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理解政治秩序起源里中对中国的描述:战争创造国家,国家发动战争?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政治秩序的起源》这本书里对中国那段关于“战争创造国家,国家发动战争”的描述,试着用一种比较接地气,也尽量不那么“教科书”的方式来解读。

首先,这本书的作者弗朗西斯·福山,他写这本书主要就是想弄明白,为什么有些国家发展得那么好,社会稳定,制度健全,而有些国家就一直在乱七八糟里打转。他把历史拉得特别长,从人类最早的部落开始,一路看到现代社会,想找出一条线索,看看政治秩序到底是怎么一步步建立起来的。

他观察到,在人类早期,大家都是一群一群的,可能是十几二十几号人,靠着亲缘关系聚在一起。这时候,没有国家,也没有什么明确的领导。大家可能因为争夺食物、水源,或者就是抢夺其他小群体里的女性,三天两头就打架。这种打架,可以说是最原始的“战争”。

“战争创造国家”

这部分,福山的意思是,在那种混乱的早期,经常性的、大规模的冲突,迫使一些比较强壮、比较有组织性的群体,为了生存,得学会更有效的组织方式。你想啊,老是打输,就被别人吞并,被杀光,那这个群体就没了。所以,为了在残酷的环境里活下来,就得有人能指挥,有人能打仗,得有粮食储备,得有武器制造能力,还得有某种方式来凝聚人心,让大家愿意为了同一个目标去冒生命危险。

这些需求,慢慢就催生了最初的国家雏形。

强制力与组织: 只有那些能够有效地组织起来,并且拥有强大武装力量的群体,才能在战争中获胜,吞并弱者,或者至少是保护自己。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出现了能发号施令的“首领”,然后是围绕这个首领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权力结构。这就有点像最基础的国家机器:有执行命令的,有负责武器的,有负责后勤的。
边界与认同: 战争也让“我们”和“他们”的概念变得更加清晰。部落之间打来打去,就形成了各自的边界,也迫使人们产生一种“我们”共同体的认同感,因为大家都是为了“我们”这个群体在战斗。这种认同感,是早期国家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来源。
税收与资源: 战争是很烧钱的,打仗需要兵员、武器、后勤。为了维持军队,首领就必须想办法从成员那里搜刮资源,比如粮食、牲畜、劳力。久而久之,这种“搜刮”就变得制度化了,这就是税收的雏形。能稳定地收取税赋,也是国家能够持续运作的关键。

在中国,这个过程是怎么体现的呢?

福山在讲到中国时,他特别强调了中国文明的“国家主义”特质。中国从很早的时期,比如夏商周,就已经展现出一种比其他文明更强的中央集权和国家组织的倾向。

春秋战国: 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经典的“战争创造国家”的例子。当时,周天子虽然名义上是共主,但实际权力很小,诸侯们各自为政,互相攻伐。为了在这种乱世中生存和扩张,各国都拼命地改革,增强国力。
军事改革: 像吴起在楚国推行的军事改革,强调军功,打破贵族垄断,让更多有能力的人参军,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经济制度: 各国都开始发展更有效的农业和经济制度,以支持战争。比如秦国商鞅变法,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户籍制度和军功爵位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国家的动员能力和财政收入。
中央集权: 那些最终脱颖而出的国家,比如秦国,它们往往建立起了更强大、更集权的官僚体系,能够更有效地调动人力物力。秦国最终统一中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在国家组织和动员能力上做得比其他国家好。

所以,你可以理解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频繁战争,就像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把那些组织能力弱、国家机器不健全的政权淘汰了,留下了那些更善于组织、更强权的国家。最终,秦国这个最“国家化”的政权,统一了整个中国,奠定了后来两千多年中国政治秩序的基本模式。

“国家发动战争”

这句话,是说一旦国家建立起来,它就不仅仅是被动地卷入战争,而是会主动地、有意识地利用战争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扩张与安全: 一个强大的国家,自然会希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保障边境安全。这就需要它去征服潜在的敌人,或者建立缓冲地带。这种扩张,本身就是国家行为,是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发动的战争。
资源获取: 战争是获取资源的一种高效方式。比如,征服一个富饶的地区,就可以直接获得那里的土地、人口和财富,而不必通过漫长而低效的内部税收。
内部稳定: 有时候,国家发动对外战争,也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凝聚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或者巩固统治者的权力。一个共同的敌人,往往能让内部的矛盾暂时被搁置。
“文明”传播(古代视角): 在古代,国家也会认为自己是“文明”的代表,有责任或者权力去“教化”那些“野蛮”的地区。这种“教化”的行动,很多时候就是通过战争来实现的。

在中国,这种“国家发动战争”的体现也很明显:

