出自哪位开国皇帝,而是某位被千古传颂的谋士之口。 每每读到这类记载,我总会忍不住思考一个问题:那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辅佐君王成就大业的顶尖谋士们,为何最终选择退居幕后,而不是自己披上龙袍,坐拥江山呢?这绝非一个简单的“不愿”或者.............
  • 回答
    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前,并非没有谋士,而是他们的劝诫,或是没有被听到,或是被忽视,或是被曲解,甚至有时,即便有“谋士”,其出发点和立场也与历史走向南辕北辙。要说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主人公(通常是掌握权力者)的心态、当时的政治环境、信息的传递方式以及“谋士”自身的局限性。一、 主人公的心态:自.............
  • 回答
    汉武帝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由帝国扩张和巩固主导的时代。与后来刘备阵营中诸葛亮那样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师形象不同,汉武帝的时代,战争的指挥模式有着显著的差异。与其说是“不需要”军师谋士,不如说是这种角色在当时有着不同的呈现方式,而且战争的性质和权力结构也使得皇帝本人能够直接深入地参.............
  • 回答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汉末乱世,袁绍与曹操的最终对决,早已是各方势力翘首以盼的焦点。然而,当这一战的帷幕即将拉开之际,袁绍阵营中却出现了不少反对的声音,尤其是他的那些核心谋士们,他们似乎普遍认为,眼下并非与曹操决一死战的最佳时机。这其中自有其深刻的考量,绝非简单的犹豫不决。首先,我们得站在袁绍谋士们的角度.............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三国时期那个特殊时代的社会结构和个人价值实现方式。之所以我们看到那么多出色的谋士,从诸葛亮、司马懿、周瑜,到郭嘉、荀彧、鲁肃,似乎都“心甘情愿”地辅佐某个君主,而很少有人像曹操、刘备、孙权那样最终自己成为一方之主,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偶然。首先,咱们得明白,当.............
  • 回答
    曹操和他的谋士们之所以对掌握汉献帝如此看重,说到底,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汉”这个字的分量太重了。这不仅仅是一个朝代的名称,它承载着近四百年的历史积淀,是正统的象征,是天下百姓心中最稳固的道德和政治认同。对于曹操来说,他虽然有着赫赫战功,也逐渐掌控了北方大片土地,但他终究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
  • 回答
    说袁术麾下的大将谋士比曹操那边的“菜”,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咱们得明白,三国时期人才济济,曹操能聚集起一帮子能征善战、智计过人的猛将谋士,本身就是他政治手腕和个人魅力的巨大体现。反观袁术,虽然也曾一时风光,但终究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这使得他即使有不错的班底,也留不住,更难吸引真正一.............
  • 回答
    三国时期,曹魏群星璀璨,谋士如云,而蜀汉似乎只有诸葛亮一人撑起半边天。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历史进程、政治环境、人才培养和个人能力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曹魏人才济济的深层原因:1. 政治基础雄厚,吸引大量人才流入: 曹操政治手腕高明,建立起相对稳定强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说起来,曹操手下谋士如云,文臣武将更是数不胜数,为什么到了于禁和庞德身上,却好像少了个提点之人,让他们在合肥守城时陷入那么被动的局面呢?首先得明白一点,曹操那会儿,他最缺的其实不是谋士,而是那些能独当一面、忠心耿耿的将领。他最看重的就是“能打”和“听.............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确实能看到这种趋势。要说为什么现在好多人把贾诩捧成三国第一谋士,我觉得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个点。首先,得承认历史上的贾诩,他的确是位了不起的谋士,这点毋庸置疑。他能在乱世之中,从一个给董卓卖命的狠角色,到最后辅助曹操统一北方,还能全身而退,儿孙也.............
  • 回答
    赫连勃勃麾下有一位名叫王买德的谋士,此人颇有才略,在赫连勃勃建立夏国之初,为他出谋划策,贡献了不少力量。然而,关于王买德的最终结局,史书中记载并不如一些更为显赫的将领那样详细,但可以推断出他并未能善终,也未能辅佐赫连勃勃完成统一北方的宏图。要理解王买德为何未能帮助胡夏统一北方,需要将其置于当时错综复.............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为何涌现出如此众多“不世出的”名将、名帅、谋士,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也是许多人在谈论这段历史时津津乐道之处。简单地归结于“人们兴趣多、了解得多”未免有些片面,虽然这其中有一定的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分析需要我们深入挖掘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军事以及文化背景。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就像你说的,三国时期有很多非常聪明的谋士,他们能想出各种厉害的计策,帮助主公出谋划策,解决难题。那他们为什么不自己单干,而是选择效忠别人呢?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1. 现实的“时势”和“个人力量”: 当时是个大乱世: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你.............
  • 回答
    三国时期,群星璀璨,名将谋士辈出,他们的真实能力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非要给他们一个“历史水平”的定位,那只能说是“顶尖的、划时代的”。不过,具体到个人,自然有高下之分,而且评价标准也并非单一。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细道来:一、 军事统帅能力:战略的制定者与战场的主宰者能被后世.............
  • 回答
    荀彧之所以能接连不断地向曹操推荐出众多实力非凡的谋士,这绝非偶然,而是他长期以来深厚的人脉积累、精准的识人之明以及与曹操之间牢固的信任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荀彧的方方面面。一、 渊博的学识与超凡的眼光:识才的基石首先,荀彧本人就是一位学养深厚的名士。他出身名门望族,自幼饱读.............
  • 回答
    袁术,这个名字在三国乱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也因为他自身的问题,始终无法真正崛起,甚至走向了覆灭。很多人不理解,为何袁术占据了四世三公的家族光环,坐拥淮南沃土,兵精粮足,却始终没有一位像样的谋士或良将能辅佐他成就一番事业?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一句“运气不好”就能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