统一战争: 秦国统一六国,就是一次典型意义上的“国家发动战争”。秦国不再是为了生存而战斗,而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大、更统一的国家。
对外征伐: 汉朝的对匈奴作战,唐朝的对突厥、吐蕃的征伐,明朝的北伐,清朝的对外扩张,这些都不是简单的部落冲突,而是国家整体意志的体现。这些战争往往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比如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扩大帝国版图,确立宗主国地位等等。
内部平叛: 当国家内部出现大规模叛乱时,国家会动用其强大的军事和组织力量去镇压。虽然这是“内战”,但它依然是国家机器在运作。

所以,这两句话连在一起,在中国语境下,大概是说:

中国文明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经历了一系列残酷的战争,这些战争迫使各个政治实体不断强化组织能力、动员能力和中央集权,最终秦国凭借其高度“国家化”的特征统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国这个强大的国家。而一旦这个国家建立起来,它就拥有了强大的力量去主动发动战争,以维护自身安全、扩张领土、获取资源,或者通过对外战争来巩固内部统治。这个循环,构成了中国历史早期政治秩序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

福山用这个模型来解释很多国家的兴衰,但他在讲中国时,特别强调了中国文明那种“先发优势”的“国家化”趋势。可以说,中国很早就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组织国家、进行战争的模式,这使得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比其他很多地区更具政治稳定性和扩张性。

当然,福山这本书非常宏大,有很多复杂的论述。我这里只是试着用比较直白的方式,帮你理解他关于中国那部分的核心观点。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强烈建议你找来原著好好读读,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洞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西方人很有意思。

他说的没错

中国发源确实是这样。

中国古人自己论述国家起源时候,是怎么说到

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

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为之弟,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君者,善群也。——荀子

而第二句,则是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只有国家才能发动战争,个人乃至于君主不能擅自发动战争。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万民之天下。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至于题主的思维有错误。

国家不能避免战争,而是可以避免无谓的纷乱。也就是荀子说的“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

无谓的纷乱,会打乱个人生活的环境,破坏个人囤积生活物资的节奏,个人会因为生活物资缺乏而饿死。

但是战争是国家的意志,一旦国家决定发动战争,即便是你是一个大国家也不可能避免另一个大国家进攻你。

齐国是个大国也免不了五国伐齐

楚国是一个大国也免不了秦国灭之

中国历史的更替,更能说明国家无法避免战争。

但是统一稳定的国家确实可以避免无谓的纷乱,在中国代表秩序,制度的礼乐文法,是立国的根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政治秩序的起源》这本书里对中国那段关于“战争创造国家,国家发动战争”的描述,试着用一种比较接地气,也尽量不那么“教科书”的方式来解读。首先,这本书的作者弗朗西斯·福山,他写这本书主要就是想弄明白,为什么有些国家发展得那么好,社会稳定,制度健全,而有些国家就一直在乱七八糟里打转。他把历.............
  • 回答
    好的,咱们就好好聊聊,为啥读政治、哲学这类书,最好还是啃那些经典、原著,而不是那些介绍、解读类的东西。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空穴来风,里面门道儿可多着呢。首先,咱们得明白,政治和哲学这俩学科,跟咱们学个数学公式、背个历史年代可不一样。它们研究的是人是什么、社会怎么运作、我们该如何生活、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 回答
    韩隆福先生对诸葛亮执政时期蜀汉官吏机构“出奇臃肿”的看法,确实触及了蜀汉政治运作中的一个重要面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它置于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理念以及蜀汉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中去考量。首先,必须承认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极具能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他辅佐刘备并主持国政期间,蜀汉可以说是达.............
  • 回答
    我身边确实有一些很有理想,并且在体制内做得非常出色的人。他们身上总有一些共通的特质,让我在观察和接触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对他们产生一种由衷的敬佩。首先,他们最显著的特点是清晰的价值导向和坚定的信念。这不是那种空洞的口号,而是真正内化于心,并且能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出来的。他们往往对某个领域有着深厚的热情.............
  • 回答
    电影《一九四二》中的台词“只要活着到陕西,给我十年,我还是地主”蕴含着多重历史、社会和人性的隐喻,需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理解: 1. 历史背景与时代困境 饥荒与阶级压迫:1942年河南大饥荒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直接原因是日军侵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与官僚主义,以及自然条件的恶化。地主阶级在.............
  • 回答
    近年来,“厌男”“恐男”现象在部分网络空间中逐渐显现,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社会心理、性别关系和文化变迁。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社会结构与性别权力的深层矛盾1. 传统父权制残余与现代性别平等诉求的冲突 尽管现代社会普遍倡导性别平等,但许多地区的传统性别角色(如男性主导经济、女性承.............
  • 回答
    “过早拿到高薪是在害自己”这个观点乍一听可能有些反常识,毕竟很多人都将高薪视为成功的标志和终极目标。然而,深入分析,这个观点背后蕴含着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道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拔苗助长,根基不牢: 技能与经验的匹配度不足: 高薪通常是市场对一个人技能、经验、能力和价值的回报。如果一个人.............
  • 回答
    雷军的这句话“你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是极其精辟且富有洞察力的,它直击了很多个人和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容易犯的误区。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开来,深入分析其中的含义和背后的逻辑。核心概念拆解: 战术上的勤奋 (Tactical Diligence): 指的是在执行具体、可操作的任.............
  • 回答
    “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要”这句话,初听起来可能有些反直觉,毕竟我们通常认为利润是衡量企业健康状况和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然而,从更深层次的经营和生存角度来看,这句话蕴含着至关重要的商业智慧。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为何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要:一、 定义与区别:利润 vs. 现金流在深入理解之前,我们先明确这.............
  • 回答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一次电信号的生成与传递之旅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是神经元和肌肉细胞等可兴奋细胞膜上发生的短暂的、快速的电信号,它是信息传递和细胞功能执行的基础。要深入理解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我们需要从细胞膜的结构和离子通道的功能入手,一步步解析这个电信号的生成过程。 一、 .............
  • 回答
    “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 这句歌词出自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改编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经典曲目《女儿情》。这句歌词之所以如此令人回味无穷,是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心理描写,以及一段动人的故事背景。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故事背景与情感的铺垫 故事背景: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理解一下“混乱度”以及为什么“熵”能够有效地表示它。 什么是混乱度?“混乱度”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陌生,它通常意味着一种无序、杂乱、不可预测的状态。比如一个堆满了各种物品的房间,或者一场没有明确规则的争斗,都可以被认为是“混乱的”。在物理学和信息科学中,“混乱度”是一个更精确的.............
  • 回答
    这句看似简洁却又掷地有声的话,细细品味,道出了人作为一种生物,其生存的根本逻辑。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哲理,而是扎根于我们最原始的冲动与最复杂的社会属性之间的精妙平衡。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失去人性,失去很多”。“人性”是什么?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模板,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包含了人类之所以为人的那些特质。最核.............
  • 回答
    这事儿吧,其实挺有意思的,好多人可能觉得是男生不愿意,或者觉得是女生小题大做。但实际情况,我觉得没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可多了。咱们一点点捋捋。首先,得看这“大庭广众之下”是哪种场合。要是那种特别正式的场合,比如同学聚会,领导也在,那男生可能就有点顾虑。他会想,这一下系鞋带,是不是显得太亲密了?会不会让.............
  • 回答
    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并非简单的军事策略,而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哲学思想的体现,尤其是在面对困境、挑战和复杂局面时。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解读其含义和精髓: 核心含义拆解: 1. 结硬寨 (Jiē yìng zhài) “构建坚固的营垒,稳固根基”“结硬寨”的核心是“稳固、基础、防御、耐心”.............
  • 回答
    在知乎上,我们确实会看到一些用户在平台上高举“言论自由”的大旗,但同时又选择关闭自己的评论区,或者对评论进行严格的筛选和限制。这种现象乍一看似乎自相矛盾,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背后的原因和逻辑。核心矛盾点:首先要明确,这里存在一个表面的矛盾: 提倡言论自由: 这意味着支持他人表.............
  • 回答
    这句话说得挺有意思的,它揭示了一个衡量一个人智慧高低的相当深刻的角度。我试着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希望能让你觉得有那么点意思。核心点:容纳“截然相反”的观点,而且“无碍于处世”。这可不是说让你见一个爱一个,或者左右摇摆不定,而是说,在看待问题时,你有没有能力跳出自己固有的那个“小圈圈”,去理解、甚至.............
  • 回答
    “宗教让一部分人团结起来,但把人类从根本上分裂了”这句话,触及了宗教在人类社会中作用的两面性。理解这句话,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宗教的团结效应和分裂效应是如何同时产生并作用的。第一部分:宗教如何让一部分人团结起来宗教的力量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共享的叙事、价值体系、仪式和身份认同。这些元素能够将一群人凝聚在一起.............
  • 回答
    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中的“太上畏道”并非直接出现在书中一个独立章节或明确定义。然而,通过孙思邈的思想体系、医学理论以及他所推崇的“道”的内涵,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他所表达的“太上畏道”的精神实质。要理解“太上畏道”,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何为“道”?——孙思邈心中的至高无上在孙思邈的语境.............
  • 回答
    “凡人皆有一死,凡人皆需侍奉”,这句浸透着悲壮与宿命感的话语,是《权力的游戏》世界观中最具代表性的核心理念之一。它不仅仅是剧中某个角色的口头禅,更是贯穿整个故事的灵魂,深刻地影响着人物的命运、情感和行动。要理解这句话,需要从两个层面来解读:它的字面意义和它背后所承载的更深层含义。字面意义:生命的必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